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雷 香,邱 燕,張?zhí)?黃 林,宋先梅
(成都工業(yè)學院 a.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b.材料工程學院;c.網(wǎng)絡與通信工程學院;d.人文體育與設計學院,成都 611730)
《易經(jīng)》及其思維方式對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王 鵬a,雷 香a,邱 燕b,張?zhí)躠,黃 林c,宋先梅d
(成都工業(yè)學院 a.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b.材料工程學院;c.網(wǎng)絡與通信工程學院;d.人文體育與設計學院,成都 611730)
《易經(jīng)》的神秘之處,源自于它的“設卦觀象”。通過《易經(jīng)》的學習,領(lǐng)會《易經(jīng)》的思維方式,就是為了培養(yǎng)和訓練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洞察力,讀懂天人之間的語言,然后砥礪思想,開拓視野,以全新的視角來思考和面對各種問題。其中,《易經(jīng)》的辯證思維、卦象與卦辭所啟示的處世方法,對我們加深對當今世界的認識,也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易經(jīng)》;思維方式;大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
雨果曾說:“藝術(shù)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chǎn)生歐洲藝術(shù);一是幻想,幻想產(chǎn)生東方藝術(shù)”,在中國遠古先民們那天馬行空的想象中,誕生了輝煌的華夏文明,而華夏文明的開端之一,便是《易經(jīng)》?!秴问洗呵铩氛f《易經(jīng)》是“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它是解開人生密碼的一部寶典。
這是因為《易經(jīng)》具有“設卦觀象”的獨特思維方式,即它是用符號來代表自然界的現(xiàn)象,再借符號的組合與移動,描繪自然界千變?nèi)f化的奧妙情境,由此展示人世間的吉兇禍福與因應之道。如同《周易·系辭傳》的描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一段話不僅非常明確地揭示了《易經(jīng)》的思維特征,而且充分地揭示了一切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奧秘和本質(zhì),給予我們的啟示至少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的“觀”,不僅表征著古人把握世界的直覺思維方式,而且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的形成;其次,在對天地盈虛、周而復始的現(xiàn)象觀察中,也形成了他們的辯證思維方式和最早的陰陽觀念;第三,古人就是在這樣“師心造化”、對宇宙奧秘最深的洞察的基礎上,“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運用類比思維、對比思維,通過反復地比對、觀照,從而獲得對宇宙萬物的認知和領(lǐng)悟;第四,在這樣的認知和領(lǐng)悟的基礎上,“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因此,“八卦”既是人們的創(chuàng)造之物,又作為一種符號象征,具有“立象盡意”的“象”思維特征。雖然上述《易經(jīng)》中包含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類比思維、對比思維以及“象”思維都與現(xiàn)代科學和理性思維有著大相徑庭的思路,但是它們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征??梢姡兑捉?jīng)》及其思維方式對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有幫助的,對當前“唯理性”思維的片面性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反撥和補充,大學生可以通過對《易經(jīng)》的研習,學習《易經(jīng)》中的八卦以及八卦的卦辭、爻辭,學習孔子及其后學為《易經(jīng)》所作的《易傳》,從而領(lǐng)會《易經(jīng)》的思維方式,再借助于《易經(jīng)》所具有的獨特的思維方式,讀懂天地之間的語言,領(lǐng)會各種人情物理,從而獲得智慧,砥礪思想,開拓視野,以全新的視角來思考和面對各種問題?!兑捉?jīng)》對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應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易經(jīng)》[1]的神秘面紗,可以從它對物象的描述中所揭示的人生智慧來探究。天,地,雷,火,風,雨,山,澤等八種物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自然景物。諸多自然景物的存在構(gòu)成了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遠古的人們正是在對身邊這些尋常事物的觀察中獲得了關(guān)于宇宙世界的“真理”的領(lǐng)悟:人們會發(fā)現(xiàn),“火”雖然將草燒成了灰燼,但在“風”的吹拂下,又蓬勃地生長起來;細“雨”隨著微風悄悄在夜里灑落,無聲無息滋潤著萬物;“雷”所經(jīng)過之處,山河震動……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一再地重復,讓古人們終于開始意識到:雷可以振作萬物,風可以散播萬物,雨可以滋潤萬物……于是他們將這些自然現(xiàn)象的演變以“卦”象的方式展示了出來:雷為震卦,風為巽卦,雨為坎卦,可以照臨萬物的太陽為離卦,可以阻止萬物的山為艮卦,可以潤澤萬物的湖泊為兌卦,可以主宰萬物的天為乾卦,可以包容萬物的地為坤卦——此八卦即為《易經(jīng)》表達宇宙圖式的八個基本符號。
