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秀 娟 龔 燕 張 明 志
(1.重慶師范大學 學生處;2. 重慶師范大學 黨政辦公室,重慶 401331)
觀察學習理論視閾下大學生榜樣教育策略探究
趙 秀 娟1龔 燕2張 明 志1
(1.重慶師范大學 學生處;2. 重慶師范大學 黨政辦公室,重慶 401331)
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遵循觀察學習理論的邏輯理路,著力于當前大學生榜樣教育的困境識別,從遴選方式、教育模式、價值取向和長效機制等方面提出增強大學生榜樣教育效能的應對策略,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觀察學習理論;大學生;榜樣教育
榜樣教育的生動實踐表明,直觀、形象、情境式的接地路徑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感染效果。實際上,當前高校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過程中,大學生榜樣教育通過先進典型的精神感染和行為示范,以貼近新時期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失為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和現(xiàn)實選擇。
人類的行為既可以通過直接經(jīng)驗獲得,也可以借助間接經(jīng)驗習得?!八械膶W習現(xiàn)象(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都是從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結(jié)果,在替代的基礎上所發(fā)生的直接經(jīng)驗那里來的”[1]。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就是一種間接學習,憑借觀察學習以簡化獲得過程,對于發(fā)展和生存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人們在操作任何行為之前,至少可以以一種近似的形式向榜樣學習做些什么,所以他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1]。榜樣教育過程實質(zhì)是教育對象對榜樣的觀察與學習模仿過程。
觀察學習理論應用于大學生榜樣教育具體實踐之中,主要包含了注意、保持、行為生成和動機等四個要素向度,形成一個系統(tǒng)閉環(huán)式的有機整體。
其一,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將來潛在行為的可能性因素,也是榜樣教育的基礎。注意過程能否達到預期目標既受到榜樣示范物的顯著性、示范性、復雜性和價值性等自身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觀察者自身情緒、能力等因素的關(guān)聯(lián)制約。因此,在榜樣教育中,教育者樹立的榜樣人物,不僅應該崇高可敬,更應平實可親,恰如身邊人、眼前事一樣,讓觀察者容易接納并能迅速抓住其精髓。
其二,保持過程是對榜樣示范活動的保持和記憶,它在榜樣教育中起重要的連接作用。保持過程的功效主要依賴于觀察者的表象系統(tǒng)和言語系統(tǒng)。因此,在榜樣教育中,教育者對榜樣的宣傳與運用應采用更加形象多樣的簇映方式呈現(xiàn),以便于給觀察者留下深刻的映像,并能將這種短時記憶及時轉(zhuǎn)化為長時烙印。
其三,行為生成過程是將保存在記憶中的符號表象轉(zhuǎn)換成合適的行動,它是榜樣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只有將觀察到的榜樣行為應用于自己的實際行動之中,并進一步形成系列的行為習慣,觀察到的示范行為才具實際意義,榜樣教育才能體現(xiàn)成長價值。因此,在榜樣教育中,教育者一方面要結(jié)合觀察者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能力,給大學生提供不同類型且適合其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要及時強化學習者的適當行為,在榜樣示范后及時開展實踐教育活動,將榜樣精神落實到實踐中去,才能促成知與行的有機統(tǒng)一。
其四,動機過程貫穿于觀察學習的全過程,它是榜樣教育能否實現(xiàn)效果的驅(qū)動因素。榜樣行為能否轉(zhuǎn)化為觀察者的自覺行為受到觀察者內(nèi)部動機因素的制約。因此,在榜樣教育中,教育者要善于從滿足觀察者的心理需求、引發(fā)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習熱情等角度開展榜樣的選擇、宣傳、運用和實踐。
由是觀之,觀察學習理論的四個環(huán)節(jié)在榜樣教育過程中缺一不可,因為“在任何特定情境中,一個觀察者不能復演一個原型的行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中的任何一個原因:沒有注意有關(guān)的活動,在記憶表象中示范動作的編碼不適當,不能保持所學習的東西,沒有能力去操作,或者沒有足夠的動因”[1]。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突顯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將有利于在大學生榜樣教育的現(xiàn)實觀照中充分發(fā)揮觀察學習理論的導向作用。
榜樣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jù)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以榜樣示范為表達方式,通過教育者引導和榜樣示范,激發(fā)學習者的內(nèi)在道德動力,促使學習者進行仿效學習,調(diào)動其主動認知,引起其情感共鳴,增強其心理認同,最終達到內(nèi)化榜樣所蘊含的精神品質(zhì)、生成自我價值觀念和道德人格的教育活動[2]。
