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天羽
培育充滿正能量的同伴生態(tài)群
龔天羽
同伴群體對兒童發(fā)展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培育充滿正能量的同伴生態(tài)群,需要教師和家長智慧地引領(lǐng)。指導學生以平等的姿態(tài)適度融入群體,以適合兒童的方式引導學生擇群、合群、樂群,對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意義重大。
同伴群體;同伴生態(tài);無痕介入
在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中,同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哈瑞斯認為,對個體自身發(fā)展有重要而深遠影響的,是外部環(huán)境,是同伴群體,而不是父母。值得重視的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同伴影響不完全是正面的,有的學生就是因為受同伴的不良影響,沾染上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習性,甚至形成自私、暴戾的性格傾向。因此,培育充滿正能量的同伴群體,發(fā)掘和利用其中的教育資源,是班主任工作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墨子曾對交友有過這樣的比喻:“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薄敖z色隨染異,擇交士所貴”,所以交友必須慎重。個別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沒有形成正確的交友觀。
小戴是一個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但有一陣子我頻繁地從他口中聽到臟話,屢禁不止,這讓我很著急。一天,我就和小戴展開了一次聊天。我們一起尋找了他說臟話的根源,發(fā)現(xiàn)竟然是在同伴交往中習得的:他爸媽給他報了一個“放心班”,班上有一個學生說話的風格便是如此,自來熟的小戴很快和他成為朋友,交往中不免學會了說臟話,然后又不自覺地把說臟話的壞習慣帶到了班級。
由于社會經(jīng)驗缺乏、社會閱歷不足,一些青少年在擇友時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常常誤交一些不利于自身發(fā)展的朋友,這在中小學生群體里相當常見,也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單純的說教估計收效甚微,如何引導他們自主反思才有意義,于是我召開了以“我的朋友我選擇”為主題的班會課。整節(jié)課圍繞兩個論點展開:我所討厭的朋友是什么樣子?我所喜歡的朋友是什么樣子?
全班分成3大組進行集體討論,輪流發(fā)言,1人記錄。每個小組針對2個問題,各整理出5條結(jié)論。
30條結(jié)論很快把黑板填得滿滿當當,每個小組在反饋的時候,大家都聽得格外認真,說到討厭“愛說臟話”的朋友時,我看到小戴把頭低了下去,看來每個人都在“對號入座”地進行自我教育。
之后,我又讓學生們對15條“討厭的朋友”和15條“喜歡的朋友”進行投票,兩個紙盒放得很遠,學生必須排兩次隊。
全班一下子炸開了鍋,前后左右的學生互相試探:“你投的什么???為什么?”“我不是,我覺得……”在前后左右的據(jù)理力爭之中,我在一旁竊喜,因為我看到了學生在進行互相教育。
第二天,投票結(jié)果出來了,我把得票高的20條整理成順口溜打印好貼上黑板,作為六(1)班的“交友法則”。
“交友法則”的頒布,不僅讓學生們知道了該和什么樣的人交友,同時也告訴了他們怎么塑造自己才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每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學生因為過度怯懦、羞澀而失去了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長大后甚至出現(xiàn)了“社交退縮”的傾向;有的學生在交往過程中總是表現(xiàn)出高傲、自負的神態(tài),不能平等待人,極易引起他人的反感。通過長時間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是一個能幫助學生走出交往誤區(qū)的方法,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師細致的觀察和分析。
1.合作學習——互助型同伴交往。
目前的學校生活往往以學科教學為中心,將學生禁錮在書山題海之中,忽視了同伴交往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而學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學校的各種交往活動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通過學校教育引領(lǐng)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己是勢在必行。
四年來,我一直致力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和研究,起初只是為了解決學生知識儲備差異巨大、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成員之間產(chǎn)生了強大的凝聚力,關(guān)系好的甚至不呼其名,以姐弟相稱,他們在學習中互相監(jiān)督、齊頭并進,在生活中互相幫助、共渡難關(guān)。
