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季杉 趙婷
(湖北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宗教·倫理·法律
林季杉 趙婷
(湖北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宗教明顯具有某種律法性。宗教律法性的直接體現(xiàn)是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在內(nèi)的所有宗教都有戒律;宗教律法性的間接體現(xiàn)是宗教涵養(yǎng)法律,世俗的法律實踐提供價值基準。宗教的律法性源于關(guān)于人的罪性的價值判斷。在基督教那里,宗教戒律的存在以及對上帝制定的神圣性律法的服從因人的罪性和墮落而有了合理性。宗教的律法性有別于一般法規(guī)的律法性,著力于人之“道德之心”。宗教總是與道德保持一種張力,這種張力是一種“向上”的聯(lián)系。法律的價值取向是不作惡,所以其律法性注重現(xiàn)實與現(xiàn)世,著力于人之“行”。法律總是與道德保持一種距離,這種距離是一種“向下”的聯(lián)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宗教是道德的上線,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或下線。
宗教;法律;道德
一
一般來說,法律意味著一種秩序,宗教意味著一種信仰,法律與宗教代表了人類經(jīng)驗的兩種不同的面向。但只要我們深入考察宗教,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宗教和法律又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支持。如果說,有了宗教的支持,法律就可以獲得其神圣性和精神力量,那么,有了法律的支持,宗教就可以擁有歷史感,而不至于成為私人性的神秘體驗。如果缺少了這種相互支持,宗教的社會性就會被極度弱化,法律的權(quán)威性也將大打折扣。有如美國學者伯爾曼所指出的:“在法律與宗教彼此分離的地方,法律很容易退化成為僵死的法條,宗教則易于變?yōu)榭裥??!盵1](P151)
在宗教與法律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支持中,可以發(fā)現(xiàn)宗教明顯具有某種律法性。
宗教律法性的直接體現(xiàn)是所有宗教都有戒律。佛教的“十戒”是佛門四眾弟子必須遵守的基本戒。一是不殺生,二是不偷盜,三是不邪淫,四是不妄語,五是不飲酒,六是不奢華,七是不歌舞觀聽,八是不坐高廣大床,九是不非時食,十是不捉金銀寶物。伊斯蘭教的經(jīng)典是《古蘭經(jīng)》,對古蘭的解釋及圣人穆罕默德的言行的記錄是圣訓,伊斯蘭教包含很多對穆斯林的指引以及戒律。一是真主是唯一的,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二是嚴禁偽證、誣告、誹謗、讒言、猜忌。三是禁止吃自死物、血液、豬肉,禁用有毒的植物飲料。四是嚴禁與外教人結(jié)婚,嚴禁與相近血緣、親緣、乳緣和婚緣關(guān)系的人結(jié)婚,禁止同性戀。五是禁止禮拜時吐痰、打哈欠、吹東西,禁止婦女妝飾,禁止男性佩帶飾物。六是不要違背真主的禁令而殺人,不要自殺。七是不要賭博、占卜、抽簽,嚴禁重利盤剝、商業(yè)欺騙、囤積居奇。八是不要飲酒,不要接近毒品和麻醉品。《古蘭經(jīng)》承襲了古代阿拉伯社會的習慣和仲裁慣例,提出了自己的無息貸款法、遺囑繼承法、婚姻法、刑法等幾種法規(guī)。在《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七節(jié),基督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薄恶R太福音》第五章第十八節(jié),基督耶穌接著又說:“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基督教的“摩西十誡”是所有基督信仰宗教的基本戒律。一是除耶和華以外不可有別的神,二是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三是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四是記念安息日,守為圣日,五是孝敬父母,六是禁止殺人,七是嚴禁奸淫,八是反對偷盜,九是不可作偽證,十是不可貪戀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驢和其他的一切。
