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春節(jié)假期早已經(jīng)結束,但是央視新聞春節(jié)特別節(jié)目所帶來的震撼和感動仍在網(wǎng)絡上持續(xù)發(fā)酵。在談起這一系列為廣大觀眾和網(wǎng)友所盛贊的節(jié)目時,央視新聞元旦、春節(jié)節(jié)目總負責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楊華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真情實感”。
她口中的“真情實感”所針對的不僅僅是普通大眾,更是指向像她一樣的新聞從業(yè)人員。用她的話講,媒體要善于從大眾情感的最深層去尋找傳播點,尋找共鳴點。而作為一個媒體人更是要帶著真情實感去做新聞。
“如果你是一個冷漠麻木的人,那么你不要做新聞。因為無論采訪也好,策劃也好,編片子也好,都需要帶著真情實感去做。”
帶上真心
從百姓的喜怒哀樂出發(fā)
《綜藝報》:春節(jié)特別節(jié)目大概調用了多少人力?
楊華:國內各地的記者、國外的記者還有后期播出的記者大概五六百人。
《綜藝報》:春節(jié)特別節(jié)目的反響很好,當初做節(jié)目策劃的時候是如何確定主題的?
楊華:現(xiàn)在大家都在講用戶體驗,講傳輸不灌輸,我覺得要接近受眾,首先就要找到他們關心的是什么。我經(jīng)常說媒體要從大眾情感的最深層去尋找傳播點和共鳴點,只要你這樣做了,觀眾就會看到的。比如我們從小年推出來的《一路回家》和它的姊妹篇《家是什么》,這兩個系列就是對兩種不同情感的捕捉。年夜飯之前,大家回家的情緒越來越迫切,而到了年夜飯,大家的情緒就會變得安定下來,我們以此作為春節(jié)假期的分水嶺。
《綜藝報》:情感也有正負兩端,會回避一些負面的情緒和情感嗎?
楊華:什么是正面?我覺得首先是真實的,另外它要全面反映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只要觀眾看了不覺得悲觀失望,能讓他有所觸動,讓他們覺得面對這樣一個真實復雜的中國,與其抱怨不如腳踏實地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為國家提供正能量讓國家變得更好,這不就是正面報道嗎?
像哈爾濱民警被歹徒圍毆這件事,我們的記者拿到了讓我們非常驚訝的素材。這位民警的妻子是一名護士,除夕那天下午兩人都值班,午飯時妻子還自拍了他們的合照。下午妻子剛上班就趕上了一個嚴重的心梗病人,經(jīng)過三小時搶救,終于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參與搶救的醫(yī)護人員都感覺非常有成就感,妻子就把自拍的合照發(fā)了朋友圈,上面寫著“志同道合的兩口子,你在守護一方平安,我在守護患者健康?!?事后再推算,她發(fā)朋友圈的時候可能就是她丈夫的生命正在離開的時候。
妻子的成就感持續(xù)了不到半小時就接到了派出所的電話,說她愛人正在醫(yī)院搶救。而她的反應卻是先打電話給護士長申請?zhí)姘?,又一直等到護士長來了才離開,因此沒有見到愛人最后一面。你說她心里不著急嗎?當然急,但是作為一個護士她的本能反應就是病人不能沒人管。
這確實是個悲劇,也確實和節(jié)日氛圍不符,但是能不能播呢?我覺得能播啊。因為這個片子給大眾留下的一定是深深的震撼和充滿正能量的東西。
更接地氣
用開放的心態(tài)擁抱創(chuàng)新
《綜藝報》:觀眾覺得央視新聞越來越接地氣了,你認為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楊華:主流媒體人都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習總書記就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人,像他說的“擼起袖子加油干”就特別有凝聚力和號召力,我覺得他給搞新聞宣傳的人樹立了一個標桿。
我很感謝中宣部新聞局,他們不僅思想開放,也非常支持和鼓勵我們去做這些接地氣的節(jié)目,經(jīng)常在開會時表揚我們,這對我們是很大的激勵。包括我們臺里的領導也一直鼓勵我們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形式,給我們更多嘗試空間。
《綜藝報》:既然你提到了新聞宣傳,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宣傳是央視的主旋律,你怎么看待這一說法?
