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蔚
近年來,未成年人毆打、侮辱同學等暴力事件頻見各類媒體,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也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未成年人正處于身心發(fā)展不穩(wěn)定期,辨別能力、認識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各類不良因素影響,保護未成年人健康平安成長,需要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營造未成年人成長的綠色環(huán)境。
未成年人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缺位。家庭因素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起著關鍵作用。一些家長受教育觀念落后以及唯分數(shù)論的不良影響,對子女的關注點僅在學習成績和生活物質條件上,不重視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關心和輔導,彼此之間缺乏感情交流和有效溝通。一些家長以工作忙、生計差為由,把教育子女的責任托付給學校、教師或親戚,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少數(shù)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動輒對孩子實施言語傷害、體罰,讓孩子的道德認知出現(xiàn)扭曲。另外,由于大量留守兒童的出現(xiàn),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關愛的缺乏,此類孩子身心發(fā)展中缺少家庭情感的浸潤,他們在性格上容易表現(xiàn)出孤僻、冷漠等特點,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學校教育的偏失。學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良好的學校教育有利于幫助未成年人養(yǎng)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但是受政績觀、升學壓力等各種因素影響,學校教育的功利化思想比較明顯,應試教育比較盛行。學校教育存在一種偏向: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傳授和考試成績、輕道德教化和行為養(yǎng)成。受這種偏向的影響,一些教師關注的焦點大多是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而對于那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學困生和德困生卻缺少愛心和耐心。這類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打擊,行為規(guī)范沒有養(yǎng)成,加之法律意識淡薄,容易產生仇視情緒而導致暴力行為。
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轉型發(fā)展中,城鄉(xiāng)文化的碰撞、貧富差距的增加、不良風氣的沖擊、不良信息的傳播等各種因素都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產生較大影響。未成年人思想單純幼稚,好奇心強,容易受到“哥們義氣”的影響,建立“小幫派”,形成“小團伙”,用暴力來解決同學間的、平常性的矛盾。
媒體節(jié)目的誘惑。在大眾傳播的時代,媒體對未成年人成長有著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力。目前的媒體節(jié)目普遍存在泛暴力宣傳,不論是“幻想中的暴力”,或是“真實版的暴力”,通過藝術加工美化和淡化后得以再現(xiàn),讓觀眾對暴力行為變得麻木,給未成年人樹立了很壞的“榜樣”。比如,兒童喜歡觀看的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幾乎每一集都充斥著打斗和臟話,都以喜劇效果結尾,給兒童灌輸暴力無罪、暴力快樂的錯誤觀念。一些警匪片、武俠劇用渲染血腥、暴力、低俗、恐怖等“刺激性”情節(jié)和場面吸引觀眾,也使未成年人逐漸淡化了對暴力的恐懼和排斥心理。這些節(jié)目,容易讓未成年人的認知錯位,負面的去認同和效仿。
網絡游戲的模擬。未成年人熱衷于網絡游戲,他們熱衷于通過網絡游戲和同伴交流。流行的網絡游戲大都含有血腥、恐怖、槍戰(zhàn)、搏斗等內容,并主打著“暴力”口號吸引玩家,不斷將游戲中的暴力場景做得更加逼真,力圖運用聲光電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產生視聽效果,滿足游戲者感官上的刺激。玩游戲讓未成年人身臨其境,一些未成年人陷入游戲的角色不能自拔,對他們快速變化的、脆弱敏感的心理造成很大沖擊,耳濡目染中他們就會模仿游戲里的行為。
未成年人暴力事件的預防對策
國家先后制定頒布了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努力構建未成年人成長的法治環(huán)境。但是,預防、遏制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是系統(tǒng)的、長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共同作為,形成合力,共同營造未成年人生活、學習的綠色環(huán)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平安成長。
政府主導,多方聯(lián)動,形成合力。營造未成年人綠色成長環(huán)境是《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賦予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責任,政府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教育、文化、科技、公安、共青團、工會、婦聯(lián)、宣傳等部門履職盡責,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刊等宣傳陣地,多形式、多層次開展教育活動,激發(fā)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參與未成年人教育的熱情,在全社會積極營造愛護未成年人、尊重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圍。
家庭盡責,家教相伴,呵護成長。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長的重要地方,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盡好教育之責。家長自身的言行舉止、文化修養(yǎng),以及家庭的氛圍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不放縱,慈愛不溺愛。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在陪伴中呵護孩子成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進行的交流、指導、解惑、鼓勵等,對孩子養(yǎng)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非常重要。這種“陪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過程,是其它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教育回歸,轉變觀念,立德樹人。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成人成才之路,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質量。學校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的原則,改變“只教書不育人”的偏頗理念,摒棄“分數(shù)至上”的評價標準,真正落實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辦學目標和評價要求。要將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必修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觀念和習慣,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要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情況,及時疏導排解存在的問題,要建立定期家長聯(lián)系制度,家校聯(lián)手幫助未成年人走出迷惘,健康快樂成長。
媒體管控,凈化網絡,傳播正能量。媒體除了客觀報道新聞事件之外,還擔負著社會教化、傳遞正能量、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的使命。故而,媒體要有較高的職業(yè)操守,有良好的行業(yè)規(guī)范,以及人文關懷。需要充分考慮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形成引導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意識。加強對未成年人積極向上言行和事跡的宣傳報道,使未成年人通過新聞報道認清真、善、美和假、惡、丑,及時糾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