宗教律法性的間接體現(xiàn)是宗教涵養(yǎng)法律。伯爾曼指出,在人類的文化里,儀式、傳統(tǒng)、權(quán)威和普遍性這四種要素為法律與宗教所共有,并且正是這四種要素的存在,使得法律與宗教具有很強的融通性。宗教為涵養(yǎng)法治之源。從某種意義上說,宗教為世俗的法律實踐提供價值基準。法律的基本精神總是包含著宗教的元素。法律所追求的平等、友愛等價值理念與宗教觀念彼此之間存在競合。宗教不僅在諸如正義和平等等價值觀方面為立法確立信仰基礎,而且教會自身的組織治理也成為法律的制度之源。宗教的核心思想和價值立場深深地反映在現(xiàn)行的法律學說與體制之中。法律上的平等觀念顯然不是來自生活世界的經(jīng)驗。因為人自出生起便在天賦與財富等方面存在不平等。人人生而平等只是一種理想,而不是一種事實。既然平等觀念不可以得到經(jīng)驗的證實,便只能歸入超驗理念或宗教信仰的世界。人被造物主所造時本是平等的,這是信仰或信念,不在經(jīng)驗觀察的范圍之內(nèi)。如果取消宗教信仰,法律意義上的平等觀念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此外,法律上的公民不服從原則、財產(chǎn)權(quán)神圣、契約權(quán)利、良心自由、對公權(quán)力的道德限制等觀念也都極大地受惠于宗教之精神。
西方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基督教對于法治思想的產(chǎn)生起到了重要的啟示、示范和推動作用。西方的法律體系與以《圣經(jīng)》為基礎的宗教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理解基督教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的政治與法律。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人人都要遵紀守法等觀念的養(yǎng)成和基督教有著緊密關(guān)聯(lián)。事實上,在西方基督教影響的社會中,關(guān)于法律尊嚴的思想比較容易養(yǎng)成、踐行與堅守?;浇痰暮诵睦砟钜恢彼茉熘鞣降恼闻c法律。西方的法學簡直就像是一種世俗的神學。歷史地看,西方法律意識來自上帝向人說話、立約的宗教信仰。在一定意義上,法律文化即天啟文化。法律是上帝意志的體現(xiàn)。例如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來源于上帝。公元529年,羅馬人本尼迪克創(chuàng)辦修道院。修道院制定的《本尼迪克規(guī)章》就是管理修道院生活的書面法律。規(guī)章規(guī)定,沒有任何人可以凌駕于這份書面法律之上,擁有重大權(quán)力的院長也必須遵守規(guī)章,否則就會被修士們罷免。這種思想最終演變成了憲法思想。美國憲法就明確指出,憲法是根本法,任何個人和黨派都不能超越其上。美國憲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本尼迪克規(guī)章》的世俗版本。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教會讓西方人懂得了什么是現(xiàn)代法律制度。路德認為十誡就是更為清晰的自然法。而自然法是所有人類法律永恒的、不可改變的基礎。“公民自由和公正的締造者……都廣泛地從人類自由是上帝所賜的基督觀念中吸取營養(yǎng)。”[2](P207)桑多斯(Sandoz)說:“基督教構(gòu)成了歷史上對民主和人民自治的強調(diào)最深厚的基礎?!盵3](P13)無論是《大憲章》(1215年)、英國的《人權(quán)請愿書》(1618年)和《人權(quán)法案》(1689年),還是美國的《美國人權(quán)法案》(1791年),都體現(xiàn)出桑多斯所說的基督教的基礎性作用。馬格里奇說過:“我們一定不能忘記人權(quán)肇源于基督教信仰?!盵4](P19)基督教對個人所做的區(qū)別于自私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肯定,極大地影響了西方法律的人權(quán)觀。施密特說:“基督教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為個人的自由和權(quán)利奠定了基礎?!盵2](P217)我們可以說,基督宗教精神深刻地推動了自由和公正的進程。如果沒有基督教的滋潤,西方法律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速度要緩慢很多。
二