這八個卦所代表的八種自然物質(zhì)的性質(zhì)及其之間的關(guān)系,在其他領(lǐng)域也同樣適用,如在動物界: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豬,離為野雞,艮為狗,兌為羊;在人體的各個部位上:乾是頭,坤是肚子,震是腳,巽是腿,坎是耳朵,離是眼睛,艮是手,兌是口;在家庭成員分布上: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子,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坎為中男,艮為幼子等,可見,八卦中的每一卦都可以象征不同領(lǐng)域中的不同角色。而在八卦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六十四卦所包含的內(nèi)容就更加復雜和廣泛。它將宇宙間的種種情景概括為64個種類,且這64個卦象之間首尾相應,福禍相倚,吉中有兇,兇中帶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碼。
因此,雖然《易經(jīng)》是一部先民們用來占卜的書,其中的卦辭、爻辭都是古人占卜結(jié)果的記錄,頗具神秘主義的意味,但事實上,它是遠古的人們在長期對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觀察中得出的結(jié)論,包含著人類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積累下來的最具靈性的智慧。如乾卦的“上九”的爻辭是“亢龍有悔”,此爻辭暗喻“物極必反”之意,是說就如同自然界中沒有長久不衰的事物一樣,人類社會那些盛極一時的現(xiàn)象或人物也會有死亡或衰敗的一天,這個爻辭顯然就包含了古人對于世間萬物的觀察和宇宙奧秘的領(lǐng)會。
《易經(jīng)》描繪自然界千變?nèi)f化的各種情景與奧妙,常常叫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本身便具有獨特的魅力,而孔子及其后學為《易經(jīng)》所作的《傳》,其闡釋《易經(jīng)》的思維方式以及其借重天地之道而觀乎人事的卦辭、爻辭則更是充滿了耐人尋味的詩意想象。如《象傳》解釋“巽”卦為“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意思是說,風不斷地吹動,會導致事物的推移,所以君子應當重復申明自己的政令,使人們能夠理解執(zhí)行。又如,“夬”卦的“初九”爻辭是“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指擔任自己不能勝任的工作會給自己帶來災難……由此可見,這些看似古老的文字,闡發(fā)的卻是從平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樸素的道理。這些道理,對于我們現(xiàn)代的生活依然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對于我們多向度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對僵化的“唯理性”思維模式的突破,無疑都有很大的幫助。
古人在對天地萬物的觀察中,認識到天地盈虛的變化,看到了物極必、盛極而衰的很多現(xiàn)象,自然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辯證思維方式?!兑捉?jīng)》的辯證思維方式,對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兑捉?jīng)》認為,一切的事物,無論是自然界或者是人類社會,都有其自身的發(fā)展周期和循環(huán)規(guī)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花開花謝,春去秋來,一個階段的結(jié)束便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這在《易經(jīng)》的宇宙圖式中,即是以“乾”“坤”“屯”“蒙”開始,以“既濟”“未濟”結(jié)束,而這樣一種宇宙圖式,構(gòu)成了一種循環(huán)往復,永無止息的時間的鏈條。應該說,中國人對這樣一套宇宙演化模式是深有領(lǐng)悟的,它常常讓人獲得一種超曠的時間意識與人生智慧。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2];而唐代詩人張若虛也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與張若虛同時代的劉希夷詩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其實就是中國人特有的時間觀念,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歷史觀。
不只是人的生命周期如此地循環(huán),人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事情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即如“革故鼎新”“否極泰來”等。很多人一直很好奇古代皇帝的身份為何被稱為“九五至尊”,其實在學習了《易經(jīng)》之后就會明白,在乾卦的“九五”爻中,“九五”進入了天位,圣人既得天位,便可與大德之人共成天下之事,此爻便是激勵賢者尋求賢德之人,而后一起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事。因為成就此番大事的君子在九五的位置上,自然身份尊貴。此外,《文言》中對“乾”卦的闡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是廣袤無邊、承載萬物、生生不息的,身為有道德的君子自然應該效仿天之德性,剛毅堅卓、發(fā)奮圖強、永不停息,這是古人從對天地的觀察中所獲得的認知。