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臨床報道·
宣肺逐瘀化痰法配合西藥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39例
王穎
目的 探討宣肺逐瘀化痰法配合西藥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本院收治的78例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宣肺逐瘀化痰法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并對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變化以及血清干擾素γ(interferon-γ, IFN-γ)、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A, PDGF-AA)水平進行分析。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71.79%(P<0.05);觀察組肺功能指標肺活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肺總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肺一氧化碳彌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均明顯提高,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患者胸部HRCT各指標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GF-β、CTGF、PDGF-AA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IFN-γ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GF-β、CTGF、PDGF-A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IFN-γ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宣肺逐瘀化痰法配合西藥治療可有效提高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肺部纖維化,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宣肺逐瘀化痰法; 三拗芎葶合劑; 西藥; 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
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肺間質纖維化為主要病理特征的進行性下呼吸道疾病[1],其發(fā)病早期常無特異性癥狀,晚期患者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肺間質纖維化及蜂窩肺,最后由于肺功能的急劇下降以及心力衰竭等導致死亡[2]。目前,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上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及方法[3],臨床治療此種疾病主要以細胞毒類藥物和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為主,上述藥物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毒副作用明顯,因此尋找較為理想的藥物以改善治療效果和患者生存質量已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中醫(yī)學認為[4],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屬于肺痹、肺痿所及絡病等范疇,該病的病因病機主要以氣陰兩虛、瘀毒互結為主,因此治療應從益氣養(yǎng)陰、化瘀解毒為主。本研究為了探討宣肺逐瘀化痰法輔助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效果,特對本院收治的78例患者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搜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78例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齡42~67歲,平均年齡(53.76±6.37)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20.52±3.03)個月;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齡39~69歲,平均年齡(54.21±4.23)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21.01±2.27)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年齡75歲以下,性別不限;無其他肺功能疾??;同意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患有嚴重心臟、肺部、腦部以及腫瘤性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消化性潰瘍、嚴重骨質疏松或結核患者;哺乳或者妊娠期婦女;發(fā)病后已經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過敏體質以及對本研究所有藥物過敏者;不同意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者。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擬定的特發(fā)性間質性纖維化診斷和治療指南[5]:(1)排除病因已知的肺間質性疾病,如風濕性疾病、某些藥物毒性作用以及職業(yè)性疾病等;(2)無明顯原因,呈隱匿發(fā)病的進行性呼吸障礙,肺部聽診音為吸氣性爆裂音;(3)氣體交換及通氣功能障礙等肺功能障礙;(4)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顯示雙肺呈現(xiàn)網狀陰影甚至網狀結節(jié)陰影,可伴有少量毛玻璃狀影,晚期呈蜂窩肺。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6]結合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具體臨床表現(xiàn)制定:(1)主癥:胸悶氣短,動則喘;咳嗽劇烈、頻繁,咯痰;(2)次證:發(fā)熱、胸痛、大便干結;(3)舌脈:舌質黯紅,舌苔厚或黃膩;脈滑數(shù)或緊或澀。同時具備2項主癥+2項次癥,或1項主癥+3項次癥,結合舌脈征象,均可確診。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藥物潑尼松治療,治療劑量40~60 mg/d,具體劑量應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進行確定,待患者病情逐漸穩(wěn)定后應維持給藥劑量,持續(xù)4~8周,隨后進行減劑量的給藥方案實施治療。
觀察組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中藥三拗芎葶合劑進行輔助治療,三拗芎葶方劑組成:川芎、葶藶子、紫蘇子、苦杏仁各15 g,麻黃10 g,500 mL開水煎服,每次服用中藥液100 mL,3次/天,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4 臨床療效判定及觀察指標
