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元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學)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和新課標的實施,廣大歷史教師需要通過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達到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的。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能夠得到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探究能力的提升,進而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和歷史觀的真正提高。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課堂教學
由于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的全面改革,新的學習要求和目標使得教師需要通過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實現(xiàn)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工作分析,總結出幾點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建議。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一、強化課堂導入質量
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積極有效的課堂導入可以使師生在整堂歷史課都處于興奮熱烈的氛圍中。所以教師必須提前全面掌握教材,之后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課程導入的設計,以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和熱情的目的。這是因為課堂導入的成敗將直接決定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積極主動性的高低。
一般而言,教師的課程導入可以通過提問問題、講述故事、懸念設置、溫故知新、開門見山等多種方法實現(xiàn)。
二、信息技術豐富教學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中,教師通過教科書和相關的歷史文獻進行知識的傳授,很難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由于歷史課程所講授的是過去之事,教師的講解和課本的描述難以將歷史史實進行生動形象的表達,所以在這個背景下,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就顯出了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
將多媒體技術引入歷史課堂,學生可以在多媒體所帶來的聲音、視頻和動畫等展現(xiàn)方式中,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擁有身臨其境的體驗,進而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史實,掌握其中的歷史意義和內涵。舉例而言,在講解“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這個單元時,教師可以分別播放《鴉片戰(zhàn)爭》《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zhàn)》《南京!南京!》等影視劇作品,讓學生建立更加直觀的形象,從而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當然,并非所有的歷史內容都需要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比如在“詩歌、小說與戲劇”的課程講解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詩歌的交流、誦讀和賞析體會中國文學的深厚內涵,而這種精神上的積淀和積累是多媒體無法達到的。因此,教師在選擇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時候,還應當注意教學的具體內容和方法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教學有效性的真正提高。
三、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效果
除了多媒體,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方法同樣可以實現(xiàn)學生對歷史的體驗,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很多學生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因此無法體會和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和觀念。而創(chuàng)設情境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可以感受到穿越回歷史的現(xiàn)場即視感,進而能夠更加設身處地產生相應的思想和情感。
在“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教學中,筆者為了讓學生體驗百家爭鳴的感受,先讓學生觀看電視劇《羋月傳》中關于四方館的相關片段,之后告訴學生真正的歷史中這樣的情景是發(fā)生在齊國的稷下學宮里,再讓學生通過自由組合,以“思想的多元與統(tǒng)一”為題,模仿電視劇和相關史料中的場景進行辯論和表演。一時間,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在表達自己意見的同時感悟到了歷史,為有效教學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四、有效滲透學習方法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核心,一切教學的設計都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得以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講解歷史具體內容的時候必須把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教學內容同時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同類問題中進行觸類旁通的分析。
舉例而言,學習“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歸納中國在封建社會時期各朝代發(fā)展農業(yè)的原因和具體表現(xiàn)形式的異同,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共同的知識,諸如利用統(tǒng)治階級的重農政策、興修水利工程、改進生產工具等手段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讓學生在之后的相關內容學習中有效提高效率,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今,課堂教學有效性已經成為每個高中歷史教師都需要關注的問題。在新課改的推動和素質教育的改革下,教師需要通過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興趣和熱情,同時運用更加科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瓊.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2(16).
[2]孫曉民.淺談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1(10).
[3]楊晉平.淺談多媒體如何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1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