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念南
一年一度的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又啟動了。關于比賽主題,大賽文件中寫道:“本屆比賽的主題是‘陽光伴我成長,旨在引導少年兒童感受黨對少年兒童的關愛,用多彩的畫筆描繪祖國發(fā)展的輝煌成就、家鄉(xiāng)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校園健康向上的多彩生活,在活動中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塑造心靈,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如何更好地針對主題進行作品(主要是繪畫作品)創(chuàng)作呢?我們從“大”到“小”一一道來。
積極的內容表現(xiàn)
請你先讀一下這段文字:“本屆比賽的主題是‘美與生活,旨在引領少年兒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尋找和發(fā)現(xiàn)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人或事,感悟和描繪團結友善的師生友誼、奮發(fā)向上的時代英雄、崇德向善的凡人小事、美麗家園的錦繡風光,在活動中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塑造心靈,促進少年兒童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感覺眼熟嗎?這是上一屆,也就是第二十一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的大賽文件中對該屆比賽主題的說明。對比兩屆大賽文件對主題的說明,可以看出來,雖然本屆的主題與上屆大賽在文字上完全不一樣了,但是在主題內涵上基本是一致的。不論用什么形式或者工具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來的一定是積極的內容表現(xiàn)。
何謂“積極的內容表現(xiàn)”,用當下最時髦的說法就是“傳遞正能量”。而作為以學習為主的中小學生,當然應該以表現(xiàn)自己的學校學習生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家庭和諧、身邊有意義的好人好事或平凡的工作,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暢想作為主要的表現(xiàn)內容了。
具體來說,可以充分利用平時對生活情景的記錄作為基本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記錄可以是繪畫寫生作品,也可以是拍攝的攝影作品。很多寫生作品和攝影作品其實是可以直接“拿來”作為參賽作品的。
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
在作品的呈現(xiàn)形式上,也不要拘泥于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因為獨幅畫只是繪畫創(chuàng)作的多種形式中的一種,一組作品(一般為三至八幅不等)構成的組畫可以更好地幫助作者去表現(xiàn)比較廣泛的主題。比如學校樂隊的活動,如果是一幅作品,只能表現(xiàn)演出或者排練,也就是一個場景的內容。如果變?yōu)榻M畫,每幅畫面不一定大,但是可以分別表現(xiàn)集體訓練、個人苦練和演出的場景。樂隊成果的演出畫面居中,兩邊是集體和個人的訓練場景,構成美術上非常流行的“三聯(lián)畫”。
如果作品想表現(xiàn)的是一件事,有的時候一個畫面很難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表達清楚,此時完全可以借鑒多格漫畫的表現(xiàn)形式,將故事的內容按開始、發(fā)展和結束的順序,分為三四個或者五六個畫格。在一幅作品中呈現(xiàn)多個小畫面,讓它們講出故事,而畫面的分格既可大小均分,也可有大有小,一切以表現(xiàn)清楚同時整體畫面好看為準。
具象、抽象、意象
