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xué)峰
人在他鄉(xiāng),無奈鄉(xiāng)音久遠,我時常喜歡在寧靜的夜晚,靠著窗口任由夜風(fēng)吹過,傾聽故鄉(xiāng)的聲音;和風(fēng)陣陣,故鄉(xiāng)的影子也濃濃淡淡。伴著絲絲雨聲,和著手機播放的朦朧歌聲,深深淺淺,勾起翩翩浮思,把我的思緒剪斷,層層疊疊的春意秋色,輪回不止鑄我無盡的懷念。
一
故鄉(xiāng)的聲音是動聽的、悠揚的。
在故鄉(xiāng),在我的少年時代,在我的記憶里,曾經(jīng)聽到過美妙的月夜琴聲,也曾經(jīng)有充滿樂趣的雨中弄笛、冬天拉二胡。
記得少年時,印在我腦海中最動聽的音樂,就是每年中秋之夜那悠揚的琴聲。每當(dāng)月亮爬上樹梢,銀光普照山村之時,寧靜的小山村便會飄出悠揚動聽的口琴聲,自村中的下屋經(jīng)過我家門前,順著大路,繞過小溪,跨過石板橋,直奔上屋。琴聲從遠處傳來,哀婉而凄清。開始時細膩、從容、平和,繼而高亢激越摧人心胸。聽琴聲隨行云默然無語地飄走,仿佛時光也漸漸逝去,迎著清風(fēng)向著遠逝的流水,寄托遙遠的情思。
吹奏口琴的人是個英俊的年輕人,是我一位鄰居嬸娘的弟弟,按輩分我該叫他舅舅。這位舅舅在村中每個大屋都有他的親戚,下屋是他岳父的家,他的姐姐在我們中心屋,他的姑姑在上屋。因為那幾年每逢中秋節(jié)的晚上,他總要從下屋趕到上屋去探望他的姑姑并在那里吃晚飯。所以,在這個時候,全村人就能聽得到他那愉悅而歡快的琴聲。
中秋之夜,酷熱已去,夜涼如水,月華如銀。辛苦了大半年的莊稼人,在這段時間稍為清閑了。雖說年怕中秋月怕半,但片刻的歡樂更能使人們倍感生活的樂趣。雖然這位舅舅只是一個普通的莊稼漢,不會像屈原那樣行吟《離騷》,不會像劉邦歡唱《大風(fēng)歌》,不會像岳飛拂琴長嘆:“欲將心思附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不會像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但是,在我的記憶中,那個美好的山村的夜晚聽到的琴聲,就是世界上最動聽、最優(yōu)美的音樂!
也許是因為音樂的感染力,也許是出于好奇心,在我們的伙伴中,不知是誰帶起的頭,竟也動手做起樂器來。暑假時,下雨天,我們冒雨到屋后山上砍來小竹子,截成一小段空心竹節(jié),然后用小刀在竹節(jié)上挖幾個小孔,將上端的小孔貼上一張竹衣薄膜,便就成了一支笛子。吹起來雖然是五音不準,但卻是我們最好的玩具和樂器。后來,我們又自制二胡。先是找來一個小竹筒和幾根小木棒,做成琴具;然后在水塘邊抓幾只青蛙,剝了皮敷到琴筒上曬干;再到書店買回琴弓琴弦,裝上后調(diào)試一番,便可使用。到了冬天,寒假時,在溫暖的午后,陽光下,我們便幾人湊在一起,拿出自制的樂器,娛樂一番。雖然我們當(dāng)中后來沒有一人能成為音樂家,但在我們的故鄉(xiāng),卻曾留下我們稚嫩的聲音。
二
故鄉(xiāng)的聲音是低嘆的、朗朗的。
在我的童年記憶里,最不能忘懷的是母親的紡車聲、母親的呼喚聲,還有哥哥、姐姐們在燈下的讀書聲。
小時候,當(dāng)我在睡夢中醒來,夜靜更深之際,昏黃的煤油燈下,燈火朦朧之中,總是聽到母親的紡車聲在吱吱響,時不時也會夾雜著一兩聲母親那清苦的低嘆聲。只見她一手搖動紡車、一手捻動棉絮,在辛夜紡紗,直到雞啼五更才肯收工。母親的勤勞、母親的倔強,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記。面對艱難的困境、艱苦的生活,母親那一聲聲的低嘆就是最好的宣泄和釋放。
