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掃平
常拂心塵
◎段掃平
人是生活中人、人是塵世中人。人,都有正常的欲望,也會有礙己的心塵。常拂心塵,顧名思義,就是常給自己的心靈打掃衛(wèi)生,使之保持一種清明清爽的心態(tài),才能成就人生,光耀人生。那么,到底要怎樣才可以拂去心中的灰塵呢?
人生在世,面臨的誘惑實在太多,名、利、權、色、酒和房,總會攪得人心無寧時。要不愧對人生,絕對就要將“心無寧”改變?yōu)椤靶谋貙帯?。有人這樣形容:誘惑像火,心靜如水,水可以滅火,理智可以控制欲念。所以,抵制誘惑不僅態(tài)度要堅決,意志要堅定,而且方法要正確,這樣才能斬斷名利韁鎖,解開恩怨,進入一種極靜、極佳的心境,真正拂去心中的灰塵。
見一位朋友家,貼了“知止”二字的條幅。我問其意,他說:“我們通常說‘知足’,我覺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層。知足是人家給多少,你‘雖然不滿意,但只好接受’;知止是自己看著到了某個程度了,伸手去擋住,說:我不要了?!彼倪@個感悟,給人以啟迪。
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貪,知止是不隨。知止,是從心靈出發(fā)的。白居易《高仆射》詩:“玄元亦有訓,知止則不殆?!薄靶嘤杏枴奔粗浮独献印に氖恼隆罚骸爸悴蝗琛⒅共淮?,可以長久。”意思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屈辱,知道休止就不出現(xiàn)危險,樣才能保持長久。這是老子貴生、愛生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知止”,即要懂得適可而止。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個“度”,過度了、過頭了,就可能適得其反。知止,反映一個人的淡定與從容,是智慧、修養(yǎng)、道德的綜合體現(xiàn)。常拂心塵,知止,方能面對誘惑而保持本色;知止,才能平安,才能淡定,才能快樂,才不會出現(xiàn)危險。
人的心為什么會蒙上灰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攀比不當引起的。人世的一個普遍弱點都是習慣常愛與上比、與好比、與強比,不切實際的一比,當然就會比出煩惱,越比就越想不通,心理越不平衡,這實在是人生之大忌。鄭逸梅先生,他保持心靈高潔的秘訣就是:“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與貴交,我不賤,自感不貪不賤,知足常樂,身心也就自健了。”他的這幾句話,真叫金玉良言。
人生在世,總要經(jīng)歷一些人和事,煩惱是生活中的一種常態(tài),人生不可能事事稱心。對煩惱重要的是善于忘掉。忘記不該記住的,忘記不該計較的。忘記身外的名利和虛榮,忘過往的風光和瀟灑,忘記誘人的利益和榮譽,忘記對他人的計較和怨恨。人生步入老年,更要勇于忘記、愿于忘記、善于忘記。也有人說,人到暮年,應該努力學會忘記年齡、忘記憂愁、忘記悲痛、忘記疾病、忘記煩惱,這都是很有道理的。善于忘記,就不會再為是非而糾結(jié),不會再為往事而傷悲,煩事瑣事不計較,苦事難事不較勁,忘記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不愉快。常拂心塵,讓自己從善忘中解脫出來,保持內(nèi)心的光明,有一個美好的心境。
常拂心塵,是智慧,是作為,是一種自覺。而高度的自覺,又是可貴的修養(yǎng),良好的品性。有了這種修養(yǎng)和品性,就會淡泊明志、淫邪不生,就會守住自我、無愧人生。常拂心塵,才能心平氣和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心清氣爽地過好自己的日子,心曠神怡地過上從容自在的生活,讓自己終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