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差小明
(中央民族大學 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081)
試析彝族花鼓舞的文化意蘊
吉差小明
(中央民族大學 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081)
彝族花鼓舞是一種彝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記憶符號,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ü奈柙谝妥迕耖g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鮮明的神圣與世俗雙重屬性,具有儀式化和世俗化的雙重文化意蘊。本文以《篤慕羅思則》《查詩拉書》《尼租譜系》《吾查們差·喪葬起源篇》《吾查們差·祖先長壽篇》等文獻文本為案例,分析彝族花鼓舞的喪葬文化意蘊、原始宗教文化意蘊、祖靈崇拜文化意蘊等。
彝族花鼓舞;文化內(nèi)涵;宗教文化;祖靈崇拜;喪葬文化
彝族花鼓舞主要流傳于云南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村寨,如雙江鎮(zhèn)、小街鎮(zhèn)、化念鎮(zhèn)、甸中鎮(zhèn)、塔甸鎮(zhèn)、富良棚鄉(xiāng)、大龍?zhí)多l(xiāng)、岔河鄉(xiāng)等彝區(qū)。彝語稱“花鼓舞”為“熱波必”,是一種歷史久遠的民間集體舞蹈。彝族花鼓舞是峨山彝族逢年過節(jié)、喜慶活動、婚姻活動及日?;顒拥葓龊媳夭豢缮俚拿耖g集體活動,是民眾性娛樂舞蹈和原始宗教活動、婚姻儀式活動及喪葬儀式活動場合中最活躍的神圣性民族原生態(tài)集體舞蹈。彝族花鼓舞成為峨山彝族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和區(qū)域文化的形象標志,對峨山經(jīng)濟建設(shè)、文化建設(shè)和文明社區(qū)建設(shè)有著深遠的影響。保護與傳承彝族花鼓舞對彝族社會發(fā)展及現(xiàn)實生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價值。本文以《篤慕羅思則》《查詩拉書》[1]《尼租譜系》[2]《吾查們差·喪葬起源篇》[3]和《吾查們差·祖先長壽篇》[4]等文獻文本為案例分析,彝族花鼓舞的喪葬文化、祖靈崇拜文化、宗教文化及各種民俗文化意蘊。
彝族是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喪葬習俗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深厚獨特,老人去世被彝族人民視為一種正常回歸自然現(xiàn)象,彝族有句諺語:“op cy ap ggo ne,wa cyt ap bbut yy.”(老人不去世,后代不繁盛)關(guān)于喪葬起源是這樣記載:“開了喪葬門,傳了喪葬禮?!焐癫吒衿?,若人不會死,地上容不下。若樹不會死,難見著天了。若草不割掉,就難走通路。”這反映了彝族對死亡來源的想象,也是對喪葬儀式起源文化意蘊的深層闡釋。彝族喪葬活動中滲透著濃厚的彝族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死觀、靈魂觀、鬼神觀等文化意蘊。喪葬儀式活動中展演的花鼓舞反映了彝族先民驅(qū)鬼巫術(shù)色彩的儀式。彝族喪葬儀式活動中展演的花鼓舞與地理自然環(huán)境、人文精神環(huán)境、原始宗教信仰、原始生態(tài)空間具有密切文化淵源關(guān)聯(lián)。
通過對喪葬儀式活動中花鼓舞的研究,進而深入分析彝族傳統(tǒng)喪葬深層文化意蘊。關(guān)于喪葬舞蹈起源在滇南彝族《喪葬起源篇》中這樣記載的:“樹枝蓋猴尸,黑布遮猴眼,靈堂置猴尸,君臣拜猴尸,猴尸猴駿馬,死伴做給猴,畢摩祭誦猴,獻黃牛山羊黑豬,派奴仆做事,祭者拍手掌,有跳有舞的,遍地躺黑豬,擂鼓震天響,海栽掛紅巖,君臣主喪事,門前眾人磕。”在彝族人民眼里,死亡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喪葬儀式活動中跳花鼓舞是彝族人民一種調(diào)節(jié)社會關(guān)系和人類交往關(guān)系的內(nèi)在機制和外在紐帶。彝族花鼓舞是一種彝族喪葬儀式中集體性的儀式舞蹈,可以使受眾獲得祖先賜予福祿和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彝族花鼓舞與彝族民眾心理結(jié)構(gòu)密切關(guān)聯(lián),是表達對天神祖先的敬意和對始祖阿浦篤慕的尊崇,最終達到祈禱祖先神靈保佑生者健康平安和期盼來年莊稼豐收的心理慰藉功能。
