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旭
班主任德育科研的必要與可能*
盧旭
班主任是中小學德育的主力軍,也應成為德育科研的重要力量。加強班主任德育科研,對于班主任專業(yè)發(fā)展、學校德育水平提升和德育科研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班主任德育科研在研究的對象、目的和性質(zhì)上不同于一般教師科研以及德育專家學者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身處德育現(xiàn)場,能夠獲取大量直接經(jīng)驗,結(jié)合工作開展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迅速運用于教育實踐,是班主任從事德育科研的優(yōu)勢,而不足在于班主任自身的精力與素質(zhì)、外在條件與支持等方面。
班主任;德育科研;專業(yè)發(fā)展
班主任是中小學德育的主力軍。班主任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善于學習、了解和掌握德育最新理論和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要善于研究,積極應對學校德育工作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并努力將個人成功的實踐經(jīng)驗提升到理論層面。班主任德育科研對于班主任職業(yè)發(fā)展、學校德育水平提升和德育科研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班主任德育科研是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從研究主體上看,當前從事中小學德育研究的可以分為兩大類:普通中小學教師和德育科研機構(含大學)的專業(yè)研究人員,中小學教師又可以分為班主任和沒有擔任班主任的一般教師兩部分。普通中小學教師的德育科研和專家學者的德育科研相比較,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做好學校德育工作,但專家學者側(cè)重于揭示普遍性的德育規(guī)律,形成系統(tǒng)的德育理論,以此來指導學校德育實踐;而普通教師進行德育研究多是源于自身工作中的困惑,意欲通過研究來解決具體問題,獲得可供以后借鑒的經(jīng)驗,從而改進自身的德育實踐。因此,專家學者的德育研究理論性更強,學術性更強,而普通教師德育科研的實踐性更強,學術性相對較低。在普通中小學教師群體內(nèi)部,班主任德育科研與一般教師科研的區(qū)別:第一,研究對象有所不同。學生是教師科研的主要對象,班主任和一般教師面對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意義。一般教師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將學科知識、技能傳授給每一個學生,關注的是學生個體的認知發(fā)展,班級在他們眼中只是教學單位,是單個學生的集合。而班主任不僅要教育學生個體,還要組織管理和教育學生集體。班級于班主任而言,不是單個學生的集合,而是一個整體的教育和研究對象。第二,研究的目的各不相同。一般教師關注的是自己如何“教”才能讓學生有效地“學”,除知識技能外,學生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不是他們工作和研究的主要目的(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其他方面)。而對于班主任來說,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品德發(fā)展,是他們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研究的性質(zhì)差異顯著。一般教師科研主要是為了做好學科教學工作,是比較單一的教學研究;而班主任德育科研是為了做好班級德育工作,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更貼近“培養(yǎng)人”的教育本質(zhì),因此不是局部的教學研究,而是整體的教育研究。班主任又與專職的品德課程教師不同,品德課教師的教學更加學科化、系統(tǒng)化,而班主任德育更加日?;?、生活化。
從研究內(nèi)容上看,班主任德育科研關注的是學校德育現(xiàn)象和問題,即學生品德如何發(fā)展和如何促進學生品德發(fā)展。德育,通常與智育、體育、美育并列,被視為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相應地,德育科研也只是對部分學校教育的研究。這種認識其實是有局限的。赫爾巴特指出:“教育的全部問題可以用一個概念—道德—包括。”[1]道德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有德之人。雖然不能將學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僅限于道德,但全部學校教育都應為了道德的目的。德育并非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而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屬性,即道德的教育或者教育的道德性。德育科研也并非對學校教育的某一部分的研究,而是應上升為對整個學校教育的道德審視和反思。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不在“教書”,而在“育人”,通過與學生交往和共同生活,達到對學生行為的引導和精神的塑造。這超越了一般性的教學,更接近教育的本質(zhì),突顯了學校教育的目的性、道德性和價值所在。因此,班主任工作主體是德育工作,班主任科研本質(zhì)上即是一種德育研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班主任德育科研”界定為:班主任在班級教育過程中,以完善班級生活、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而進行的綜合性、德性化、實踐取向的科學研究活動。這一定義強調(diào)班主任德育科研應該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一方面使得班主任德育科研區(qū)別于其他科研,突顯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正因為班主任德育科研、一般教師科研以及專家學者的德育研究各具特點,不能相互替代,而學校德育的復雜性又使得各類主體、各個方面和各種類型的研究都不可或缺,所以三者的研究應當積極地結(jié)合起來。
班主任進行德育科研,從微觀層面講可以推動班主任工作和個人職業(yè)發(fā)展,中觀層面能夠提升所在學校的德育質(zhì)量與水平,宏觀層面有助于改善學校德育研究的結(jié)構,從而促進整個德育科研的繁榮。
對于大多數(shù)中小學教師而言,承擔班主任工作是其職業(yè)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做好德育工作,德育科研必不可少。蘇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指出“教師的勞動就是一種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它是很接近于科學研究的……凡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的教師,則最有可能變成教育工作的能手。”[2]班主任進行德育科研,在推動學校德育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