榜樣教育過程是以榜樣的典型示范為起點,以觀察者的自覺模仿為歸結(jié)點。榜樣教育能否達到教育者的預期實效,或者榜樣行為能否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重復、再現(xiàn)與創(chuàng)新,既取決于榜樣典型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吸引力,也取決于觀察者對榜樣行為模仿的再生內(nèi)動力的發(fā)揮。因為受教育者不是道德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具有自我選擇能力的主動參與者。因此,榜樣教育活動的開展既要依靠教育者精心選擇榜樣、挖掘內(nèi)涵、科學設計、價值引導,又要依靠教育對象對榜樣內(nèi)涵及其精神品質(zhì)的內(nèi)化于心、對榜樣行為的外化于形的榜樣模仿與創(chuàng)新表達。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榜樣的示范過程包括榜樣發(fā)現(xiàn)、榜樣樹立、榜樣宣傳、榜樣運用和榜樣實踐五個環(huán)節(jié),這是一個相互融合、有機銜接的過程。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榜樣的模仿過程從觀察者的成長需求開始,歷經(jīng)有選擇的自我認知,再到體驗后的情感共鳴和內(nèi)化后的行為效仿,最后以外化行為的運用創(chuàng)新為榜樣教育的階段性終點。教育者的“教”和教育對象的“自教”不可能一次性終結(jié),而是循序漸進和逐步生發(fā)的過程。隨著榜樣教育過程的深入及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受教育者會出現(xiàn)更高層次的成長需求,并能再次從榜樣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以此循環(huán)往復地發(fā)揮榜樣的育人功能。
可見,當下要更好地進行大學生榜樣教育的實踐探索,要遵循榜樣示范的五大環(huán)節(jié),在五個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涵、方法和路徑上著力,充分展現(xiàn)榜樣教育示范的吸引力。同時,也要兼顧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貼近受教育者的成長需求,分析其認知特點,激發(fā)情感共鳴,創(chuàng)設條件促成行為的生成,方能不斷創(chuàng)新,以最終達成榜樣教育的實效性。
榜樣教育法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如白求恩、張思德、黃繼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事跡在戰(zhàn)爭年代喚起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繼不畏犧牲的革命行動;又如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勞動模范王進喜、人民公仆焦裕祿、道德楷模雷鋒等典型榜樣的樹立為推動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再如中國氫彈之父于敏、“新疆焦裕祿”阿布列林·阿布列孜、扎根鄉(xiāng)村36年的最美教師支月英等新時期的榜樣人物都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但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變化,受教育對象價值觀念的多樣化,榜樣教育法在開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教育效果存在弱化。
長期以來,榜樣的選擇大多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確認模式,當大學生認為學校發(fā)現(xiàn)與樹立的榜樣與自己的關(guān)聯(lián)示范影響不足,即不能滿足自己的成長發(fā)展需求時,就會對學校的榜樣教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能形成有效注意,那么榜樣教育的注意過程也就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面對這種困境,大學生榜樣教育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供給側(cè)作用,在榜樣選擇之前設置針對大學生的榜樣人物認同需求調(diào)研,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實需求,擴大選擇范圍,提升榜樣的樹立與大學生心理需求的契合度。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網(wǎng)絡的快速與便利悄然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單一的榜樣宣傳渠道顯然己經(jīng)不能滲透大學生生活的全部。同時,我國受到全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沖擊和影響,當代青年大學生已不再僅從同一個視角、同一個層次去理解世界,單一的榜樣宣傳原型顯然也不能得到大學生的廣泛認可。因此,大學生榜樣教育若不能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榜樣人物的樹立不能被有效看到、用心感受和充分認可,榜樣教育的保持過程也就不能持久。
班杜拉將榜樣分為三類,一是學習者身邊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即鮮活榜樣;二是符號性或象征性的榜樣,多出現(xiàn)于電影、電視、報刊書籍或者其他媒體中;三是抽象性榜樣,它并非指具體的人物或其他形象性的榜樣,而是指抽象的原理、概念等,通常體現(xiàn)為能夠提供指導的教學內(nèi)容或教學材料[3]。傳統(tǒng)的榜樣教育為了擴大教育的覆蓋范圍多選用后兩種榜樣類型,采用課堂教學、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宣傳形式,由于距離過遠難以實現(xiàn)榜樣與學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鳴,不能激發(fā)出學習效仿的熱情,榜樣教育的動機過程也就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驅(qū)動作用。
榜樣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活動,更是一個過程。榜樣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榜樣教育外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榜樣教育的落地與落實。長期以來,高校傾向于將大學生榜樣教育作為一個階段性工作,更加注重榜樣的宣傳和運用環(huán)節(jié),導致榜樣教育的整體性被割裂,忽視了對榜樣教育實踐活動的再投入,以致于榜樣精神的再實踐及再創(chuàng)新不足,大學生對榜樣的學習僅停留在認知和情感層面,尚未落實到行動層面時又被新的榜樣所覆蓋,導致大學生榜樣學習的割裂、錯位與失效,榜樣教育的行為生成過程無法落地生根。