但人們當然也明白,人貴有自知之明,如若不及時認清自己所處的時位,也可能會給自己招來災禍,因此,“乾”卦的“上九”爻即是“亢龍有悔”,意思是人所處的地位越高就越要小心謹慎,切勿驕橫跋扈而不自知,以致于最終傷及自身??傊ㄟ^“乾”卦的卦辭、卦象得解讀,人們就會明白,人在任何處境下,都要時行時止,即時機成熟時,當然要勇于進取,但適當?shù)碾[退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的人生智慧,正如《菜根譚》所說:“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3]?!案咛幉粍俸保O必衰,居安思危,便是《易經(jīng)》的辯證思維提供給我們的人生智慧。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兑捉?jīng)》“仰”觀“俯”察,遠近取譬,當然也包含著對人生、人性、人類社會的深刻領(lǐng)悟。《易經(jīng)》認為,人都具有“趨吉避兇”“趨利避害”這樣的本能,但人生卻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際遇,唯有個人的德行修養(yǎng)是人們能夠離苦得樂的最佳保證。而德行修養(yǎng)的根本其實就是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在這一方面,《易經(jīng)》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讓我們不為苦樂所困,學會如何自我調(diào)適和自我定位,懂得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比如,眾所周知人際交往中給別人留下第一印象極其重要,因此,首先要善于培養(yǎng)自身的浩然正氣。孟子說,浩然正氣是充滿天地之間的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形成的,一個人擁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威脅都能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若、不卑不亢。那么,這種浩然正氣來自哪里呢?按照《易經(jīng)》的說法,它存在于寓示著生命之創(chuàng)始的乾卦的“元、亨、利、貞”之中。傅佩榮在《傅佩榮譯解易經(jīng)》[4]一書中解釋說:“元”代表創(chuàng)始的生命力;“亨”代表“通達”;“利”代表“適宜”;“貞”代表“正固”。而按照《文言》的注解:“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有写怂牡抡撸试唬呵?,元亨利貞”,也就是說,創(chuàng)始、通達、適宜、正固是君子需具備的四種德行,有了這樣的德行,人自然就會坦蕩、磊落、至大至剛。
又如,“乾”卦中的“初九”爻表示“陽在下也”,其爻辭“潛龍勿用”也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fā)。它表示,當我們處于逆境時,一定要放低姿態(tài),努力進德修業(yè),培養(yǎng)實力,等待時機,要在君子之道上反復修煉。這樣,當時機成熟,往上躍升、向上進取時才不會有災難,因為前期的修煉已使此刻變成了順境。
“坤”卦的卦辭則告訴我們,要“利牝馬之貞”,就是要像母馬一樣正固,性情柔順,才會德行兼?zhèn)?,眾人才會信服。其中,“初六”是“履霜,堅冰至”,即要能夠顯微知著,小心謹慎;“六二”是“含章可貞”,是說要蘊涵文采,等待時機再發(fā)揮;“六四”是“囊括,無咎無譽”,意思是無論才華如何杰出,都必須扎起口袋,不要外露,要謹言慎行等等。
此外,“謙”卦是“地中有山”,表示高聳的山原本在地上,現(xiàn)在卻潛入了地下,這便象征著一個有才有德的人含藏優(yōu)點而不去張揚。其中,“初六”的爻辭是“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意思是謙而又謙的君子,可以渡過大河,吉祥;“六二”的爻辭是“鳴謙,貞吉”,意思是“響應謙卑的態(tài)度,正固,吉祥;“九三”爻的爻辭是“勞謙君子,有終,吉”,意思是有功勞而謙卑的君子,所有百姓都順服……總之,“謙”卦的卦、爻辭告訴我們,越是自視卑下,越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越是自己隱晦,德行就越有光輝,這樣的人,無往而不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謙”卦是64卦中唯一的“好”卦。
《易經(jīng)》除了上述的思維方式之外,在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做出了全方位的思考和回答,對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都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生死這個話題一直貫穿著人類的發(fā)展,有人說是在高中,大學,有人說最好一直都不要知道。其實《易經(jīng)》對此早有解釋,它認為,萬物的變化“始卒若環(huán)”,無法分辨先后,因而可以一往平等,人面對生命的歷程,若能體認變化的微妙,在適當?shù)臅r候做合宜的事,“順受其正”,自然心安理得。比如,從《易經(jīng)》的“乾”卦看,“始卒若環(huán),順受其正”的意思便可理解為:失敗猶如潛龍,在地之下的深淵中,“潛龍勿用”,此刻就應低調(diào),俟時而動;但當能力積蓄到一定時候,就應該破繭而出,直到取得成功之時,便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易經(jīng)》中的很多古老智慧,在當今的國際國內(nèi)政治生活中也同樣有效,并且歷久彌新。例如,《易經(jīng)》認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這順應和昭示著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又如,《易經(jīng)》中的“益”卦,講究君子“已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而近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多次提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的古語,以此表達中國在新形勢下堅持和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guān)系和美好世界的決心和主張。