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領導人,在學校的教育系統(tǒng)中是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學校領導力的基本框架,就是要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領導力輻射圈,幫助每一名學生學有所成。
從2002年到2015年,安大略省小學和中學教育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2002年只有54%的小學生達到我們的基本標準,而2015年增長到了71%;2003年只有68%的學生完成中學段課業(yè),而2015年中學生的畢業(yè)率已增加到85.5%,去年更達到了86%。何以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學生持續(xù)學業(yè)背后的動力是什么呢?
第一,領導力。領導力意味著能影響別人。我們想要的影響是指學校中的每個人——學生、老師乃至管理者,都能以一種同步的方式,共同影響一所學校。比如師資建設,管理層要設置專門的教師團隊來研究實施STEM教育,或者給予學生STEAM項目研究更多指導和鼓勵。這也是領導力的一種實現形式。
第二,有吸引力的課程。之前的分科課程,課程設置都是孤立的,學生也無法實際應用所學的知識。而目前我們的課程結構調整就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如STEM項目,就是真正鍛煉學生跨學科協作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項目培養(yǎng)方式必然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第三,研究。研究精神在學習過程中相當重要。只有實證研究,才能證明我們的做法是否有效。因此,校方要不斷監(jiān)督老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研究過程,以改進教與學的方法。
而第二、第三點的落實本質上也與學校領導力密切相關。鑒于此,我特別強調“領導力”這個詞。安省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成就,就彰顯了學校領導力框架的強大力量。
領導力的本質就是影響力,校長要思考如何去影響學校、影響他人,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這種影響去改善學生的學習。因為卓越的領導力在卓越的時代下,能夠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而且能夠最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1992年,來自Wallace基金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學校影響學生成績的各項因素中,領導力是僅次于課堂指導的一個因素。2015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由于校長對學生取得成就具有很大的影響,提高學校領導力的質量比提高單個教師的教學質量更為重要。”在反思這些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我明確了一點,無論是對老師、家長還是整個社區(qū),都必須要提高領導力的質量,同時確保這個領導力的影響。
安省領導力框架這樣定義領導力:領導力是對組織的成員和各利益相關方實施影響力,從而識別并實現組織愿景和目標。
由表1看出,4個樣品的濃度相差不大,一段濃縮機溢流和一段濃縮機底流的濃度僅相差40.9 g/L,一段濃縮機溢流的濃度也接近300 g/L,說明這兩段濃縮機未起到濃縮作用,溢流濃度相當高,不能作為循環(huán)水使用。
John Hattie非常強調“有效性”這個概念,他認為,影響學生成績進步的最大因素在于高度專業(yè)、具有激情的教師和卓越學校領導人共同合作,因而要把對學生的教學影響力最大化。因此在按照既定課程方向制定規(guī)劃之外,更要確保整個體系中師生的同頻共振,向同一個方向努力,從而提高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有效性。
在我看來,有效的領導力須有七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是長遠的應變機制。唯有放眼長遠,才能積極地應對現狀提出的挑戰(zhàn)。
二是清晰溝通。打造信任的唯一方式,就是策略性地溝通,跟對方明確提出要求,設定期望,傾聽對方回應。唯有溝通到位,方能建立信任。
三是創(chuàng)建共同的成功計劃。在實現明確目標的過程中,要明確我們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我們具體要做的事情,從而構建起協同方案,建立自己的計劃。
四是把重點放在團隊而非個人身上。校長的責任在于領導整個團隊,使團隊中每個人都能各盡其責。
五是高度的急迫感。安省2002年的教育質量數據非常不好,那時候給了我們很強的緊迫感,迫使我們必須立刻改革,必須做出一些改變。
六是組織結構優(yōu)化。改革不僅是優(yōu)化領導團隊架構,更要提高團隊中成員的專業(yè)領導能力及執(zhí)行力。
七是打造外部合作的網絡。比如跟研究機構維護好聯系,獲得專業(yè)的理論和成功范例;同時建立好同業(yè)伙伴關系,加強信息交流,促進共同成長。
學校的領導力,對學生取得成就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在新西蘭曾做過一個項目——“領導力與學生成績關聯性的定性研究”,得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領導力所具備的五個維度:目標和期望,戰(zhàn)略性資源開發(fā),高質量教學,引領性教研,有序助益的環(huán)境。
在此基礎上,結合安省教育實際,我們建立了安省領導力框架的五個維度:設定目標,開發(fā)、打造、維護各種關系,開發(fā)組織,優(yōu)化教學項目,落實問責機制。同時為每個維度定制了十分具體的實施路徑,不僅細化到每所學校每位領導的具體工作,還預留了充分靈活的發(fā)展空間。很多國家都會設定校長的具體能力要求及評價標準,但是不少規(guī)則容易變得相當死板。有鑒于此,安省建立并靈活、有效地實施了學校領導力框架,這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很認同一位美國教育專家的觀點:“如果想要激勵學生,為什么不問問他們自身有哪些想法呢?”美國曾立項調研過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學生,探究具體是什么因素促使學生留在學校學習。調查結果中有3項,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
第一個是“從與其他人的社交互動中學習”。STEM教育即是如此。STEM項目學習,讓學生結成團隊,共同努力解決實際問題,這正是很多學生夢寐以求的學習范式,即彼此交流協作,彼此學習。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特別關注的興趣點,而加拿大更是有著多元化的種群結構和復雜的跨文化語境,因此學校的責任,就是讓學生能發(fā)掘自己的興趣點,學會在一個更大的環(huán)境中如何與其他人建立起好的聯系。
第二個是“與更大的世界相關聯”。這也是很多項目的出發(fā)點——啟發(fā)學生、給予建議,助力他們學會與整個世界建立聯系。激勵學生參與競爭,充分培育他們對更廣大世界的好奇心,發(fā)展他們的自主選擇力和質疑精神,這些都是促使學生取得優(yōu)良成績的重要因素。此外,還可以給學生設置有趣的謎題,培養(yǎng)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凡此種種,對于學生自身的學習力養(yǎng)成都至關重要,而作為學校領導人的責任恰恰在于確保這些因素的實施。
第三個是“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依然以STEM教育為例。請仔細思考:STEM教育該如何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以達成問題解決的,STEM教育該怎樣落實到課堂中的,STEAM課程該通過哪些方式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以及協作力等。想明白了這些問題,再去實施STEM教育,就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
總之,教育改革本身就是十分復雜的動態(tài)體系。在明確了方向路線后,如何毫不動搖地執(zhí)行,將頂層設計真正貫徹落實到位,考驗的不僅是各層級間的信息溝通、團隊協作,更有在交流碰撞中優(yōu)秀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而真正優(yōu)秀的團隊領導者,他所擁有的專業(yè)能力和影響力,在其中將大放異彩。在問題的大循環(huán)里,這又回到了學校領導力框架的原點,即有效的影響。
卓越時代呼喚卓越領導力,以學生為中心的領導力將會有效影響、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