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紫薇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專業(yè),上海 200042)
國際法視角下宗教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問題研究
吳紫薇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專業(yè),上海 200042)
從非政府組織和宗教兩大日增國際影響的背景因素入手,以國際法視角看待20世紀80年代以來宗教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并借助對宗教IN G O與國際法的關系的討論,分析宗教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公法秩序下的優(yōu)劣勢和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法;宗教國際非政府組織(IN G O);宗教IN G O
宗教非政府組織是建立在某一宗教信仰之上,主要致力于社會關懷的非政府組織。宗教性非政府組織與世俗性非政府組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組織使命和活動的內(nèi)容都是以特定的宗教信仰及具體信條為準則,其道德動機為實現(xiàn)源于宗教而非純粹理性的人類價值,簡言之即為其在世俗公民社會中與其它非政府組織相較而言獨有的宗教價值觀,反映了近年來在多元社會發(fā)展下宗教回歸國際社會的趨勢。宗教國際非政府組織屬于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一種,按照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的定義:國際非政府組織是那些成員來自兩個以上的國家,資金的來源和使用具有跨國性質(zhì)的組織,其影響力與規(guī)模相較更大,并且宗教INGO兼具操作性國際非政府組織(Operational INGO)和倡議型國際非政府組織(Advocacy INGO)兩種類型,作為國際舞臺上舉足輕重的第三種力量(The Third Force)的一員,對國際法律秩序和國際政治舞臺的影響與日俱增,不可忽視。本文著眼宗教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殊性和與其它非政府組織的共性,在國際法視角下試分析宗教INGO的發(fā)展及其遇到的問題,意圖為宗教INGO因其自身特殊性遭致的獨有困境提出解決方案。
(一)宗教INGO興起兩大背景因素介紹
1、非政府組織(NGO)國際法參與角色不容忽視
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非政府組織(NGO)的“主要特征是人道主義和合作性的,而非商業(yè)性和強制性的……它致力于在發(fā)展中國家減輕損失,主張貧困人群的利益,保護環(huán)境,提供基本社會服務和促進社區(qū)發(fā)展?!盢GO可評價為致力于參與國際發(fā)展問題的非營利行為體,并不包括發(fā)達國家的醫(yī)院和大學,它們主要是與來自發(fā)達國家的雙邊援助組織,基礎設施提供者,當?shù)卣妥灾M織展開合作,小至個體,大至歲入達10億美元,并在烏干達等眾多貧困國家均設有分部的龐大的美國非政府組織。隨著它們展開人道主義救援和國際援助等一系列規(guī)模漸趨壯大的活動,其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在國際政治和國際法律體系的話語權和地位也日漸突出。實際上,NGO的成長與擴張已經(jīng)引起了一些政治家和政策評論與制定者的注意,甚至一些觀察家聲稱NGO在悄然進行一場無聲的革命,因為它不追逐利益也不是少數(shù)政黨的傀儡,而是以援助和救濟為致力目標,獨立操作和擴大影響力。在國際發(fā)展的領域,NGO甚至被看作是官方發(fā)展救濟機構的“寵兒”,被
認為是解決當今某些國家發(fā)展落后問題的“魔力子彈”(Magic Bullet),它們不僅能在解決救援服務方面做到更好,還能有助于改變成見和刻板印象,因為它們顯然能夠改變發(fā)展中國家對于來自特定發(fā)達國家的組織和人群的偏見,并且有助于參與NGO的服務人員更清楚了解被援助國家和人民的真實情況。簡而言之,就像哈佛大學歷史學家 Akira Iriye說的那樣,忽視NGO,簡直等同于誤讀了二十世紀的世界史。不過實際上,NGO并非當代才出現(xiàn),例如國際紅十字會組織在1863年就已經(jīng)建立,又如1807年不列顛廢奴運動時,就已經(jīng)受到性質(zhì)類似現(xiàn)在的NGO的組織影響,所以NGO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史可謂百年有余,如今其影響力更是日益壯大,不容忽視。
