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
班級公共生活中學生自治與互助初探
王 怡
班級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生活的場所,班級生活構成了一個微觀的社會互動體系。班主任要明確學生在班級公共生活中的權利與義務,鼓勵他們在班級公共生活中自治與互助,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符合現(xiàn)代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
自治;互助;公民素養(yǎng);公共生活
作為一名小學高年級的班主任,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對于班級事務的認同感不強,學生在自治與互助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問題:(1)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到班級公共管理和決策中來,只是聽命行事;(2)學生之間缺少互助精神,彼此間缺少心理支持和歸屬感。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報告》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出了建議和要求,指出學生應具備“能明辨是非,具有規(guī)則與法治意識,積極履行公民義務,理性行使公民權利”的素養(yǎng)。班級公共生活是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的生活,學生對于班級公共生活中自己所承擔的義務和享受的權利應非常清晰,并積極參與管理和履行義務。班級公共生活中的學生自治與互助,是提高學生公民素養(yǎng)的重要實踐途徑。正如知名學者徐賁所說:“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來保障群體共同的幸福,它的倫理導向是鼓勵美德,它的價值內(nèi)涵是維護尊嚴,它的理智狀態(tài)是推崇真實,它的智慧傳統(tǒng)是接受教訓?!?/p>
“學生自治”是指學生像公民一樣,積極參與班級公共生活的管理,并以民主的方式執(zhí)行公共決策和組織班級管理,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進而獲得班級管理的參與感與班級價值的認同感?!皩W生互助”則是指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通過互助,學生們共同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共渡難關。學生的“自治”與“互助”是提高學生公民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在班級管理中,涉及班級公共生活的環(huán)境需要大家一起營造,關系到班級公共生活的習慣需要大家一起培養(yǎng),關乎班級公共生活的體驗需要大家一起經(jīng)歷。
班級環(huán)境既包括課桌椅、黑板、圖書角等物質(zhì)因素,也包括觀念、制度、行為準則等非物質(zhì)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非生命體形式,也包括生命體形式。環(huán)境是相對于某個主體而言的,主體不同,環(huán)境的大小、內(nèi)容等也就不同。拓展公共生活領域,合理進行區(qū)域劃分,不斷豐富其內(nèi)涵,讓學生在環(huán)境營造的過程中發(fā)揮能動性,進行自主管理,快樂體驗。
每年開學伊始,我便就班級環(huán)境布置發(fā)布招募令,讓學生自主參與、互助完成。
新學期開學環(huán)境準備工作招募令招募對象:五(13)班全體同學工作內(nèi)容:
1.教室衛(wèi)生打掃(擦桌子、掃地、拖地、擦墻等);
2.搬新書、發(fā)新書;
3.新書和作業(yè)本印姓名章。任務時間:8月30日上午期盼這個新學期能有更多的小助手涌現(xiàn),共同完成班級環(huán)境管理的任務。
招募令一發(fā),便在“江湖”上引起了各路“英雄”的關注,一條條報名短信紛至沓來,我在詢問了第一位報名學生的意愿后,請他擔任此次班級環(huán)境布置的負責人。領取任務的那天,自主報名的學生歡呼雀躍地來到學校,在負責人的組織下,學生們自主分工,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工作。
活動過后,我想:我為什么不把這種讓學生自主參加班級環(huán)境管理、互助完成任務的方式運用到班級的公共生活中去呢?可以通過自主管理,讓每一個學生產(chǎn)生班級主人翁意識,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自治與互助的魅力所在。
于是,在班級的“軟環(huán)境”建設中我也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管理能力。例如,在我們班的早讀課上,我就施行了“小先生制”和自由閱讀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通過學生自治與互助把早讀課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首先,我們以學生自我推薦和民主選舉的形式確定早讀小先生的人選,小先生定期輪換,以便給更多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其次,小先生的自治并不是自由行動,而是要接受全班同學的共同監(jiān)督。我會定期對早讀小先生進行培訓,同時全班學生也會對小先生的工作進行監(jiān)督并給出反饋意見。而且,我還會把早讀內(nèi)容和部分時間的自由處置權交還給學生,學生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各自掌握知識的程度,自由選擇早讀的內(nèi)容。我們班的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早讀內(nèi)容的權利,同時我會在自由時間內(nèi)鼓勵小組互幫互助,結成早讀小隊,共同完成本組所有組員的自由早讀內(nèi)容。
在學生自治與互助的早讀課上,他們充分感受到了自主管理的樂趣,感受到了互助的樂趣,民主與友愛在教室里流動,理性和感性在教室里交織,這些都匯成了我們共同的精神成長。
從個體層面看,習慣是個體后天習得的自動化了的動作、反應傾向和行為方式,它是條件反射在個體身上的積淀。從社會群體層面看,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和反應傾向。在基礎教育階段,大力推行養(yǎng)成教育是中小學生德育教育最有力的抓手,也是素質(zhì)教育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實施養(yǎng)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有:一是通過養(yǎng)成良好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二是健全人格,讓學生學會做人,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這同時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兩大任務。
如何在班級養(yǎng)成教育中落實學生的自治與互助呢?我決定用“小紅帽志愿崗”來組織學生進行自治與互助的管理,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小紅帽崗位設置有監(jiān)督崗、服務崗、反饋崗等,學生們自主報名、輪流值勤。監(jiān)督崗負責日常行為習慣的監(jiān)督,發(fā)現(xiàn)同學有不良習慣要及時提醒和記錄;服務崗為需要幫助的教師和學生提供服務;反饋崗通過一周的觀察,對行為習慣良好和有進步的同學進行表揚,對于班級學生中存在的一些行為問題組織全班進行討論,共同尋找解決的辦法。
小孫,我們班有名的“調(diào)皮大王”,他活潑好動,對所有新的事情都有一股子熱情,但都是三分鐘的熱度,意志力不堅強,做事容易分心,經(jīng)常都是虎頭蛇尾。在我們班采取了小紅帽志愿崗進行管理之后,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真開心,小紅帽記錄員在班級小紅帽反饋中表揚了我,因為我今天主動撿起了地上的紙屑,沒想到我的一個小動作同學們都看在眼里??磥硪院笪乙獣r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爭取得到大家的認可和贊揚!”
