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華
修辭語言在書法課堂之巧用
朱建華
在書法課堂教學中,教師豐富的修辭語言運用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書法教學修辭語言,切題真實、形象生動、適量得體、啟迪睿智,在教學中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修辭語言;切題;形象;適量;啟迪
語言作為人際交流的工具,是傳承文化知識的載體,是師生在課堂上信息互動、知識生成的媒介。課堂教學與語言交流密不可分,在語言交流過程中教師豐富的修辭語言運用往往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在書法教學中,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和認識差異,存在兩大誤區(qū):一則認為修辭語言只是語文課堂教學所必須重視的,在書法教學中無足輕重;另一則是老師總怕自己講得不恰當、講不好,難以調控課堂,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索性來一個“直白教”,顯然這種教學行為與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理念是背道而馳的。那么,在書法課堂中如何加強修辭教學,使修辭語言運用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體會。
在書法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筆畫的時候,要把它們和自然界的生活事物聯(lián)系起來,比如點像“高山墜石”,強調的是它的力量感;撇如象牙,先粗后細,并且是彎的;橫折鉤就像“萬鈞之弩發(fā)”,也就是像強弓一樣充滿彈性?;竟P畫中平捺最不好寫,我是這樣給學生講解的:這個筆畫好像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玩的滑梯,開始的一段是比較平的,以便我們能夠坐下來;后邊的一段是斜的,以便我們能夠向下滑;最后一段又是平的,好讓我們能夠停下來。這樣講了以后,學生很快就掌握平—斜—平的角度了。彎鉤也是比較難寫的筆畫,很多學生掌握不好它的重心,以至于向左傾斜。我是這樣講的,我們寫這個筆畫時要注意掌握好重心,重心要站穩(wěn),可不能像錯誤寫法那樣給人鞠躬。在講完筆畫的時候我又舉例,書圣王羲之說過:“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jié),如壯士之折一肱。”意思就是如果一個點沒有寫好,就好像人的一只眼睛有了毛??;一個筆畫沒有寫好就好像一個壯士折了一條胳膊,所以我們必須下功夫打好筆畫基本功。這樣以恰當?shù)男揶o語言進行講解,學生很快就能重視書法筆畫的練習,為以后所學知識打好堅實基礎。
修辭語言的優(yōu)點是能深入淺出,融科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能夠豐富學生的思維表象,幫助學生化解難點,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如兩點水旁的書寫要點是兩個筆畫要指向同一點,換句話說就是要有向心力。我把這兩個筆畫比喻成兩個人,兩個人交朋友就要心往一處去。如果點指向提,提沒有指向點,就好像點喜歡提,提不喜歡點,兩個人就不是一對好朋友。反之亦然。在講單人旁時,我引用了王羲之的比喻:這個偏旁好像一只長尾巴的鳥站在柱子頂上,以引導學生掌握好其形態(tài)。還有如“乙”字的書寫,我給學生講了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和鵝的故事,并引導學生觀察這個字像一只在水面優(yōu)雅游動的白鵝,進而指出其上邊的橫部好像鵝頭,然后是長長的、優(yōu)美的脖子,下邊是鵝的身子。學生在形象的引導下能夠很快寫好這個字。
在書法課堂中教師的修辭語言運用要有適宜性,講究適量有度,大方得體,使學生一聽就懂。課堂中修辭語言要與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文學藝術以及自然現(xiàn)象等各方面聯(lián)系起來,使得語言內容生動活潑,并富于生活智慧。如在講解“興”這個字時,要求每個筆畫都要互相呼應、互相聯(lián)系。我引用了清朝書法理論家包世臣的話,說這些筆畫“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意思是筆畫有長有短,就好像六個人,高矮胖瘦都不一樣,但他們是一家人,相互之間有一種親情的紐帶,所以互相呼應,互相關照。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了。還有如講解“會”這種含人字頭的字時,我把字頭和字的下半部分分別比喻為人穿的上衣和褲子,如果上半部分太大,下半部分小而偏上,就好像一個小孩穿了大人的上衣,把腳都蓋住了;如果上下兩部分離得太遠,就好像人穿衣服時上衣和褲子接不上,露著肚皮。寫這種字應該像穿西裝一樣,上衣蓋住褲子的一小部分,這樣上下銜接得緊密,又符合黃金分割比例,字形才舒展大方。學生聽到這樣的比喻時都會發(fā)出會心的笑聲,同時也能夠迅速掌握這類字的書寫要領。
修辭不光涉及語言文字,還涉及思維拓展。亞里士多德說:“比喻是天才的標示”。這是對比喻最高的估量和評價,可謂恰如其分。在書法教學中教師對有些書法字體講解時,要合理、科學使用修辭語言,使修辭語言富于生活氣息,透過豐富的修辭語言既來表達某些實踐智慧,又要讓學生在修辭語言的氛圍中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或感受。如在講“出”字的筆順時,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縣令在街上走,碰到一個小孩在路上玩石頭,用三塊石頭搭了一座小橋??h令讓小孩讓路,小孩說:“你要能對上我的對聯(lián)我就讓路,否則你就繞道走?!笨h令想,一個小孩的對聯(lián)我還對不上來?就答應了。小孩一腳把石頭踢開,出了上聯(lián):踢開磊橋三塊石。由于對聯(lián)中“磊”字是由三個石字組成的,所以非常難對??h令只好繞道走了?;氐郊乙院螅h令跟他的夫人講了這件事,他的夫人對出了下聯(lián):剪開出字兩重山,對得也很巧妙,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這時教師就要順勢利導,既要告訴學生“出”字的筆畫順序,又要講解其中的道理。通過絕妙的對聯(lián)既讓學生感受到漢字文化的深奧,又讓學生領悟到其中一些為人處世之道;也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和熱情,正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在書法教學中教師的修辭語言既要豐富形象,又要趣味盎然。但也不能一味追求修辭語言,而喪失原有的書法教學語言,而是要緊密結合教材,科學合理,真實有趣地使用修辭語言,在使用過程中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掌握分寸,深淺有度,恰到好處。這樣的課堂,才有生趣,學生才感興趣,師生互動才有情趣,才能學有所獲、學有所樂,使書法教學達到寓教于樂的境界。
J292.1
B
1005-6009(2017)77-0044-02
朱建華,南京市鼓樓區(qū)少年宮(南京,210000)書法教師,南京市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原赤壁路小學書法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