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立案是民事訴訟程序的開端,是當事人得以啟動民事訴訟程序,將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民事糾紛提交給法院,讓法院公平審判的開始。立案登記制度實施以來,加劇了濫訴現象和公正與效率的沖突問題,所以應當構建審前釋明制度,建立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等,形成系統(tǒng)性的立案登記配套法律制度體系。
關鍵詞 濫訴 審前釋明 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
作者簡介:景琳婕,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019
一、民事訴訟立案登記制度的實踐問題
立案登記制度是指當事人向法院提交起訴狀,法院在接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起訴狀后對起訴狀進行形式要件的審查,審查后對于符合起訴條件的起訴予以登記立案。從民事訴訟立案登記制度實施這一年多時間以來,起訴門檻降低,立案數量大增,人們的維權積極性大大提高,很多新型案件、疑難案件都得到了有效的立案,“立案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對于保障公民的訴訟權利意義重大,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一)民事訴訟濫用訴權現象過多
立案登記制度實施之后,訴訟門檻降低,導致實踐中濫用訴權現象增多。就在新制度實施不久,人們維權熱情高漲的時期,鄭州中院立案大廳接待了一個女士,訴求自己的大腦被人用高科技電腦控制,大腦中的知識儲備被人竊取賺錢長達10年之久,因此要求法院立案。經過詢問,該女士不能說出明確的被告、訴訟請求、侵權事實和損害結果,不符合審查起訴的形式要件因此無法得到立案。雖然立案登記制度與立案審查制度相比,在立案的工作中,沒有那么嚴格,無需審查起訴的實質要件,但只要想要實現案件的立案,就必須滿足起訴的形式要件,即有明確的原告被告、侵權事實和損害結果,如果連被告都無法確定就要求立案,明顯屬于濫用訴權的行為。
立案登記制度實施的當今,是民眾權利意識覺醒的新時期,當代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使得人們不僅學會通過行使訴訟權利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濫用訴權的現象也在不斷出現。濫用訴訟權利是當事人因為對法律的不了解或者出于故意或者其他非法的目的,利用法定的包括起訴權在內的其他各項訴訟權利,為實現自己的目的或達到追求不正當的結果,造成其他當事人利益受損或正常司法秩序受到干擾、司法資源嚴重浪費的行為,本質上屬于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當事人人濫用訴權的行為,不僅會對另一方造成訴累,同時會擾亂正常的審判、司法秩序,加劇目前法院存在的“案多人少”狀況,影響法院的日常工作進程,造成司法資源的嚴重浪費,褻瀆司法的公正與權威。
(二)民事訴訟公正與效率的價值沖突
在立案審查制度下,法院在立案階段對起訴案件進行實質性審查,將有限的訴訟資源投入到真正有迫切需要審判的案件中,是效率價值的體現。但同時賦予了法官過多的自由裁量權,以及存在著法院的受案范圍過窄等原因,導致了眾多敏感案件和各種新類型案件無法進入訴訟程序,難以良好的保護當事人的訴權,有失公正價值。自立案登記制度實施以來,法院根據“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原則的要求,只要符合形式要件的起訴都進行了登記立案,因此案件增幅始終呈現高位運行態(tài)勢。由于案件數量的迅速增多,人民群眾訴求的多元化發(fā)展和對司法力量需求的日益增長,基層法官司法能力相對較弱,力量單薄,使法官的工作量加大,在編制數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法官一直處于“超負荷”運作狀態(tài),這就迫使法官需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自身能力以順應改革浪潮。司法資源出現了“捉襟見肘”的困境,現有的司法力量在應對立案登記制度帶來的“訴訟爆炸”過程中顯得十分困難。這一現象表面是法院壓力的增加,背后則帶來了司法資源的浪費、社會糾紛解決成本的提升等諸多問題。立案登記制度雖然充分的保障了當事人的訴權,有利于實現公正價值,但由此產生的“訴訟爆炸”等現象,客觀上影響到民事訴訟程序的效率,“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效率被稱為公正的第二個含義,因此需要在確保司法公正的情況下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公正價值和效率價值是矛盾中又統(tǒng)一的,當前的目的就是要在保證公正的情況下,努力實現效率的最優(yōu),使兩大民訴價值實現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
二、民事訴訟立案登記制度的完善
民事訴訟立案登記制度實施以來,在有效解決立案難問題上取得巨大社會效果的同時,也存在或誘發(fā)一些不容忽視的附帶性問題,應當堅持審判中心理念,構建審前釋明制度,完善惡意訴訟等濫訴行為的審查及其法律責任制度、建立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等,形成系統(tǒng)性的立案登記配套法律制度體系。
(一)建立審前釋明制度
第一,訴訟主體的釋明。司法實踐中,很多起訴人提交的起訴狀中會出現遺漏訴訟參與人、訴訟主體不適格、當事人姓名書寫錯誤等問題,立案庭的司法工作人員應當對這些問題進行釋明。如當事人的名稱寫錯的,應當當場告知其進行糾正;如果遺漏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的,則應告知其申請追加共同當事人。