在小組配置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小組之間實力均等,讓其具有形成良性競爭的可能。剛開始時,一部分小組成員會對組內(nèi)拖后腿的同學進行責備,導致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產(chǎn)生消極情緒,學習狀況變得更加糟糕;而另一部分小組則采取了包容鼓勵的策略,他們想盡辦法幫助他人提升學習成績。對照兩種小組氛圍進行比較,明顯后者的交往生態(tài)更加健康,同伴關(guān)系更為友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引導那些比較消極的小組向優(yōu)秀小組學習如何對待后進生,當他們逐漸改變態(tài)度時,我發(fā)現(xiàn)后進生很快就有了積極向上的情緒。要知道學業(yè)不良兒童在同伴交往方面往往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nèi)狈τ行У耐榻煌寄?,卻有著強烈的同伴交往意愿,一旦這種意愿得到滿足,他們會很愿意配合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學習任務(wù)。
2.無痕介入——自主型同伴交往。
課間活動時間是學生們自主安排的時間,作為教師不應(yīng)該過多地進行干涉,但仔細觀察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不少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深入分析,悄然介入。
小陳是個文靜的男生,下課之后總是一個人坐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同學們玩耍,從他的眼神中,我讀到了融入的渴望,但他性格內(nèi)向膽怯,我很擔心同伴交往的缺失會成為他人格發(fā)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分析,我決定選擇機會介入,“逼”著他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去擁抱其他小伙伴。
在一次“擊鼓傳花”的游戲中,我暗示班長讓“花”落在小陳手里,小陳猶豫了一會兒,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兒微微有些泛紅。在大家近10秒鐘的注視下,他終于不好意思地走上了講臺。在班長的帶動下,大家給了他熱烈的掌聲,他穩(wěn)定情緒后講了一個“高山流水”的故事,故事講得非常動人,同學們紛紛向他投來贊許的目光。從那以后,大家都知道了雖然小陳平時不聲不響,卻是“腹有詩書”。
之后我又讓他檢查全班同學的“過關(guān)背誦”,這可是要和全班同學進行接觸的活兒,看著他連比帶劃地給背誦者各種提示,小臉急得通紅,我也有些忍俊不禁了。這一整天,小陳的周圍都擠滿了人,他也很熱情地為大家服務(wù),甚至主動留下來陪伴幾位 “背書困難戶”。之后的班級生活中,我常常發(fā)現(xiàn)有同學主動拉“觀戰(zhàn)”的小陳加入各種游戲,他也因此變得開朗起來。
樂群是指個體有意識地主動交往,根據(jù)自己的發(fā)展需要,組織各具特色、各有所長的朋友圈。在這些朋友圈里,個體可以學到各方面的知識、技能,從而提升自身的各種素養(yǎng)。同時,個體在群體中也能將自己的長處展現(xiàn)出來,將自己的能量釋放出來,帶給他人快樂。
最近幾年,很多重視團隊文化的企業(yè),都很重視企業(yè)精神的培育,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就是進行戶外拓展訓練。其實,戶外拓展訓練中的不少小游戲,也是非常適合兒童同伴群體的。我們學校正在嘗試進行著眼培養(yǎng)學生合群樂群的團體輔導,借此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為此我參考了很多資料,整合眾多資源,設(shè)計了六次團體輔導,包括“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換位思考”“心靈不設(shè)防”“用心溝通,快樂交往”和“友誼”這6個話題。其中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是建立良好同伴關(guān)系的前提,而換位思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合理認知,了解“何為同伴交往”是建立良好同伴關(guān)系的重要保障。之后我又針對學生在同伴交往中的不良情緒設(shè)計了 “心靈不設(shè)防”“用心溝通,快樂交往”“友誼”三個主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同伴交往時的積極心態(tài)。
所有的團體輔導設(shè)計都是圍繞學生們最喜歡的游戲、故事、角色體驗開展起來的,例如在團輔課“心靈不設(shè)防”中,我讓學生們嘗試了同伴攙扶下的“盲行”,不可以進行語言溝通,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助人、信任、需要、溝通等的重要性。在團輔課“用心溝通,快樂交往”中,我組織學生們開展了“心有千千結(jié)”的游戲,讓他們分享解“結(jié)”過程中的內(nèi)心體驗,進而遷移到生活中與同伴因為瑣事而“結(jié)”下的矛盾,如果解開一定會獲得更大的快樂。在最后一次團輔課“友誼”中,我要求學生“畫畫好朋友”,并寫下與朋友間最難忘的故事,學生們真情流露,傾訴者回憶起當時動人的場景,被傾訴者感動于自己的舉手之勞居然成了對方腦海里不可磨滅的印象,眼眶里滿是感動的淚水。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集體教育,培育具有良好生態(tài)的同伴群體,就是這樣四兩撥千斤的智慧教育。
G455
A
1005-6009(2017)31-0047-03
龔天羽,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星洋學校(江蘇蘇州,215000)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