(1)HRCT影像檢查,對兩組患者肺部磨玻璃影、網格影、蜂窩影、小葉間隔增厚人數(shù)情況進行統(tǒng)計對比。(2)肺功能評價指標包括:肺活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VC% pred),肺總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TLC% pred),肺一氧化碳彌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DLCO% pred)。抽取患者平靜未吸氧靜息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利用美國GE公司血氣分析儀測定患者的動脈血氧分壓(PaO2)。(3)臨床療效判定以中華醫(yī)學會呼吸分會制定療效標準作為依據(jù)[7]:以臨床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且經X線檢查肺部纖維化基本上或者全部恢復正常為顯效;以臨床癥狀、體征以及肺部病灶有明顯改善為有效;以臨床癥狀、體征等無變化或者程度加重為無效。(4)血清學指標測定: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分別抽取靜脈血標本,取上清液放置-80℃冰箱中,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干擾素γ(Interferon-γ, IFN-γ)、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A,PDGF-AA)含量。1.5 統(tǒng)計學處理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71.79%(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結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C%pred、TLC%pred、DLCO%pred、PaO2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均明顯提升,觀察組各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結果見表2。
2.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RCT影像學結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RCT影像檢查磨玻璃影、網格影、小葉間隔增厚人數(shù)較治療前明顯減少(P<0.05),蜂窩影人數(shù)與治療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肺部磨玻璃影、網格影、蜂窩影、小葉間隔增厚人數(shù)相對于治療前均有所下降,但差異均不顯著(P>0.05)。觀察組治療后患者胸部HRCT各指標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RCT影像檢查比較結果(%)
注: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Ⅲ-C、IFN-γ比較結果
注: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IFN-γ、TGF-β、CTGF、PDGF-AA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FN-γ、TGF-β、CTGF、PDGF-AA水平差異均不顯著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GF-β、CTGF、PDGF-AA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IFN-γ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GF-β、CTGF、PDGF-A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IFN-γ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是一組至今發(fā)病原因仍未明確的進行性下呼吸道疾病,以呼吸困難、咳嗽、肺功能不足及肺部發(fā)生彌漫性間質性纖維化為主要臨床特點[8]。關于此疾病發(fā)病機制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病毒感染、吸煙、放射線以及自身免疫功能異常等因素導致肺間質以及肺小血管和肺泡、氣道等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傷和炎癥反應,而這些損傷和炎癥反應進一步促進肺泡細胞和細胞因子網絡的相互作用導致?lián)p傷修復失衡。損傷的肺泡上皮細胞和炎癥浸潤還可分泌大量的炎癥因子,其中血清IFN-γ、TGF-β、CTGF、PDGF-AA是最為常見的炎癥因子,而這些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可促進肺組織損傷進一步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間質性肺炎的發(fā)生[9]。臨床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通常在出現(xiàn)典型癥狀時才被確診,而此時再進行治療已無法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目前,臨床仍然缺乏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特效治療藥物,通常選擇糖皮質激素藥物用于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纖維化的治療,且在發(fā)病早期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療效。潑尼松為臨床常用的用于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但長期使用會對患者產生很大的毒副作用,臨床治療效果也不顯著,因此其治療療效仍存在爭議[10]。
中醫(yī)學中并無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這一病名,而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將其納入“咳嗽”“肺萎”“肺痹”范圍,如《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曰“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fā)咳上氣”。此病病因復雜,主要有肺氣虛弱以及外邪入侵等,導致肺氣不暢、肺絡瘀阻、痰瘀互結,以致累及腎臟,肺腎俱虛,屬本虛標實之證?!兜は姆āた人浴分刑岢觯骸胺蚊浂?,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崩詈闀訹11]認為該病是由多種慢性肺部疾病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胸膺脹滿,不能斂降,瘀血阻礙肺氣所致,而痰瘀交互,阻滯肺絡是其基本病機,因此治療原則主張標本兼治,補虛而不忘實,祛邪而不傷正,應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清肺補腎健脾以及益氣養(yǎng)陰藥進行治療。劉文鋒等提出[12],痰瘀是此病的病理產物,同時也是誘發(fā)的主因,而痰瘀阻絡、肺失宣降是導致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主要根源,因此治療重心為宣肺平喘、祛瘀化痰。