楊華:首先宣傳是中性的,看你怎么去做。作為一個國家機器,宣傳肯定是有的,其他國家也有宣傳。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強化宣傳意識、淡化宣傳痕跡,看不見的宣傳才是最好的宣傳。
習總書記對我們的要求是爭取人心,既然目標是這個,那么就不要逆著目標去使手段。我們要讀懂老百姓,讀懂復雜又在向前走的中國。等我們真正地讀懂它以后,剩下的就是改變我們自己,改變我們的固有觀念,不要自己先把空間收窄。什么是主旋律?主旋律并不是大家喊口號,而是真真正正去落實這些的老百姓。
《一路回家》《家是什么》《零點后的中國》《厲害了我的國》《說句心里話》這是我們的幾個主打系列,家國都有,主旋律沒跑,但是表現(xiàn)手法要越接地氣越好,越真實越好,越有人情味兒越好,越妙趣橫生越好。
鼓勵一線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
《綜藝報》: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的興起,很多人都在唱衰電視產(chǎn)業(yè),你是否認為電視受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
楊華:我記得前幾天我看一篇文章,是出版人郭光東對深度報道的解讀。他說真正的深度報道應該具備七個特性:一是問題足夠重要;二是選題要有想象力,而非模式化;三是結論要有顛覆性,讓人能夠重新認識一個公眾事件;四是要展示復雜性,不再只跟兩三個人聊聊甚至只跟一個采訪對象聊一個小時就敢寫;五是要建立與時代的關聯(lián),要在坐標系里表達,而不是孤立的一個人、一件事;六是要有好故事,不要搞材料堆砌;七是要有靠譜的價值觀。這七個特性哪一條受到互聯(lián)網(wǎng)沖擊了?沒有。電視也一樣,媒體人不要為自己的不思進取找借口。
《綜藝報》:傳統(tǒng)媒體人這兩年加速流動,央視新聞團隊的穩(wěn)定性如何?
楊華:人員流動是正常的,對于央視這樣一個有著上萬人的團隊,離職人員的比例屬于正常范疇。我身邊也有一些同事離開了央視,他們曾對我說起外面的生存壓力是在體制內無法想象的,不可能隨你意愿去挑選想做的內容,而且還要考慮經(jīng)營上的問題。所以在體制內的人也要感恩體制給你的東西,至少我現(xiàn)在不需要考慮廣告,也不需要考慮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老老實實地做好節(jié)目就可以了。
《綜藝報》:你們內部會對播出的節(jié)目進行溝通和總結嗎?
楊華:新聞中心有個夜晚總結會,簡稱“夜總會”,全年除了除夕那一天以外都是雷打不動的?!耙箍倳敝饕褪强偨Y當天的節(jié)目,反思當天的不足。
《綜藝報》:央視對節(jié)目創(chuàng)新有什么具體的激勵政策嗎?
楊華:華為的任正非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對于沖在一線的人,要給予充分的授權,因為他們才是對市場對觀眾最敏感的人。其實我們孫臺(孫玉勝)和李總(李挺)就是帶頭呼喚炮火的人,很多工作他們都親手抓。有一檔特別節(jié)目叫《家和萬事興》,命題就是李總親自選定的,剛開始我們團隊的想法還很保守,反而是李總提出來“大過年的別給百姓上課”。
央視每年都會有“十佳評選”——“十佳記者”“十佳編輯”“十佳崗位能手”“十佳制片人”,獎金金額在央視人看來還是挺震撼的。這個評選對一線員工激勵很大,而且領導明確要求,評選只評到制片人,堅決不評處級和處級以上干部。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明顯的向沖鋒陷陣、呼喚炮火的人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