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的風景
『千兩黃金萬擔谷,夜夜笙歌鑊耳屋』『手抓鑊頭耳,有得蒸來有的炒, 衣食豐足無牽掛』 ,古時,鑊耳屋非尋常百姓家可以隨意修建,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資格居住。
無疑,鑊耳屋是一種對歲月的緬懷。這種早先由青磚、石柱、石板砌成的建筑,如今大部分藏匿在嶺南的襟山帶海間,固執(zhí)地發(fā)散著歷史深處的溫暖。
“鑊”,是舊時的一種大鍋,而鑊耳屋的山墻形狀從正面看像極了鍋耳,因此又分解出“鍋耳屋”的別名?;洷笨图业鹊匾卜Q之為“云墻”,抑或是“茶壺環(huán)”。
鑊耳墻高擎出屋頂,弧度優(yōu)美,讓古樸的民居都身姿綽約起來。如若多起來,層層疊疊,影影綽綽,連綿起伏,成為嶺南人心之所向的風景。
沿著歷史的根系向上張望,鑊耳屋被首先記載于先民的口口相傳中。據(jù)說,早在明清時,早先發(fā)跡的嶺南先人,紛紛回鄉(xiāng),興建起毗連廣袤的鑊耳屋群落。正因為這種衣錦歸鄉(xiāng)的憬悟,才有了今人得以轉(zhuǎn)身的回憶。當下,最早的嶺南鑊耳屋,便坐落在廣州的小洲村。它已在當?shù)嘏c日月互望了五六百年。
雖然有著“鑊耳”如此充滿煙火氣息的名字,但在充滿等級和世俗的塵世里,鑊耳墻那從頂端圓潤滑下的弧度,一如鰲魚翹起的嘴巴,巧妙迎合了官帽兩耳的造型。于是,這山墻就被賦予了“獨占鰲頭”的美意,與那仕途之路上的遠大前程相連。民間也演繹出一種說法:鑊耳墻可以保佑子孫當官,也有著富貴吉祥、豐衣足食之兆。
正因如此,鑊耳屋雖然看起來其貌不揚,但也非尋常百姓家可以修建的。山墻上的鑊耳,建造時需要從檐口至頂端用兩排瓦筒壓頂并用灰塑封固。這種處理收口的工藝,不僅難度高,而且很耗錢。砌墻的青磚也以價格較高的水磨青磚為上乘。于是在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一種用蠔殼代替青磚建造的鑊耳屋。蠔殼取自自然,價格低廉,據(jù)說用它建造的鑊耳屋冬暖夏涼。
嶺南印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