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淑娟 平度市古峴鎮(zhèn)畜牧獸醫(yī)服務中心 266742
哺乳仔豬吮乳不足的原因與防治對策
欒淑娟 平度市古峴鎮(zhèn)畜牧獸醫(yī)服務中心 266742
仔豬吮乳不足可導致營養(yǎng)不良、生長緩慢,同時仔豬的生理機能不健全,也使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給豬場造成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我國中小型豬場哺乳仔豬死亡率可達 25%~30%,中大規(guī)模型豬場仔豬死亡率為 10%~20%[1]?,F(xiàn)將仔豬吮乳不足的原因及對策歸納如下,以供同行參考。
(1)仔豬自身吮乳困難。仔豬自身吮乳困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仔豬初生質量低,未能及時吮吸到初乳或對母豬泌乳刺激降低,造成吮吸不足而夭亡。二是由于母豬的兩排乳頭過寬(特別是臍過大的母豬),使少部分仔豬不能快且方便地吃到乳汁,造成仔豬吮乳困難。
(2)母豬的泌乳障礙。母豬的泌乳不足引起仔豬發(fā)育不良會導致一系列斷奶后的問題,如斷奶后仔豬個體差異教大,瘦弱仔豬增多,患病率、死亡率均偏高等。母豬泌乳障礙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母豬本身的泌乳能力不足。這與過早配種或胎齡過高、缺乏運動、氣候因素、應激、營養(yǎng)不良、霉菌毒素超標等因素有關,母豬產程過長、有人工助產史,飲水減少,運動不足,使用催產素等都會降低母豬泌乳能力。二是母豬生產時,泌乳能力非常好,仔豬吸吮不完導致乳汁滯留在乳房內凝結成塊,造成泌乳能力下降。三是疫病因素。如患有產后泌乳障礙綜合癥,導致母豬產后食欲不振,體溫升高,無乳或泌乳減少[2]。
仔豬吸乳不足(包括初乳)導致缺乏營養(yǎng),表現(xiàn)為饑餓,低血糖,仔豬常常不停地拱、吮乳頭或追趕母豬。仔豬瘦弱,抵抗力下降,腹瀉率升高,皮膚蒼白,逐漸消瘦而死亡,弱仔豬比例和死亡率升高,有的則因體弱無力,而被母豬踩死或壓死,個別存活下來的仔豬生長緩慢,常形成僵豬[2]。
(1)西藥療法。催產素療法:每日肌肉或皮下注射催產素30~40單位,可以促進生乳。葡萄糖縮宮素療法:取50%葡萄糖注射液60~100mL加縮宮素80~400萬單位,一次緩慢耳靜脈注入。部分病豬注射完畢,其乳汁可自行流出。
(2)中藥療法。乳乃血升化,血少則不能生乳,故以補中益氣、補血養(yǎng)血、通乳、消食健胃為治療原則。
處方1:甘草、當歸、黨參各20g,通草10g,研末,加炒熟黃豆面(粉)和紅糖各250g,混合拌入飼料,一次喂服,1次/天,連喂3天。
處方2:王不留行60g,當歸30g,白芍、生地、柴胡、花粉、炮山甲各25g,青皮20g,川芎、漏蘆、桔梗、通草、白芷、甘草各15g,木通10g,共研成粉,開水沖服。
(1)加強母豬選育工作,盡早讓仔豬吃到初乳。重視后備母豬選育,選留泌乳性能良好的母豬,淘汰乳房發(fā)育不良及有應激反應的母豬,控制膘情。在母豬配種前10天,進行短期優(yōu)飼,日糧營養(yǎng)水平較哺乳期略高。對后備母豬要精心管理,預防疾病與應激。待產程結束后,再全面哺乳并人工監(jiān)視,按照初生仔豬強弱合理安排吮乳,盡可能避免吃奶時仔豬爭搶乳頭?;蛳劝研律胸i放入接產箱,待產程結束后再安排大小仔豬吮吸乳頭并按固定乳頭。
(2)加強妊娠母豬的營養(yǎng)與飼喂。母豬飼料營養(yǎng)要全價且平衡,妊娠期間要根據(jù)妊娠不同時期的營養(yǎng)需要配制日糧。同時保證青綠多汁飼料的供應,每天保持適當運動,減少母豬便秘。對膘情較差的懷孕母豬應適當喂料量。在臨產前2天要控制給料量,建議飼喂正常料量的70%左右,以防止產后不食,影響泌乳或發(fā)生乳房炎。驅趕母豬轉入分娩舍時要有耐心。分娩當天停喂飼料,只供飲水,可減少無乳綜合癥的發(fā)生。分娩后喂料量應逐漸增加,1周后達到正常量[4]。
由于哺乳需要,哺乳期母豬對日糧營養(yǎng)成分需求更高,要充分考慮蛋白質的質量與含量。蛋白質應達到16%~18%,可消化能達到12.97kj/kg,并保證各種必須氨基酸的供給[5]。
(3)做好哺乳仔豬的疫病防治工作。提高仔豬飼管水平與疫病防控能力,杜絕疾病隱患,減少發(fā)病誘因。哺乳期仔豬最?;嫉募膊“ㄗ胸i黃白痢、傳染性胃腸炎、生理性腹瀉等。也要制定合理的仔豬傳染病免疫程序,提高機體免疫力。
[1]劉建.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的對策[J].養(yǎng)殖與飼料,2015,(2):23-24.
[2]徐大為,朱連德.母豬產后泌乳障礙綜合征病因分析與防控措施 [J].豬業(yè)科學,2012,(8):46-49
[3]郭全輝.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母豬產后無乳綜合癥[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2,28(5):145-146
[4]丁勇,韓峰.母豬產后無乳綜合征的病因分析與預防措施[J].上海畜牧獸醫(yī)通訊,2010,(3):84-85
[5]蔣際銓.母豬無乳綜合征的診治與預防[J].臺灣農業(yè)探索,2012,(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