《喀吉思》中的《招魂經(jīng)》部分內(nèi)容這樣記載:“歸來魂歸來,日無魂不亮,月無魂不明,人無魂難活。”[5]《喀吉思》的“尾聲”部分向朵阿諾資的生者之魂講述生命的喜悅與呼喚其魂返回現(xiàn)世,如“朵阿諾資者,魂去永不回,爹在妻兒在,全家樂無窮”。彝族死者儀式活動中送魂不僅是送走死者之靈魂,也要把生者的靈魂招魂現(xiàn)世。關(guān)于彝族人民的生死觀是這樣記載:“人人會死亡,現(xiàn)在你兒大,疾病纏你身,漸漸無力支,含淚離人世。裝棺輪到你,請你放心去,別再戀塵世,做會人鬼去?!笨梢姡妥迦嗣裾J為人類死亡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也反映彝族靈魂永存思想。彝族喪葬儀式場域舉行的花鼓舞是讓生者們追溯祖先遠古時期體驗過的生活艱辛與民族遷徙歷史記憶,具有歷史性教育功能?;ü奈枋且妥迕耖g民眾傳統(tǒng)教育有力的傳承手段?;ü奈鑼σ蛥^(qū)和諧文明社區(qū)建設(shè)和促進民族團結(jié)思想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喪葬儀式活動中,彝族花鼓舞不僅增強民族歷史文化記憶功能,而且詮釋其富含民族遷徙歷史記憶的神圣儀式文化意蘊,反映彝族祭祖、慶典、傳統(tǒng)節(jié)日及日常生活各種民俗活動的文化意蘊。
黃龍光認為,彝族花鼓舞是一種彝族民間喪葬禮儀喪葬經(jīng)和喪葬儀式集體舞蹈,喪葬禮儀中群眾集體圍圈繞木棺鼓舞,以花鼓舞的形式將亡靈根據(jù)彝族遷徙路線送回古代彝族始祖原地“茲茲普烏”。彝族花鼓舞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的文化符號。正如曾茜指出:“彝族花鼓舞已成為了峨山的文化標志?!盵6]彝族花鼓舞是峨山彝區(qū)人民的共同民俗文化,通過解讀花鼓舞來窺視彝族歷史源流和深層文化內(nèi)涵。彝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中展演花鼓舞時,花鼓舞是一種具有世俗化、生活化、審美化的藝術(shù)表演活動。彝族花鼓舞以形象的人體動態(tài)藝術(shù)展示了彝族文化內(nèi)涵,襯托了民俗舞蹈的文化意蘊,展示了民俗舞蹈的本質(zhì)特征和一種彝族文化記憶現(xiàn)象。
“鼓”是彝族宗教神職人員畢摩或蘇尼主持原始宗教儀式活動時必備的神器物,是人與自然、人與神或人與鬼溝通的重要媒介,在彝族人民眼里它具有神圣的靈性文化意蘊。在滇南彝族經(jīng)書《祖先長壽篇》中有關(guān)于“鼓”淵源的記載:“月亮生銀子,太陽生金子,長矛要置好,擂鼓震天響,地上鑄鐵鍋,天宇鑄鐵鐘,鐵鼓配鐵鐘,尋找敲鐘人,煮鐵燒五樣,三樣配銀打,三樣在高空?!被ü奈枳钤绯霈F(xiàn)在祭祀場合,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花鼓舞逐漸走向了群眾廣泛參與的具有娛樂性和表演性的舞蹈。恩格斯認為:“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奠的主要組成部分?!瘪R克思也在《摩爾根〈古代社會〉摘要》中指出:“舞蹈是一種祭奠形式?!币妥寤ü奈柙从谧诮碳赖斓膬?nèi)容,是一種群眾共同喚醒歷史的集體記憶,是一種對彝族傳統(tǒng)民俗的文化記憶,是一種彝族藝術(shù)的記憶符號,具有獨特的審美文化價值和深厚的文化意蘊。
彝族花鼓舞是彝族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文化縮影,是彝族人民優(yōu)秀民俗文化現(xiàn)象的表征。它以歌舞的形式展示彝族社會生活的真實風貌,折射出彝族原始宗教文化——畢摩文化。畢摩文化具有多層面的歷史文化意蘊,既是原始宗教文化,也是彝族民俗文化。彝族人們認為死者之靈魂有三個:一個是“祖先之魂”,在彝族畢摩的主持誦經(jīng)指引下回歸祖先圣地——茲茲普烏,成為保護后代子孫的祖先之魂;一個叫“守墳魂”,在亡者被火葬后用泥土和石頭做一個圓形的墳墓,守墳魂一直守護墳場;另一個叫“守家之魂”,彝族在宗教儀式中制作靈牌儀禮“瑪都”后附在靈牌上,被家族成員長久供奉的魂,經(jīng)過數(shù)年后通過送祖靈儀式被送往祖界成為祖先之魂。關(guān)于彝族送魂歸祖相關(guān)內(nèi)容敘述:“摁,喪者喲!踏上祖靈路,荊茂棘又旺,長滿尖刀草。途上尖刀草,桿有大腿粗,葉有篩子寬,棘似牛角樣。別人不踩草,可回祖先地,若我不踩草,你難見祖靈?!币妥寤ü奈杈哂行蜗笮院颓楦行缘奶攸c,反映彝族先民的靈魂觀和獨特文化底蘊。
