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一篇課文講析,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起承轉合,面面俱到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教學,一課時肯定不夠,兩課時還嫌緊湊,教來學去仍有遺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文本內容,咀來嚼去。老師不厭其煩提問、追問、逼問,學生索然無味回答、對答、應答,教學時間在逐詞逐句、串講串問中耗散,語文“水土”在千篇一律、水平位移中流失。這樣“少慢差費”的語文教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成了一種習以為常的“惰性平衡”。
要打破這種惰性平衡,必須要重新審視一個基礎性問題——語文老師拿著手中的教材,究竟應該在課堂中“教什么”?這是一個方向性問題,沒有方向必然會模糊茫然,就會“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我們的語文教學再也不能信馬由韁了,亟須對文本內容進行量化整合,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質性規(guī)約。唯有通過文本整合,讓教材例子價值最大化,才能走出“少慢差費”的惰性平衡。
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質是“金剛石”,最軟的物質是“石墨”。一硬一軟,天壤之別,可它們竟然是由同一種元素“碳”組成的。雖然都是由碳元素組成,但它們分子排列組合的方式卻完全不同——一個是金字塔狀,一個是水平層狀,于是便有了最硬的金剛石和最軟的石墨。
由此想開去,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文本,一樣的字詞句段,一樣的語言元素,如果教學內容整合取舍有所不同,會不會產生迥然不同的教學結果呢?或不加取舍,逐字逐句,分析講解;或研讀教材,大膽取舍,選擇重點難點,精講精練;或參透教材,巧妙取舍,選擇精彩語段,得意忘言……這種差異,不是因為教材本身的不同,而是緣于不同的整合取舍。
文本整合,就是對教材中的語言元素,進行一次重新排列組合,從“線性鋪陳”走向“核心生長”。教學內容不在整合中“減少”,學習效率就不會在聚合中“提升”。語文教學要走出“少慢差費”的怪圈,就必須通過“文本整合”,實現從“石墨”走向“金剛石”的變革。
如果我們把一篇課文看作一座山,那么,閱讀教學就如同老師引領學生去攀越這座山。有些老師一旦把學生領進這座大山,就常常迷失路徑,看不清山的真面目,一味地流連在山石、清泉、樹木、花草之間,忘記了登高四望,缺失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頂峰體驗。這樣的學習之旅,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知識景點里,疲于奔波消耗,到頭來卻與最美的那一道語文風景失之交臂。閱讀如登山,既要“入乎其內”,更要“出乎其外”?!叭牒跗鋬取本褪窃谖谋镜淖掷镄虚g穿行,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如臨其境;“出乎其外”就是要跳出文本內容、思想、情感的漩渦,看清文本的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語言特質。
由此看來,“文本內容≠教學內容”,文本內容僅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而且這一部分并不是一種靜態(tài)緘默的水平鋪陳,它需要因文本而異、因學生而異、因目標而異地進行動態(tài)生成。教學內容要遠遠大于文本內容,它既有顯性的一面,更有隱性的一面。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在引領學生解讀文本時,絕不會從頭至尾面面俱到,這種“水過地皮濕”的閱讀,必然是一種浮光掠影的淺閱讀。與其如此匆匆泛讀,不如突出核心,聚焦重點,一課一得,以少勝多。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學內容的整合,就是開掘這個例子中內容和形式的潛在價值,在學生語言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中,教所當教,學所當學,從而使這個例子的價值最大化。一節(jié)課40分鐘時間是個定數,這也放不下,那也舍不得,以為整節(jié)課都在爭分奪秒,其實到頭來卻所獲有限,看似飽滿的課堂教學,收效實在甚微。在這一方面,語文老師得向經驗豐富的果農學習,敢于、善于使用手中的剪刀“咔嚓咔嚓”剪下多余的枝條,這樣才能留下有用的枝條吸收更多的營養(yǎng),結出更大的果實。這里其實隱含著一個教學哲理——“減”是為了“加”,老師教得少,學生反而學得多。
為什么有許多語文老師,會鐘情于從頭至尾串講串問?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文本在內容呈現方式上是一種“線性排列”,逐詞逐句逐段講解是最簡單便捷的,無須深入備課,拿起書就能講;二是既然把握不了核心重點,那就面面俱到吧,反正都講過,出錯就不在我,得到一種心理平衡。語文老師一定要摒棄文本“線性排列”的自然狀態(tài),形成一個“核心聚焦”的學習模塊,讓教學從“線性推進”,走向“核心探索”,這樣的教學才更具整體感,更有靈動性,也更富有張力。
其一,整合文本核心內容,確定內容學習模塊。教學內容不要在文本核心區(qū)域外打轉轉,不要“亂花漸欲迷人眼”,而要讓“一枝紅杏出墻來”。內容需要整合,教學需要聚焦,核心需要凸顯,讓一個核心統(tǒng)領全篇,數個模塊充盈課堂?!昂诵膬热荨笨梢跃x一個人物、一件事情、一段文字……不必面面俱到,就是尋找文本之中一株“最大的麥穗”。
以《青海高原一株柳》(蘇教版六上)為例,題目7個字,“青海高原”是一個廣闊的背景,為的是襯托“一株柳”的。顯然,“一株柳”才是全文的核心。據此可以形成兩個教學模塊。一個是“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引導學生從柳樹的外形特征和精神品格來作解讀。另一個是“這株柳樹是怎么來的”,引導學生從作者的猜測和想象來作解讀。一株柳樹,兩個問題,抓住核心,整合內容。抓住文本核心,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其二,凸顯文本表達形式,確定形式學習模塊。教學內容也不能只僅僅在文本內容、思想、情感里繞圈圈,要能夠“橫看成嶺側成峰”,要做到“言意兼得兩相和”。這一點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就像歌德說的,“內容人人得見,含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秘密”。當我們換一個視角,關注文本表達形式時,一個嶄新的學習模塊會引領著學生走向語言文字的更高處。因此,揭開文本的形式秘密,應該是教學內容整合的題中之意。
六年級學生閱讀《青海高原一株柳》,在腦海中留下一株生命力頑強的柳樹形象,這是遠遠不夠的。這篇課文的作者是陳忠實先生,他的文字質樸而深邃。課文中有兩處很特別的文字,一處是第6、7自然段,洋洋灑灑的文字不是寫實,而是作者由此及彼的想象。另一處是第8自然段的“灞河柳”,看似冗余的文字,其實是對“高原柳”的最佳反襯。你看,這兩段文字,一個化“虛”為“實”,一個以“柳”襯“柳”,信手拈來,相得益彰。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需要引領學生悟出這些文章之道,于閱讀和寫作都是極重要的。
“文本整合”是基于教材的一次“教學創(chuàng)作”,它的本質就是凸顯語言核心,看似“減少”,其實是“增加”。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真正做好了“文本整合”,就會越教越清晰,越教越簡潔,就可以真正實現教材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