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帆,孫 勝,曹傳培*
(九江學院附屬醫(yī)院普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直腸癌是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的一種,近幾年,發(fā)病率不斷升高,隨之死亡率也在不斷增加。當下,放化療已經成為患者直腸癌晚期的主要手段,但是對部分腫瘤病并不敏感。在臨床治療中,如何能夠在患者接受治療前,準確選擇放化療潛在的收益患者,將是臨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相關研究表明,浸潤T淋巴細胞密度,能夠預測放化療的價值,本文將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現報道如下。
本次試驗研究,選擇2011年~2015年我院接收的82例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進行直腸癌切除,并接受放化療?;颊吣?2例,女30例;年齡26~82歲,平均年齡(52.16±1.84)歲。經臨床診斷,患者滿足我國衛(wèi)生委對該疾病的診斷標準,并擁有完整的病歷資料?;颊咧橥?,自愿參加本次試驗研究。
患者在手術前,為患者制定標準的放化療方案,放療總劑量為50 Gy,每天2 Gy,持續(xù)25 d。76例患者一同接受了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化療,在化療前期,對患者進行XE-LOX方案進行誘導化療1個療程(奧沙利鉑:85 mg/m,靜脈滴注,每2周重復1次;希羅達:劑量每日2500 mg/m2,連用兩周,休息一周。每日總劑量分早晚兩次于飯后半小時用水吞服)。在2,3化療階段,進行同步化療,然后在對其進行第4療程的鞏固化療。另外6例見著在放療期間,只接受希羅達化療(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101)。患者在接受放療6~10周后,開展手術[1]。
進行活檢標本CD3進行免疫組化檢測。使用鏈霉親和素-過氧化物酶進行檢測,金海女者直腸癌活檢組織中的CD3+淋巴細胞。標本經二甲苯脫蠟,梯度乙醇用水浸泡。使用0.3%的過氧化氫對過氧化物酶進行處理,在15 min阻斷內源性。將切片放在10 mmol/L的檸檬酸緩沖液中,對其進行高壓蒸汽,使其抗原修復。免疫組化檢測結果:光學顯微鏡觀察。使用顯微鏡對患者T淋巴細胞進行計數,評估患者腫瘤CD3+TILS密度,并將CD3+TILS的密度中位數作為截斷值,從而將其分為高密度與低密度組。
觀察患者CD3+TILS密度與臨床病理因素。
患者在接受放化療后,由專門的醫(yī)生對患者腫瘤退縮程度進行評估。現根據Mandard腫瘤退縮分級:1級為患者完全緩解,癌細胞完全消失;2級為在一定程度上患者,在患者纖維化組織中能夠看見零散的癌巢;3級患者殘留癌細胞較多,但主要以纖維化為主(≥50%);4級患者殘留癌細胞較多,只有部分纖維化(<50%);5級患者癌細胞沒有任何變化,沒有纖維化[2]。
本實驗使用SPSS 21.0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α=0.05)。
觀察患者CD3+TILS密度與臨床病理因素,CD3+TILS低密度和高密度患者分別為48例與44例。密度低的患者的腫瘤退縮相比較密度高的患者更加顯著。詳見表1。
表1 CD3+TILS密度與臨床病理因素關系(n)
當下,只有15%左右的直腸癌患者,在進行手術前,放化療能夠獲得PCR,少部分患者在放化療過程中,便出現腫瘤進展。相關研究表明,腫瘤浸潤T淋巴細胞。能夠直接預測直腸癌患者預后?;诖耍瑒?chuàng)建有關腫瘤、淋巴細胞密度的評分系統(tǒng),將其用于臨床預測中?;颊咴谥委熐?,腫瘤活檢標本的淋巴細胞的密度與患者接受放化療退縮程度以及生存率有關系。本次試驗研究,表明CD3+TILS與放化療治療效果有直接關系,密度越高的患者可以使腫瘤更好的退縮。
有關實驗已經證實,腫瘤的免疫微環(huán)境能夠直接影響放化療效果。并且,化療制劑或是放射治療,不但使患者腫瘤細胞DNA造成損傷,并且可以誘發(fā)機體內部抗腫瘤反應,從而有利于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次實驗研究可以看出,CD3+TILS密度與患者腫瘤對放化療的反應有直接關系。CD3+TILS浸潤密度越高,患者放化療后腫瘤退縮程度越明顯。
綜上所述,本次實驗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直腸癌治療前活檢標本的CD3+TILS密度與術前放化療療效相關,但與疾病預后無明顯相關性,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1] 肖斌毅,彭健宏,林俊忠,許 靜,張榮欣,方淯靖,王永春,李 聰,萬德森,潘志忠,伍小軍.直腸癌浸潤T淋巴細胞密度預測放化療敏感性的臨床意義[J].廣東醫(yī)學,2016,14(8):1-4.
[2] 蘇亦斌,吳偉崗,陳國寶.微血管密度在結直腸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6,16(3):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