在彝族喪葬儀式活動中畢摩要念經(jīng),如送靈魂時念《指路經(jīng)》中的《送靈經(jīng)》部分,指給死者之魂通往祖界的路線溯源,詮釋著指引靈魂回歸祖先圣地茲茲普烏之文化意蘊。彝族人民認為,畢摩誦經(jīng)的語言具有強大魔力和神圣的靈性,可以為死者之魂正確引導回歸祖界。在彝族喪葬活動中不僅逝者親人要守夜,畢摩也念經(jīng)守靈,如滇南彝文經(jīng)書《白奪書》載:“在這道場里,在這守靈處,畢摩夜不睡,祭詞朗朗誦,畢摩做靈伴。夜間該睡的,什么夜不睡,孝女夜不睡。孝女哭哀哀,傷心夜不睡。相幫夜不睡,忙著備飯食。不能依他們,你應該睡了?!边@反映彝族喪禮夜間守靈文化意蘊。
我國西南彝族擁有頻繁多樣的宗教祭祀儀式,孕育著原始古樸的畢摩文化。彝族畢摩文化是彝族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對彝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對形成彝族的群體意識和強化文化認同有著深遠的影響。彝族社會政治、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都含有深刻的宗教文化烙印。喪葬儀式是一種以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觀為核心的廣泛存在于彝族民間的宗教模擬儀式活動。黃龍光從共時與歷時視角全面研究彝族花鼓舞起源、喪葬送靈儀式和藝術(shù)活動中展演情況及傳承現(xiàn)狀。畢摩文化是由畢摩和彝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以經(jīng)書和儀式為載體,神鬼信仰和巫術(shù)祭儀為核心,念經(jīng)或口誦為手段,犧牲用物為媒介,同時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社會歷史、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shù)、天文地理、醫(yī)藥衛(wèi)生等的一種特殊的宗教文化。
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具體表現(xiàn),是彝族人民內(nèi)在心理活動的外在體現(xiàn),是彝族人民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具體表述,是彝族人民傳統(tǒng)民俗深層文化意蘊的群眾展演活動形式。彝族儀式空間包括物質(zhì)環(huán)境空間和精神環(huán)境空間,包含彝族社會結(jié)構(gòu)、家支組織結(jié)構(gòu)、原始宗教信仰體系、文化知識體系、人際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等。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原始宗教儀式所展現(xiàn)出的重要民俗文化價值。
彝族花鼓舞對始祖阿浦篤慕先祖的崇拜,反映始祖阿普篤慕勤勞、智慧、英勇無畏的光輝形象?!耙妥灞臼且粋€遷徙民族, 祖靈崇拜是彝族傳統(tǒng)信仰的根本核心?!薄盎ü奈枋且妥鍤v代祖先和后人之間強有力的血肉紐帶?!盵7]花鼓舞來源文獻《篤慕羅思則》中記載先祖世系,創(chuàng)業(yè)過程和遷徙路線等,花鼓舞可以讓后世子孫永遠記住先祖英雄事跡。彝族人民現(xiàn)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祖先崇拜現(xiàn)象,逢年過節(jié)都要舉行相關(guān)的祭祖儀式。祖先崇拜是以血緣世系為永恒紐帶的氏族、部落、家族、家支的產(chǎn)生發(fā)展繁衍為基礎(chǔ),使祖先觀念與靈魂觀念為精神紐帶而產(chǎn)生的一種祖先崇拜思想意識形態(tài)。在各種祭祀活動中尊奉祖先是祖靈崇拜最古老的形式。祖靈崇拜是一個家族、氏族或民族最早族源崇拜的文化象征,折射出民族獨特的祖先崇拜文化意蘊。彝族祖先崇拜的觀念世代傳承,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傳統(tǒng)血緣觀念和“靈魂不滅”的思想觀念,他們認為靈魂是一種無形無質(zhì)的神秘力量,可以保佑家族家人幸福安康。彝族花鼓舞反映了彝族先民的祖先崇拜思想意識和文化意蘊。