接下來,我們換一個角度說說藝術作品如何更好地用視覺形式呈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假設你已經有了創(chuàng)作的內容,如何轉化成一幅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討論的是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也就是看得見的作品。所以先要放棄那些只能用文字即文學,或者聲音即音樂,或者連續(xù)的形體動作即舞蹈才可以表現(xiàn)好的內容。要使自己選擇的內容能夠用看得見的樣子表達出來,這個樣子可以是我們生活中已有的,即具象的內容;也可以是自己認為可以這樣的、完全和一般所見沒關系的樣子,即抽象的內容;還可以借助表面看得出來樣子但是想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內容,即意象的內容。具象、抽象和意象是視覺藝術表現(xiàn)的三種樣式,它們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只看作者需要用什么樣式表現(xiàn),利用得是否合適而已。
下面是北京畫院的著名畫家王懷慶分別于1979年、1995年和2006年創(chuàng)作的三幅作品,可以看出畫家根據(jù)自己想表達的意圖,選擇了具象、意象和抽象三種表現(xiàn)方式。
視覺表現(xiàn)的三種形式既然不分高低,那么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第一是自己的喜好,也就是用自己特別喜歡的方式去創(chuàng)作,所選擇的表現(xiàn)內容自然也得適合自己選擇的表現(xiàn)形式。需要細致刻畫、具體表現(xiàn)的,非用抽象形式表現(xiàn)肯定不行,反之也是一樣的道理。另外就是根據(jù)自己要表達內容的需要進行選擇。需要具象就用具象的形式,需要意象或者抽象的方式就盡管用。一般少年兒童都不具備把握這三種形式進行表達的能力,少年兒童的美術創(chuàng)作只要能夠把自己真切的感受表達出來,甭管表面的“像”或者“不像”,或者是否技術高超、畫面整齊規(guī)矩。
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有感而發(fā)
何謂“有感而發(fā)”?簡而言之就是對具體表現(xiàn)的內容有發(fā)自內心的情感,覺得把這個內容畫出來才會有“一吐為快”的感覺。當然,此“吐”與彼“吐”可是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的。請看本頁這四幅繪畫作品,四位作者表現(xiàn)的內容一樣,都是向日葵,但是很明顯大家針對這些向日葵要“吐”的完全不同,作品風格也截然不同。不用靠文字去多解釋,通過各自的畫面完全可以一目了然。
幾位作者是如何做到“一吐為快”和“一目了然”的呢?這就要回到我們本篇文章的大標題了——“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代表了藝術表現(xiàn)的層次。
藝術表現(xiàn)的層次性
既然是層次,自然有高有低、有深有淺了。論深淺,那是技能技巧的問題,技能技巧越高,刻畫一個內容的能力越強。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借助“事件”“識見”“實踐”“時間”四個要素來獲得。一個創(chuàng)作者能否找到特別適合表達的“事件”,這個“事件”是否能夠運用視覺表達的形式“識見”,這需要一個創(chuàng)作者不斷地“實踐”,自然需要相當?shù)摹皶r間”了!所以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此說來,如果我們不知道或者并不想未來成為藝術家,干嗎還要去畫畫,去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呢?其實每一個人,不管是否是藝術家,不管技能技巧深淺,都可以按照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去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而這個規(guī)律中對每個人來說都能達到的就是有感而發(fā)的高低層次——最基本的“名詞”,有高度的“動詞”和最高水平的“形容詞”。
最基本的“名詞”
為什么說“名詞”是最基本的呢?因為在視覺表現(xiàn)中的“名詞”就是表現(xiàn)出所表現(xiàn)內容的樣子。只要用適當?shù)姆椒ū憩F(xiàn)出了所表現(xiàn)內容的外在樣子,“名詞”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吹竭@段文字,不知道你是否悟出了一個道理,既然“用適當?shù)姆椒ū憩F(xiàn)出了所表現(xiàn)內容的外在樣子”就可以,拍張照片不就行了嗎?在今天有這種想法非常正常,因為攝影已經成為信手拈來的“家常便飯”了。可是僅僅在一百年前還不行,因為那個時候攝影并未普及,成本也很高。再往前幾百年上千年,根本就沒有攝影,只能靠畫,所以能有為人畫像的本事就等于掌握了一門生存的手藝,而且是高級的手藝。在攝影已經如此普及的今天,如果僅僅是為了表面的樣子而去畫像,從藝術的角度說層次算高嗎?可想而知,千萬不要為了表面的“像”而去畫像,那真的落伍了。
