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靜
批判性思維與英美文學教學
曾 靜
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是一門對思辨性要求較高的專業(yè)課程,為提升教學效果,達到《大綱》要求,任課教師應積極地將批判性思維及技巧融入到教學中,要讓教學目標清晰具體,授課方式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實現(xiàn)差異化、多樣化;要在教學中示范批判性思維的具體運用方法,并合理引介文學批評理論,讓英美文學課程既保有感性的本質特色,又具有理性的客觀說服力。批判性思維與英美文學課程的聯(lián)姻是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策略,也是提高“人才素質”的恰當途徑。
批判性思維;英美文學;教研
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與師生的思辨能力是密切相關的,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學而不思則罔”,就是在探究讀書和學習的有效方法。如果在教學中學生只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書本意義而無法有效利用書本知識。英國作家、文學批評家威廉·哈茲列特(William Hazlitt)對于學習和思辨也有類似的觀點,他在《論學者之無知》(On the Ignorance of the Learned)里這樣寫道:
他依賴書本,視之為智力的支柱;他沒有主見,只能依賴他人的思想為生。這種從外部資源索取思想的習慣會‘削弱所有的內(nèi)在思辨力’,……頭腦所具備的天賦,如果不多加運用,就會倦怠、遲鈍,變得不再適合思考和行動。[1]
文中的“他”泛指那些讀書死記硬背而不做任何批判性思考的人。這種人的頭腦“因為缺乏鍛煉”,會逐漸喪失思辨力,“害怕去做推理論證”“害怕提出任何看法”,最終變得空虛。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以說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很看重思辨能力在教學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這種思辨能力的核心內(nèi)容是與現(xiàn)代教育學科特別重視的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密切相關的,對高校各學科的教學都有重要影響。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這種能力被視為是公民素質的一種關鍵能力,對之進行培養(yǎng)被提升到“大學的一個重要教學戰(zhàn)略目標”[2]高度。對國內(nèi)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而言,批判性思維也是尤為重要的,可以說它是該課程從以往以知識、背景為重心向文化素養(yǎng)、學術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轉型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將通過探討總結當前高校英美文學課程面臨的困境,結合《大綱》對該課程的指導方針,探討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到該課程教學的策略和具體措施,以期提高實際教學效果,為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世界視野做好基礎準備。
依據(jù)教育部最新批準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英美文學課被定為英語專業(yè)課程,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洞缶V》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才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盵3]盡管“從20世紀初葉到21世紀近一百年的時間里,英美文學課程的開設和研究在國內(nèi)經(jīng)歷了‘學科界定—邊緣化—走向中心—系統(tǒng)化’的過程,”[4]55但在一些研究者看來,國內(nèi)高?!皩τ⒚牢膶W課重要性的認識卻呈下降的趨勢?!盵5]可見,高校英美文學課程仍然有較大的改革空間,還需要一線教師和專家不斷地進行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新。
有研究者認為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工作一定程度上是受“西方理論指引”[4]55的,國外的相關研究起步確實要早于我國。例如,早在20世紀初,O·J·史蒂文森(O.J.Stevenson)就在題為《文學教學的新舊方法論》(The Old and the New in Literature Teaching)的文章里分析對比了美國在文學教學中的新舊方法,建議在實際教學中將兩者進行綜合利用,以達到最佳效果。[6]這意味著美國的文學教育人士開始反思傳統(tǒng)課程教學的不足,逐步尋求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方式。
于是,一些學者陸續(xù)提出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方式方法。愛德娜·威廉斯堡(Edna Williamsburg)就在題為《如何讓英語文學教學轉向文化和實際》(How to Make English Literature Teaching Utilitarian as Well as Cultural)的文章里大膽提出讓文學課的教學轉向實用主義和文化研究,指出“要讓文學課程變得實用?!盵7]在F·C·蒂爾登(F.C.Tilden)看來,文學的實用性可以表現(xiàn)得更具體,于是他在題為《作為人生闡釋的文學》(Literature as an Interpretation of Life)的文章中強調(diào)了文學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認為“不能再去研究作品的形式和技法,而應指出它們?nèi)绾未砹四硞€時代的生活,那又是如何與我們自己的生活相關聯(lián)的?!盵8]文學教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被提升到了足以影響人生的高度。