彝族是一個多種崇拜的民族,歸納起來有祖靈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類。各種崇拜文化與畢摩文化緊密聯(lián)系,彝族畢摩擁有豐富的經(jīng)書和多樣的儀式,較好地保留著少數(shù)民族原始宗教畢摩文化元素,彰顯出彝族社會發(fā)展成熟期的傳統(tǒng)宗教特質(zhì)和獨特的畢摩文化現(xiàn)象。彝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浩繁深邃的畢摩經(jīng)書和儀式是彝族原始崇拜的神靈系統(tǒng),神圣深沉的祭祀儀式中蘊含著濃厚的宗教文化意蘊。
祖先崇拜一種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具體表征,“族群認同指族群身份的確認,是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的依附”[8]。祭祖儀式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宗教文化的表達方式之一,是一種族群性的儀式活動。儀式是一種最為直接并有效文化儲存的敘述模式,是一種文化符號,反映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意蘊。彝族花鼓舞來源《篤慕羅思則》,據(jù)說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經(jīng)歷洪水泛濫,以自己的智慧開創(chuàng)人類幸福生疆創(chuàng)業(yè)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文化淵源。如《篤慕羅思則》中這樣記載:“阿普篤慕尼,新妻生下子,成為一個支。二妻生下子,分成一部落?!币妥寤ü奈枰晕璧感问秸寡菀妥逑让襁w徙的歷史事跡和敘述彝族歷史文化。花鼓舞作為峨山彝族群眾性集體舞蹈,是一種歷史敘事、族譜敘事、圖騰敘事、民族遷徙敘事及社會敘事共同構(gòu)建一個文化知識體系,是一種族群表達文化意蘊的敘事模式。
彝族崇尚祖先,其祖靈崇拜歷史久遠,是彝族人民民間信仰的核心組成部分。彝族人民認為人死后靈魂永存,并需要把亡靈送回祖先故地,把祖先靈魂永遠“存活”視為子孫后代重要的精神依托。是促進民族感情和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對維系彝族社會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花鼓舞展演活動是一種對祖先遷徙歷史經(jīng)歷和送靈魂歸祖先之源地的敘述表達形式,是一種彝族人民聚集在一起,畢摩誦經(jīng)把靈魂回歸祖先故地與祖魂團聚的儀式敘事活動?!耙妥寤ü奈璁a(chǎn)生的深層精神根源是其傳統(tǒng)魂靈觀念基礎(chǔ)上形成的祖靈崇拜?!盵9]黃龍光認為,喪葬儀式花鼓舞的打跳驅(qū)鬼、安魂和送靈歸祖可以強化祖靈信仰和彝族文化的傳承功能。彝族花鼓舞是彝族祖靈崇拜的一個高度濃縮和凝結(jié),是其祖靈信仰文化情結(jié)的一個舞蹈敘事符號,是深層文化底蘊的外在表現(xiàn)。
綜上所述,彝族花鼓舞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藝術(shù)特征和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深刻影響著彝族群眾的價值取向,深刻反映彝族人民生活深層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彝族花鼓舞文化遺產(chǎn)是千百年來彝族祖宗為后世留下的一份珍貴禮物,是經(jīng)過多年的風雨洗禮后的美好文化遺產(chǎn),其背后的文化意蘊包括彝族的喪葬文化意蘊、宗教文化意蘊、祖先崇拜文化意蘊及文化審美情趣意蘊。保護和傳承彝族花鼓舞文化遺產(chǎn),對彝族地區(qū)精神文明家園的建設(shè)具有重要的作用。彝族民間花鼓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鮮明的神圣性和世俗性民俗生活特征,解讀花鼓舞文化意蘊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1] 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查詩拉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40.