有高度響“動詞”
既然“名詞”不可取,那么可以追求“動詞”。請看這兩只手,哪只是靜止的寧哪只是動態(tài)的呢?不用說,絕對一目了然吧。如果僅僅論表面的“像”,照片絕對比繪畫既像又省力,論這只手的動態(tài),使用照相機就能做到??墒侨绻阕屨障鄼C拍出四只手不同的,如方向不同、快慢不同的動態(tài),一般的照相機恐怕都“傻眼”了!也許你說,可以在電腦里修圖。當然可以,但那還是攝影嗎?不,那屬于電腦設計,屬于電腦繪畫了。也就是說,當創(chuàng)作進入到“動詞”,特別是較為復雜的“動詞”表現(xiàn)時,繪畫開始勝出了,而且此時用外表的“像”去表現(xiàn)“動詞”反倒一點都不像了。所以,我們先不管技術的深淺(很多時候像這只晃動的手,根本就不需要很“深”的繪畫技能技巧),可以先努力借助各種方法(除了畫之外,拼貼就是一種很棒的方法)占領“動詞”的高地。那樣你的作品就會從僅僅是外在的、外表的表達,上升為雖然表現(xiàn)的還是外在感受的內容,但是已經在傳達簡單的外表樣子做不到的事情了。
最高水平的“形容詞”
再進一步,可以嘗試去表現(xiàn)“形容詞”。雖然“形容詞”處在藝術表現(xiàn)的高端,但它絕不是高不可攀的,因為藝術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決定一件藝術作品肯定很差或者絕對好得不得了。“形容詞”的表現(xiàn)也可以因人而定,可高可低,可以用“形容詞”本身的程度來判斷。比如面對一瓶花,僅僅是表現(xiàn)一瓶花的樣子,那自然是“名詞”了。如果要表現(xiàn)的是在微風中輕輕晃動的瓶花,自然上升到“動詞”的層面了。再上升一下,如果你覺得這瓶花特別“鮮艷”,你努力想表達出自己看到的“鮮艷”,就進入“形容詞”層面了。進到這個層面要努力做的就是運用已經掌握的技能技巧去表現(xiàn)出這“鮮艷”,比如利用色彩對比,利用不同的筆觸,利用花朵的不同大小或者位置的安排等等。當然,雖然“鮮艷”是“形容詞”,但畢竟還是能看出來的,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瓶很“郁悶”的花朵,那么表現(xiàn)起來就很有難度了。但是,類似“鮮艷”這樣的“形容詞”還是值得一試的。
“生長”著的向日葵
這三幅向日葵的“形容詞”都是“生長”,但是表現(xiàn)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各自在作品中對“形容詞”運用的視覺解釋不同。一位表達的是在黃土地上的生長狀態(tài),強調的是共性,所以在表現(xiàn)的時候刻意表現(xiàn)的是集體,而運用的色彩呈現(xiàn)出他對這個集體的認識。另一位通過淡化枝葉強化花朵來表現(xiàn)陽光下的生長,甚至有些錯位,因為作者期望通過這樣的表達來體現(xiàn)生長的速度和“情緒”。第三位則通過寫意的方式,不惜“破壞”枝葉來烘托花朵的生長,目的是借助強烈的對比來達到觀眾可以一眼就感受到花朵生長的效果。
“綻放”的向日葵
再看上面這四幅向日葵,都可以用“綻放”這個“形容詞”。只是四位作者的經歷不同、身份不同,所以都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經歷融入其中了。他們分別是一位資深的大學老教授、一位美術學院的大一學生、一位農民老奶奶、一位中年職業(yè)畫家。老教師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老謀深算”,絕對不是貶義哦;大一學生則是“蓓蕾初綻”;農民老奶奶絕對是“直來直去”,把自己農村生活的直覺感受用非常不專業(yè)的技能技巧,但卻非常好地表現(xiàn)了出來;專業(yè)畫家肯定要“穩(wěn)扎穩(wěn)打”,在表現(xiàn)自己感受的時候盡可能地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技能技巧。你能否從作品中區(qū)分出來呢?給你一個小小的提示:因為它們對“綻放”的表達都非常到位,也就是非常符合自己的經歷帶來的不同感受,所以你可以從前面所說的有深有淺的技能技巧角度去判斷。
向向日葵“生命”
上面這四幅作品的“形容詞”是“生命”,同樣是作者在各自表現(xiàn)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其中一位是外國的插圖畫家,他的作品是為以生命為內容的繪本畫的插畫;一位是著名的荷蘭畫家梵·高,他歷來視向日葵為生命的象征;一位是中國老畫家,特別喜歡用作品中的筆墨變化體現(xiàn)內容的生命力;一位是兒童作者,他明顯地把自己對向日葵的喜愛融入了其中,因為能看出作品有“玩”的痕跡。你分辨出來四幅畫分別是誰創(chuàng)作的了嗎?