宗教的律法性源于關(guān)于人的罪性的價值判斷。罪是基督教教義的基本范疇,原罪觀是基督教神學思想中一個基礎性的觀念?!白铩痹谙ED版本的《圣經(jīng)》中是hamarria,意為“錯失靶心”,在神學里意為背離了上帝的旨意,偏離了上帝為人規(guī)定的義務軌道,以至沉淪到了無底深淵。自從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旨意而犯下了人類最初的罪——原罪后,這份罪就遺傳給了他們的后代,從此人天生就有了惡性,就有了犯罪的強烈傾向。也就是說,只要有機會、有條件,人人都會犯罪,人人都會做出違背神人之約、人人之約的行為。所以,基督教提醒亞當和夏娃的后人必須時刻對人的罪性保持警覺。加爾文認為,上帝的應允和警告正是要試驗亞當?shù)男叛觯瑏啴斔鶠楸畴x了上帝的旨意,乃是一種嚴重而可惡的罪。亞當?shù)膶凫`生命在于與他的創(chuàng)造者合一,他一旦和上帝疏遠,就會造成靈魂的死亡。因此,他那破壞天地間全部自然秩序的背叛行為必然禍及子孫。亞當?shù)淖锸瞧帐朗茉{咒的根源。不但他一人受苦,連他的子孫也一同遭殃。自己的墮落是從母胎開始的。從不潔之根而來的每一個后人,生來就沾染了罪孽。這遺傳的腐敗就是原罪。原罪是遺傳而來的邪惡,擴散在心靈的各部分。正如保羅在《圣經(jīng)·羅馬書》5∶19中所言:“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無論是在原罪的起源上,還是在原罪的可傳殖性上,加爾文和奧古斯丁都保持一致。從起源上看,原罪始于始祖對上帝約束的不服從;從可傳殖性上看,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兒女,他們墮落本性的根源在亞當。自從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中第一次濫用了自由意志,或者說原罪之后,惡就進入世界,人類擁有的自由意志成為了“被束縛的自由意志”,人類失去了完全行善的自由,就如保羅在《圣經(jīng)·羅馬書》7∶19中所說:“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惡,我倒去作?!比祟悡碛蟹缸镒鲪旱谋厝恍耘c普遍性。只有上帝是全善的,世上的每個人都是罪人,不能具備上帝那樣十全十美的道德品性,這就是人類的困難與困惑。
有了原罪,就必須有對于人的原罪屬性的防范和控制,進而才有對于人的救贖。因為人的貪欲與驕傲,人無法靠自身的力量來避免犯罪,達到至善的境界。為了避免更大的不義,宗教的戒律必須存在。人皆有罪,需要信仰上帝才能得救。人有根深蒂固的罪惡性與墮落性,只有依賴上帝的恩典才能解脫世俗的罪惡,從而達到至善的境界。杜絕或削弱人性原罪、權(quán)力原罪的根本辦法只有求助于基督的救贖,求助于宗教來設定和控制權(quán)力行使的界限。宗教戒律的存在以及對上帝制定的神圣性律法的服從,因人的罪性和墮落而有了合理性。宗教的戒律源于人的墮落和罪性。宗教戒律通過建立管理秩序而對人的罪性進行補救,有助于人類在墮落狀態(tài)中維系基本和平與生存,引導人人悔改并彼此相愛,以便控制人的放蕩,建構(gòu)與調(diào)控社會秩序。有學者指出:“正是由于宗教信奉作為賞善罰惡之正義主宰的神的存在,規(guī)定了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天堂地獄、來世報償?shù)冉塘x信條,這才促使世人去惡向善,并為人們的道德行為提供了神圣的保證,為社會倫理秩序的穩(wěn)定和道德的凈化奠定了可靠的基礎?!盵5](P753~754)這一點可以從基督教本身就是一種契約宗教而得到進一步說明。“約”是基督教的重要概念。《圣經(jīng)》的另外一個名稱就是《新舊約全書》。在《舊約圣經(jīng)》中有上帝與亞當夏娃的約、上帝與摩西的約,在《新約圣經(jīng)》中有基督與門徒的約。基督教作為契約宗教,最核心的內(nèi)容就是創(chuàng)造主與人類立約,以此規(guī)范人與上帝、人與人的關(guān)系。如果人不守約甚至毀約,關(guān)系就會遭到破壞,罪就會產(chǎn)生。為了防范罪的產(chǎn)生,確保關(guān)系和諧,顯然人就必須嚴格守約而不違約。
宗教的原罪假定推動了自然法學說的發(fā)展,并通過自然法理論而影響到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對西方近代民主憲政思潮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改革宗的《比利時信條》便將世俗國家的產(chǎn)生與存在歸因于人類的淪落與原罪。在改革宗看來,恰是因為人類的淪落與原罪,上帝才指派了君王、諸侯和官吏,使世界接受法律和政策治理。世俗國家就是人類淪落的產(chǎn)物,是由罪而生并且與罪相對抗的體制。人類淪落之后,國家就是人類在世間生活的唯一希望。正是從原罪假定出發(fā),西方政治和法律一方面強調(diào),因為人類的罪性和普遍墮落,必須建立世俗國家并利用其具有的強制性權(quán)力合法地警戒以及懲罰人的犯罪,補救人的罪性,維護和平、正義與生存;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同樣因為人類的罪性和普遍墮落,世俗國家的權(quán)力應當被限制,應當通過限制所有人的權(quán)力來保護每個人的自由,而不是基于人性可以達到至善的理想,去賦予圣人無限擴張的政治權(quán)力。這就是說:人是有限的,免不了會出錯,因此有必要建立國家和政府,以便承擔起約束人性的管理責任;同時,因為國家和政府的背后是人,并且是有限的人,因此國家和政府不僅不是徹底可信的,反而應該被監(jiān)督。