[2] 玉溪地區(qū)民族事務委員會.尼租譜系[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295.
[3] 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吾查們差·喪葬起源篇[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10.
[4] 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吾查們差·祖先長壽篇[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5-56.
[5] 羅希吾戈.喀吉思[M].馬黑木呷,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167、172.
[6] 曾茜.保護傳承中的峨山“彝族花鼓舞”[J].民族音樂,2009(5): 42.
[7] 黃龍光.儀式舞蹈與歷史記憶:彝族花鼓舞起源初探[J].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shù)學院學報, 2010(3): 34.
[8] 王建民.民族認同的淺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1(2):56-59.
[9] 黃龍光.民間儀式、藝術(shù)展演與民俗傳承:峨山彝族花鼓舞田野調(diào)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
責任編輯:姚文婷
Analysis on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i Flower-Drum Dance
JICHA Xiaoming
(Department of Minorit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Flower-drum dance with a profound national cultural implication is a traditional fork culture memory symbol of Yi Nationality, which not noly has distinctive sacred and secular attributes, but also has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ceremony and secularization in the real life of Yi people. This paper, taking the literature texts ofDuMuLuoSiZe,ChaShiLaShu,NiZuPuXi,WuChaMenCha·SangZangQiYuanPianandWuChaMenCha·ZuXianChangShouPianas cases,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s of funeral culture, primitive religious culture, ancestor soul worship culture of Yi flower-drum dance.
Yi flower-drum dance; cultural connotation; religious culture; ancestor worship; funeral culture
2016-08-26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項目(YZWH1606)
吉差小明(1987-),女(彝族),四川越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比較文學、民族文獻、彝族文化研究。
J722.212
A
1009-3907(2017)03-0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