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編者按:為滿足讀者閱讀古代賞石文獻的需求,本刊特開“讀書”版塊,以白話的方式解讀古代經(jīng)典賞石文獻,拋磚引玉,以饗讀者。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惟箘簵、楛,三邦厎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沱、潛、漢,逾①于洛,至于南河。
【譯】北起荊山、南至衡山南坡間地區(qū)屬于荊州。長江、漢水經(jīng)荊州共同流入大海,九江河流眾多,沱江、潛水已經(jīng)疏通,云夢澤得到治理。這里的土地是濕潤的泥土,田地屬第八等,貢賦屬第三等,應進貢鳥羽、牦牛尾、象牙、犀牛皮和金、銀、銅三種金屬。杶木、榦木、栝木、柏木,礪石、砥石、砮石、丹砂,箘簵美竹、楛木,三國進獻其名產(chǎn)。菁茅裹束而置于匣中,并且用篚盛放黑色、淺紅色的布帛和珠串。九江應進獻其所產(chǎn)的大龜。沿著長江、沱水、潛水、漢江,后沿著洛水順流而下,到達南河。
【注1】逾,《尚書》正義以為“逾,越也”。1957年安徽省壽縣出土的鄂君啟舟節(jié)有4處銘文作“逾油(淯)”“逾漢”“逾夏”“逾江”。根據(jù)鄂君啟舟節(jié)銘文所提出的路線,古文字學家陳偉指出“舟節(jié)中的‘逾’字都應解作順水而下。”
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纻,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達于河。
【譯】荊山、黃河間地區(qū)皆屬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澗水匯入黃河。滎波澤匯聚周圍的水而形成水澤。疏通菏澤,水覆蓋孟渚澤。這里的土地,高處是土壤,低處為凸起的黑色硬土。其田地屬第四等,貢賦屬第二等,又雜有第一等。應進貢漆、麻、細葛布、纻麻布,并且用篚盛放細綿。應進獻磨磬的石頭。沿著洛水而下,到達黃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
【譯】東起華山南坡、西至黑水間地區(qū)屬梁州。岷山、嶓冢山已經(jīng)可以進行種植莊稼,沱水、潛水已經(jīng)疏通河道,蔡山、蒙山已經(jīng)可以進行祭山,和夷一帶的治理也取得功績。這里的土地是青黑色且肥沃的土壤,其田地屬第七等,貢賦屬第八等,雜有第七、九等。應進貢璆玉、鐵、銀、剛鐵、砮石、磬石,熊、羆、狐、貍獸毛所織成的呢氈。自西傾山南行趁著桓水而發(fā),沿著潛水,順著沔水而下,進入渭水,橫渡黃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隰厎績,至于豬野。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瑯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譯】黑水、西河間地區(qū)皆屬雍州。弱水經(jīng)疏導向西而流,涇水、渭水已經(jīng)相連,漆水、沮水已經(jīng)得到疏通匯入渭水,灃水也匯入渭水。荊山、岐山已經(jīng)可以進行祭山,終南山、惇物山,至于鳥鼠山的治理已經(jīng)取得功績。原隰直至豬野澤的治理也取得功績。三危山已經(jīng)可以居住,三苗秩序良好。這里的土地是黃色的土壤,其田地屬第一等,貢賦屬第六等。應進貢球玉、琳玉、瑯玕。由積石山附近進入黃河,順水而下,到達西河龍門山段,會合于渭水拐彎處。穿皮毛衣服的昆侖、析支、渠、搜四國,西戎皆就次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蓖跤忠院蜑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倍脤氀桑烀唬骸昂褪现怠?。
【譯】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尋得一塊玉石,兩手捧著將其獻給楚厲王。楚厲王派遣治玉的匠人對玉石進行鑒定,匠人說:“這是一塊石頭?!背柾跽J為卞和在欺騙自己,就下令砍掉他的左腳。到楚厲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一次兩手捧著玉石將其獻給楚武王。楚武王派遣匠人對玉石進行鑒定,匠人又說:“這是一塊石頭?!背渫跻惨詾楸搴驮谄垓_自己,就下令砍掉他的右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于是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腳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息,眼淚流盡后,眼中流出了血。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派遣人來詢問他為什么痛哭。使者問卞和說:“天下間被砍去腳的人那么多,為什么你卻哭得這樣悲傷?”卞和回答道:“我不是因為被砍去腳而悲傷,我悲傷是因為寶玉被稱為石頭,忠貞堅守的人卻被稱為騙子。這些才是我悲傷的真正原因?!背耐跤谑敲罱橙说褡帘搴瓦M獻的玉石,從玉石中解得珍貴的寶物。楚文王于是將寶物命名為“和氏璧”。
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zhì)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zhì)而惡飾。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zhì)者,其質(zhì)衰也。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①,不飾以銀黃②。其質(zhì)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后行者,其質(zhì)不美也。
【譯】禮是內(nèi)心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文是內(nèi)在本質(zhì)的外在裝飾。君子選取內(nèi)心情感而舍棄外在表現(xiàn),喜好內(nèi)在本質(zhì)而厭惡外在裝飾。那些依靠外在表現(xiàn)而研究判斷其內(nèi)心情感的人,其內(nèi)心情感必定是惡的。那些必須依靠外在裝飾而研究判斷其內(nèi)在本質(zhì)的人,其內(nèi)在本質(zhì)必定是衰弱的。有什么判定依據(jù)嗎?和氏璧,不以五色作為外在裝飾;隋侯的寶珠,不以銀黃作為外在裝飾。它們的內(nèi)在本質(zhì)極好,任何東西都不足以裝飾它們。那些需要進行裝飾后才能流行,那么其內(nèi)在本質(zhì)肯定是不好的。
【注1】隋侯之珠:隋侯之珠出自《莊子·讓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后《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注:“隋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后蛇于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
【注2】銀黃:白銀和黃金?!段倪x·景福殿賦》:“點以銀黃,爍以瑯玕”,李善注:“黃謂黃金”。
范子因王稽入秦,獻書昭王曰:“……臣聞周有砥厄,宋有結(jié)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①。此四寶者,工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然則圣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
【譯】范雎因為王稽出使魏國而被引進到秦國,并上書秦昭王說:“……臣聽說周朝有美玉砥厄,宋國有美玉結(jié)綠,梁國有美玉懸黎,楚國有美玉和氏璧。這四件寶貝,被工匠所遺棄,但卻都是天下聞名的寶物。既然如此,圣王所遺棄的人就不足以利于國家嗎?”
【注1】砥厄、結(jié)綠、懸黎、和璞:皆為美玉名。和璞,即和氏璧,因是楚國卞和所得的璞玉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