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飛 谷懷英
(江蘇省江陰長涇中學,江蘇 江陰 214411)
鼓勵學生嘗試 重視過程教學
郭明飛 谷懷英
(江蘇省江陰長涇中學,江蘇 江陰 214411)
現(xiàn)今的物理課堂常常出現(xiàn)“重結果、輕過程”的現(xiàn)象,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能力不是“聽”會的,而是“做”會的,所以物理課堂上要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主動嘗試解決問題,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提升.
物理教學;嘗試;過程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三維目標”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而在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卻不盡如人意.教師總害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不好,課堂教學表現(xiàn)出“重結果、輕過程”的現(xiàn)象.教師往往先把物理知識灌輸給學生,再以大量的習題反復操練.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一直跟著教師走,缺失了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發(fā)現(xiàn)方法的重要過程,導致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低下,只會依葫蘆畫瓢,遇到新情境、新問題時,往往舉步維艱.
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聽”會的,而是“做”會的,只有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教師的使命不應只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應關注學生獲得知識與方法的過程體驗.在課堂上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多鼓勵學生嘗試,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中來,從而很好地達成“過程與方法”目標.
2.1 鼓勵與培養(yǎng),以時間換空間
在現(xiàn)今的物理教學中,一方面,教學任務重,教師總覺得課堂上沒有足夠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嘗試,不如教師講解來得快;另一方面,學生在長期的講授模式下喪失了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遇到問題不會嘗試、也不愿意自己嘗試解決,最終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嚴重受限,解決問題的能力低下.鑒于此,教師首先必須轉(zhuǎn)變觀念,要相信課堂上多給學生嘗試的時間,必能換得學生能力提升的空間;其次,要鼓勵學生嘗試,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相信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經(jīng)常親力親為,必定能逐漸主動吸納和自主建構知識,從而提高能力.
2.2 指導與提煉,讓嘗試更加高效
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親歷親為的事情,其本質(zhì)是學生主動吸納和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也不是等于課堂上全盤放手,讓學生盲目嘗試,那樣只會費時低效.而且學生能力也有差異,在嘗試中必然是現(xiàn)象百出.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學生在嘗試中的表現(xiàn),在學生思考與嘗試的基礎上給出適時引導,從而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案例1:如圖1所示,帶電粒子垂直進入一寬為d、磁感應強度為B的有界磁場,要讓粒子恰好不從右邊界射出,粒子的入射速度應滿足什么條件?
圖1
在學生審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
(1) 若帶電粒子進入磁場時速度v較小,半徑怎樣?嘗試畫出軌跡.
(2) 如果帶電粒子的入射速度變大為2v,其軌跡又會怎樣?
(3) 如果粒子速度持續(xù)增大,將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4) 要想粒子恰好不從右邊界射出,速度又有什么要求?
經(jīng)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經(jīng)過不斷嘗試,不難畫出如圖2所示的軌跡圖,也就不難發(fā)現(xiàn)臨界情況為粒子軌跡與右邊界相切.
圖2
圖3
圖4
此題中粒子的入射方向未知,圓心位置不確定,課堂上學生手持圓規(guī)卻不知怎么下手.教師可作如下引導:入射速度大小相等,則做圓周運動的半徑相等;既然入射方向不確定,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嘗試作幾個特定入射方向的軌跡,再多作幾個不同方向運動的軌跡.如此從特殊到一般,如圖5所示,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問題也迎刃而解.
圖5
在經(jīng)過案例1與案例2的嘗試后,教師可以及時引導學生對剛剛所學知識進行自我總結提高.不難得到以下結論:粒子沿同一方向進入,速度大小不同的粒子軌跡剛好構成一組動態(tài)的內(nèi)切圓(如圖2),相當于一個圓不斷被放大,可以稱之為“縮放圓”;粒子速度大小相同,由于方向不同,相當于一個固定大小的圓在繞入射點旋轉(zhuǎn)(如圖5),可以稱之為“旋轉(zhuǎn)圓”.經(jīng)此提煉和總結,得出規(guī)律與結論,促進知識向能力轉(zhuǎn)化,相信學生在以后遇到相似問題時定能迅速解決.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升都依賴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參與的程度,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學生嘗試,相信只有敢于嘗試才會有突破,才會成功.
[1] 劉德付.基于學生過程體驗的物理課堂教學策略與案例[J].中學物理,2015,33(3):15-16.
[2] 談曉紅.基于課標的體驗式學習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物理,2015,33(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