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詞以達意。詞語是語言構(gòu)成的基本單位,恰到好處的詞語能表達出人物細膩的心理活動,其組成的語言畫面還能提高觀察理解能力,幫助讀者第一時間找準文章的主題思想。
小學閱讀教學任務,主要目的是把兒童的口語說、講能力升華到書面閱讀理解能力,準確的積累、掌握、理解以及運用詞語的各種含義,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為了能讓學生迅速掌握生詞,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必須依據(jù)《新課標》中詞語掌握原則,按照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且不斷變化、提升的要求,逐步形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系統(tǒng)。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該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我們不妨嘗試以下幾種詞語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基本能力,提升閱讀素養(yǎng)。
《新課標》明確指出“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是“意合”,這就決定了要正確理解詞語、文句和篇章的內(nèi)涵,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領悟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關鍵是要仔細閱讀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讀,找出文中與詞語意思有聯(lián)系的內(nèi)容,就能比較準確地意會詞語的含意。詞語教學時,把詞語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結(jié)合起來,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弄懂深層的意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花鐘》一文中“這些花在二十四小時內(nèi)陸續(xù)開放”,“陸續(xù)”是什么意思?從上文看,各種花兒在不同時間里,先先后后,時斷時續(xù)地開放,就可以清楚明白了,這樣就能準確地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
要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唯有聯(lián)系生活去體驗,把生活體驗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了解也愈加深切。因此在學習課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體驗,體察詞語的意蘊、情感和韻味,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例如《畫楊桃》一文中“這位老師的話同我父親講的是那么相似,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教誨”一詞比較難理解,此時就可以讓學生調(diào)動平時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教育性語言”來理解、體會。這是在理解詞語中較常用的方法,它讓理解詞語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在聯(lián)想中調(diào)動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從而更感性地理解這個詞語。
借助現(xiàn)代化多媒體,將詞語的意思、意境直觀地再現(xiàn)在學生眼前,可以起到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便于他們準確生動地理解。如象形字的教學,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把演變過程具體化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教學“山”字時,屏幕出現(xiàn)連綿起伏的山群,山峰尖挺,慢慢地變化,就變成了高低起伏的“山”。學生的識字欲望被激發(fā),對文字的認識由抽象變得具體可感。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表演的方法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詞語,化抽象為具象,讓學生樂于接受。如《巨人的花園》中:“好容易才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孩子們聽到可怕的訓斥,紛紛逃竄。在引導學生理解“逃竄”含義時,我首先讓學生集體扮“巨人”大聲朗讀這句課文,接著請學生上臺表演。引導學生如何表演好“竄”時的樣子,提示學生“竄”到哪里去。臺上的學生根據(jù)我的引導,再次表演。當他們聽到我和臺下的學生齊讀巨人的話“好……滾出去!”話音剛落地,臺上表演的學生有的朝前跑,有的朝后跑,有的朝左跑,有的朝右跑,有的抱著頭跑,還有的索性鉆到桌子底下,這樣“逃竄”這個詞,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作者選詞一定用心,用詞一定精準,情緒表達一定到位。我們在朗讀課文時,對表達失望、無奈情緒的詞,應當讀得緩慢一些低沉一些,對表達激動、緊張、興奮情緒的詞,應當讀得快一些強一些。因此,我以為體會詞語更重要的方法是入情入境地朗讀,有情緒地朗讀,通過朗讀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思想得到升華,在讀的過程中逐漸理解詞的意思。
教師應花點力氣去研讀,去分析,去挖掘,試著為孩子的心靈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領他們借一枝出墻紅杏去想象滿園春色。例如在《五彩池》里有這樣一句話:池邊是金黃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帶,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圍成不同的形狀,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的……引導學生想象“葫蘆”“鐮刀”“盤子”“彩帶”的樣子,讓孩子在腦海里有一個具象的五彩池,加深對五彩池的喜愛。
引導學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詞語,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朗讀這個詞語時,我提醒學生,當你讀到這個詞語時,你想到了什么?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展開想象的翅膀,生動地描述了由這些詞語所聯(lián)想到的情景。如理解《搭石》“協(xié)調(diào)有序”這個詞,學生由“協(xié)調(diào)有序”聯(lián)想到“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的景象。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自然而然地走進了課文,從而使學生在理解課文時自主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所謂“移易比較法”就是教學中主要通過增、刪、易、換,將改動后的句子和原句進行揣摩比較,從而領悟原句的精妙,增強提高學生的語感的方法。通過移易比較的方法,可使學生切實體會領悟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獨具的匠心。
換詞比較 用替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意,根據(jù)詞語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把不理解的詞語換成自己理解的詞語。如仍能講得通,符合語言環(huán)境的特定意思,那么這個替換的詞語就可以作為不理解的詞語的解釋。如理解“大致”這個詞時,我先指導學生多讀幾遍這句話,讓學生邊讀邊想,把“大致”換成一個詞,看是否能講得通,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想到“大概”“大約”等詞,這樣問題就解決了。當講到《泊船瓜洲》里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把“綠”字換成“到”“過”“來”等卻都不如“綠”字來得生動。學生由此感受到語言的魅力,一個“綠”字竟如此不平凡。
換句比較 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要讓學生體會威尼斯小艇的外形特點,用了換句比較的方法。①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②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行動起來輕快靈活。通過比較,學生能很明顯地感受到第一句因為用上了比喻,更加生動形象。把“抽象化”的“又窄又深”作了比喻,像“獨木舟”“新月”,使之更為具像化。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過:“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上幾個來回。”詞語是文本構(gòu)建的基本單位,離開詞語探究文本,語文教學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詞語而不是簡單的認知,實際上是詞語教學為學生“所知”到為學生“所有”的轉(zhuǎn)變,是通過詞語教學把握作者的用意。換句話說就是,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要提高,應當從詞語入手,多策并行,感受言語的質(zhì)地與芬芳,通過詞語觸摸感知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