2、宗教回歸理性社會,邊緣化地位受到反思沖擊
19世紀以來興起的法律實證主義(legal positivism)對現(xiàn)代社會的法律架構可謂功勛卓著,這門新興的學科以功利主義哲學為基礎,強調(diào)法學只需研究“實際存在的由人制定的具體法”,排除法律中的道德因素,主張人為制定的規(guī)則體系。國際法的形成發(fā)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它的影響,主張法律的世俗性,自足性和普遍性。然而在實證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其弊端也逐漸凸顯,缺乏精神信仰和信念價值的法律往往淪為政策制定者的工具,人們遵守法律的動力也漸趨于被迫和對暴力機器的畏懼,并非對法律本身的信仰和敬服,因此鋌而走險的違法行為時常發(fā)生,簡而言之,現(xiàn)代理性社會下的法律權威的缺失本質(zhì)上是緣于對超驗正義的拋棄和對類似宗教信仰的敬服信念的衰頹。而這與宗教在現(xiàn)代理性社會的邊緣地位密不可分。近年來,隨著多元社會的發(fā)展,宗教運動有所發(fā)展和擴張,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原有的邊緣地位,并且在國際法律舞臺上,與宗教有關的組織和運動如2000年禧年運動(Jubilee 2000 was an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movement launched by the Catholic Church in over 40 coun-tries that called for cancellation of third world debt by the year 2000)也日益增加了影響力和號召力,雖然其受到全球化影響下社會的功能分化影響,不可能恢復其歷史上的壟斷性權威,但是較20世紀前中期已經(jīng)有所回歸和復興。實際上,國際法,作為規(guī)制國際社會卻無強制執(zhí)行力而主要憑借社會制裁的法律體系,恰恰是最需要此類信仰價值的回歸的。缺乏對國際法的敬服和一致同意,而是僅將其作為實現(xiàn)各自國家利益的手段,很容易導致國際法的濫用和分歧。實際上,自國際法誕生以來,其就與宗教密不可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際法是在教俗兩屆的推動下形成的,其效力淵源正是來源于基督教界所稱上帝正義,即具有普遍性和超驗性的絕對正義,從而賦予了國際法合法性?,F(xiàn)代的國際法由于理性運動的發(fā)展和幾次高潮,基本已褪去其宗教影子,強調(diào)自身獨立的法律體系地位,其合法性也歸于自身。但無可否認的是,國際法精神在本質(zhì)和精神淵源上,仍具有宗教價值,因此在研究宗教INGO時,我們需要在關注其NGO性質(zhì)的同時也要重視其宗教價值觀和宗教精神的意義價值,關注其蘊含的宗教利益與國際法體系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二)宗教INGO為何值得關注
宗教是多元社會的一面,宗教INGO作為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一類,既存在自身特殊性又具有和其它非國家行為體的共性,因此也具備其它非政府組織不具備的優(yōu)勢。在2000年世界銀行發(fā)布的相關報告里,調(diào)研者就得出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宗教組織往往能發(fā)展出當?shù)卣推渌娼M織不具備的說服網(wǎng)絡,因此其作用不可小視。同時,它兼具宗教利益和NGO立場,作為國際法的利害關系方,應當在國際規(guī)則和法律的制定過程中被納入考慮范圍,因此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全球化和社會多元化。綜上,宗教INGO兼具宗教回歸國際社會關注和NGO對國際法秩序的修正完善的雙重作用,值得關注和研討。
在討論宗教INGO之前,我們有必要捋清國際法視角的具體意義。本文所指國際法是指以國際人權法,國際環(huán)境法,國際戰(zhàn)爭與武裝沖突法為主的國際公法,并將在下文運用國際法基本原理的同時尤其側(cè)重國際人權法等上述具體法的內(nèi)容和程序規(guī)定,意在將宗教INGO納入國際法語境中對其進行討論分析。
(一)國際法與宗教INGO的關系
1、國際法與宗教INGO的沖突與聯(lián)系
