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丹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日語系,遼寧 大連 116032)
應用型日語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
任海丹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日語系,遼寧 大連 116032)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21世紀外語人才的必備素質,在國際溝通交流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與教學方法一直是外語教學的重點課題。對于應用型日語人才來說,良好的跨文化理解和交際能力、扎實的日語語言知識與熟練的語言運用技能共同構成了其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日語語言駕馭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限制作用。因此如何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應用型日語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課題。
應用型日語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隨著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國際業(yè)務溝通和文化交流過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成為21世紀外語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之一。對于日語專業(yè)來說,日語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2001年發(fā)布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基礎階段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基礎大綱》)培養(yǎng)要求在“語音”“文字與詞匯”“語法”“句型”“功能意念”的基礎上增加了“社會文化”一項,并明確指出“日語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語言交際技能的基礎”的教學原則。在2014年發(fā)布的最新的《高等學校日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中對日語專業(yè)學生的能力要求具體表述為“日語專業(yè)學生應具備日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與創(chuàng)新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列為日語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的第三大重要能力,并將“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列為專業(yè)核心課程。這再次說明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日語人才培養(yǎng)過程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
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新國標》當中的釋義為:“學生應能通過語言學習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并以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多元文化現(xiàn)象;能敏銳覺察、合理詮釋文化差異;能靈活運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流任務;能幫助中、日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笨梢姡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經(jīng)過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踐兩個階段。其培養(yǎng)過程需要貫徹日語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
為調查高??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筆者走訪了大連市13所設置了日語專業(yè)的高校。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在大連市各高校日語人才培養(yǎng)課程設置中有7所高校的日語專業(yè)開設了相關課程。主要集中在一兩門課程當中,例如:日本文化(遼寧師范大學)、中日文化對比(大連外國語學院)、跨文化交流(大連大學)等。課程均設置在第三學年,授課周期為一個學期,共計32學時。教學目標均為“對日本文化有概括了解”。教學內容上主要是選取日本報刊的文章進行閱讀與理解。就教學方法上來看,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完全憑借授課教師的經(jīng)驗指導,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與參考方法。
從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來看,多是探究一門課程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和內容,較少有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體系和具體教學方法的研究。其中,李偉等[2]對人才培養(yǎng)方案當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提出了具體方案,但卻并沒有涉及到如何培養(yǎng)實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秦穎[3]主要針對基礎階段當中的一門課程——綜合日語課程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分析和研究。
綜上所述,目前各高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與研究均停留在高年級階段一門或者兩門的文化相關課程中。從教學目標和效果僅能讓學生對日本文化和跨文化有大致了解,并不能切實完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應用型日語人才與以往傳統(tǒng)的日語教學相比,更為注重學生的語言實踐運用能力??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應用型日語人才來說尤為重要。其首要解決的就是合理設置相關課程體系問題。以跨文化交際的視角重新審視目前應用型日語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或是完全憑借授課教師的經(jīng)驗指導,或是停留在一兩門課程當中,缺乏整體系統(tǒng)的設計和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從教學效果上來講,僅僅是讓學生對跨國文化有所了解,并不能刺激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也不能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同時,在提高應用型日語人才跨文化交際的實踐能力方面,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以各種形式與日本人直接溝通和參與對日本業(yè)務。[4]而在調研涉及的高校日語人才培養(yǎng)計劃當中,均未涉及這方面的內容。這也是很多日語畢業(yè)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盡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需要在基礎課程當中強調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專業(yè)課程當中系統(tǒng)地教授跨文化交際相關知識,并通過具體實踐來驗證和鞏固。
根據(jù)《基礎大綱》的課程設置要求,基礎課程是指開設在大一、大二以教授學生語言知識為主的課程。一般包括基礎日語、日語視聽說和日語會話等。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yǎng)在基礎階段的教學過程當中,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知識需要滲透到語言知識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即在跨文化背景前提下進行日語語言教學。例如,在基礎日語詞匯的講解過程當中,不僅是對單詞詞性和用法的講解,也需要引導學生了解該單詞所包含的褒貶含義,理解其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殊意義。在學生的輸出發(fā)表過程中,不僅注重糾正語言知識上的錯誤,更需要以跨文化視角正確引導學生意識到跨國文化的不同,明確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通過自身的信息整理和教師的指導修正錯誤,深入理解觸類旁通。同時,鼓勵學生語言輸出,促進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內在學習動機,不斷提高其跨文化交際意識,為高年級專業(yè)課程當中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學習奠定基礎。
通過應用型日語專業(yè)低年級基礎課程的培養(yǎng),在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日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基礎上,將專業(yè)課程中的日本文化系列課程目標定位在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系統(tǒng)地梳理和總結上。所謂專業(yè)課程是指開設在第三、四學年的以提升學生某項專門能力為目的的課程。這類專業(yè)課程具有授課周期短,內容系統(tǒng)的特點。其中與文化或者跨文化交際內容相關的課程有日本概況、日本文化、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作品選讀和日語泛讀等。其課程目標在于加深對語言行為本身的文化理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基于所學日語語言文化知識查閱文獻,深入理解日本文化,同時反思中國文化,并能夠進行簡單對比與分析。具體方法有:在已經(jīng)開設的日本文化類課程當中,加強對中日雙方基本文化習慣的對比學習;在日本歷史、文學史等課程上讓學生縱向了解日本文化的歷史淵源;在跨文化相關課程上,系統(tǒng)學習跨文化交際知識,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際機會,增加實踐輸出。