三拗芎葶合劑以麻黃為君藥,川芎、葶藶子、紫蘇子、苦杏仁為輔藥,共奏宣肺平喘、化瘀逐痰之功效。其中麻黃具有去邪熱氣、止咳平喘之功效;川芎辛散溫通,即可活血化瘀,又可行氣止痛,具有通達血氣之功效;紫蘇子辛溫,長于降肺氣,降氣化痰,氣降痰消咳喘自平;葶藶子苦降辛散,專攻瀉肺水飲及痰火,具有平緩喘咳之功效;杏仁宣發(fā)肺氣,止咳平喘。因此,諸藥共奏,具有行氣行血,止咳平喘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13],麻黃主要成分由麻黃堿、偽麻黃堿及麻黃揮發(fā)油等組成,不僅可興奮支氣管平滑肌β受體激活腺苷酸環(huán)化酶,同時還可促使細胞內cAMP升高,松弛平滑肌;同時麻黃揮發(fā)油中四甲基砒索和左旋-α-松油醇也具有平喘的功能,而偽麻黃堿也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炎癥。川芎主要成分為川芎嗪和阿魏酸,其中川芎嗪對肺纖維化有保護作用,同時其還能擴張微血管、增加血流量,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血管活性物質;而阿魏酸對過氧化氫、超氧化自由基、過氧化亞硝酸均有較強的清除作用,另外其還能促進清除自由基的酶的產生。杏仁中杏仁苷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也可刺激T淋巴細胞的增殖,另外還具有抗肝纖維化的作用。葶藶子中芥子苷具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鎮(zhèn)咳消痰及緩解支氣管痙攣的作用;而紫蘇子中蘇子油可有效抑制PAF和白三烯的產生,從而達到抗炎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宣肺逐瘀化痰法輔助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可顯著提高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肺功能VC%pred、TLC%pred、DLCO%pred水平均明顯高于單純使用潑尼松治療的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經治療觀察組患者肺功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宣肺逐瘀化痰法三拗芎葶合劑的加入,使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肺功能顯著提高;治療后觀察組動脈血氧分壓(PaO2)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氣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三拗芎葶合劑的加入對患者血氣指標具有明顯改善作用;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胸部HRCT磨玻璃影、網格影、小葉間隔增厚人數(shù)相對于對照組明顯減少,提示觀察組患者肺部炎癥反應相對于對照組患者明顯減少,說明三拗芎葶合劑可減少患者肺部炎癥反應,證實其具有平喘消痰之功效;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三拗芎葶合劑對于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治療具有改善患者纖維化,提高患者免疫力的作用。
綜上所述,宣肺逐瘀化痰法輔助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肺功能、血氣指標及免疫能力,降低患者肺部纖維化水平,同時體現(xiàn)了中藥多靶點、多功能的優(yōu)勢。
[1] 閆利娟,易祥華. 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病理診斷及臨床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J].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3,(2):135-141.
[2]TabajGC,F(xiàn)ernandezCF,SabbaghE,etal.Histopathologyoftheidiopathicinterstitialpneumonias(IIP):Areview[J].Respirology,2015,20(6):873-883.
[3] 陽俊,胡克. 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臨床療效評價[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5,(6):438-442.
[4] 黃軍.中醫(yī)內科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效果[J]. 醫(yī)療裝備,2016,29(7):162-163.
[5]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03,15(2):129-130.
[6] 肖振輝. 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02.
[7] 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內科雜志,2002,(7):69-71.
[8]BarisioneG,BrusascoC,GarlaschiA,etal.Lungdiffusingcapacityfornitricoxideasamarkeroffibroticchangesinidiopathicinterstitialpneumonias[J].JournalofAppliedPhysiology,2016,120(9):1029-1038.
[9]KatoM,SasakiS,NakamuraK,etal.Diagnosticsignificanceofbiomarkersforchronicfibrosingidiopathicinterstitialpneumonias(UsualInterstitialPneumoniaVsNon-SpecificInterstitialPneumonia)[C]//AmericanThoracicSociety.C39.IPF:MOREONDIAGNOSISANDTHERAPY,2016:A4999.
[10] 郝春陽,王坤宇,高巍,等. 重組人干擾素-γ聯(lián)合激素治療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患者臨床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1):85-87.
[11] 李洪曉. 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臨床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研究[J]. 國外醫(yī)藥(抗生素分冊),2014,(6):280-281.
[12] 劉文鋒,史利卿. 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中醫(yī)治療用藥經驗[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13,20(5):51-53.
[13] 王慶軍. 溫陽化瘀法治療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的臨床研究[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6,54(5):129-132.
(本文編輯: 董歷華)
113006 撫順市中心醫(yī)院呼吸內科
王穎(1978- ),女,本科,副主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治療呼吸病。E-mail:fdsafsajhg@163.com
R242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1.026
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