如前文所言,現(xiàn)代國際法擺脫傳統(tǒng)的合法性定義和宗教束縛,并且在法律實證主義的影響下,日趨工具化,現(xiàn)實化,呈現(xiàn)出一定的世俗性和功利性,可以看作是近代理性主義思潮影響下的某種產(chǎn)物。法律實證主義在18世紀成為主流法律理論,在19世紀受國家主義和黑格爾哲學影響達到高潮。彼時,Cornelius van Bynkershoek主張國際法的基礎是各國合意的習俗和條約;Georg Friedrich von Martens則出版了第一部實證主義國際法系統(tǒng)性論著《Precis du droit des gens moderne de l'Europe.》。實證主義將國際法的行為實證至具體法律,主張理性代替道德和倫理。因此國際法在此影響下日益去除道德內(nèi)核,有時導致其固守法條排除道德評判之處為人詬病;而宗教INGO正以其道德性和精神性為特征,強調(diào)信仰和道德信念,如“愛鄰如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與法律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影響下的現(xiàn)代國際法存在沖突。
另一方面,現(xiàn)代國際法的出現(xiàn)和歷史淵源又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歷史上的國際法的合法性實際上來源于宗教意義上的超越時空的正義,即超驗正義。這一點上文已經(jīng)提到,不再贅述。
2、國際法與宗教INGO的相互作用
宗教NGO對國際法的意義在于宗教INGO作為宗教回歸的一種表現(xiàn),彌補了過于極端的實證主義和法律工具主義。它解釋了宗教的超驗正義是歷史上國際法的最根本最原始的來源,促進國際社會對國際法精神即正義的信仰;而國際法對宗教INGO的價值則體現(xiàn)在其引導功能。雖然宗教INGO不是國際法主體,但屬于國際法律關系主體,有權利和義務在國際法規(guī)制范圍內(nèi)活動。雖然宗教畢竟不能被公認為現(xiàn)代國際法的效力來源,但它能作為國際法律關系的影響因素這個身份促進國際社會的發(fā)展。
(二)國際法視角下宗教INGO的優(yōu)劣勢及關鍵需求
1、國際法原理運用下的宗教INGO優(yōu)劣勢窺析
(1)國際法視角下宗教INGO的優(yōu)勢
鑒于國際法執(zhí)行機制與國內(nèi)法的區(qū)別,其往往不能自己通過強制性手段實現(xiàn)法律效力,而要通過社會制裁。而社會制裁又往往依賴于規(guī)則的詮釋者和人們對社會規(guī)范的共識,因此國際法學者對“規(guī)范”一向重視有加。從規(guī)范的闡釋和執(zhí)行來看,社會活動可以說起到重要作用,通過發(fā)起社會活動來刷新和改變?nèi)藗儗τ谔囟ㄊ录恼J知往往是博取共識,促進權力方達成相關政策和實施的關鍵。宗教INGO,可以說是在此方面獨具優(yōu)勢,因其悠久的宗教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比如著名的2000年jubilee(禧年)運動,就直接或間接通過影響199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宣布的決議免除貧窮國家的不合理債務負擔,實現(xiàn)了2000年免除貧窮國家的債務問題的解決,不至于眾多國際債務訴訟官司的無解,從而緩解了國際收支危機和維護了國際法律秩序。此外,從國際人權法入手,作為國際人權條約的演化產(chǎn)物,若被觸犯可認為是刑事犯罪,締約國有義務懲罰,然而在起訴的過程中,締約國常??嘤跊]有足夠證據(jù)。宗教INGO作為深入當?shù)氐姆钦M織,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和信息,并且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可以提供證人,往往能夠在此類官司上助一臂之力。另外,國際環(huán)境法、國際戰(zhàn)爭和武裝沖突法,在應用于國際法庭審判具體案件時,往往都需要第一手證據(jù),而極端組織制造的武裝沖突之地,往往有宗教INGO的身影,因此對必要的信息證據(jù)的提供可謂善莫大焉。具體而言,如在國際武裝與戰(zhàn)爭沖突法(其中的海牙體系和日內(nèi)瓦體系合稱國際人道主義法)中的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和區(qū)分平民和武裝人員的國際法原則的實踐,是對宗教INGO此類組織有所依賴的。
(2)國際法視角下宗教INGO的劣勢