可見,國外的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起步較早,至今仍在穩(wěn)步推進。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既說明了文學課程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不斷改進文學教學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推進,國內(nèi)該領域的研究也在奮起直追,涌現(xiàn)出大批課程改革的研究者,提出了多元化的教改建議。例如,梁亞平在文章《英美文學課程面臨的困境與改革策略研究》里,探討了如何結合新大綱要求實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改思路;王文華在《“質量工程”與外國文學教改》中提出為了提高本科外國文學的教學質量,應注重多元化和個性化,達到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9]侯林海通過《國內(nèi)英美文學教學研究綜述》總結了1980至2010年間我國英美文學的教改成果,同時指出:“這方面的論文絕大部分都發(fā)表在一般期刊上,這說明了國內(nèi)對英美文學教學研究關注的薄弱。這些缺憾給國內(nèi)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但也指明了新的方向?!盵10]這說明英美文學教學并不是一個已經(jīng)完善的領域,而是本身十分重要,有較高實際價值,但卻相對薄弱,獲得的關注度不夠的課題。
侯林海所點明的問題同樣得到了南京大學王守仁教授的關注,在題為《英美文學研究現(xiàn)狀一瞥》的專訪中,王守仁教授指出:“英美文學課程應幫助學生了解當代英美文學的成就,主動適應年輕人追求新知的特點。改進文學課程教學,除了注意教什么,還要解決好怎樣教的問題。”[11]這說明目前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還有所欠缺,需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尋求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按《大綱》要求,這門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掌握批評方法,提升人文素養(yǎng),增強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要真正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達到這樣的水準,最關鍵的是要把批判性思維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欣賞文學作品的旨趣,學會用思辨的眼光去閱讀、批評英美文學作品,真正感受到文學的魅力。
然而,盡管課程教改一直在進行,真正將批判性思維融入進該課程教學的研究卻偏少。原因可能有如下兩方面。
首先,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教育領域形成的一整套應試教育機制在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仍然還在起主導作用。教學仍然還是以知識灌輸為主,以思想輸出為輔,甚至不需要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而這種“學校要求孩子去學習的東西——那被認為是其成功的基礎”,[1]早就被認為“是不需要運用頭腦中最高最有用的機能的”,只需要“依賴記憶力(還是最低等的那種)”去“反復地死記硬背”即可。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無法得到正確的培養(yǎng),對于文學作品的認識可能更多的是去背、記知識點和相關背景,無法運用批評方法去剖析作品的多重意義。再加上語言文字障礙,在學習英美文學作品時,可能就更顧不上去運用批判性思維了。由于這個原因形成的困境會延續(xù)影響到學生在大學階段對英美文學課程的認識:即誤以為該課程也只是為了培養(yǎng)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積累語言知識點。
其次,依據(jù)目前研究者的大量抽樣調(diào)查和評測,總體來看,我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水準并不高,只能達到中等水平。顧琴軒認為他們在“探求真理、系統(tǒng)性思維和認知成熟度”這三個方面的傾向較弱。這種問題的形成“與我國教育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開發(fā)的重視 程度不夠有關?!盵12]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雖然有不少高校都提出要重視素質教育,但并沒有落在實處。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可能欠缺必需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加上高校自身也沒有將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提上日程,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基本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去勉強習得。而要讓學生在思辨力都尚未得到系統(tǒng)培養(yǎng)的前提下,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批評和欣賞,實屬不易。
由此可見,在《大綱》的指引和國外教學理論的影響下,我國高校英美文學課程的教改一直在不斷地推進,但是仍然面臨著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強而導致的教學瓶頸問題。要應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在正確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基礎上,找到一些具體的方法和策略。
針對批判性思維,目前國內(nèi)已經(jīng)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其核心內(nèi)容已得到較為充分的闡述,本文不再累述。簡言之,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至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隨后,美國進步教育協(xié)會傾力推廣“批判性思維”長達四十年,[13]54在20世紀三十年代甚至用它來作評判標準。北美教育界在七、八十年代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興趣激增,很快被認定是“大學的一個重要教學戰(zhàn)略目標”,深刻影響至今。
學界對批判性思維有較為一致的認識,研究者們基本認同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帶有目標、自律的判斷,并借助該判斷獲得闡釋、分析、評估、推導以及解釋,整個過程所依據(jù)的是那些證據(jù)性、觀念性、方法性、標準性或情境性思考的內(nèi)容?!盵14]換言之,批判性思維的本質就是思維主體針對明確目標,基于較為客觀的證據(jù),借助合理的方法,對目標做出判斷。因而,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對觀察、交流、信息、論證作出技巧性和主動性的闡釋和評價?!盵15]這些特點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意味著更強的思辨性,更高的生產(chǎn)力和更科學的創(chuàng)新力。這些對于英美文學課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大學英美文學課程中,應當注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將之作為該課程的一種教學策略,以期實現(xiàn)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長遠目標。