原罪說對人類“人性原罪”的預設必然會導致“權(quán)力原罪”??梢哉f,西方的政治和法學廣泛認同基督教有罪之人需要信仰上帝才能得救的思想,因此斷然主張不要將絕對權(quán)力交付給任何人,即使是賦予政府的部分權(quán)力也要進行分散或制衡。最早提出三權(quán)(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的是孟德斯鳩,而最早實現(xiàn)三權(quán)分立的是美國。在美國的分權(quán)實踐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支撐,那就是對于罪的覺醒。在早期,美國殖民地的多數(shù)居民都是基督徒。在基督教信仰的影響下,這些基督徒對于罪的觀念深信不疑,對于權(quán)力的過分集中抱有高度的警覺。作為權(quán)力分立與制衡原則的典型,美國政體在設計之初便把人的罪性視為理所當然的、不證自明的前提:因為人的罪性,所以政府的存在因其對人的懲罰與補救而具有了合理性。因為人皆墮落,所以任何人都無權(quán)要求別人像工具一樣服從自己。而權(quán)力若沒有外界約束,就將無法控制。故防止強權(quán)侵犯的最根本的方式是民主,只有一個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政體才能在根本上加強對政府的制約。于是,為了避免專制與獨裁,建國國父將最高權(quán)力一分為三,形成行政、立法、司法三權(quán)分立且彼此制衡。分權(quán)制衡說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權(quán)力必須分立、權(quán)力分立后應交給不同的主體行使,權(quán)力分立的核心是制衡立法權(quán)。當麥迪遜宣稱所有擁有權(quán)力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足以信賴從而為分權(quán)作辯護時,他實際上回應了基督教對人墮落天性的教導。在麥迪遜的思想里,人類的罪惡天性要求設置政府的三大機構(gòu),每一機構(gòu)對其他機構(gòu)起監(jiān)督作用,從而保證政府的誠實與正直。假如司法權(quán)不獨立于立法權(quán)和行政權(quán),就無自由可言。
三
宗教的律法性有別于一般法規(guī)的律法性。宗教信徒?jīng)Q不可將律法當成罪得赦免和承受救恩的法定教條體系,以為靠著它可以積累功德,以換取救恩。宗教是向善的,是一種內(nèi)心的本能或氣質(zhì)。所以其律法性著力于人之“道德之心”。道德的根據(jù)在人心。一個人之所以是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遵從了內(nèi)在于他心中的道德法則;一個人的行為之所以被稱為是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沒有遵從內(nèi)在于他心中的道德法則。自然神論認為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就是道德,基督教就是一種以耶穌為榜樣的勸人向善的宗教?;浇烫貏e強調(diào),信徒必須遵守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藉著神的恩典和信靠基督的信心以及圣靈的內(nèi)住,得到守全律法的內(nèi)在動力和能力。也就是說,人單從外表來遵從律法并不夠,還需要內(nèi)在心靈的接納?;浇陶J為真正的善在于內(nèi)心的虔信,在于動機的純正。正如《新約·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二十八節(jié)所說:“凡看見婦女就動邪念的,這人心里已經(jīng)與她犯奸淫了。”這是一種圣徒式的道德觀,然而卻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它把善從外在行為歸諸到內(nèi)心動機,使道德成為心中的一種信仰。這種動機論的道德觀反映到宗教上就是對上帝和基督的信。律法和誡命肯定要遵行,但著力點是內(nèi)心的信?;浇讨阅軌驍z住人心的力量,是因為它巧妙地把具有強迫性的外部的律法轉(zhuǎn)換成了內(nèi)在的自律要求。趙林這樣理解:“按照自然神論的觀點,上帝已經(jīng)把普遍的道德法則印在我們的心靈之中,正如他已經(jīng)把普遍的理性規(guī)律賦予了自然界一樣。我們只須向內(nèi)心中去發(fā)掘這些先天的道德良知,就可以成為一個虔誠而善良的基督徒?!盵6](P341)
