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芝
摘 要: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種植作物之一,也是相對高產的作物,每一年水稻的豐收都大大推進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所以做好水稻高產栽培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其中水稻的病蟲害問題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防治水稻病蟲害直接關系到了水稻種植農戶的切實利益。本文即結合近年來水稻種植的實踐經驗來探究如何降低病蟲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關鍵詞:水稻高產;病蟲害;防治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較早的國家之一。多年研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配套技術, 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水稻高產相關概念
最早在1980 年,日本立項的全國性大型合作項目“逆 753 計劃”中首次使用水稻超高產,而水稻超高產栽培是顏振德在 1986 年提出來的。在我國1996 年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課題提出了水稻的超高產育種設想,從此我國拉開了水稻高產與超高產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的序幕。
水稻高產沒有統(tǒng)一的嚴格定義。水稻產量會因地域、氣候等而異。日本提出的高產是單產較原品種增產 50% ,國際水稻研究所提出單產潛力比現有純系品種增加 20%~25% ,我國提出雜交水稻高產的指標是水稻日產量 100 kg/hm2。鄒應斌指出比當地大面積高產田增產 15%~20% 即為超高產。某一水稻品種均有適宜種植地域范圍, 其產量也與土壤肥力水平息息相關,水稻高產應是品種在適宜的種植區(qū)域的同一等級土地上因品種、栽培技術原因的產量增加幅度。
二、水稻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
1.選擇合適的播種時期。水稻的栽培技術對于水稻的產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夠影響到水稻的產量,同時也會影響到水稻生長的質量,因此,正確的栽培技術在促進水稻高產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選擇合適的播種時期,水稻的種植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初為宜,應當根據水稻的生育期選擇合適的播種時期。
2.培育秧苗。秧苗的培育應當選擇較為肥沃的土壤,并且盡量選擇背風向陽的地區(qū),均勻的撒種,用細土進行覆蓋。同時,應當確保底肥充足,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插秧。
3.大田管理。水稻秧苗從插秧到成熟的時期,都應當進行嚴格的大田管理。大田管理是一項持續(xù)性工作,包括前期管理中期管理以及后期管理。以前期管理為例,大田的前期管理,主要是對秧苗的營養(yǎng)生長環(huán)境進行管理,這個階段也是決定水稻產量的關鍵時期,水稻稻穗的數量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另外,這個階段主要的營養(yǎng)特點是以氮素的代謝為主,高產栽培的主要策略在于促蘗促根生長,防止坐蔸。一方面,對于插秧時根部受到損傷的根苗,要進行深水返青, 在返青后進行薄露灌溉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也是根、莖、葉生長較為快速的時期, 所以對于肥料的吸收量較大。 因此,需要在保證充足基肥的基礎上,及時的追肥,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充足的能量。
4.灌溉管理。水稻的生長離不開水資源,所以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給予水稻充足的水資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強對水稻的灌溉管理,同時改善土壤的透水透氣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給水稻提供一個良好的水環(huán)境。另外,對水稻進行灌溉是應該與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相結合,科學合理的決定灌溉的時間。目前,我國的灌溉大多是節(jié)水灌溉,此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稻灌溉的成本,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三、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1.加大對病蟲害防治技術和宣傳支持力度。針對以上提到的關于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一些問題,可開展以農業(yè)技術下鄉(xiāng)為形式的宣教和技術培訓活動,在活動中由專業(yè)人員為廣大農戶解決水稻種植中的一些問題。尤其是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一些常見注意事項都需要從普及型的角度向廣大的農戶說明。在病蟲害防治的宣教和培訓活動中也可借助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進一步的普及、宣傳稻田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知識 。
2.加強預測預報。準確的病蟲害災情監(jiān)測和預報, 是實現科學防治病蟲害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加強農作物病蟲發(fā)生動態(tài)監(jiān)測,提高病蟲災情預報的準確性,建立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病蟲害災情動態(tài)、 防治決策等信息傳輸網絡,通過電視、廣播、計算機終端顯示或其它方式,實現直接指導農民進行病蟲害防治等,是當前國內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和應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3.利用生態(tài)調控技術實現病蟲害區(qū)域治理。迄今為止,國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幾乎都是以作物種類為對象進行的。由于在任何一個生態(tài)區(qū)域內,同一時間種植的作物不止1 種,不同種類作物間病蟲危害在很多情況下都會或多或少發(fā)生交叉,特別是天敵,作物間相互影響的現象非常普遍;上下茬作物之間,病蟲害及天敵的影響也十分突出。因此,國內外很多專家已形成了共識:以作物為單元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已不能滿足以生態(tài)農業(yè)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必須實現區(qū)域治理,即:采用系統(tǒng)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把一個生態(tài)區(qū)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在研究某種作物的病蟲危害和防治對策時,還要考慮到周圍其它的作物、生物以及栽培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季和前后茬作物或不同種類作物品種的自然抗性、栽培及肥水管理、生物多樣性技術,如:品種間或品種內的間套作,稻田養(yǎng)魚、養(yǎng)鴨,非作物生境中自然天敵等生態(tài)調控技術,在整個區(qū)域內把農藥用量降低到最低限度。
4.培育轉基因抗病蟲品種。培育轉基因抗病蟲品種,仍然是今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必不可少的關鍵途徑,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抗病蟲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應用,必將成為今后病蟲害防治新技術發(fā)展的一個及其重要的方向。
5.生物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發(fā)展,除受氣候、人為因素影響外,還受到天敵的制約。利用生物之間矛盾斗爭的關系,人為地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保護和利用天敵,消滅或抑制人類有害生物,是生物防治最基本的特點,具有花工少、成本低、操作簡便和對人畜安全、無殘留等優(yōu)點。
四、結語
水稻是一種高產的農作物,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種植,在南方地區(qū),由于受到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的影響,應當從稻種的選擇和栽培管理等方面進行嚴格的控制,嚴格按照水稻的生長環(huán)境進行栽培,才能夠實現水稻的高產,促進我國農業(yè)經濟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福金.寒地水稻兩段式育苗超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稻米,2005,11(5 ):33-34.
[2]余少洪,張小芳,簡玉繁.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yè)C版,2011( 10) .
[3]周圣發(fā),鳳為成.舒城縣水稻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16:142-144.
[4] 胡建生.左溪鎮(zhèn)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治理配套技術應用效果[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7(1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