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鴿
論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與審美特點
◎畢鴿
國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的代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畫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被人們所重視。人們開始學著欣賞國畫,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追求。本文將通過中西方繪畫的對比以及國畫的內在蘊涵,闡述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特點,以期對提高人們國畫欣賞水平有所幫助,讓國畫這個傳統(tǒng)藝術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延綿流長。
國畫 中西方繪畫 表現(xiàn)形式 審美特點對比 內涵
國畫即中國畫,是東方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而油畫則是西方繪畫的代表。相對于中國畫細膩的手法、豐富的內涵,西方的油畫更直白、更普遍。以此作對比,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特點更鮮明,讓人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和接受。
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從繪畫工具和繪畫技法這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
(一)繪畫工具
油畫一般用鉛筆、扁平筆刷,還有用來刮顏料的刀具,在帆布、亞麻布上作畫,顏料是用油性的礦物質、用蓖麻油調顏料。國畫一般是用筆頭為一個錐形,毛發(fā)制作而成的軟筆蘸水、墨、彩,作畫于宣紙或帛絹上,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或植物顏料。卷軸是中國畫的特色,將畫裝裱成條幅,下加圓木作軸,把字畫卷在軸外,以便收藏。
(二)繪畫技法
油畫是從古老的壁畫技法中發(fā)展出來的,強調體感、量感、光影、解剖、透視等。以遠、中、近、形、光、色為繪畫要素,運用力求真實地再現(xiàn)外部世界的寫實手法,多以繪畫人體為主。
國畫盛用線條,運用散點畫法,以黑白為主體色調,是平面的藝術。點、線、面,黑、白、灰,是一幅畫的主要構成。國畫重在寫意,以形傳神,以力求表現(xiàn)外部世界,多以山水畫為主。
國畫從技藝手法上,還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所謂工筆,就是工整細致一類密體的畫法。用細致的筆法制作,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描繪對象,敷色層層渲染,細節(jié)明徹入微。而寫意即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俗稱“粗筆”。相對“工筆”而言,其要求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意態(tài)神韻、精神內涵,而忽略所描寫對象的外貌形態(tài)。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地運用。
在許多國畫中,我們都會在畫角空白處看到畫家本人或其他人的題詩或款書,將畫意、詩情、書法融為一體,形成了傳統(tǒng)繪畫的民族特色。
因為西方繪畫重在寫實的特點,我們在西方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畫家運用極為簡潔的線條、色塊,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組合排列,使畫面具有簡潔的形式美感。在西方的繪畫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理性的,他通過理性地分析對象,以不依賴客觀物象也不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為目的,而是注重表現(xiàn)事物的結構本質,去表達作者的審美精神。中國長期以來奉行中庸之道,講究含蓄,繪畫者將自己的真實情感通過畫面中的物象表現(xiàn)出來,強調的是意境。雖只描繪了某個片斷或局部,但讓欣賞者浮想聯(lián)翩,思之無盡。國畫中以線傳情的詩意、含蓄空靈的境界美、“形態(tài)混茫,神象恍惚”的朦朧搖曳之美,以及無處不在的韻律美……這都構成了國畫審美獨有的特色,需要我們靜心、用心、細心去體會。
對國畫進行審美,前提是要對國畫的形成歷史、演變特點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中國自古深受儒家思想及老莊哲學的影響,崇尚“惡以誡也,善以示后”。在國畫的審美中,往往透過畫面可以看到其所隱含的獨有內涵。如我國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國畫作品——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以女子對著鏡梳妝,提醒人們要每天反省,檢點自己的道德行為。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它以連環(huán)長卷的方式如實地再現(xiàn)了南唐大臣韓熙載夜宴賓客的歷史情景,從一個生活側面,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生活場面。宋代李唐的《采薇圖》,畫中伯夷、叔齊面容清瘦,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土地上,雖生活困苦,受盡磨難,但精神上依然不被困苦壓倒。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時,以此來表彰寧死不愿失去氣節(jié)的人物,譴責投降變節(jié)的行為。還有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寥寥幾筆就把一個步履蹣跚、憨態(tài)可掬的仙人畫得惟妙惟肖,絕妙地表現(xiàn)了仙人清高脫俗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表達了作者追求自我、桀驁不馴的率真性情。還有國畫中以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分別象征傲、幽、堅、淡的品質,歌頌君子的氣質凝結以及精神寄托。
由此可以看出,國畫其內在的獨特含義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結合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審美情趣。
通過上述對中西方繪畫的鮮明對比,更清楚明了地闡述了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特點。而通過國畫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重在內涵的審美特點,讓我們認識到國畫不僅僅是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傳承,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品格。我們要用心做好文化的傳承,將國畫發(fā)揚光大。
[1]吉木色.淺談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與審美特點[J].科技資訊,2015(02).
[2]陳艷華.西方藝術對現(xiàn)代國畫的影響[J].藝海,2011(11).
[3]曹磊.試論對國畫的欣賞[J].大眾文藝,2015(07).
[4]張晨輝.淺談中西方繪畫差異[J].藝術品鑒,2016(09).
(責任編輯 劉月嬌)
畢鴿,女,本科在讀學生,山西大同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