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壇醫(yī)院 王 燕
這些肝臟病變一定要治嗎
⊙北京地壇醫(yī)院 王 燕
每次拿到單位的集體體檢報告后,總有人感到緊張。最近,地壇醫(yī)院肝病門診就來了不少憂心忡忡的患者。他們在自己的體檢結果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與肝病有關的醫(yī)學名詞,常聽到卻又感到陌生,比如肝囊腫、肝血管瘤、肝內鈣化灶。北京地壇醫(yī)院肝病中心主任醫(yī)師閆杰表示,這些病都屬于肝臟的良性病變,患者不必恐慌。
若體檢結果顯示,肝上有個囊腫,需要做手術嗎?
肝囊腫這個名字有些嚇人,實際上它就是肝里的“水泡”,為肝臟的良性病變,既不會惡變成癌癥,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影響。因生長緩慢,且多無明顯癥狀,肝囊腫僅在肝臟超聲或CT檢查時被發(fā)現(xiàn)。
對于單個小于5厘米的肝囊腫,如果位于肝臟實質內且沒有對肝臟內的主要大血管及膽管造成壓迫,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則建議患者每年復查超聲,了解其生長情況即可。對于位于肝臟表面的大于5厘米的肝囊腫,需要去外科做進一步檢查,看有無必要采取手術等其他干預手段。比如,用針吸出囊腫中的液體。若肝內多發(fā)囊腫,應考慮是否為“多囊肝”,這是一種遺傳病,常常合并有“多囊腎”。
肝上檢查出有疑似血管瘤,雖然醫(yī)生認為沒大事,但自己心里總不踏實。其實在臨床上,肝血管瘤也被認為是一種良性病變,同樣是通過超聲或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的。
目前,關于肝血管瘤的確切病因還不清楚,初步推斷為先天發(fā)育異常,也可理解為是肝臟內部的血管畸形。雖然這種病變的名字叫血管瘤,其實跟腫瘤一點關系都沒有。
直徑小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沒有任何癥狀,也不需要任何治療。較大的肝血管瘤經診斷有出血風險時,可通過外科手術切除或介入微創(chuàng)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位患者連續(xù)3年體檢,B超都提示肝臟有多個鈣化灶,最大的直徑8毫米,她因此很擔憂。
從臨床情況看,肝內鈣化灶是肝臟損傷后的一種良好結局,也就是說鈣化灶相當于肝臟中的一種特殊“疤痕”。最常見的原因是肝內膽管結石所致,其余因素還有肝內慢性炎癥或創(chuàng)傷;寄生蟲感染;肝臟良、惡性腫瘤和肝內轉移瘤。
這些疾病一旦好轉后,就有可能形成瘢痕組織,在做彩超或其他影像檢查時看上去就像石灰墻皮一樣,所以被稱為“鈣化灶”。但其實它跟鈣這種元素沒有關系,只是肝上的“疤痕”而已,也是良性的,不需要治療。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