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南方或其它地方咋樣,我所生活的西北,人們家里的炕上,都要鋪毛氈的。
西北跟南方相比,地理位置不同,氣候差異很大,溫度也不一樣,冬天特別寒冷。就是到了早春或者初秋,天氣變得冷冷的,人們家里的炕上,都要鋪上厚厚的毛氈,炕洞里填進(jìn)曬干的柴草,燒得暖暖和和的,才能舒適的過夜。綿軟暖和的毛氈,在當(dāng)?shù)厝藗兊纳钪?,顯得尤為重要,不可缺少。
毛氈大多是用羊毛做的。我們老家那里,家家戶戶基本上養(yǎng)羊,三五只七八只的,數(shù)量不等。養(yǎng)羊的好處很多,產(chǎn)了羔能夠賺錢,長大了可以食用,剪了毛能夠搟氈,還會吃掉剩下的殘湯饃渣,不至于被白白浪費(fèi)。
端陽節(jié)前后,天氣異常炎熱,地面變得暖和起來。流川河水變熱了,水面閃著陽光的碎金。娃們脫了身上的衣服,赤身鉆進(jìn)清澈的河里,隨意游泳,潑水玩耍。此時趕著羊群,去山坡或樹林放牧,大多圍著轉(zhuǎn)圈,兩三只四五只的,根本不去吃草。究其原因,是羊身上的羊毛太厚,熱得受不了,直往對方身下鉆去,或跑到樹蔭和土坎下面,匆匆躲藏起來。
太陽朗照的中午,大人帶著小孩,趕著羊群來到河邊,準(zhǔn)備給羊洗澡。羊群到了河邊,受不住烈日炙烤,開始四處亂跑,匆忙躲進(jìn)樹蔭。大人穿著短褲,小孩一絲不掛,牽著羊只慢慢走進(jìn)河水。羊群已經(jīng)洗習(xí)慣了,也不怕什么,跟著一步步進(jìn)了河水,身上涼涼爽爽的,非常舒服。在不淹過羊頭時,人們才停下來,開始慢慢洗刷。
淋濕的羊毛,大半淹在水里,脊背部分的羊毛浮起來,順著湍急的水流,朝下游方向倒去。人們彎腰抓住羊毛,反復(fù)搓揉,洗凈每個部位。十多分鐘后,臟污的羊毛洗凈了,身上白花花的,滲進(jìn)了不少水分,身子很是沉重,被人推上了岸。羊只到了岸邊,站定之后,狠狠搖動身子,抖落毛里的水分,使毛變得蓬蓬松松,像白白的輕云,身子清爽起來。
天氣最為炎熱時,閑了的大人,拉出圈里的綿羊,在院里剪毛。羊毛白白亮亮的,厚實(shí)而綿軟,十分好看。剪了羊毛,像是給羊脫掉厚厚的棉衣,不再熱了,身上涼快起來。剪了的茬口上,細(xì)密的新毛不久就會悄悄生長出來。剪下的羊毛,因羊的大小或毛的長短,三四斤五六斤的,斤數(shù)也不一樣。賣了羊毛,可以換來零花錢,買到日用消費(fèi)品,還可裝進(jìn)塑料袋,塞在透風(fēng)的檐下,以備搟氈。沒養(yǎng)羊的人家,遇上要搟氈時,就去附近的集鎮(zhèn)買來,或到鄰居家借上一些,過后再還上。
記得幼小時,來村里搟氈的匠人,都是外地的陌生人,嘰里呱啦說著東鄉(xiāng)話,意思大多聽不懂,不知究竟在說啥。我家所在的村莊,居住的都是回族人,一律說著漢語,學(xué)校里也上漢語課,我從小受漢語教育。我家來了客人,尤其是舅舅、舅母或他們家的,就跟我母親說東鄉(xiāng)語,臉上帶著微笑,你一言我一,語很是盡興,不知是啥意思。我在一旁靜靜聽著,啥意思也不明白,似是個局外人。聽的時間一長,就多多少少能知道一些,如器物的名稱,常用的詞語等。
我們東鄉(xiāng)族里,能工巧匠很多,有碗匠、鐵匠、銅匠、木匠、氈匠等,可說是不計(jì)其數(shù)。到了八九月份,莊稼收割完了,人們閑了下來,匠人們也閑了下來。投緣和關(guān)系好的,三四個人搭伙,背上巨大的彎弓、柳條、竹簾等用具,去臨近的村子,給人們搟氈。
據(jù)史料記載,搟氈的工藝最早是從蒙古族游牧部落傳入的,已有上千年歷史。到了宋末及元朝時期,西北地區(qū)雜居的蒙、回、漢、東鄉(xiāng)、撒拉、保安等少數(shù)民族,常年互有來往,和睦友好相處。蒙古人制作的毛氈,潔凈美觀,綿軟厚實(shí),經(jīng)久耐用,受到其他民族的普遍歡迎,積極主動學(xué)習(xí),掌握搟氈技術(shù),為自己所用。這樣,蒙古人傳統(tǒng)的搟氈技藝,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得到四處傳播,廣泛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后來,這一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氈匠這一職業(yè)。
搟氈的用料多是羊毛,也有用牛毛的。牛毛搟出的毛氈不太綿軟,還容易掉落,大多不予采用。有些人剪了羊毛,胡亂塞在檐下,或裂開的墻縫,時間稍微一長,就滲進(jìn)了雨水,濕漉漉的,擰成了疙瘩,不容易撕開。氈匠們拿著這些羊毛,在院子的平地或門扇上,層層鋪開,暴曬一番,撿去里面的羊糞蛋、雜草、布片等雜物。