記得那年,春天的時候,我跟隨母親和姐姐一道去種棉花;夏天的時候,我跟隨母親去除棉蟲,看到沃野上,稻花飄香,棉蕾含笑,一派勃勃生機,那棉枝上掛著一棵棵的棉鈴,碩果累累。到了秋天,我們便去摘棉花,當(dāng)一團團白花花的棉絮從棉枝上摘下來時,捧在手里軟綿綿的。棉花摘回來后,母親便教我們在絞棉機上脫棉籽,看到脫去棉籽的棉花一片片從機子里慢慢擠出來時,我們真正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待母親將棉花紡成棉紗之后,家里便請來織布師傅織布,織好的布由父親拿到墟上去染色,然后再請裁縫做衣服。這樣,過年的時候,我們家中每人都能穿上一件粗布衣。這在當(dāng)時的集體生產(chǎn)勞動、計劃經(jīng)濟時代環(huán)境下,對于我們家這樣人口多、經(jīng)濟特別困難的家庭來說,一家人在過年的時候能穿上新衣,那是非常自豪的事。
母親不迷信,但對有些事情卻很傳統(tǒng)、很執(zhí)著。比如每至傍晚,她總要在村口喊幾聲:“狗兒,歸喲!”這不管在我們兄弟姐妹小時候或是在她做了祖母之后,對她的孫輩,都一如既往。有時候,她還要牽著小孩子的手一同去喊。當(dāng)然,這在我們鄉(xiāng)下,好多母親都會這樣做。我的一位小伙伴住在上屋,他母親的喊聲特別的響亮,她喊一聲“阿衛(wèi)喲……”回聲便響徹村莊的每個角落。母親的呼喚,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親切的,無論你是多么頑皮的頑童,在聽到母親的呼喊之后都會乖乖的回家。
我們家兄弟姐妹多,讀書的人也多。所以小時候,每當(dāng)夜幕降臨,燈火初上時,煤油燈下,總會響起哥哥姐姐們瑯瑯的讀書聲。后來,我和兩個妹妹也相繼讀書,書聲瑯瑯相傳。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貧苦農(nóng)家的孩子,求知上進,總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家雖貧,家再窮,父母都愿以畢生的精力竭盡所能供我們兄弟姐妹上學(xué),我們兄妹幾個都讀到中學(xué)以上,這在當(dāng)年我們那小小的山村里,是絕無僅有的。
三
故鄉(xiāng)的聲音是喧鬧的、鏗鏘的、永恒的。
遙遠的夜空,冥冥之中傳來故鄉(xiāng)的聲音,我凝神靜思,遙想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在長長的河川之上,我和著故鄉(xiāng)的聲音朗聲吟詠。
在那里,有雞啼狗吠,豬歡牛叫,鳥語花香,蛙聲一片。在那被晚風(fēng)蕩起的秋聲里,有棲翅的昏鴉,有低鳴的寒蟬,有延轉(zhuǎn)的陌路,有迷亂的蒼生,有輕浮的舊夢。
在那雨過天晴、晨霧繚繞、陽光初照的早晨,我曾在殘留著晨霧的山坳上休息,提起輕薄的衣裳在青松余蔭掩映下移動步履,心中交替著希望的喜悅和無奈的失望。越過曲折盤旋的山徑,憑借自己的步子緩慢從容,立即覺得周身舒緩暢通,讓自己的心田盡情舒朗,坐在柔軟茂密的細草上,享受著高松稀疏的陰影。青山腳下林中掩映的村落庭院,桐柏傲霜沐雨,茂盛挺拔,芙蓉含蕾吐苞在清晨盛開;遠觀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嬉戲,只見它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么整齊;夕陽就要落山,茂密的竹林樹叢深處,只聽鷓鴣的啼叫聲此起彼伏,響徹山村。
太陽當(dāng)空的中午,浮在空中的大氣散凈,白云依著高山在空中飄蕩;和風(fēng)吹拂著山坡的果林,芬芳彌漫于林中;山坡下的溪澗,泉水叮咚,流淌奔涌,清甜甘洌,光影波動。赤足涉過流溪,在漩渦中蕩盡殘存的塵俗,驅(qū)散覆蓋真性的昏蒙,洗卻胸中蘊藏的俗念,感悟晨光容易變?yōu)橄﹃?,傾聽悲涼的秋風(fēng)在林中哀響,感嘆人生漫長而艱難。
雖然,在如今的故鄉(xiāng),誰也無意去重新點起那些煤油燈,找回那些失散的炊煙,復(fù)活舊時村落荷鋤晚歸、雞犬相聞的農(nóng)耕生活景象。但,那無論在農(nóng)忙時或農(nóng)閑時每天都在山村喧鬧著的拖拉機聲、輾米機聲、摩托車聲、汽車聲,那帶來農(nóng)家歡樂的電視、音樂聲,還有那無論紅白喜事或是歡慶新春的鏗鏘鑼鼓聲,仍在演繹著永恒不變的鄉(xiāng)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