而“益”卦講求“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在當今國際社會,講究共贏的“益”的觀念更值得人們深思。當代國際關(guān)系錯綜復雜,如果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則彼此有益,反之,則可能兩敗俱傷,中國和菲律賓的關(guān)系便是如此。在這一場博弈中,中國始終堅持“益”之道,求同存異,而菲律賓卻反其道而行之,最后的結(jié)果是菲律賓“損之”,中國卻“無咎”。
此外,《易經(jīng)》強調(diào)“見龍在天,利見大人,君德也”,即統(tǒng)治階級德行的好壞,將會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和民眾的擁護與否,以及統(tǒng)治時間的長短?!兑捉?jīng)》中還包含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意思是說,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不會被時代拋棄,社會是如此,人亦如此。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有人曾說,上知五百年,便后知五百年,歷史往往在重演。古人的智慧能存在幾千年生生不息,說明真理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經(jīng)典著作帶給大學生的并不僅僅是知識面的延伸,更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在《易經(jīng)》這一部古老的智慧的汪洋中暢游,在古代先賢的思想天地中漫步,透過古人一個個獨特的見解和思考,一段段雋永和悠久的文字,各式各樣的思想碰撞,從中開拓出新思維的萌芽和土壤,“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
[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列御寇.列子·湯問·愚公移山[EB/OL].(2016-05-27)[2017-02-01].http://www.5156edu.com/page/07-01-29/20564.html.
[3]傅佩榮.易經(jīng):傅佩榮譯解[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4]洪應明.菜根譚[M].毛德富,毛曼,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韓愈.師說.[M]//孫東平.唐宋八大家散文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BookofChangesandtheWayofThinkingon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ThinkingAbility
WANG Penga,LEI Xianga,QIU Yanb,ZHANG Taijiea,HUANG Linc,SONG Xianmeid
(a.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b.Schoo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c.School of Network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d.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design,Chengdu 611730,China)
The mystery ofBookofChangesis derived from its “Guaxiang”. Throgh the study ofBookofChanges, the way of thinking inBookofChangesis understood, which is to foster and train yourself to world insight,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s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inking and facing all kinds of problems.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the way given by the images of the revelation of comments inBookofChanges, have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s well.
BookofChanges; way of thinking;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cultivation
10.13542/j.cnki.51-1747/tn.2017.03.009
2017-02-16
四川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611116026)
宋先梅(1971—),女,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文藝美學和當代文學評論,電子郵箱:961976413@qq.com。
B812.2
:A
:2095-5383(2017)03-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