剪下的羊毛雖說已經(jīng)洗了,看起來也很白凈,可撕開來一看,里面還是臟兮兮的,極為油膩。在鋪開的羊毛里,摻進(jìn)細(xì)細(xì)的干土,掄著柳條抽打,經(jīng)過土油摻合,相互揉擠,油膩慢慢除凈了。
接下來,在兩間大的房里,撐起木頭架子,鋪上炕大的平板,開始彈毛。年輕的氈匠穿著護(hù)衣,頭戴護(hù)帽,臉捂口罩,手握巨大的彎弓,嘭嚓嚓,嘭嚓嚓地彈著,聲音忽高忽低,傳得很遠(yuǎn)。顫動的弓弦上,毛團(tuán)不斷地跳躍,抖落散開,夾帶的沉渣、灰塵和沙粒,紛紛掉落下來,使毛異常蓬松,白雪一般。
鋪毛的竹簾比氈面大,非常結(jié)實(shí),起著包裹、搓揉、擠壓等作用。羊毛層層鋪在竹簾上,基本合適時,這邊瞧瞧,那邊望望,薄處加一點(diǎn),厚處減一點(diǎn),直到薄厚均勻,高低適宜為止。氈的面積有四六尺,五七尺的,也有按炕的大小不同搟滿間的,兩三頁拼接的,不一而足。四六尺和五七尺的,屬于正常尺碼,人們大多都能接受。
鋪上了羊毛,就該噴水了。不知那時還沒有制造出噴霧器,還是人們困難買不起,或有什么特別的講究,氈匠們一律用口噴水。他們拿起裝滿清水的唐瓶,滿滿喝上一口,對著鋪好的羊毛,使勁兒噴吐出去,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噴灑均勻。這樣連噴多次,松散隆起的羊毛變濕了,變薄了,瓷實(shí)了。
在拼起的門板上,放上卷著的毛氈,倒上滾燙的開水,一遍遍沖洗,淘凈里面的油污,使氈面變得鮮亮。沖洗一番之后,用三根繩子分段捆起來,放在斜立的門板上,三人坐在后面長凳上,牽住繩子一頭,伸曲兩腿,上下踩踏。松繩時踩下去,擠出里面的臟水,拉緊時提上來,澆上水再猛力踩踏,臟水源源不斷地淌下來。最后打開簾子,鋪在平平的門板上,由手藝高超的師傅,用搓鉤使勁兒揉動,弄出整齊的四邊,使其有棱有角,美觀大方。
思想活泛的家里,洗氈時也哼唱悠長的搟氈調(diào),聲音低緩蒼涼,憂郁傷感,令人動心,內(nèi)容大多反映了生活的艱難,男女之間的愛情,對往后日子的期盼。氈匠們邊搟邊唱,間或喝一杯茶水,說幾句調(diào)皮的笑話,使疲乏勞累的身心,變得輕松起來。
有些腦子靈活,會編曲調(diào)的氈匠,把搟氈的過程,必經(jīng)的工序,編成好聽的歌詞,即興哼唱,對仗押韻,朗朗上口。一曲罷了,氈匠們開懷大笑,身邊幫忙的家人,也禁不住笑起來,很是熱鬧。家境好些的,聽了這些憂傷的曲調(diào),覺得氈匠們出門不易,生存艱難,搟氈很累,心腸一軟,就增加了工錢。
搟好了毛氈,就該曬了。大樹間拴著的鐵絲,墻根支起的木桿,平鋪的寬大門扇,都是曬氈的地方。陽光朗照時,大地上一片明麗,曬著的毛氈白白凈凈,更為鮮亮。用手輕輕摸摸,手上毛茸茸的,很是暖和。調(diào)皮搗蛋的小孩,把臉也貼上去,感受一下。氈上的光熱,透過人的肌膚,瞬間滲了進(jìn)去,溫溫暖暖的,很是開心。
這家搟完了毛氈,氈匠們拿了工錢,背上用具,去另一家搟氈。氈匠們到了村子,消息立馬傳出去,人們都知道了。想搟氈的,就抽空兒來到在搟的家里,了解情況,看看是否是熟人,氈搟得怎么樣,質(zhì)量好不好。覺得滿意時,說了要搟的想法,或丟下一些定錢,確定搟氈時間,這家完了就去,或排在某人后面。就這樣,氈匠們一家一戶轉(zhuǎn)著,輪流搟氈,從這個村子到那個村子,有時一個多月,有時兩個月以上。直到天氣寒冷,無法搟下去時,才回到家里。
隨著時代發(fā)展,出現(xiàn)了機(jī)器加工的毛氈,手工制作的棉氈,在市場上很難買到,傳統(tǒng)的搟氈技藝不再興盛,氈匠們大多也轉(zhuǎn)了行,從事其他職業(yè),很少能見到他們的蹤影。
時至今日,混進(jìn)城里多年,往日鮮活的記憶漸漸淡遠(yuǎn),似有隔世的感覺。只有簡樸的搟氈場景,悠長感人的搟氈曲調(diào),還能時時想起來,覺得那么美好,那么溫暖。
鐘翔 東鄉(xiāng)族,甘肅省康樂縣人,中國作協(xié)會員,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副研究館員。著有詩集《心旅》《暗處的光點(diǎn)》,散文集《鄉(xiāng)村里的路》《故土情》《撒爾塔情思》,編著文集《魅力臨夏》《陽光照亮的黃土地》等。作品入選多種文學(xué)選本,曾榮獲《民族文學(xué)》《小說選刊》《中國作家》等文學(xué)獎。散文集《鄉(xiāng)村里的路》榮獲第五屆甘肅黃河文學(xué)獎、第十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駿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