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家里現在有個特別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半年前我兒媳婦生了個白白胖胖的孫女,全家人都特別開心??墒呛镁安婚L,麻煩就接踵而至。事情的起因是我家兒子和兒媳都是獨生子女,孫女出生以后為了照顧孩子方便,兒子一家三口就基本住在岳母家。兒媳產假期滿上班以后,親家母說帶孩子忙不過來就讓我老伴白天過去幫忙,幾個月跑下來老伴覺得很辛苦,想把孫女接到自己家里由她來帶。親家母那邊擔心女兒跟婆婆住在一起不自在,又放心不下外孫女,就沒有同意。一來二去兩個老太太因為孩子住在誰家由誰來帶的問題產生了不小的矛盾。請問這該怎么辦???
沈陽 魯先生
魯先生您好!
您在信中提到的“421家庭”中的“親情困境”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是什么導致產生了這樣的矛盾呢?
1.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盡管時代在不斷進步,男女平等的口號喊了幾十年,但傳宗接代的舊觀念依然在一些老人心中揮之不去。雖然孩子隨父姓或母姓都可以,但做爺爺奶奶的認為,子女隨父姓是古人流傳下來的規(guī)矩,不能說破就破,否則就對不起列祖列宗。而做外公外婆的則表示,應破舊立新、男女平等,女兒也可以接續(xù)香火,因此導致矛盾產生。
2.打發(fā)孤單寂寞時光。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現在老年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有一些老人,由于缺乏興趣愛好,每天除了看看電視,力所能及地幫助做些家務外,再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日子過得寂寞無聊。于是許多有孫輩的老人,就會把帶孫子當成精神寄托。
3.缺少兒女親情的慰藉?,F在有越來越多的老人處于“空巢”或者“半空巢”狀態(tài),由于子女工作忙、生活壓力大,很難經常回去探望陪伴父母。這些“空巢”老人豐衣足食,卻整天郁郁寡歡,愁眉不展,缺少兒女親情的慰藉。據調查,我國一些城市約有7成年輕人對父母缺少精神關懷,雙休日也很少回家看望老人,因此,這些老人很自然地會把照顧孫輩當作生活充實的來源。
隨著“421”結構家庭越來越多,如何破解這一親情矛盾呢?
首先,老人應打破傳統(tǒng),豐富晚年生活。對于“空巢”老人來說,要想走出孤獨寂寞的生活境地,最重要的是要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同時要打破傳宗接代的傳統(tǒng)觀念,不要過多地去計較孫子跟誰或由誰來帶,而應該更多地考慮怎樣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其次,做兒女的應主動擔負起帶養(yǎng)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父母是養(yǎng)育、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父母照看孩子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以及對親子關系的建立十分重要。所以,不管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還是請保姆帶孩子,都不應代替或取代父母,而只能是一種輔助帶孩子的角色。孩子由誰帶不是關鍵,對孩子的成長有利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居住條件、教育方法、文化程度等,都應該是考慮的因素。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和孩子、老人多交流,把科學、現代的育兒觀念慢慢灌輸給老人。
再次,要共同協商,照顧雙方的感情。做兒女的在主動擔負帶養(yǎng)孩子責任的同時,也要考慮雙方父母含飴弄孫的心理,讓他們都能享受到天倫之樂。夫妻倆認識要統(tǒng)一,為孩子設置一個固定的撫養(yǎng)時間段或者采取“交班”式,和老人共同商討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輪流照看孩子的辦法。
最后,齊心合力,關注老人精神生活。政府和社會有責任將其列入議事日程,考慮老人們的心理問題和教育問題,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務和活動場所,讓他們老有所樂。老年人精神有了寄托,才不會感到寂寞,才能把注意力從孫子身上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對于做兒女的來說,要多抽時間陪陪父母。因工作原因遠離父母的,也應該時常和父母通通電話,交流情感。老人有了兒女的情感慰藉,才不會因“奪孫戰(zhàn)”而引發(fā)家庭情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