文/牛樹本
紅色非物質文化資源淺探
文/牛樹本
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國革命歷史,弘揚革命傳統(tǒng)的重要形式。本文通過作者十多年在檔案工作領導崗位上的經歷和對紅色非物質文化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實踐,從六個方面進行論述,尤其是結合地方實際,以建成的商洛市革命老區(qū)紀念館為鑒,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幾點建議,值得大家對紅色非物質文化檔案保護、開發(fā)、利用的思考和研究
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產生的各類非物質形態(tài)文化遺產,它包括以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為主題,鼓舞人民斗志、積極向上并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各種體裁的藝術作品,口述紅色歷史,以及以牢記革命歷史、弘揚革命傳統(tǒng)、繼承先烈遺志為主題內容的文化空間。它是當代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包括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紅軍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重要革命紀念地、紀念館、紀念物品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紅色非物質文化資源作為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揮好它的作用有利于調動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資源,有利于中華文化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對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建構良好的國家文化形象也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為了充分發(fā)揮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fā)、利用,筆者根據(jù)十幾年來在檔案系統(tǒng)的工作實踐,撰寫此文。希望此文能夠對廣大檔案工作者有所裨益和啟示。
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精神和教育價值,作為資源,還具有重要的開發(fā)價值。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及其應受保護性已是不爭的共識。積極打造紅色非物質文化精神品牌,不僅是對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貫徹落實,也是對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積極響應,對地方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不僅對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提高民眾的素養(yǎng)、建設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發(fā)展地方經濟,提升知名度,增強廣大青少年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當務之急。當前,社會深刻變革,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有理想迷失、信念動搖者,有道德墮落、觀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暗中滋長。但越是紛繁復雜,越要站得住腳跟,越需以紅色非物質文化精神為思想的壓艙石、價值的定盤星,培育昂揚向上的公民品格。當前,全黨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要舉措。這一次的黨內教育不再僅僅針對關鍵少數(shù),而是指向全體黨員。在開展“兩學一做”過程中,結合地方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效開展活動。充分利用地方紅色非物質文化資源是廣大黨員干部“補鈣”的精神良方,是廣大青少年的傳承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廣大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經之路。身體缺鈣,容易腿腳抽筋、四肢乏力,這是生活常識。如果精神缺鈣,人就會迷失方向,遲早會垮塌下來。而傳承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堅定信念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所以,保護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必要,而且重要,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
一個民族的進步,有賴于文明的成長,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一個地方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精神的推進。而檔案是記錄歷史最好的明證,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沖擊,用檔案的形式留住非遺的美好,延緩或阻止非遺消亡的步伐,必將對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挖掘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途徑。比如充分挖掘地方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而利用地方紅色非物質文化的教育作用,踐行“兩學一做”活動,推進單位工作有效開展。尤其是遺失在民間的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量很大,就需要及時征集、保管、利用。商洛是革命老區(qū),留有大量的紅色非物質文化資源。特別是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北上時創(chuàng)建的“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和李先念中原突圍后來商建立的“豫鄂陜革命根據(jù)地”,五支紅軍過商洛,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跡和紅色文化檔案。紅色檔案特別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產生和遺留下來的檔案資料,彌足珍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我們發(fā)現(xiàn)民間遺存紅色非物質文化檔案近2萬件,正在面臨蟲蛀、鼠咬等危害,亟需大力籌集資金,奮力征集、收藏。我們要通過各種媒體、各種途徑,各種渠道,采取不同的方式,有計劃、有步驟地細化工作程序,要聯(lián)系組織部、黨史辦、政研室、縣志辦、方志辦、文聯(lián)、工青婦等一道來尋找線索,到文博單位去找,到紅軍老戰(zhàn)士的家中去問尋,到紅軍去過群眾的村莊去挖掘,去收藏愛好者家中去搜尋。要在報紙、電視上打廣告,在村莊地頭貼征集告示,在街道宣傳欄進行大力宣傳??傊鹿Ψ?、花氣力、用財力把紅色珍貴檔案收集回來。