基督教通過將個人作靈魂與肉體的劃分、將個人生活作精神生活與世俗生活的劃分,并把前者從后者中剝離開來,而與上帝建立起直接的聯(lián)系,賦予了人的精神生活某種神圣的意義和超脫世俗社會關(guān)系的獨立價值,從而將人的內(nèi)在精神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要求把上帝請回到道德世界中來。把上帝植根于這個內(nèi)在世界,實際上就是推進道德的內(nèi)在發(fā)展與深入展開,推進道德真正地在人的內(nèi)心世界生根發(fā)芽。所以,弗蘭克說:“本質(zhì)的道德就是上帝在我們心中,我們在上帝心中,道德不是法則,不是僅僅完成超驗的上帝的意志,而是具體的生活,是真實的實體因素,內(nèi)在于我們的存在中,沒有這種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融于我們的本質(zhì)深處的神賜生活,沒有這種我們?nèi)祟惐举|(zhì)的神人基礎,就沒有道德生活,沒有一種基礎來形成、聯(lián)合并完善我們的生活,同時創(chuàng)造出社會生活?!盵7](P102)
有人認為:“所有宗教道德文化均視神為神圣,以對神的信仰為支撐,沒有理性可言,無一不存在將道德反客為主的異化,因而不論是何種宗教的道德原則在內(nèi)容上都是不可取的。”[8](P114)其實,宗教的價值取向是從善,追求靈性完善。宗教在起源上與道德同時,原始的宗教戒律和禁忌是道德產(chǎn)生的資源。早期的道德戒律是以原始宗教禁忌的形式出現(xiàn)的。因此宗教在其教義中包含了道德律令。基督教的本質(zhì)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的,道德也不可避免地導致宗教。弗蘭克說:“如果沒有上帝,那么遵從道德要求就毫無意義可言,因為道德要求本身是不具備任何內(nèi)部的、合理的權(quán)威性的。”[7](P17)施韋澤說:“耶穌提出了愛的行動倫理”[9](P51),“真正的宗教同時就是真正的人道”[9](P68),“基督教必須堅持:倫理的宗教是最高的宗教”[9](P172)。宗教總是與道德保持一種張力。這種張力是一種“向上”的聯(lián)系。因此,服從宗教是最高的善。這就是弗蘭克所說的:“人的道德意識不是別的,正是人的神人本質(zhì)意識在實踐中的體現(xiàn)?!盵7](P17)為了維護這種“向上”的聯(lián)系,道德就必然走向宗教化。這就是多倫多大學瑞斯特教授所說的:“只要道德的存在有意義,那么它的作用和保羅讀猶太教法典一樣:它讓我們認識到了我們何以不能履行自己的道德愿望。用傳統(tǒng)的話說,如果道德要發(fā)揮作用,上帝必須是導致我們道德生活的最終有效原因?!盵10](P278)康德曾經(jīng)試圖證明道德無需形而上學基礎,但他不得不承認,道德世界如果離開上帝的最后認可,注定就會崩潰。
如果說宗教的約是在信仰層面上規(guī)范神與人、人與人關(guān)系的準則,法律則是在世俗層面上規(guī)范人與人關(guān)系的準則。宗教的約追求信仰與彼岸,以強調(diào)人對神的服從義務為主,屬于義務性規(guī)范[11](P81~82)。瑞斯特曾經(jīng)說:“說實在論的道德基礎中必須包括上帝的存在,而上帝的存在是命令的源泉,這不是要承認善是上帝的命令或道德的全部內(nèi)容就是遵循神提出的義務要求。它的準確意思是,對道德行為本質(zhì)的解釋必須包括對神諭的論述?!盵10](P282)法律的價值取向是不作惡,所以其律法性注重現(xiàn)實與現(xiàn)世,著力于人之“行”。法律可以創(chuàng)設某些特殊的義務,但不可創(chuàng)設服從法律的法律這樣的道德義務。因為“一項要求服從法律的法律將是沒有意義的。它必須以它竭力創(chuàng)設的那種東西的存在為先決條件,這種東西就是服務法律的一般義務。這種義務必須,也有必要是道德性的。”[12](P35)所以,法律總是與道德保持一種距離。這種距離是一種“向下”的聯(lián)系。如果有意強調(diào)這種向下的聯(lián)系,必然走向道德的法律化。
不過,道德律之“律”與一般意義上的法律之“律”不盡相同。在社會秩序的維護、主體行為的約束以及這種維護與約束所產(chǎn)生的力量等方面,道德律與法律顯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表現(xiàn)在:道德律之“律”源于自由的內(nèi)在規(guī)定,是自律性的,而法律之“律”源于自由的外在規(guī)定,是他律性的。道德律重在感化,偏于價值引導、內(nèi)心觸動;而法律重在懲罰,偏于強力推動、形成威懾。即所謂“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只涉及外在的行為,行為體現(xiàn)的自由是外在實踐的自由,而道德律本身就是決定我們行為的原則,行為體現(xiàn)的自由是內(nèi)在的理性法則的意志自由。因此,可以說,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nèi)心的法律。對義務的履行,法律靠的是國家機關(guān),道德律靠的是價值認同[13](P168~169)。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宗教是道德的上線,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或下線。