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2期平凡一生讀者問:你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真實的世界,還是虛擬的?為什么?
我認為,我們的世界是真實的。因為許多事情經過努力之后還是可以改變,每一個不同的解決方案都有一個不同的結果,而在做選擇時,我相信我們都是憑借著自己的經驗和自己對選擇項中的輕重衡量才做決定的。
大科技讀者 明月有心
說實話,我分不清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如果有比我們更高級的操控者正在操控我們的人生,那么,我覺得他們不會讓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生活就是虛擬的,而是讓我們覺得自己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這和我們在玩電子游戲時是類似的,不同的是我們的締造者們更高明,讓我們覺得自己有自由意識,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事態(tài)的發(fā)展。
大科技讀者 喬林
我覺得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事情并不由我們決定,甚至可以用隨機或者說是設計好的來解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運。所以我認為,我們的世界只不過是一些更高級的智慧生物的試驗品。他們可能就躲在某處監(jiān)控著我們,如果哪一天我們的社會不再有序發(fā)展,那么,他們就會介入,操控人類社會走向滅亡。說不定在我們人類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過高級生命呢。
大科技讀者 喵喵星人
虛擬也罷,真實也罷,我覺得這個無關緊要,因為即使是虛擬的,那也是按照真實世界的套路在發(fā)展的。我還覺得人類不可能分辨出世界是真實的或是虛擬的,人類的那一套驗證方法是不管用的。
大科技讀者 穿透迷霧的眼睛
2016年第12期勤奮的懶蟲讀者問:如果人類擁有足夠完美的材料,也能到達中子星,那么人類能否在中子星上建房子?
這簡直是異想天開吧,人類怎么可能到中子星去,而且還在上面蓋房子。中子星的密度很大,在那樣的星球上,人會被壓扁,這肯定很快就要人命了。并且不管是什么樣的材料一到中子星上,都會立馬變成超級薄片,建不成房子的。
大科技讀者 隨風飄零
這絕對不可能。中子星是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天體了,且不說它密度如何大,就是中子星上的溫度也足以讓人灰飛煙滅,絕對不可能有人類能到中子星上。即使人類真的擁有某種魔法,讓人在中子星上還能活著,也不可能建成房子。我們所說的房子顯而易見——可以住人或者放東西的空間。但是在中子星,所有的物體都會被壓扁,直接貼在中子星表面上,這樣的東西能稱之為房子嗎?
大科技讀者 周毅平
如果人類有一種可以抵抗中子星的密度和溫度的方法,那么想必在中子星上蓋房子不是什么難事。但是事實上,改變自然之力基本上不太可能。我覺得到中子星去只有死路一條。不過我有一個想法,如果人類能移居其他星球,在不斷的進化中也許可能會變得抗壓又耐熱,這樣的人類后代說不定能安全到達中子星。不過這樣的進化過程肯定很久遠吧,而且到那時,那樣的人類后代還能不能算是人類,這個很難下定論啊。
大科技讀者 聰聰
人類有足夠完美的建筑材料,也能到達中子星,這是不是說人已經在中子星上安全登陸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肯定可以在中子星上蓋房子了。但是我很懷疑,人類怎么能制造出這樣的材料。而且人類能到達中子星,需要很高的技術,人類不知道要在未來多少年才能做到呢。
大科技讀者 火星農夫
看過2016年第9期《時間會停止嗎?》一文,我有一些想法。我記得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該物體的時間應該會變慢。我在哪里看過說有的粒子以它靜態(tài)存在的時間來算即便是光速都到不了地面,但又在地面檢測到了,說明它們的時間是變慢了的。拋開相對論算出來的時差,我覺得從概念上講時間也是相對具體的事物才有意義。
大科技讀者 ifoolb
看了2016年第10期《與外星人聊天,用什么語言?》,我覺得外星人交流方式與地球可能是有差異的,通過數(shù)學語言溝通是最有可行性的,因為數(shù)學規(guī)律在這個宇宙內是通用的。
大科技讀者 kcxnvbdbd
好雜志!內容豐富,質量高。《大科技·科學之謎》一直是中國本土科普的一面旗幟,具有強烈的探索性,每期都有國內獨一無二的宇宙物理、外星文明探討。而《大科技·百科新說》更是大大拓寬了科普的范圍,內容涉及時尚科技、生活中的奇異科學以及關于人類社會的思考。在傳統(tǒng)媒體日益衰落的環(huán)境下,還能堅持將近20年,并且處于上升勢頭,殊為不易。
大科技讀者 雨落
要加大推廣啊,學校里很少見到貴刊。內容方面應該繼續(xù)保持這種深淺文章都有的安排。
大科技讀者 天真
希望多刊登一些天文方面的文章,最好是能夠詳細介紹的那種。
大科技讀者 張念
《大科技》還是很不錯的,在這里有一個建議,希望貴刊在兼顧科學知識普及的同時,也要注意文章的文采,大標題精細加工的同時,小標題也不能忽略。
大科技讀者 夢想成真
《大科技》豐富了我的知識,讓我能以獨特角度看世界,也激起了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大科技讀者 怪異星云
針對《與外星人聊天,用什么語言?》之后,我有一點個人的想法,我要是能進行星際航行的外星人,去交流文化,第一個要和中國人接觸。因為只要是有形體的高等生命,肢體語言和象形文字肯定是比較通用的,中國5000年前就有了。去交流科技,那應該是去美國,畢竟美國的科技水平是地球上最高的。(不過星際航行的外星人能看上眼嗎?最多當能源補充庫吧。)
大科技讀者 雨采
希望增加電子書,另外還希望多刊登一些最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新發(fā)明介紹,讓我們了解更新的科學知識和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
大科技讀者 明月有心
《大科技》就像一位良師益友,伴我一路同行。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看《大科技》,更多的人從《大科技》中受益。
大科技讀者 劉宇凡
雜志很棒,記得我是很多年前在一家小書店里無意中看到《大科技》,從那以后一直看。希望有更多的讀者能和我一樣,從雜志中領略科學的魅力。
大科技讀者 大海
《大科技》做得很棒,可以適當?shù)刈鲆恍V告,如果能每期推薦一些好書那就更好了。
大科技讀者 張啟然
感覺有些文章不夠嚴謹,希望注意。
大科技讀者 胖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