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學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1-0014-02
敦煌(包括今瓜州縣)為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今敦煌地區(qū)現(xiàn)存的500余個洞窟中,除了漢人政權時代開鑿的300余窟外,少數(shù)民族政權時代所開的洞窟也有170余個,約占洞窟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60000件古代文獻中,除漢文外,尚有吐蕃文寫卷15000件左右,另有突厥文、吐火羅文、摩尼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西夏文、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種文獻,此外還有用佉盧文、梵文、缽羅婆文(中古波斯文)、敘利亞文、希伯來文寫成的文獻。它們?yōu)槲覀冋J識歷史上敦煌民族的社會活動、經濟狀況、語言文字、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都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敦煌民族是敦煌學領域中內容復雜、研究難度較大的分支學科。20世紀初敦煌藏經洞開啟之后,西方學者就開始了對敦煌民族古文獻的研究,尤其是德國、英國、法國、芬蘭、匈牙利、俄羅斯,對于敦煌民族古文字的解讀成就卓著。最近幾十年,美國、日本、土耳其奮起直追,大有迎頭趕上甚或超越之勢。
就突厥、回鶻民族古文字而言,學者們的關注開始于19世紀上半葉。早在1822年,法國著名東方學家雷繆札(A.Rémusat)就曾預言如能解讀這些突厥文碑文,這將對解決(該地區(qū)的)重要歷史文化問題起巨大作用。正為此,許多學者都在致力于民族古文字的破解、識讀工作。1893年12月15日,丹麥著名語言學家湯姆森(V.Thomsen)在丹麥皇家科學院會議上,報告了他成功解讀古代突厥盧尼文的成果。此后,許多國家的學者都投身于民族古文字的搜集、整理、轉寫、翻譯和研究工作,刊布了大量的民族古文獻研究成果,并很快為相關學科所利用,為絲綢之路研究,諸突厥語民族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史研究以及東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發(fā)展??梢哉f,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突厥學這樣多地受益于出土資料。
然而,反觀我國,尚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在我國,1949年以前研究者不多,偶有論及者也都主要局限于利用漢籍史乘的記載來考證在敦煌活動過的古代諸族,如三苗、烏孫、月氏、匈奴等。1949年以后,尤其是1978年以來,隨著我國學術事業(yè)的全面復興,敦煌民族研究也開始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趨勢,在社會歷史、古代文獻、語言文字、宗教哲學以及文學、藝術等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尤以吐蕃、粟特、回鶻與西夏研究成果最為顯著。
我國不管是大陸地區(qū)還是臺港澳學者,治“語”者多不通“史”、治“史”者多不通“語”,這是幾十年來我國敦煌民族研究的通病。從事敦煌民族史研究的學者,就知識結構和素質而言,除要具備相關的史學知識和文獻學知識外,還必須具備扎實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語言知識,熟悉相關語言文字的史料。如學術界過去將莫高窟第464窟推定為元代,如果知道八思巴文創(chuàng)制于1269年,比西夏亡國晚半個世紀,就不會把第464窟推定在西夏。再如東千佛洞第2窟甬道入口左右壁皆有元代才傳入中國的密教種子詞,恐怕就要另外考慮該窟的時代了。國外學術界則不同,大凡從事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者,大多都是“語”、“史”兼通。我們應該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大力培養(yǎng)精通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人才,進而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加強對吐蕃、回鶻、粟特、西夏與于闐文文獻本身的深入研究,同時還應充分利用這方面的成果,結合漢文史料的記載,對敦煌民族的社會、歷史、地理、經濟、文化、藝術、宗教、民族及東西文化交流等學科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研究。
近期,以史金波先生為代表的團隊在破讀西夏文草書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這對西夏文社會經濟文書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日本學者森安孝夫、松井太等對敦煌回鶻文題記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日本學者武內紹人等對敦煌吐蕃文契約的研究也有重大收獲;在回鶻文本研究方面,近期由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主編的7卷本《古代維吾爾語詩歌集成》對敦煌回鶻文文書的整理研究頗具國際視野。相對而言,國內回鶻文的年輕人才培養(yǎng)卻令人擔憂,年輕一代以研究古回鶻文為業(yè)者偏少,而且缺乏馮家昇、耿世民等老一代學者的古文化修養(yǎng),學術研究單一化傾向明顯。
綜觀我國學者對敦煌民族的研究里程,可以看出,最近20余年來國內學者對敦煌民族研究的成績是巨大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使許多過去一直模糊不清的歷史問題得到了澄清。但是,對敦煌民族的研究是不平衡的,目前主要偏重于吐蕃、粟特、回鶻與西夏,而對其他民族的研究就甚為薄弱。如裕固族起源于敦煌,但過去學術界很少有人進行研究。相信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學術界對裕固族族源的重新認識以及裕固族及其先民(主要指河西回鶻、蒙古豳王家族及元明時代形成的裕固族民族共同體)對敦煌文化貢獻的研究,會成為熱點問題之一。
在對敦煌民族的研究中,研究者多熱衷于統(tǒng)治形式、王家世系、民族源流及其與周邊民族關系等問題,但對經濟、文化、宗教及政體等方面則很少有人問津。如敦煌晚期石窟的斷代,其實就涉及民族歷史文化問題,前提是要闡明回鶻、西夏、蒙古統(tǒng)治時期各民族文化的特點。例如,研究沙州回鶻石窟,就首先需要了解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吉木薩爾高昌回鶻佛寺遺址,而研究西夏石窟,那就要從銀川山嘴溝石窟和武威下西溝峴石窟尋找坐標,元代石窟就要和鄂托克旗的阿爾寨石窟及時代明確的元代墓葬等進行比較。過去研究者將西夏石窟的坐標建立于敦煌,就容易出問題。因為文化傳播總由中心向四周蔓延的。還有西夏文獻的研究,目前很熱火,但多為文獻解讀,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卻比較缺乏。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注意文獻的時代,到底是西夏國時期還是元代的,常常交代不明,以至于西夏文獻的研究者常常一遇到西夏文獻,就將文物視作西夏。其實,元代西夏文更流行,正是元朝把西夏文推向了全國。
國內學者對敦煌遺書中有關文獻的發(fā)掘、整理、研究工作還做得不夠。有一種怪現(xiàn)象值得重視,即國內學界對敦煌吐蕃文文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失到外國的那一部分上,卻忽視國內藏品的研究。據(jù)有關人員的調查研究知,國內收藏的這種文獻的數(shù)量并不比外國少,甚至還多于國外的收藏數(shù),顯然是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這些原本“藏于深閨人未識”的古代文化遺產現(xiàn)在正在得到整理出版,但研究工作似乎還沒有跟上。
除了吐蕃外,國內學人對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利用過少。敦煌出土的與回鶻、粟特、西夏有關的文獻,不管是漢文的,還是其他民族文字的,今天有不少都流失海外,因此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歷史較長,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如果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勢必會走彎路,嚴重影響我們對敦煌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有時還會做無益的重復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