“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盵3]雖然班主任需要全面負責班級教育工作,但考慮到學生管理的教育性,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實為德育。班主任是學校德育的主力軍,班主任德育科研也是學校德育科研的主體部分。當前,“我國學校內(nèi)部普遍存在著 ‘教書’與‘育人’分離,德育工作部門化,以及各種教育活動如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學校管理等相互‘割裂’的現(xiàn)象”[4]。班主任進行德育科研,對解決這一問題具有獨特作用:第一,班主任既承擔學科教學,又負責德育工作,可以很自然地研究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避免只“教書”不“育人”的現(xiàn)象,將學科教學與學校德育有機結(jié)合起來。第二,班主任全面負責一個班級的教育工作,可以根據(jù)學生發(fā)展需要,研究如何協(xié)調(diào)各位教師以及學校的德育工作,整合來自家庭、社會的德育影響,共同促進學生品德發(fā)展。第三,班主任是學校管理的中堅力量,在學校政策制訂上具有較大的發(fā)言權,可以研究和制訂學校德育發(fā)展的方案和規(guī)劃以及貫通學校上下德育管理過程的制度和措施,從而提升學校德育的整體水平。
班主任進行德育科研,不僅有助于個人職業(yè)和學校德育的發(fā)展,而且對完善整個德育研究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中小學校存在著這樣一種片面的認識:教育、德育研究是專家、學者等專職研究人員的事,中小學教師不會也不需要做科研。這種觀念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已經(jīng)受到批判而被逐漸摒棄。英國課程專家斯坦豪斯指出:“教育科學的理想是,每一個課堂都是實驗室,每一名教師都是科學共同體的成員。”[5]我國教育家魏書生也指出:“談到科研,教師們常常以為那是教研所的專家學者的事。仔細分析,其實是我們每位教師分內(nèi)的事,是每位教師心靈深處的需要。”[6]但另一種偏見依然存在,那就是認為中小學教師的科研地位和作用比不上專家、學者,實際上許多人只是視中小學教師科研為一種形式,是對上級要求的一種應付。這種思想不僅不利于中小學教師科研的開展,更不利于整個教育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教育科研的主體雖然可分為專家、學者等專門研究者和普通中小學教師兩個群體,兩者的工作性質(zhì)不盡相同,目標上有所區(qū)別,內(nèi)容上也各有側(cè)重,但兩者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改進學校教育工作。加強班主任德育研究,一方面為學校德育研究貢獻了力量,改善了學校德育研究隊伍的結(jié)構,增加了實踐工作者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改變了研究的形式和過程,使得德育研究更貼近實踐。
加強班主任德育科研,既要充分發(fā)揮班主任的特長,緊密結(jié)合班主任工作的特點,又要認清班主任在工作、學習和研究當中所面臨的困難。
班主任進行德育科研,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他們直接接觸、參與和影響著學校德育全過程:第一,班主任是學校德育最主要的觀察者,可以獲得大量關于學生品德發(fā)展、班級和學校德育活動、德育制度與環(huán)境、家庭和社會德育影響等方面的一手資料。這些資料真實、直觀、生動、全面,是開展德育研究必不可少又不可多得的基礎資源。第二,班主任是學校德育最直接的參與者,擁有豐富的德育實踐經(jīng)驗和感悟。這些經(jīng)驗和感悟不僅是提煉德育理論的天然素材,也是構建德育模式的重要參考。因為只有真正能夠“觸動”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與方法才能夠真正對德育工作有所“促動”。第三,班主任是學校德育最重要的領導者。撇開學校德育管理的行政權限劃分,就對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影響程度而言,班主任在學校德育中無疑是最重要的,是學校各項德育活動最直接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這種影響力和控制力,便于班主任順利地開展德育研究(如進行調(diào)查、訪談、教育實驗等),也能夠更好地驗證和運用研究成果。
當然,班主任進行德育科研,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目前班主任群體中普遍存在著德育科研積極性不高、理論基礎薄弱、研究方法欠缺、科研投入不足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觀原因是班主任自身德育科研意識不強,未能充分認識到科研對學校德育和自我發(fā)展的意義,在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質(zhì)上缺乏足夠的動機和努力。從客觀上講,當前許多中小學德育科研氛圍比較淡薄、科研條件相對匱乏、科研團隊尚未形成、科研方式依舊落后。受應試教育導向的影響和控制,多數(shù)中小學教師的教育工作幾乎完全被學科教學所占據(jù),這使得他們“無暇”顧及科研;應試教育導向下,一種教學或者班級管理模式一旦成功,就會被習慣性地沿用下去,沒有繼續(xù)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要,這也使得教師和班主任“無意”于科研;當前教育系統(tǒng)和學校的科研評價制度重形式、重結(jié)果(如論文、評獎和發(fā)表期刊的層級等),任課教師和班主任進行科研的目的多是考慮自己的切身利益(如評職稱、評先評優(yōu)等),使得他們也“無心”通過科研來改進學校教育和德育;中小學科研條件有限,資料、設備、經(jīng)費等難以保證,教師科研長期屬于“個人行為”,相互之間缺乏合作,加之大量的家庭和社會事務,也使得許多班主任“無力”進行德育科研。因此,加強班主任德育科研,必須“揚長避短”,從主客觀兩方面著手,在增強班主任德育科研意識、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時,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
[1]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尚仲衣,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185.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506-507.
[3]教育部.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EB/OL]. http://www.edu.cn/ji_chu_771/20090824/t20090824 _401584.shtml
[4]杜時忠,黃恒忠.學校德育體系建設論綱[J].中小學德育,2013(10):6-9.
[5]寧虹.“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理解與可行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02(1):48-52.
[6]魏書生.教育改革與素質(zhì)教育[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0:339.
G451
A
1005-6009(2017)31-0020-03
盧旭,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武漢,430079)講師,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道德教育、教育社會學。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 “小學班主任德育科研現(xiàn)狀與問題研究”(課題批準號:DEA14026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