以現(xiàn)有教研成果來看,要將批判性思維能力運用到英美文學課堂上,需要教學機構從低年級就開始著手,按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步驟逐漸將批判性思維訓練融入該專業(yè)學科 的教學中。這可以通過兩種基本模式來實現(xiàn):既可以通過在教學中融入批判性思維策略、技巧和習慣的融合式培養(yǎng);也可以通過單獨教學模式來系統(tǒng)地教授批判性思維。筆者認為前一種模式更有利于提升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和抽樣調(diào)查中,筆者認為要采用融入模式將批判性思維用來改善英美文學課程效果,可能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一)目標清晰
在明確課程總體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做到課堂教學目標清晰具體。作為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師,除了應確保熟悉內(nèi)容,把握核心之外,還應非常清楚每個階段的課程目標,在綱要上不要出現(xiàn)明顯的疏漏或者失誤。在調(diào)查訪談中,學生普遍認為,如果一開始就明確知道課程的目標和要求,會更容易跟上教師的授課思路,效果要遠遠好于直接講授課程內(nèi)容。這種方式使學生明白,大學英美文學課程不再是簡單的語言習得訓練,而是更傾向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理解力的鍛煉,是一門素質培養(yǎng)類課程而不是應試課程。
(二)方法多樣
文學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可能更感性且多元,這二者也是文學作品本身的特征。因此,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不應采用強制而單一的方法,那實質上是背離了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要求。僅以教學而論,是沒有唯一正確的方法的。英美文學涉及面廣,文類多樣,詩歌、戲劇、小說類作品必須有不同的理解、批評和賞析的方法和策略。要讓學生在不同文本中找到恰當?shù)乃急婊A,教學方法一定要符合各文類的特性。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如果缺乏對所思考問題領域的相關知識,任何批判性思維技能都只能是紙上談兵,毫無用處?!盵13]60也就無法提升教學效果。
(三)鼓勵思考
對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并不強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激勵,要讓學生在課程開端就意識到批判性思維技巧對于學習英美文學的諸多好處,要讓他們明白,思考和探究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評估,在他們真正運用了批判性思維技巧對文本理解產(chǎn)生了作用時,應充分肯定其努力,以形成習慣。
(四)聯(lián)系實際
文學作品是人類經(jīng)驗的凝練,這就要讓學生借助課外實際生活經(jīng)歷來領悟課內(nèi)所學的內(nèi)容。只有通過這樣的聯(lián)系,閱歷尚不豐滿的學生才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哈茲列特曾犀利地評論道:“一位鄉(xiāng)村老婆婆常常還更了解人的性格,還會從過去的五十年城鎮(zhèn)中流傳的閑言碎語中找到更有趣的軼聞趣事來對之進行說明,即便是杰出的時代女學究通過查找同期發(fā)表的所有小說和諷刺詩都做不到那樣好?!盵1]這足以說明借實際生活經(jīng)歷來判斷一個議題的重要性。有時候,這樣的策略還可以讓學生真正地用批判的眼光去解讀文本內(nèi)容。例如,在賞析《魯濱遜漂流記》時,針對笛福描述的魯濱遜在孤島上求生的片段,可以提醒學生將之與《單挑荒野》(MaroonedWithEdStafford)或《荒野求生》(Manvs.Wild)之類的野外生存紀錄片進行對照,讓他們找到各自的依據(jù)來論證笛福筆下的魯濱遜是否真正具備野外生存的知識,為進一步思考整部作品的蘊意提高興趣。
(五)注重時效
文學作品始終是與人類社會和歷史息息相關的,因此,應當在教學中恰當利用引人關注的重大時事作為批判性思維的參照對象。舉例來說,目前我國正在提倡中國夢并激勵所有人奮力實現(xiàn)夢想,這是時代精神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而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少與夢相關的時代精神,例如,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自傳》中種下了美國夢的種子,但后來菲茨杰拉爾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卻通過《偉大的蓋茨比》等作品把這個夢撕得粉碎。教學中完全可以讓學生收集這兩種時代精神截然不同的特質,引導他們正確地去論證和判斷兩個夢的不同命運和價值,從而科學地借助批判性思維來批評和欣賞相關文學作品,規(guī)避消極因素。
(六)利用文論
既然是一門專業(yè)性較強的課程,英美文學課教師應恰當運用文學批評理論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讓他們知道文學評論不是簡單的讀后感,而是需要借助專門的理論來實現(xiàn)的。由于理論通常比較枯燥,單純地教授某一種文學批評理論容易讓學生興趣衰減,甚至望而卻步,因此最好是在評析和解讀作品時采用一種或幾種文論來做示范。例如,在學習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病玫瑰》(The Sick Rose)一詩的時候,就可以結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闡釋詩中的多種意象,并以之為依據(jù)來論證為什么這首詩應歸屬為“經(jīng)驗之歌”,從而進一步說明布萊克的創(chuàng)作意圖。再例如,在學習詩人、批評家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多弗海灘》(Dover Beach)一詩時,可以讓學生對照安東尼·??颂?Anthony Hecht)的《多弗婊》(The Dover Bitch)一詩,既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后現(xiàn)代手法的意義和目的,又讓他們對《多弗海灘》有了批判性認識。
(七)檢驗成效
雖然文學本身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但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應當及時檢驗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教師不光要檢驗學生是否理解課堂講授的文本內(nèi)容,還要檢驗他們是否能以之為依據(jù)形成有效的論證和判斷,這可以采用課程小論文的形式來進行驗收,應根據(jù)論文中觀點的質量和論證技巧來進行評價。
