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的“二十四節(jié)氣”正式被列入聯(lián)合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非遺)名錄。與昆曲、京劇、剪紙等其他大多數(shù)中國的非遺文化不同,二十四節(jié)氣是關于時間的文化。
春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從天文學上來說,這是太陽到達黃經(jīng)315°時的時空。此時氣候有了決定性的轉(zhuǎn)折。
雨水:據(jù)著名學者余世存介紹,春天的本質(zhì)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發(fā)的職能必須有水,故立春之后,水行以雨水呈現(xiàn),為春天加持壯行。
驚蟄:驚蟄就像運動場上啟動某項比賽的發(fā)令槍一樣。一槍打響,那些還在冬眠的昆蟲走獸們都驚醒過來,它們聽令而努力生長。
春分:中國人稱春分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對北半球的很多人來說,春分意味著真正的春天。
清明: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機盎然的時候,人的心情也會舒展起來。此時掃墓祭祖,既能體現(xiàn)對家庭的尊崇,又能表達對祖先的感恩。
谷雨:古代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說,民間對此的解釋是,倉頡造字不要上天的獎勵,只求老天讓人民五谷豐登,故“天雨粟”,給人間下了一場谷子雨。
夏
立夏:中國先民是從空間意義理解夏的,夏字的本義是“面向南方”。古人以南為生,以北為死;以南為陽,以北為陰;以南為前,以北為后,即正南方是中國人的基準方向。
小滿:對先民來說,在小滿節(jié)氣里迎來“麥秋至”有重大的意義。品嘗到新麥意味著身體獲得了新一年的能量,得到了新生的加持。
芒種:芒種節(jié)氣催生了一種職業(yè)——麥客,即流動的替別人割麥子的人。他們像候鳥一樣遷徙,一路收一路走,等走回家,自家的麥子也熟了。
夏至:在東西方文明的歷史上,夏至都是最早確定的時間或節(jié)氣之一。在對熱的感受方面,東西方人是一致的。夏天熱得狗都吐出了舌頭,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
小暑:夏至之后的幾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稱為“暑”。暑字上的“日”代表此時大地上的萬事萬物都被太陽照耀。
大暑: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即現(xiàn)代人常說的“桑拿”天。在古代,“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
秋
立秋:“秋”字由禾與火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著禾谷開始成熟,草木開始結(jié)果孕子,收獲的季節(jié)到了。
處暑: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jié)。處暑過,暑氣止,云彩疏散自如,不像夏天的濃云成塊,民間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
白露:古人以四時(春、夏、秋、冬)配五行(金、木、水、火、土),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秋分: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意味著隱居、避讓,意味著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寒露:寒露時節(jié)中包含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熬拧痹凇兑捉?jīng)》中是陽數(shù),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所以又稱“重陽”或“重九”。
霜降:霜降日曾流行一種鮮為人知的風俗。在這一天,各地的教場、演武廳例行有隆重的收兵儀式。按古俗,每年立春為開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
冬
立冬:冬的本義是終結(jié),是先民系繩記事的繩結(jié),后來借指一年的最后一個季節(jié)。
小雪:小雪意味著氣溫持續(xù)走低,不僅地面上的露珠變成了霜,而且天空中的雨滴也變成了雪花。
大雪:人類在大雪面前變成了風雅之士。只見天地之間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紛紛揚揚地從天上飄落下來,大地立刻變得銀裝素裹。
冬至:調(diào)時、定時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更是人類的本領。在北半球每年黑夜最短的日子即是夏至,黑夜最長的日子即是冬至。
小寒:小寒是春天前的嚴寒,是黎明前的黑暗。
大寒:在大寒的日子,天地間經(jīng)歷了漫長的冰凍,有心人已經(jīng)聽見了震動的消息。無論是雷震、地震還是社會變革,都在釋放大量能量的同時給予時空新生的機會。(據(jù)咪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