榜樣的選擇包括榜樣的發(fā)現(xiàn)與樹立,是榜樣教育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榜樣的選擇一定要符合青年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齡特征,滿足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需求,增強榜樣行為示范影響的關(guān)聯(lián)性,否則示范作用和行為引導就難以發(fā)揮與實現(xiàn)。
一是在榜樣的發(fā)現(xiàn)與樹立中要突出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青年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效能感,采用“自下而上”的選拔模式,讓榜樣的產(chǎn)生在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等實踐中自然而然地涌現(xiàn)出來,得到大多數(shù)學生認可。高校在榜樣的發(fā)現(xiàn)與樹立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盡可能多的渠道聽取廣大青年學生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意愿,選出受學生愛戴與擁護的典型。因為不論從心理學角度,還是從同齡人年齡特點、生活學習環(huán)境等具有相似性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們顯然更樂意“在能看到自己影子的朋輩身上學到東西”。
二是榜樣人物的選擇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與心理,保持榜樣的真實性。所謂“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榜樣也是生活中的平凡者,他們既有閃光的一面,也會有不足之處。因此,高校在選取設計時,只有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所選出的榜樣才能夠為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可,只有還原榜樣真實的人物形象,才能讓榜樣變得“可親、可愛、可學”。
榜樣人物不僅要“立起來”,更要“活起來”,沒有鮮活的榜樣宣傳與運用過程,榜樣教育的育人成效就難以實現(xiàn)。在當今這一現(xiàn)代信息社會,榜樣的樹立與宣傳要適應大數(shù)據(jù)時代教育的新形勢、新要求、新特點,構(gòu)建起“立交橋”式的榜樣宣傳渠道和方式。
一是堅持線上線下的教育模式符合新時期大學生的信息接受特點。由于新媒體的便利,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多地依賴網(wǎng)絡交流。2014年一項覆蓋全國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wǎng)2小時以上的占80.0%,娛樂消遣(68.3%)、獲取新聞信息(57.5%)、交流溝通(57.25)和學習(49.0%)是大學生上網(wǎng)的主要目的,使用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臺的大學生占88.9%[4]。而QQ這一交流工具在青年大學生中的運用更是實現(xiàn)了全覆蓋。因此,在大學生榜樣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榜樣宣傳的環(huán)節(jié)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聲、文、圖并茂的表象形式贏得學生的注意,并激發(fā)學習效仿的興趣。
二是采用“面對面”的傳播方式開展典型事跡的傳遞,拉近榜樣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強感染性。如專門成立學校展陳服務部門,專項負責校園內(nèi)各項展陳工作,在榜樣教育的運用階段通過學生工作部門及展陳部門的相互配合共同開展榜樣教育。在保留傳統(tǒng)的櫥窗、展板、橫幅宣傳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直面”的傳播形式:構(gòu)筑大學生先進事跡報告會現(xiàn)場宣講月、視頻展播周、榜樣面對面主題日等,開設“榜樣的力量”專欄論壇、以學習榜樣為主題的班會等,深化對榜樣精神的理解與踐行,使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知與行的統(tǒng)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大學生榜樣教育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領功能,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要求。
一是要注重榜樣人物示范在社會主流價值上的思想引領。在我國,榜樣教育歷來都是國家理想和個人理想的有機結(jié)合。通過運用榜樣生動的、具體的先進事跡增強理論說服力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將榜樣教育所宣傳的榜樣精神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反映出社會的價值導向功能[5]。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每個人特別是青年大學生要用自己的努力與拼搏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高校樹立的每一位榜樣,都應通過對自己故事的分享傳遞出共同的精神標尺,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是要注重榜樣人物事跡類型多樣性與精神實質(zhì)一致性的有機結(jié)合。為貼近大學生價值多樣化的現(xiàn)實需求,高校榜樣人物樹立要多樣化,如熱心公益服務者、專注科研創(chuàng)造者、扎根基礎教育者、自立自強者、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士、民族團結(jié)使者、分享學業(yè)競賽、專利發(fā)明經(jīng)驗等各類榜樣人物。無論榜樣人物的事跡類型多么不同,傳遞出來的精神實質(zhì)都要一致,即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個人層面的踐行,以實現(xiàn)榜樣教育對大學生在社會和國家層面的價值認同和行動自覺。
榜樣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既要各類要素緊密配合,又要重點突破,構(gòu)筑教育的長效機制和濃厚氛圍,促使受教育者(觀察者)積極主動吸取不同原型的特點,形成不同的組合,促使行為的無限多樣創(chuàng)新,切實保障大學生榜樣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長效性。