繪畫表現(xiàn)“無禁區(qū)”
不管是什么“形容詞”,對于作品的內容來說,還有一個畫多畫少和畫在什么位置的問題。請看下一頁上方這四幅同樣也是表現(xiàn)向日葵的作品,有“四平八穩(wěn)”的,也有“飄忽不定”的;有遠遠的“一大片”,也有“近在咫尺”的表達;有突出花朵的色彩處理,也有尊重整體效果的色彩處理;有強化邊緣線的方式,也有完全打破形狀界限的渲染。總之,作者是在按自己的感受,而不一定要按大家習以為常的樣式去表現(xiàn)。同理,我們的創(chuàng)作也一樣,并沒有一定之規(guī),只要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繪畫表現(xiàn)是無禁區(qū)的。
說到“無禁區(qū)”,在我們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還是會有一個無意識就會去遵守的“禁區(qū)”,這個“禁區(qū)”特別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打破,它就是色彩。也許你會疑問:色彩怎么成了“禁區(qū)”呢?我畫畫從來不怕用各種各樣的顏色。沒錯,所以說這是個“無意識”進入的“禁區(qū)”,這個“禁區(qū)”存在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我們在畫畫的時候,有意無意地會將形狀,也就是表現(xiàn)內容的造型樣式作為衡量作品完成好壞的標志。只要造型樣式達到了某種要求,色彩基本就不會更多地被考慮了。其實,造型和色彩是表現(xiàn)內容的兩大要素,是不分高下的平等的兩大要素。只是在具體表現(xiàn)作品的時候,我們不可能也不需要做到兩大要素完全一致,完全平等。而應該根據(jù)作品內容的需要,有的時候以造型為主,甚至讓造型占絕對多的分量,比如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和從西方引入的素描就是典型的以造型表現(xiàn)為主的創(chuàng)作方法。與此同時,也同樣應該有以色彩表現(xiàn)為主,而造型表現(xiàn)為輔,甚至讓色彩占據(jù)絕對多分量的作品。這些就要看創(chuàng)作者是準備如何表現(xiàn)自己的“形容詞”的。因為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任何技能技巧都是為藝術表現(xiàn)服務的,它必須承托出作者想要達到的表現(xiàn)效果,也就是說表現(xiàn)是顯性的,而技巧則是隱形的。
右邊這兩幅表現(xiàn)向日葵的作品就是典型的以色彩表現(xiàn)為主的作品。一幅表現(xiàn)的是陽光撒下來的“溫暖”,所以特別強化了光照的效果。為了突出向日葵,有意淡化了比向日葵的黃色更強烈的紅色,更多地運用了能更好襯托黃色的綠色,而綠色又特別強烈地調和了烈日的“暴烈”,反向襯出了畫面的“溫暖”。另一幅作品為了體現(xiàn)向日葵的色彩,干脆把背景全涂成了黑色,在最深的顏色襯托下,向日葵呈現(xiàn)出強烈的色彩感,而“強烈”恰恰是畫家要表現(xiàn)的“形容詞”。試想,如果這兩幅作品造型都畫得非?!懊~”,那它們帶來的“溫暖”和“強烈”還會有現(xiàn)在呈現(xiàn)的這樣恰到好處嗎?如果一定要用造型表現(xiàn)來衡量,這兩幅作品恐怕連“及格”都難了,這可是兩位在世界上都很著名的中國大畫家的作品哦。
從向日葵到大賽主題
說來說去,我們說的離本次大賽的主題似乎有點遠了。是的,我們剛才沒有直奔主題,而是從“大”的方面說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一些最根本的東西。但是它對你如何去選擇和表現(xiàn)主題一定會大有益處的。與此同時,也肯定會對未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學習大有益處的。
接下來我們就針對本次大賽主題,仍然結合向日葵來進行“小”的探討。請看本頁三幅作品,其中那位露出半張臉的女孩,她的頭發(fā)被畫家巧妙地與向日葵結合在了一起,加之色彩的統(tǒng)一處理,一下子把向日葵的主題和主人公的情趣結合到了一起。在類似本次大賽這樣的主題處理上,這種從造型和色彩上將表現(xiàn)內容進行結合,用以比喻或者體現(xiàn)一些含義,或者說表現(xiàn)“形容詞”的手法,效果是非常好的。