總體而言,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當前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來說尤為重要。盡管國內(nèi)外研究者在該領域已經(jīng)做了大量、豐富的調(diào)研,實踐結果仍然顯示有不少地方還有待進一步調(diào)整和改進。作為一門對思辨性要求相對較高的專業(yè)課程,英美文學任課教師應積極地將批判性思維技巧融入到教學中,要讓教學目標清晰具體,授課方式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實現(xiàn)差異化、多樣化;應在教學中示范批判性思維的具體運用方法,引導學生意識到主觀臆斷與科學地批評、判斷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并應恰當?shù)匾槲膶W批評理論,讓英美文學課程既保有感性的本質特色,又具有理性的客觀說服力。批判性思維與英美文學課程的聯(lián)姻是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策略,也是提高“人才素質”的恰當途徑。
[1] Hazlitt,William.OntheIgnoranceoftheLearned[DB/OL].2017-01-15. http://www.blupete.com/Literature/Essays/Hazlitt/TableTalk/IgnoranceLearned.htm.
[2] Dam,G.T.& Volman,M.Critical Thinking as a Citizenship Competence:Teaching Strategies[J].LearningandInstruction,2004(4):359-379.
[3]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材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6.
[4] 張亞婷.國內(nèi)英美文學教學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4).
[5] 梁亞平.英美文學課程面臨的困境與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7(23):144.
[6] Stevenson,O.J.The Old and the New in Literature Teaching[J].TheEnglishJournal,1914(3):69-77.
[7] Williams,Edna.How to Make English Literature Teaching Utilitarian as Well as Cultural[J].TheEnglishJournal,1912(1):155.
[8] Tilden,F.C.Literature as an Interpretation of Life[J].TheEnglishJournal,1915(4):98.
[9] 王文華.“質量工程”與外國文學教改[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1):116-119.
[10] 侯林海.國內(nèi)英美文學教學研究綜述[J].英語教師,2011(7):59.
[11] 李霄垅.英美文學研究現(xiàn)狀一瞥——專訪南京大學王守仁教授[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1(2):11.
[12] 顧琴軒.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傾向調(diào)查與培養(yǎng)建議[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3(4):72.
[13] 戴維·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J].張亦凡等譯.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14] Facione,P.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C].ResearchFindingsandRecommendationsPreparedfortheCommitteeonPre-CollegePhilosophyoftheAmericanPhilosophicalAssociation.Eric Document ED,1990:315-423.
[15] Fisher A,&Scriven,M.Critical Thinking:Its Definition and Assessment[M].PointReyes,UK:Centre for Research in Critical Thinking,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1997:21.
責任編輯:劉海濤
Critical Thinking and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Zeng Jing
The Selected Reading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demanding higher capabilities of rationalization. To improve teaching results in accordance withTheSyllabusforEnglishMajors, lecturers ought to integrate skills of critical thinking with the procedure of the course, not only clarify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but also differentiating and diversifying teaching methods. The methods of critical thinking need exemplified and literary theories need to be properly employed to render literary criticism both sensible and rational. The combin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eaching renovation, also an appropriate way to raise quality talents.
critical think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research
H319.3
A
1673-1794(2017)03-0127-05
曾靜,重慶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詩歌(重慶 400074)。
重慶交通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1605012)
2017-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