第二,訴訟請求的釋明。在司法實踐中,很多起訴人在申請立案的時候并不清楚自己的訴訟請求是什么,因此很容易出現起訴書中的訴訟主張不清楚、不明朗或者自相矛盾等狀況。這個時候,工作人員應當向當事人告知,要求其將訴訟主張表達清楚準確,但這一釋明不能影響當事人對實體權利的自由處分。實踐中還存在著當事人因為欠缺足夠的法律常識或者理解,造成了訴訟請求不充實不正確的情形,這樣很有可能導致失權的后果,工作人員應當向當事人釋明有關的法律規(guī)定,并加以解釋,告知其可以自行決定變更訴訟請求。如果經過釋明,當事人已經完全理解了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仍然不改變最初的訴訟請求時,則要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事由進行審判。
第三,程序性事項的釋明。立案庭工作人員對當事人有疑問的程序性事項作必要的釋明。例如告知當事人享有的訴訟權利義務,包括如何維護這些權利,如何履行這些義務,以及可能會產生的訴訟風險。還有告知當事人必須寫明準確的送達地址,如果沒有提供或者地址不夠準確會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等等。
第四,對主管和管轄的釋明。無論是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還是管轄權地域或者級別存在錯誤的,如當事人向無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工作人員都應當及時向當事人釋明正確的管轄法院,讓其去正確的法院起訴,以免影響到當事人的起訴權和勝訴權。
釋明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對于所有需要釋明的內容,司法工作人員都可以向當事人進行解釋和說明,告知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并進行指導或提示。釋明一般以口頭形式,必要的時候需要以書面形式作出,如果出現了可能對會影響案件處理結果或者當事人有失權風險的情形時,都應當記入筆錄。
(二)建立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
第一,要進一步拓寬糾紛的解決渠道??梢酝苿佑嘘P社會組織成立一些調解組織,來調解組織內部成員之間以及成員與其他組織外部民事主體之間的民商事糾紛,努力使糾紛解決在訴訟程序之外。同時推動專業(yè)化調解,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設立專業(yè)性的調解組織,因為由專業(yè)人士和法律人士共建的專業(yè)調解組織,同時具備專業(yè)知識和法律知識,更有利于專業(yè)領域糾紛的解決。最后要推動律師協會建立調解組織,將律師這一人群納入調解范疇,賦予律師調解組織對其代理的訴訟案件進行庭外調解的權利,以及將還沒有能夠進入訴訟程序的那些糾紛納入律師組織調解的范圍。除了調解之外,還要進一步完善仲裁制度,加強仲裁在解決民事糾紛的地位。要鼓勵建立專業(yè)仲裁分支機構,政府也應為仲裁機構的設立、拓寬案源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且明確仲裁機構的性質和功能,使仲裁機構回歸民間糾紛解決組織。
第二,要完善糾紛解決機構間的銜接機制。首先要進一步的明確由政府設立或主導的那些糾紛解決機構的受理范圍,進一步完善和強調各責任主體的告知義務,讓人們能夠自由的選擇合適的糾紛解決渠道,同時要完善司法和調解組織之間的銜接機制。最后要加大對非訴調解的司法支持力度,讓訴訟外調解結果能夠通過司法程序進行司法確認而獲得強制執(zhí)行力,來更好的保證調解結果的執(zhí)行。同時要確保當事人在嘗試運用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解決糾紛無果之后,能夠再去尋求司法救濟的可能,因為法院作為解決糾紛的最權威、最終的機構,應對其他糾紛解決機構的處理結果進行審查。如果程序上沒有問題,同時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禁止性規(guī)定,一般應予以支持,而不去進行實體法律關系的審查。
第三,要完善司法最終保障機制。如果想要實現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有效運行,想要人們主動選擇多樣化的解決糾紛渠道,就需要增強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公信力,只有替代性糾紛解決機構進行糾紛解決的時候,能夠使糾紛得到有效的解決,人們才會有信賴感,才會愿意選擇這樣的方式,這樣的公信力提高可以通過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依法對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各類非訴訟調解協議的效力予以確認來提高。
三、結語
立案是民事訴訟程序的起點,起訴條件過于嚴格,會把真正有需要的當事人拒民事訴訟程序大門之外,不利于當事人訴權的保障,但是對起訴僅進行形式審查,又容易導致濫用訴權等情形的出現,使法院受理的案件數量激增,給法院的正常工作帶來壓力。自立案登記制度實施以來,如何兼顧訴訟效率和公平、保證審判質量成為了立案制度的重點,關系到當事人之間的糾紛能否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因此需要完善立案登記制度,要建立審前釋明制度,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完善相關立案登記制度的立法,以及規(guī)制訴權濫用現象,使立案登記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得以良好的運用。
參考文獻:
[1]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法律出版社.2004.
[2]張衛(wèi)平.民事案件受理制度的反思與重構.法商研究.2015(3).
[3]郭頌彬.立案登記制之淺析.法制與社會.2016(1).
[4]張曦.立案制度改革中民事訴訟公正與效率的價值博弈.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
[5]汪雅琪.關于新民訴法立案登記制度的認識.法制博覽.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