通過在基礎課程當中跨文化意識的引導,在專業(yè)課程當中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還需要通過語言實踐來提高并檢驗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就需要合理利用校內外、海內外的實踐教學基地,有效地設計應用型日語專業(yè)課程體系當中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整合外事部門的國際合作資源,在校內日語語言實踐教學基地構建真實的外語應用環(huán)境。同時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日常生活中與日本人的交流溝通,讓學生意識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增強日語語言表達的信心,掌握跨文化交際的方法。例如,通過協(xié)助外籍人員辦理入職離職手續(xù)等深入理解日本文化,實踐日語語言策略,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從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利用校外日語語言實踐教學基地的企業(yè)資源,通過企業(yè)實習生派遣和企業(yè)導師引進等方式,了解日本項目的工作流程,熟悉商務等正式場合中的跨文化交際要求,在項目實踐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競爭力。作為日語語言實踐教學基地的日資企業(yè),作為開展實際對日業(yè)務和跨文化交際的平臺不僅能夠給予學生來自第三方客戶的及時反饋與評價,還能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充分利用學校和海外合作資源,推進赴日留學和實習項目,讓學生體驗日本文化,感受日本的社會氛圍和日常生活。
日語語言實踐教學基地最主要的作用是培養(yǎng)學生在文化理解等非語言方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日語語言知識與技能和實踐教學基地的實習有機結合,系統(tǒng)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當中,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不可或缺?;A階段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引導,專業(yè)課程當中的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傳授,以及在實踐教學基地的跨文化交際的實踐均需要專業(yè)指導教師的及時反饋與指導[5]。這對專業(yè)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當中教學相長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確??缥幕浑H能力培養(yǎng)效果的保障??梢岳煤M夂献髻Y源和企業(yè)合作資源,通過海外研修、輪崗體驗、企業(yè)實訓等方式鼓勵專業(yè)教師走出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擔任學生活動指導教師等方式培養(yǎng)指導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指導能力,積累實踐指導經(jīng)驗。同時,將企業(yè)人士和合作院校的教授資源引進來,通過培訓、講座、轉訓等方式提高專業(yè)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的指導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重在意識的引導和文化的滲透,但學生實現(xiàn)直接文化接觸是難以實現(xiàn)的。因此,有必要建設多語境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資源庫的建設。除傳統(tǒng)的文本閱讀外,音、視頻語料庫,微課資源庫的建設也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資源??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重在意識引導,難在貫穿始終,為學生提供能夠隨時隨地自主性學習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語料資源庫是引導學生正確識別語境并準確理解,輔以專業(yè)教師的指導從而采取合適的跨文化交際策略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yǎng)具有雙重的培養(yǎng)目標,除日語語言知識技能目標之外,社會文化目標也必不可少。前者重在引導學生應用日語語言,扎實日語語言知識,掌握日語語言運用技能。后者需要學生熟悉日本文化習慣,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得體有效地進行中日不同文化人士間的溝通。
應用型日語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從意識培養(yǎng)做起,注重低年級基礎課程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引導;在高年級專業(yè)課程中教授系統(tǒng)的跨文化交際常識;鼓勵學生參與日語語言實踐基地的實習項目,從意識到知識,從技巧到“能力一體化指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學習。即建立基礎課程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踐教學基地實踐跨文化交際能力”三位一體化的培養(yǎng)結構。
同時為保障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加強相關資源建設,研究指導方法,提高教師實踐指導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同于語言知識教學,有周期長、效果延遲的特點。因此應建設全學年的資源語料庫,通過音頻和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文化的影響,理解跨文化交際的方法。在指導教師培養(yǎng)方面強調理論與實踐兩手抓,通過外派教師和引進專家等多種方式,改變指導教師意識,提高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加強其實踐指導能力。
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能進行有效溝通的基本前提,在日語語言基礎扎實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是外語學習目的回歸溝通交流的基本要求。對于應用型日語人才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是其人才培養(yǎng)的重中之重。
[1]魏萍.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商務日語及其教學[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8):107-109.
[2]秦穎.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以“綜合日語”教學實踐為例[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2,14(6):641-644.
[3]李偉,許錟.日語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方式研究[J].時代文學月刊,2012(7):191-192.
[4]周林娟,潘幼芳.中日商務人才需求與商務日語教學改革[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2):118-122.
[5]修剛,李運博.跨文化交際中的日語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ResearchontheCultivation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forAppliedJapaneseTalents
RENHaidan
(Japanese Department,Dalian Neusof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Dalian 116023, Chin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essential for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ave always been the key subject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 practical Japanese talents, the good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lid basic knowledge about Japanese language, and killed language skills compose the ultimate training objective of practical personnel about Japanese language together。Among the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mastery of Japanese language. Therefore,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Japanese Majors.
application-oriented Japanese tal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bility training
10.13542/j.cnki.51-1747/tn.2017.04.012
2017-07-25
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 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專項課題(WYYB150171);校級教改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內外語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探索與研究”
任海丹(1982—),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日語教育、日本文學,電子郵箱:3225244565@qq.com。
H36
A
2095-5383(2017)04-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