這樣就會導致宗教與一般意義上的法律顯現(xiàn)為是兩個層面的東西,前者關(guān)注精神,后者則更關(guān)注制度。具體來說,一般意義上的法律總是與制度的醞釀、制定、實施、修訂等密不可分,總是用制度作為基本武器來規(guī)范行為關(guān)系、維護社會秩序;宗教總是與價值信仰、個人良心等密不可分,總是用信、望、愛作為精神武器來規(guī)范行為關(guān)系、維護社會秩序。在基督教的信仰里,信徒面對的是看不見的上帝,守約只能靠信徒的自覺與自愿,而不能靠強制與逼迫?;浇绦叛鲅永m(xù)兩千年,正是由于信徒養(yǎng)成了自覺守約的精神。宗教在西方塑造了“一切有權(quán)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quán)力”、“沒有人有理由成為別人的主人”的權(quán)利觀,導致了西方對國家的不信任、對極權(quán)的自覺反抗。宗教對人性和國家均采取低調(diào)態(tài)度,并不夢想借助建立國家來為人性確立通往至善的道路;一般意義上的法律則期望建立國家以保證人性之改良,并最終達到至善。
實際上,一般意義上的法律遠非完美無缺,因此也并不能確保社會治理的全面成功。法律只能塑造良民,只能提供社會穩(wěn)定的底線,不能培養(yǎng)君子,更不能使人安身立命。法律有時候像是一架機器,缺少對自由意志和倫理情感的尊重。法律在功能上存在局限,天生具有僵化性、有限性及守成取向,以致常常會強調(diào)形式正義,而忽視實質(zhì)正義。法律在調(diào)整范圍上也有局限,許多問題如情誼、觀念等都不是法律能夠調(diào)整的。法律的力量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強大,在此我們可以理解經(jīng)典作家所說的:“法律的發(fā)展不可能沒有對法律的批評?!盵14](P427)通過對法律進行反思和批判,可以發(fā)現(xiàn),法律有好壞之分,不好的法律是惡法,惡法顯然是不可取的,無助于社會的完善和人性的塑造;好的法律是良法,而良法就是具有良好品質(zhì)的法,需要以道德為標尺去確認。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立法者制定法律時,應當以整體道德為目的”,“每個立法者制定每項法律的目的是獲得最大的善”。[15](P6)亞里士多德也說過:“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進入正義和善德?!盵16](P138)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那就是在沒有被人內(nèi)化于心之前,法律只能算是寫在紙上的文本。只有內(nèi)化于心、被人吸納之后,法律才能擺脫它的外在性,從而與人產(chǎn)生內(nèi)在連通。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真正發(fā)揮作用。只有先有了對于法律的尊重,才不會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quán)者或特權(quán)階層。否則,就不會真正有對法律的信守,實現(xiàn)法治也就成為空談,至多只是以法治之名行人治之實。而只有有宗教情懷和正義德性的人,才最容易深入到法律內(nèi)部,接納法律,尊重法律,并維護法律精神,養(yǎng)成守法習慣。不過,與一般意義上的法律相比,宗教的律法性具有相對的優(yōu)勢。這是因為宗教的律法性本身就是內(nèi)心的法,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心的實現(xiàn)。事實上,宗教的戒律對于有信仰的人來說,從來就不是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有信仰的人很容易從情感上去認可它、遵守它。
[1](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美)阿爾文·J.施密特.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M].汪曉丹,趙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Sandoz.Government of Laws:Political Theory,Religion,and the American Founding[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0.
[4]Muggeridge.The End of Christendom[M].Grand Rapids:Wm.B.Eerdmans,1980.