在我的鼓勵下,小孫也加入了小紅帽志愿者服務隊伍,和以往一樣,他開始的時候熱情很高,每天忙著為他人服務。我暗自觀察,想看看他這次能堅持多久,令我欣喜的是,小孫居然一直樂此不疲,一學期下來,他并沒有出現(xiàn)中途放棄的任何想法和行為。在學期末的校級小紅帽上崗儀式上,他獲得了大隊輔導員教師授予的一頂神圣的小紅帽,在當天的日記中,他這樣寫道:“今天,我終于成為一名光榮的校級小紅帽志愿者。從一個調(diào)皮搗蛋大王到一名志愿者,我也經(jīng)歷了掙扎,也有想放棄的時候,可每當這時,聽著同學們因我的幫助而說的一聲聲‘謝謝’,看著老師因我的一次小小的進步而欣喜的眼神,我感到無比快樂。我不斷地告訴自己,一定要加油,一定要堅持,因為,我想要成為能管好自己,幫助他人的人?!蔽蚁?,這不正是學生的自我管理和修煉嗎?
小孫的轉變不僅是一個個案,更是一種代表,代表著自治與互助在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在生命中覺醒?!靶〖t帽服務崗”讓每個學生將“十好養(yǎng)成”做到實處,從而提升他們的公民素養(yǎng)。
公共倫理是社會公共領域中的基本倫理維度,是規(guī)范公共領域中所有公共行為的價值準則,具有公共性、開放性、平等性、服務性等特征。公共倫理的價值取向是公共利益,并擁有公益至上的公平正義、道德責任、合作與信任的時代精神。
依托學校特色活動,深化班級管理和建設,讓學生在社會公共生活角色體驗中實現(xiàn)自治與互助。我利用“暢游節(jié)”“觀影節(jié)”等德育活動,幫助學生進行角色定位,通過 “小游客”“小觀眾”“小小志愿者”等角色體驗,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在體驗中提高生活品質(zhì)和思想境界。
“暢游節(jié)”一直是我們班學生最期待的班級活動,如何利用暢游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們的公共倫理呢?我在活動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
首先,在每一次“暢游節(jié)”前,我都會請全班學生搜集此次暢游目的地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加深體驗。例如,有一年的春游活動,我組織大家一起去公園看梅花,春游前,學生們?nèi)宄扇涸谝黄鹩懻摰牟皇窃搸┦裁闯缘模怯懻撈鹱约核鸭降年P于這個公園的歷史和文化知識,學生們在你一言我一語中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也為春游活動做好了鋪墊。進入公園后,他們儼然成了一個個小導游,帶領著我這個大游客進行游覽參觀。春游結束后,學生們在我的指導下還完成了詩配文的作品創(chuàng)作。
其次,在游覽之前,我們在班級中組織自治互助組,每個組自己討論分工,明確自己的責任。學生們討論得熱火朝天:我來帶垃圾袋,我來負責帶餐具,我來帶水果,我負責收拾垃圾,我?guī)б恍蕵沸⊥婢摺恳粋€人都有任務,每一個人在為他人服務的同時也都享受著他人的服務。
當我們的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的時候,他們的身上明顯多了一份社會公民的責任,在活動過程中,他們用語言和行動向游客宣傳著“保護環(huán)境,互幫互助”的主張:你瞧,清潔員小王仔仔細細地把小組野餐剩下的垃圾收拾到垃圾袋,留下一片干凈清潔的草坪;你聽,第二小組笑聲盈盈,他們把自己帶的食物都拿出來,你嘗嘗我的,我品品你的,流動在齒間的是食物之香,彌漫在學生之間的是友愛和快樂;你看,第三小組的小伙伴玩起了老鷹捉小雞的游戲,而且他們還主動邀請其他小朋友加入,大家玩得不亦樂乎……我們的“暢游節(jié)”不僅是屬于他們個人的,也是屬于整個班集體,屬于整個社會的。
總之,在班級管理中,讓學生行使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共同營造班級公共環(huán)境,努力養(yǎng)成公共良好習慣,共同經(jīng)歷公共生活體驗。班級“自治”與“互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將成為學生們成長的航標。我堅信,我和學生們一起以務實的精神、恒久的毅力去探索實踐,學生們定能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社會小公民!
[1]徐賁.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1.
[2]孫建良.中學生公民教育系列活動的構建[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6.
[3]馮建軍.基于公共參與的班級公共生活構建[J].江蘇教育:班主任,2016(42).
[4]劉鐵芳.學校公共生活的開啟與公民教育的拓展:基于活動的祝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13(2).
G625.1
A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編號】1
1005-6009(2017)39-0049-03
王怡,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教師,三級教師,第四批無錫市中小學德育工作新秀,2016年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競賽(小學組)一等獎、第五屆長三角地區(qū)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小學組)二等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