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的名聲太盛,堆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往老城區(qū)提恩教堂的路上,身前身后都是各國旅行團,我被裹挾其中,完全逃不出去。作為一個中國人,多年來,我堅持不去長城的原因就是痛恨人山人海,沒想到躲開了長城,卻躲不開布拉格廣場。
最終我成功突圍,斜插進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主干道人聲鼎沸,這里則幾乎看不到人影,正好可以從容地端詳兩旁人家的門、門環(huán)、把手、門飾——它們大部分時候是一體的,缺一不可。布拉格人民的藝術細胞,從精工細琢的門把手上可以一目了然,它們的個頭很大,大半是白銅,鍍了一層鎳,銀光瀲滟,即便舊了,也舊得風華絕代。重點是那些極其復雜的紋飾,枝枝蔓蔓,繾繾綣綣,美得幾乎超越藝術品。很顯然,它們也是新藝術運動下自然主義的受惠者。我們熟悉的捷克知名動畫片《鼴鼠的故事》,亦是。
如此繁復的門飾,在歐洲,我除了在維也納卡爾大教堂的門上見過,再就是布拉格了,而布拉格的難能可貴在于,如此隆重、華美的門飾背后,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家。有時候恨不能去買一把改錐,夜半潛伏而來,劫走幾個。
布拉格古城內(nèi)的建筑上都是雕塑。裸體的人像雕塑是歐洲建筑的一道主菜,無論男女,大多是健壯的,肌肉線條飽滿,這跟歐洲人民自古以來崇尚“力”有關。許多雕塑被透明的“建筑用網(wǎng)”兜了起來,可能是怕年久失修,突然脫落砸到行人。我自上而下,先拍雕塑,再拍門,然后聚焦門環(huán)/把手,每一個的體量都是巨大的,旗鼓相當?shù)?,美輪美奐的,談不上什么主次。
一日,我循著門環(huán)走到一條巷子的盡頭,面前赫然立著一個碩大的中餐招牌,說是正宗港味,遂大喜過望,飛奔而去。店里有兩個華裔男孩安安靜靜地坐在桌邊寫字,大的大概十五六歲,小的也就五六歲,走近一看,他們寫的是漢字。我直接說了中文:老板,拿本菜單來。
那個大男孩恭恭敬敬地拿來中英文雙語菜單,恭恭敬敬站在一旁等我點菜。我點了星洲炒米粉、魚肉酸辣湯和一份炒蔬菜,店家送了小點心,算下來人民幣80元左右,比北京便宜。味道也還不錯,雖不至于五星好評,但在異國他鄉(xiāng)能吃到這般水準的中餐,足以讓人心頭一熱了。
我一邊吃一邊翻看手機里當天拍的門環(huán)。那大男孩端菜過來,看到照片,用中文說:咦,我認得這里,是我朋友家的那條街耶。我沖他笑笑,他不好意思了,說:姐姐,你把門拍得很好看。
像布拉格這樣深具“網(wǎng)紅效應”的旅游城市,僅有布拉格廣場和城中暴走是不夠的,推薦一個更深入的體驗項目:伏爾塔瓦河(Vltava River Cruise)泛舟。
伏爾塔瓦河是捷克最長的河,它將布拉格一分為二,橫跨河上的18座或古老或現(xiàn)代的大橋又將兩岸城區(qū)連為一體。著名的捷克交響詩組曲《我的祖國》中,第二首“伏爾塔瓦河”就是歌頌它兩岸的如畫美景。
在國家大劇院和Legii Bridge橋下方搭乘游船,領略布拉格最美的景觀——布拉格城堡區(qū)偉岸、壯觀、絢麗,尤其是夜晚,大片連綿的燈火勾勒出碩大的城堡,如夢如幻。游船上也很適合求婚——此情此景,被拒的可能性應該為零吧。
特色看點:夜色中的布拉格城堡,美到天際。
請注意:夏季水流湍急,在船上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