看另一幅作品,其實很寫實的內容也可以表現(xiàn)出“形容詞”的。從作品畫面上明顯可以看出來,大人(應該是小女孩的父親)絕對不是因為累了而坐下來休息,而是作者通過給他描畫成這樣的動作,體現(xiàn)一種思考。思考什么呢?看看坐在大人肩頭的小女孩,她那仰頭看向遠方的動態(tài)足以說明問題了。為了強化這個“仰頭看向遠方”,向日葵明顯地被畫成了一邊密一邊疏,而透過向日葵叢看到的田野又被有意識地畫得很“遙遠”。試想,如果用“名詞”的方式表達,田野中會出現(xiàn)這樣距離的田地嗎?所以,即使就是生活中很普通的內容,經過作者圍繞“形容詞”的需要而進行的處理,同樣會誕生很有意義的作品。
知道著名畫家梵·高創(chuàng)作的《向日葵》的人,再看這幅畫都會會心一笑,同時能感受到畫家用這種幽默方式去表現(xiàn)梵·高視向日葵為生命的心情。如果不知道梵·高的《向日葵》,看到這幅作品只會覺得有些可笑,甚至奇怪,很難體會到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去進行表現(xiàn)。利用人們習慣的一些想法、看法和樣式去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寓意”或者“借意”的方法也是藝術家常用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
前面說過,有些表現(xiàn)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作品可以采用在畫面中分格的方式,用多個畫面表現(xiàn)出作品的內容。其實,在繪畫表現(xiàn)中還有一種方式,它介乎于表現(xiàn)故事和普通繪畫表現(xiàn)之間,這就是“故事化”的表現(xiàn)方式。在對類似本屆大賽這樣的較為寬泛的主題進行表現(xiàn)的時候,故事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也非常合適。所謂故事化,就是指畫面內容并不講一個具體的故事,而是通過畫面中出現(xiàn)的形象去表現(xiàn)一種需要放在時間過程中去體會的內容。比如上面這幅作品就圍繞向日葵分別畫出了女孩,和作為主人公的女孩(應該也是作者本人的象征)所希望的事情。向日葵、女孩和這些事情相互映襯,共同呈現(xiàn)出某種含義,而這個含義肯定是作者最期望表達的“形容詞”。
上面的三幅作品有的有人物,有的沒有人物,但是都在借助向日葵進行故事化的表現(xiàn)。一幅借助梵·高那著名的向日葵去體現(xiàn)小主人公的心情;一幅讓滿園的向日葵來映襯陽光下孩子快樂的感受;而那幅沒有出現(xiàn)主人公的作品,借助小小的柵欄門,通過院子內外植物,特別是向日葵的高矮、大小、疏密和色彩的對比,讓大家從畫面中感受到那位未出場的小院主人的性格特點。這些都值得我們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進行借鑒。
“得意忘形”與“形形色色”
綜合前面所見的內容,針對本次大賽“陽光伴我成長”的主題,我們的創(chuàng)作要想出彩,首先應該放開思路,放開膽量。只要是積極向上的內容,不一定驚心動魄,不要求標新立異,只要能夠努力把自己感受中的“動詞”“形容詞”表現(xiàn)出來,這件作品就可以稱為好作品了。
與此同時,千萬不要糾結和拘泥于表面的“像”,只要能夠表現(xiàn)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完全可以不管表面的“像”,盡可以“得意忘形”。還有,要記住形狀只是我們進行藝術表現(xiàn)的一個因素,色彩可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當色彩可以幫助我們表現(xiàn)得更好時,完全可以做個“好色之徒”,因為好的藝術表現(xiàn)絕對是“形形色色”的。
致老師和家長們
雖然同學們是大賽創(chuàng)作的主人,但是離不開家長、老師等成年人的輔導和幫助。在此要特別對大人們說幾句話——
希望對孩子們的想法多一些理解,而不要借助他們的手去表達大人們的想法。
針對孩子們的想法,希望不要用人們習慣的表現(xiàn)形式去要求,而是多一些啟發(fā),讓孩子們用自己擅長和習慣的方式去表達。
在進行具體技能技巧輔導時,不要因為孩子無法接受而強令,最好多一些引導,盡可能讓孩子們在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去運用這些技能技巧。
大人要做的不是替代,而是幫助,針對孩子們的需要多一些幫助,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氣氛中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