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它研究的價值、學術的價值、見證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審美的價值、欣賞的價值,但最終的價值還是它的精神價值。我們之所以傳承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的目的就是傳承我們民族的獨特文化,就是把我們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傳承下來。陜西商洛,是一片紅色土地。從1927年中共商縣、龍駒寨特別支部的建立,點燃了商洛革命星星之火到推翻蔣家王朝的解放斗爭。老一輩革命家開辟了鄂豫陜、豫鄂陜兩個革命根據(jù)地,形成了以商洛老區(qū)精神為標志的紅色文化。如今,大革命時期的蘇維埃政府舊址、劉志丹唐澍將軍習武紀念地、賀龍斗夏曦的寓所、紅二十五軍戰(zhàn)斗遺址、鄂豫陜省委常委會遺址、李先念主持召開豫鄂陜邊區(qū)黨委成立大會丹鳳封地溝舊址等,已成為人們觀光游覽,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場所。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而我們所說的非物質的東西,就依存在建筑、展覽實物等物質載體當中。所以那些具有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的遺存都應該保護。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由于目前沒有系統(tǒng)的法律保護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只能盡最大努力,找準突破口,積極爭取項目,切實做好課題申報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嚴格把關,保證課題申報質量,并不盲目追求申報數(shù)量,以項目保護傳承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我們申報商洛市革命老區(qū)紀念館項目,就是通過上下論證,把握重點,找準突破口,在立項上狠下功夫,上下聯(lián)動,經過三年的努力才把項目立上,又經過了兩年才把資金爭取下來,再征地、設計施工又是一年多,終于把此事辦成了。這個項目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好評和廣大群眾的稱贊。像這樣的項目,應該大力推介、宣傳推廣。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指示精神,以第10個文化遺產日為契機,廣泛舉辦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加深全社會對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讓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生活。目前,我們建成1700多平方米的商洛市愛國主義教育展廳已全面面向社會開放。它是全省乃至全國唯一的利用紅色檔案進行宣傳、突出地方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了有效、持續(xù)開展展覽活動,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我們采取“PPP運營”形式,充分聯(lián)合商洛市收藏家協(xié)會、毛澤東思想研究會、文化傳媒公司、多媒體公司、廣告公司、網絡公司、互聯(lián)網+等多個組織,多方協(xié)調、多位一體,共同做好這個事情?!癙PP模式”,也稱PPP融資,簡而言之稱為“公共私營合作制”,指的是公共部門通過與私人部門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的一種合作模式。針對檔案局實際情況,我們采取這種形式,體現(xiàn)了政府與私企的合作,強調政府與企業(yè)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彼此形成互利共惠的長期目標,這種模式更容易為社會和公共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運用“PPP模式”能避免項目前期工作周期過長的問題,也能降低項目的融資難度,給資本市場配置提供了機遇,有效地協(xié)調項目各方利益,能夠實現(xiàn)社會利益最大化,實現(xiàn)參與各方共贏。我們的展廳中,收藏家協(xié)會提供自己收藏的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媒公司提供一定經費,多媒體公司提供一定的硬件設備,廣告公司做紅色非物質文化展板、展牌,網絡公司連接網線,互聯(lián)網進行無償報道、宣傳。再次,各個組織在推介報道展廳內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一道精彩的紅色文化盛宴的同時,也是對自己本身進行了宣傳,吸引了更多熱心觀眾,取得了更大收益。
在商洛23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過程中,我們能在商洛市革命老區(qū)紀念館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能找到佐證。經過我們幾十年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現(xiàn)在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紅色非物質文化檔案,如早期報刊、書籍、電報、文件和領導題詞、偉人影像、領袖墨寶、徽章證件、英模遺物等都十分珍貴。這在全市整個檔案館藏中已日益突顯越來越重的分量,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這些都是加強各級干部黨性教育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我市扎實推進黨性教育基地建設,積極探索體驗式黨性教育,取得了較好成效。商洛市革命老區(qū)紀念館暨商洛市愛國主義教育展廳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在慶祝建國60周年之際,成功舉辦了古代兵器展;2011年在紀念建黨90周年商洛市檔案局館舉辦的“商洛市紅色記憶展”;2012年承辦了陜西省英才委員會在商洛市贈書活動。2013年舉辦了“愛國主義教育展覽”。2014年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舉辦了“身在蘭臺、心系群眾”系列主題展覽活動。2015年“三嚴三實”活動中展覽活動。2016年進行“兩學一做”教育活動。8月份,中央電視臺在舉辦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活動之際,記者們在紀念館拍攝了大量的紅二十五軍在商洛的活動情況素材。這些都充分發(fā)揮了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作用,有力地弘揚了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反響巨大。在活動中展示了革命老區(qū)紅色實物檔案,見證了商洛革命歷史;發(fā)揮了展廳八大教育基地(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黨員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基地)作用。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承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被團省委授予“全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6年被省委組織部授予“全省黨員黨性教育示范基地”。紀念館建成后,先后接待了4.8萬名參觀者,其中有一大批北京、山西、甘肅、新疆等外地的參觀者,還有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十余個國家的國際友人慕名前來,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商洛電視臺、《中國檔案報》《陜西日報》《陜西檔案》《商洛日報》等新聞媒體做了大量宣傳和報道。
一是應當不斷增強人們對文化安全意識和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一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卻與我們的民族智慧和靈魂血脈相連、保留著我們最純粹最古老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財富正迅速離我們遠去”。這并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原因造成的,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些地方面臨消失的危險。專家認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正遭遇嚴重的集體失憶”。由于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度不高,對他們的顯性價值和潛在價值認識不足,沒有形成應有的保護傳承觀念。文化安全意識和紅色非物質文化保護意識有待提高。我國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必須重視其地位并加以保護。