[5]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6]趙林.基督教與西方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俄)C.謝·弗蘭克.社會的精神基礎[M].王永,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
[8]韓東屏.人本倫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9](法)阿爾貝特·施韋澤.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M].陳澤環(huán),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加拿大)約翰·M·瑞斯特.真正的倫理學[M].向玉喬,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1]Richard Taylor.Ethics,Faith and Reason[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85.
[12](英)A.J.M.米爾恩.人的權(quán)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quán)哲學[M].夏勇,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13]戴茂堂,等.哲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M].張智仁,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6](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Religion ·Ethics· Law
LinJishanZhaoTing
(SchoolofPhilosophy,HubeiUniversity,Hubei430062)
Religion has a certain legal nature.The direct embodiment of religious law have the precepts,including Christianity,Buddhism and Islam and all religions.The indirect embodiment of religious law is the law of religion,the secular legal practice provides value basis.The legal nature of religion is derived from the value judgment of human being.In Christianity,the existence of religious precepts and the obedience of the divine law of God’s obedience to the sin and depravity of man are reasonable.The legal nature of religion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regulation,which focus on people’s “moral heart.” Religion is always a kind of tension with morality,which is a kind of “upward” connection.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law is not evil,so the law pays attention to reality and life,focus on people’s “practice”.The law is always keeping a distance with morality,this distance is a kind of “downward”.To some extent,religion above morality,the law is the bottom line or offline of morality.
religion;law;morality
2016-12-20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6AZX019)
林季杉(1980-),女,廣西南寧人,副教授,博士,湖北省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宗教倫理學研究。
B82-05
A
1673-1395 (2017)01-0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