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長宏
【點評】
班主任課程能力:內涵、價值及其提升策略
馮長宏
班主任課程能力是在班級活動課程這一特定領域的行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班主任的核心能力。班主任課程能力具有促進兒童發(fā)展、班主任專業(yè)成長、班集體建設、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等價值,提升班主任課程能力需要從理解決策能力、設計開發(fā)能力、組織實施能力、研究反思能力等方面展開。
班主任;課程能力;內涵;價值;提升策略
近年來,班主任專業(yè)化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研究者紛紛展開對班主任核心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起可以探討的問題。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大家對班主任核心能力的表述主要包括:組織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德育能力、教學能力、活動指導力、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疏導能力、勝任力,等等。表述維度不夠統一,表述內容不夠集中,概念闡述不夠清晰、準確。教育部在《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中提出班主任五大工作職責之一是:“組織、指導開展班會、團隊會(日)、文體娛樂、社會實踐、春(秋)游等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做好安全防護工作?!边@些班級活動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范疇,實際上也就明確了班主任作為班級活動課程實施者的角色定位,因此班主任課程能力才是班主任核心能力,它包括了課程理解決策能力、課程設計開發(fā)能力、課程組織實施能力、課程研究反思能力等,所謂“活動指導能力”只是課程實施能力的一部分。下面我嘗試對班主任課程能力的內涵特征、價值意義及提升策略做出一些探討。
班級活動是在班級內有組織地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它是班級集體教育的經常性形式,是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活動和人的發(fā)展的關系已為實踐和心理學研究所證明,開展多種形式的班級活動對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加強班集體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班級活動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班主任課程能力區(qū)別于教師課程能力,特指班主任對班級活動課程這一特定領域的行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班主任從事班級教育活動所必需的能動力量,是課程價值和目標實現的決定性因素。
(一)班主任課程能力的主要特征
1.綜合性。班級活動涉及不同的學科門類,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班主任課程能力要求比較全面,它不是一種單一的課程能力,而是由多種能力彼此聯系、相互促進,共同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2.實踐性。班級活動課程往往是與班級生活、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是著眼于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班主任課程能力體現在此過程中,也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得到提升。
3.開放性。班級活動課程在時間、空間、內容、方式、途徑、手段等方面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班主任課程能力往往體現在與學生、社區(qū)、學校、家庭等周圍環(huán)境的社會交往中,班主任要有更大的“格局”,整合各種資源,為學生發(fā)展服務。
(二)班主任課程能力的內容
1.課程理解決策能力。班主任秉持的教育理念直接決定他所采取的行為方式,權威型的班主任更多關注外在要求,而民主型的班主任可能更多關注學生的內在感受。
2.課程設計開發(fā)能力。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安排,課程實施方式的采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都是班主任課程設計開發(fā)能力的體現。
3.課程組織實施能力。開展班級活動,班主任需要協調人、財、物、時間、空間等不同要素,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究、合作、交流等自主活動,提升課程實施的水平。
4.課程研究反思能力。由于班級活動課程處于動態(tài)生成之中,班主任需要有專注的精神、研究的態(tài)度和反思的習慣,這樣才能使課程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心靈成長。
當前,班主任課程能力缺失問題較為突出,人們更多從學科課程教學能力來衡量班主任的課程能力,而很少討論其“教育課程”的實施能力。我們對新教師上崗,會有語文、數學、英語的“過關課”,但卻很少聽說要上班會課的“過關課”。
1.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從小學到高中,學生身心素質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和“關鍵期”,把握好這些成長階段和特殊時期,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班會課是依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個人或班集體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實現其特有的教育價值。班主任課程能力的水平直接影響班會課實施效果,提高班主任課程能力是班級活動課程實施的現實需求和強烈呼喚。
2.班主任專業(yè)成長的需要。要讓班主任成為主業(yè),要讓班主任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就必須讓每一位班主任成為 “教育質量的重要承擔者”“未來教育家”,而課程能力是實現這一使命的必要條件。班主任要建立信念系統,改變知識結構,培養(yǎng)教育技能,增加自我價值,提升思想層次。針對班主任專業(yè)力量虛弱的現狀,必須提高班主任的課程能力,實現從樸素的事務型、經驗型向專業(yè)型轉變。