二是爭取領導重視、增加資金投入
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急需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支持。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第四條:“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的要求。要真正發(fā)揮作用,還要不斷的征集、換展、搞專題展,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來維系正常的開支。因此,我認為,要做好這項工作,一是要及時向地方領導匯報工作,積極爭取國家、省對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專項資金。二是地方政府及本級財政應加強領導,將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將項目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年增加對此項工作保護經費投入,并將資金不能排作它用。三是需要各級領導和工作人員提高保護意識,做到依法保護,違法必究。
三是挖掘深層次文化資源,拓寬展示內涵
商洛紅色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數(shù)量大、分布廣泛?,F(xiàn)在擁有紅色古遺址古建筑等文物保護點1200多處,其中省以上文保單位20多處。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曾先后3次建立革命根據(jù)地,解放后,被批準為“革命老區(qū)”,其境內有丹鳳縣竹林關等六處重要會議會址,有山陽縣漫川關等六個較大戰(zhàn)斗遺址,有唐澍、徐寶珊等六位著名烈士故居或犧牲地及墓藏地,還有商州城、龍駒寨等10余處重要革命活動發(fā)生地等。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深層次紅色文化資源,拓寬展示的表現(xiàn)形式。像我們建成的商洛革命老區(qū)紀念館展廳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以“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重點,以遠古商洛、紅色商洛、領導關懷、文化商洛、富庶商洛、旅游商洛、未來商洛,秦嶺最美是商洛書畫展、陶之韻、玉之韻等為內容,以數(shù)百幅圖畫,數(shù)千件實物,采用文字、圖片、實物、沙盤、浮雕、多媒體等方式展示,通過紅色圖片及其實物借助光、電、聲等現(xiàn)代手段向公眾圖文并茂地生動再現(xiàn)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發(fā)展在商洛的崢嶸歲月以及商洛近年來的發(fā)展的輝煌成就和無限美好的未來遠景,成功打造為集紀念、展示、研究、收藏、教育、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紀念館,是目前商洛市唯一檔案史料紀實展廳,是發(fā)揮紅色非物質檔案文化傳承和歷史教育作用的一次生動實踐。
四是建立紅色非物質文化平臺,最大限度發(fā)揮作用
以商洛市革命老區(qū)紀念館為平臺,最大限度發(fā)揮其重要作用。一是,對促進社會長治久安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建成的革命老區(qū)紀念館內主體工程布展設施的購置安裝以及其他的功能性配套工程,集中展現(xiàn)商洛人民團結一致反帝反封建、共同抗日、贏得解放、奪取革命勝利的歷史過程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其承擔著對全社會干部、群眾、軍人、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本建設工程的重裝落地,對凈化人們思想靈魂、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加強人們的愛國主義觀念、增強民族凝聚力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二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對增強民族團結愛國意識,對革命老區(qū)的旅游開發(fā)、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是營造良好環(huán)境,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
紅色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fā)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組織部、黨史辦、文化局、研究室、檔案局等積極配合營造收集、展示的良好環(huán)境和氛圍。要讓那些持有紙質和實物檔案的單位和個人,把它捐獻或有償轉讓到展廳中,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同時展廳要做到把紅色文化資源展示得讓人順眼舒心,把展廳周圍打造成人人喜歡來,個個不愿走的優(yōu)良環(huán)境。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yǎng)專門人才,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學習相關專業(yè)并從事這項工作。通過培養(yǎng)專門人才,采取口耳相傳的形式,帶動青少年一代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各種方式讓各種職業(yè)的人群去了解、接受并喜歡我國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鼓勵民間人士加入到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傳承工作中,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這需要有專業(yè)研究人員,還要有精準的講解員隊伍,更要有擔任此項工作的常年工作人員。
六是加強宣傳力度,健全各種制度
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目前我國在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上措施力度不夠。未得到完全重視、全面深入的宣傳、保護工作沒有很好地開展,保護機構不健全、法律體系不配套,缺乏系統(tǒng)性、針對性保護,我們要制定對紅色非物質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細則,對做出貢獻的相關人員進行獎勵,同時對展廳要建立健全值班制度、講解員制度、安全衛(wèi)生制度、財務制度、接待制度、愛護公共財產制度、優(yōu)質服務標準等等。黨政機關、企事業(yè)等單位,在“七一”、國慶、抗戰(zhàn)勝利日等重要節(jié)日,組織黨員參觀學習、重溫入黨誓詞等形式進行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學??梢蚤_設關于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供廣大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對該方面的興趣。社區(qū)、農村等地方可實行流動展覽、網絡、微信、微博、QQ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保護,營造全民保護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躬身力行。
(作者單位:商洛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