一是系統(tǒng)化的工作推進機制。高校大學生榜樣教育從教育組織者層面看,要建立從上至下的重視與工作開展機制,確保榜樣教育各環(huán)節(jié)的有序開展;從受教育者層面看,要積極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融入到榜樣教育的全場域。
二是互動化的學生參與機制。一方面高校在榜樣選擇之前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收集學生意見,了解學生需求,為下一步榜樣選擇打牢基礎;另一方面在選拔中要通過新媒體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話語權(quán)、選擇權(quán),樹立真正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榜樣人物。
三是常態(tài)化的教育激勵機制。榜樣教育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要促進榜樣人物與觀察模仿者的不斷進步,高校應建立一個系統(tǒng)全面、層次分明、立體交叉的榜樣教育體系。一方面用不同層次的要求培育塑造榜樣,激勵榜樣示范者超越優(yōu)秀;另一方面用不同層次的榜樣教育,激勵榜樣觀察者追趕優(yōu)秀。
四是科學化的隊伍保障機制。建立一支富有工作成效,包含“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在內(nèi)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一方面通過打造教師群體的榜樣典型,開展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另一方面通過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對榜樣教育過程的把握,保障大學生榜樣教育成效。
多年的實踐表明,大力實施榜樣教育是全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既能為大學生們搭建一個講述“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大學、真實的人生”交流互動平臺,也能為大學生構(gòu)建“自省、自律、自助、自強、自立”五自教育體系,達成“讓先進典型活起來、亮出來、動起來”的榜樣教育目標,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 [美]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陳欣銀,李伯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 袁文斌.當代榜樣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3] 姚梅林.學習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 沈壯海,段立國.2014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分析——基于全國30所高校的調(diào)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8).
[5] 楊婷.榜樣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10.
AStudyonModelEducationamongCollegeStudentsBasedonObservationalLearning
Zhao Xiujuan, Gong Yan, Zhang Mingzhi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Research Center of Student Affairs Develop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 China)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mor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to comb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Guided by the 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is paper, focusing on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model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troduces strategies which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del education from its selection, educational model, value orientation and long-effect mechanism.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m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ore targeted and effective.
observational learning; college students; model education
陳忻]
2017-09-30
趙秀娟(1982—),女,重慶師范大學學生處,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龔燕(1959—),女,重慶師范大學黨政辦公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張明志(1971—),男,重慶師范大學學生處處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榜樣文化視域下高校立德樹人實現(xiàn)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5SKG049);重慶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示范中心建設階段性成果。
G41
A
1673—0429(2017)06—00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