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海
摘要:有效的課堂小結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掌握正確的學科思想方法,發(fā)展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本文從課堂小結的重要性、內容與形式和應注意的問題三個方面闡述了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小結。
關鍵詞:中學生物學;課堂教學;教學小結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1-067-2一、課堂小結的重要性
1.對教師而言,它是獲取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
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一節(jié)課推進到一定階段,尤其是臨近結尾時,教師應思考:這節(jié)課是否完成了預期的目標?是否需要進行調整補救或者拓展延伸?這節(jié)課有何精彩和缺憾之處?此時,課堂小結就成為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首先,在課堂小結時,教師可運用多種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的問題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及時補救,以提高教學目標的當堂完成度;其次,教師課后可以根據(jù)課堂小結中獲得的信息進行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
2.對學生而言,它是進行歸納提升的必要過程
中學生物學具有知識點多、內容龐雜的特點,就一節(jié)課而言,許多學生在學授環(huán)節(jié)獲得的知識比較零散;同時,生物學教學中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又有不少相似概念容易混淆,如果不能及時整理歸納,學生很難自發(fā)實現(xiàn)知識的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從而逐漸滋生畏難心理,而課堂小結可以刪繁就簡,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課堂學習中獲得的知識進行加工統(tǒng)整,并與已有的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另外,精彩的課堂小結還能起到引發(fā)學生進一步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甚至困惑)和探究的欲望走出課堂,達到“課雖止,意未盡,思不止”的效果。
二、如何有效進行課堂小結
1.課堂小結的內容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課標實施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而這一任務又被具體化成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能力。課堂小結作為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其內容應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設計。
(1)關于知識的小結。對知識的回顧和整理是課堂小結的基本功能,課堂小結應去繁就簡,關注重要概念和原理。概念是同類事物共同的本質特征,而重要概念具有更高的統(tǒng)攝性和概括性。課堂小結時,以重要概念為核心,通過構建概念比較圖和概念系統(tǒng)圖等方式可以簡潔明了地表示概念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結構。生物學原理常常以命題的形式陳述,奧蘇伯爾認為,命題學習是學習幾個概念所組成的復合的意義。根據(jù)這些知識的特點,在小結時,要努力揭示其與已學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促進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的形成,以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2)關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小結?!罢n標”提出的這一方面的目標主要有:在生物學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理解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養(yǎng)成正確積極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等。課堂小結恰恰是進行這方面教育的最佳時機,這是因為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一定經(jīng)歷了個體化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只不過這些過程是相對內隱的,這些內隱的因素是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寶貴資源,課堂小結時,教師應挖掘那些對學生具有思想啟迪、行為導向和心靈震撼的因素,結合知識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判斷和選擇,實現(xiàn)知識教學與情感態(tài)度價培養(yǎng)的水乳交融。
(3)關于能力的小結。“課標”將生物學能力分為實驗技能、信息能力和探究能力三個方面,林崇德教授認為,能力作為完成某種實踐活動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征,與思維的關系極為密切,培養(yǎng)思維品質是發(fā)展能力的突破口。因此,對于能力的小結應重點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在課堂小結時,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回顧得出重要結論的思維活動過程,其實質是對自身思維過程的內省,學生通過自身思維過程與科學探究過程的對比,發(fā)現(xiàn)自身的亮點與不足,這無疑對于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有重要的意義。
2.課堂小結的主要形式
(1)歸納比較。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和認識,教師應在課堂小結時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用簡潔的語言文字、表格或概念圖等形式將課堂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其主要目的在于強調重點、明確關鍵,揭示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認識本質、掌握規(guī)律。這一方法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其關鍵在于對教學內容的提煉是否精當,以及表述形式。如在學習“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后,可利用表格列出DNA和RNA兩種核酸的組成、結構、功能和分布等方面重點內容進行比較總結。
(2)活動練習。在課堂教學結尾階段,抓住重點,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書面練習、實驗操作或者探究討論也是一種重要的小結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加強自主學習活動,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成功的練習型小結的關鍵在于讓學生主動參與,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則必須精選問題,使其既涵蓋所學知識,又富于趣味。如在“興奮在神經(jīng)纖維上的傳導”的小結時,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如果從一根神經(jīng)纖維的兩個位置分別給予一個相同強度的刺激,這樣會產(chǎn)生兩個興奮,當兩個興奮相遇時會發(fā)生何種現(xiàn)象?”讓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并在此基礎上更為深刻地理解興奮產(chǎn)生和傳導的細胞學基礎。
(3)拓展延伸。一堂課的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問題需要學生課后思考、探究,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小結作為聯(lián)系課內外的紐帶,把一些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連而課堂上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開辟“第二課堂”,從而達到拓寬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例如在“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教學結束后,教師在小結時指出: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等,而這些問題又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請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通過雜志、報紙、電視和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了解上述環(huán)境問題的成因及防治的方法,思考我們能夠為保護環(huán)境做些什么?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既鞏固了課堂所學,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生物學問題的探究欲望,實現(xiàn)了教學的有效延伸。
(4)交流評價。課堂小結時,設置短時間的討論爭辯,可打破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體會、感受和困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在“基因工程”教學小結中,教師可以搭建平臺,指導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辯論生物科學技術在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這樣的小結具有較大的開放性,不僅關注了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無疑可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發(fā)展。
3.設計課堂小結應注意的問題
(1)拓寬課堂小結的功能定位。高中生物教學應重視課堂小結的功能的研究,許多教師對于課堂小結的功能仍然定位于對知識技能的回顧與整理,實際上,除了對知識技能的小結外,課堂小結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fā)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這些功能卻往往被忽略,出現(xiàn)走過場、形式化、功能單一等不良形象。因此,在設計課堂小結時,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在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能力三個維度有所側重。
(2)突出課堂小結的活動主體。課堂小結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的繼續(xù)和深入,在小結時,學生仍然是學習的主人,只是這種學習活動目標更明確、過程更集中,因而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更重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放手,同時要積極參與其中,適時點撥、正確引導,也許學生的思考與總結不夠完美,但這畢竟是學生自己的成果,是學生主動的自我建構的結果,從發(fā)展學生的認知結構而言,顯然比教師“獨白”式的或者形式問答式的小結更有意義。
(3)豐富課堂小結的呈現(xiàn)形式。課堂小結的具體呈現(xiàn)形式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聽覺和視覺相結合的呈現(xiàn)形式,在視覺化呈現(xiàn)形式方面,應關注文字、表格、圖形的有機融合,做到繁簡適宜,給學生留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和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要特別重視課堂小結的問題和展示平臺的設計,做到問題指向明確、層次分明,避免含糊不清、空洞寬泛,通過學生的交流展示,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概括和表達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反思、體驗過程、領悟規(guī)律的良好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