3.班集體建設的需要。班級活動課程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主渠道,是學校進行學生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是班主任針對班級情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班級活動課程以全體學生為教育對象,能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讓個人在集體活動中受教育、受熏陶,從而提高綜合素質,增加集體凝聚力和榮譽感,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對良好班風的形成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4.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強化班主任的課程能力,可以讓人們更加清醒地覺察到我們正面臨的教育危機,給每一位學生一個舞臺,實現人人都在場的教育,從“目中無人”走向“目中有人”,班級活動課程化、系列化發(fā)展的趨勢向我們透視著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引導班主任去把握時代脈搏,探索學生成長和班主任專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促進教育事業(yè)向本真的方向發(fā)展。
(一)尋找“原點”,以研究兒童為基礎,提升班主任課程理解決策能力
課程理解是班主任課程活動的起點,課程理解的深度、廣度決定了班主任課程活動質量可能達到的高度,班主任只有對兒童感受和需要有更深切的理解,才能了解課程的價值、目標、內容、手段、資源等,才能對課程實施中的選擇做出科學的決策。例如,我們對班級常規(guī)活動課程進行反思后,開展《中小學生守則》校本化實施的探索,制定并實施了富有校本特色的《新兒童守則》,如“壞人可以騙”“穿背心短褲的地方不允許別人摸”“每個團隊成員都有投票表決權”等條文廣受關注。兩個守則的區(qū)別在于:一是目標體現方向性——關注兒童的生命健康,關注兒童的校園生活,關注兒童的團隊合作,關注兒童的合法權益;二是內容體現適切性——與時代發(fā)展保持適切,與社會價值保持適切,與學校實際保持適切,與兒童生活保持適切;三是語言體現兒童性——避免那種對兒童來說 “太過抽象不接地氣”“高大上”“硬性打壓”的敘述方式,而是用學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容易接受”的語言告訴學生怎么做。班級活動課程是以兒童生活邏輯展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以關注兒童,關注兒童成長的階段特征,關注兒童現實的感受和需要,是班級活動課程的“原點”,也是班主任課程能力提升的“原點”。
(二)把握“熱點”,以求實創(chuàng)新為宗旨,提升班主任課程開發(fā)設計能力
在班級活動課程開發(fā)設計中,“求新”似乎是大家的第一追求,兒童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思想、新故事、新媒體等新鮮的刺激對兒童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但在教育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過分的標新立異有時非但不能增強活動效果,倒可能適得其反。我們認為,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求真求實,真實的力量是巨大的,真實與創(chuàng)新并不矛盾,很多時候,發(fā)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就是創(chuàng)新。在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活動中,班主任都會通過班會課等形式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但在現實中我們看到,許多班會課都成為知識灌輸課、問卷填寫課、機械訓練課等等,有些甚至淪為弄虛作假的反教育課。為此,我們把握社會“熱點”,結合公民教育實踐活動項目,開展了“公交,你離文明有多遠”公民教育聽證會,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問題、現有公共政策、可供選擇的公共政策、我們的行動等四個步驟,采用實地調查、觀察統計、文獻研究、走訪交流等多種實踐體驗方式,深入社會方方面面,探索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中居民素質問題,該活動課程受到社會高度關注,揚州各主流媒體對此聚焦三個多月,師生在此過程中受益良多。
(三)構建“支點”,以綜合素養(yǎng)為追求,提升班主任課程組織實施能力
在班級活動課程中,學生是活動的價值中心,是活動的主體,但同時,班主任的角色也十分重要,他是班級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班級活動課程實施需要班主任具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敏捷的教育思維、巧妙的溝通技術和豐富的教育經驗。良好的課程組織實施能力是班主任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理念思維與實踐智慧的完美結合。當下的傳統文化教育形式主義、空心化嚴重,如何讓傳統文化真正植根于兒童心靈,成為我們思考的問題。近五年來,我們在揚州市327個各級非遺項目中,選擇部分適合中小學生的項目作為活動課程落戶校園,建設集閱讀、欣賞、操作、實踐為一體的傳統文化體驗館,“傳統文化潤校園”走進江蘇省前瞻性項目,并為區(qū)域教育文化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在實踐中,我們看到,這些課程對班主任綜合素養(yǎng)提出更高的要求,學校開展了各具特點的班主任和專任教師的培訓,以讓他們適應課程建設的需要。
(四)捕捉“痛點”,以微型課題為抓手,提升班主任課程研究反思能力
《人民的名義》之所以會“火”,作者周梅森說是因為觸摸到了社會痛處。社會與人都是在“痛”中成長和進步的。班主任在活動課程實施中有許多“痛點”,比如:不懂學生怎么辦?不會選擇課程內容怎么辦?找不到課程資源怎么辦?學生活動不投入怎么辦?活動不會評價怎么辦……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鼓勵和引導班主任做教育生活中的微型課題研究是提升班主任課程能力的有效舉措,能夠幫助班主任積累教育經驗,促進班主任不斷研究反思,提升班主任成就感和價值感。兒童不良行為是許多班主任頭痛的問題,通過班會課教育和引導兒童改正不良行為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不少班會課因此成為批評訓斥課、制定懲罰課,結果迎來的還是循環(huán)往復的不良行為。我們觸摸到教育的“痛點”后,從兒童家庭系統、學校和班級系統和兒童個體特質等多方面展開研究,開展“百草園兒童學堂”“百草園父母學堂”“百草園教師學堂”項目,尤其是百草園父母學堂,聚焦家庭教育問題,開展幸福父母大講堂和幸福兒童工作坊,組織“一個孩子的研討會”,讓班會課成為學生、教師、父母的共同成長課。
活動課程是兒童成長的跑道,班主任課程能力也是班主任專業(yè)化的跑道,從班主任到教育家,課程能力必將為班主任成長助力。
[1]尹浪,范會勇.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能力研究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2011(3).
[2]于海波.教師課程實施能力[J].當代教育科學,2011(12).
G451.6
A
1005-6009(2017)55-0021-03
馮長宏,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教育局(江蘇揚州,215100)副局長,高級教師,江蘇省小學思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培養(yǎng)對象,全國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中國教育學會班主任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