一方面,雖然宗教INGO在國際法視角下具備建構認知框架和提供證據(jù)證人的優(yōu)勢,但其也不可避免存在問題。首要的問題就是其法律地位問題?,F(xiàn)行國際法主體主要是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并不包括國際非政府組織。宗教INGO作為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一員,只能具備國際法律關系主體這一身份,不能作為國際法庭的訴訟方直接起訴,亦不能直接維護其權益。另一方面,宗教不可否認地具有一定的極端性,近年來猖獗的ISIS近日甚至宣布在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當選日發(fā)動恐襲,無疑是給宗教的極端活動火上澆油。宗教的精神性注定其具有一定的理性缺陷,一旦為不懷好意者利用,容易發(fā)生極端運動擾亂國際秩序,破壞國際法。因此,宗教INGO因其宗教背景也加深了可能招致的誤解,受到極端運動和宗教狂熱情緒的影響而有不得救援和促進和平的苦衷。宗教是把雙刃劍,INGO的宗教背景使其必然地面對如何正確發(fā)揮自身宗教價值的問題。
2、國際法視角下宗教INGO關鍵發(fā)展需求
面臨全球化背景和多元社會格局,宗教INGO既要學會利用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迎接全球化對自身的不利影響。宗教INGO主要的問題在于自身定位和與傳教士組織區(qū)別的爭議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功能分化對自身宗教原有權威的必然削弱。其實這兩種問題可分別代表宗教INGO的關鍵發(fā)展需求:如何恰當發(fā)揮其在國際法上的合理影響力的問題。
(1)如何解決自身信仰特殊性帶來的問題
雖然宗教INGO聲稱自身以人道主義援助和救濟為宗旨,并不意在傳教和發(fā)展信眾,但仍然存在爭議。對此,宗教INGO可從兩個角度闡明自身主張:一是其實際所致力傳播的思想和非宗教INGO傳播的思想性質(zhì)相同,并非傳教和傳播宗教觀點。它們都致力于促進當?shù)氐慕逃?,幫助當?shù)厝罕娞幚韽碗s的事務和幫助他們學會西方的文明思維(此處實有局限,第四部分會提到)。有些宗教INGO會增加信仰因素,有些則不會,但所有宗教INGO的共同處在于他們的宗旨都是提高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們思考和行動的水平。二是搜集證據(jù)證明自身的活動重點在于提供服務而非傳教,這一點通過加強自身信息透明度和建設自身網(wǎng)站加強具體活動的宣傳即可生效。
(2)如何利用自身信仰特殊性參與國際法進程
這一點對應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原有宗教權威削弱,國際法有效性向度降低的語境下如何更好發(fā)揮宗教INGO的作用問題。全球化導致社會功能日趨分化,想要恢復和利用宗教的壟斷性權威無異癡人說夢,但利用自身優(yōu)勢實際參與國際法決策和實踐過程卻非不可能。主要方式有以“法庭之友”(amicus curiae)身份參與國際法庭審判,利用自身優(yōu)勢提供信息影響裁判;利用宗教信仰的廣泛群眾基礎和歷史悠久的優(yōu)勢,監(jiān)督國際違法行為,實現(xiàn)雙邊制裁,例如向援助國家提供被援助國家的反人道行為證據(jù)材料,而使前者停止救濟,其自身的身份角色也使其可以通過組織禱告和召集會議的方式促進國際和平,幫助國際戰(zhàn)爭和武裝沖突法的實施,實現(xiàn)國家主權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國際法基本原則。
[1]秦倩.國際法與宗教非政府組織[D].復旦大學2007:123.
[2]薛洪濤.國際公法人才培養(yǎng)的困境[J].法治周末,http://news.hexun.com/2016-09-28/186223561.html.
[3]李峰.芻議國際宗教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J].青海社會科學,2008,(01).
[4]姜琳.論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爭議解決機制中的作用[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5).
[5]甘鋒.論國際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工具[J].社會科學家,2012,(10).
[6]葉江,甘鋒.試論國際非政府組織對當代國際格局演變的影響[J].國際觀察,2007,(03).
[7]孫新星.論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法律人格的承認[J].山西師大學報,2009,(06).
[8]吳曉紅.21世紀國際法發(fā)展的特點及未來發(fā)展趨勢[J].傳承,2010,(02).
D990
A
1671-5993(2017)03-0042-04
2017-07-01
吳紫薇(1997-)女,安徽滁州人,華東政法大學2014級國際法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