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江++楊學龍
摘要 闡述了荒山造林綠化技術的基本原則,并從栽植時間、栽植方法、包裝與運輸、苗木撫育與管理以及灌溉等5個方面總結了荒山造林綠化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荒山造林綠化;基本原則;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72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128-01
荒山造林綠化是防風固沙、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提高周邊居民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措施。寧夏地區(qū)多為干燥寒冷多風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因而造林綠化難度較大。在該地區(qū)進行荒山造林綠化,必須根據(jù)該地區(qū)氣候特點,合理運用綠化造林技術,才能保證荒山造林工程達到預計效果[1]。寧夏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處于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地帶,屬于寧夏黃河東岸的干旱地帶。白芨灘防沙林場屬于國有事業(yè)單位,以造林防風固沙為工作,長期從事荒山造林工作,具有豐富的荒山造林技術?,F(xiàn)將荒山造林綠化技術要點及基本原則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 荒山造林綠化技術的基本原則
1.1 適宜性原則
適宜性原則是指在進行荒山造林綠化時,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特點選擇適宜該地區(qū)生長的樹種,確保所選擇的樹種在造林地生長狀態(tài)良好,保障荒山造林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2]。適宜性原則要求從事荒山造林綠化技術人員在造林之前,要對造林地氣候特點和所選樹種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進行深入了解,同時應該考慮樹種的選擇是否與當?shù)匾逊N植樹種相沖突。對條件相對好的荒山,應該選擇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樹種;對條件相對較差的荒山,應該選擇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且具有較大經(jīng)濟價值的樹種。
1.2 保護原有植被原則
荒山上自然生長一些植被,這些植被經(jīng)過長時間的生長已經(jīng)適應了荒山環(huán)境,具有良好的調節(jié)氣候、保持水土的作用,對荒山環(huán)境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在對荒山進行造林綠化的過程中,要盡可能不破壞荒山上原有植被,這樣原有植被可以通過吸水等方式實現(xiàn)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時為移植樹種提供適量的水分,提高造林質量。
1.3 提高荒山蓄水能力的原則
土壤中水分的含量直接影響樹木的生長。荒山土壤中水分含量較低,特別是西北地區(qū)的荒山,其土壤水分含量更少。因此,提高荒山蓄水能力,對提高荒山造林質量具有重要意義[3]。為了提高荒山蓄水能力,可以適當在荒山上種植草叢和灌木等。
2 荒山造林綠化技術
2.1 栽植時間
目前,荒山造林的樹苗多是在苗圃基地進行育苗,待樹苗長到一定大小后進行移植,移植時間對育苗成活率的影響較大。因此,在選擇幼苗移植時間上,不僅要考慮樹種生長習性,也應該考慮荒山具體情況,同時結合天氣等條件進行確定。對于萌發(fā)時間較早的樹種,應該提前進行移植,待樹苗運送到造林地,應該盡快進行移植,如果幼苗需要長途運輸,在運輸過程中應常噴灑適量水分,防止幼苗失水干枯。由于西北地區(qū)氣候特點以多風、干寒、降雨集中和春季干旱等特點為主,因而在春季進行幼苗栽植時,應該在栽植前對造林地進行澆水,保證幼苗在移植后有充足的水分;也可以在雨水較為集中的雨季進行植樹造林,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2 栽植方法
不同的荒山,其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土壤墑情也不相同,故應該根據(jù)荒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栽植技術。對于常綠的闊葉樹種,應該在移植前對其進行適當修剪,剪除部分枝葉,減少幼苗的水分蒸發(fā)速度,提高幼苗成活率。對于萌動性較強的闊葉幼苗,可以在休苗期對其進行定干、截干等操作,減少幼苗移植時的水分揮發(fā),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為了提高闊葉樹種的成活率,可以采用帶土移植的方法,土坨規(guī)格應該與幼苗高度、樹徑等相匹配;如果幼苗在移植時無法帶土坨,應該使用泥土對其根系進行覆蓋,盡可能減少根系水分揮發(fā),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時,靈活使用定干、帶土坨移植以及截干等技術,提高苗木的成活率[4]。
2.3 包裝與運輸
為了防止幼苗在運輸過程中出現(xiàn)死苗情況,在樹種起苗后應及時使用尼龍袋、草包等對苗木進行包裝,包裝過程中應小心仔細,防止對幼苗根系造成傷害。為減少因運輸過程水分揮發(fā)對幼苗造成傷害,可以在包裝袋內增加濕潤的稻草,減少運輸過程中水分揮發(fā)。運輸過程中應對苗木進行覆蓋,防止因風吹日曬而影響成活率。
2.4 苗木撫育與管理
苗木撫育和管理是提高荒山造林質量和苗木成活綠的重要措施。對于多風地區(qū),應該做好防風工作,可在多風季節(jié)搭設支架對苗木進行固定,并以草袋保護幼苗樹干。同時,為了防止蟲害,應該在幼苗栽植后,對樹干進行涂白。定期對造林地進行除草松土,增加土壤中空氣含量,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同時也可以減少造林地雜草含量,避免雜草與幼苗爭水爭肥。一般在幼苗移植后前2年,每年除草松土2~3次,以后可根據(jù)雜草情況適當進行除草松土,松土深度以控制在5~15 cm為宜,不宜過深或過淺。加強對造林地區(qū)的保護,禁止牲畜入內,減少人為損壞,依法追究私自砍伐、盜竊苗木的行為。
2.5 合理灌溉
由于荒山多為干旱環(huán)境,新移植的苗木如果不能進行合理灌溉,會降低幼苗的成活率,因而不僅在移植前要對造林荒山進行灌溉,在移植后也應該根據(jù)土壤含水情況進行合理灌溉。造林灌溉可分為穴灌、噴灌、滴灌3種,其中漫灌有助于苗木成活但投入較大,畦灌節(jié)約水資源但費時費工,溝灌的利弊介于兩者之間。各地區(qū)應該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
3 參考文獻
[1] 劉巖.淺析荒山造林綠化技術要點[J].科學與財富,2016(7):243-244.
[2] 許前.荒山造林綠化技術要點問題分析[J].現(xiàn)代園藝,2015(18):49.
[3] 張春雨.淺談荒山造林綠化技術要點分析[J].赤子,2015(7):241.
[4] 丁春曉.荒山造林綠化關鍵技術探究[J].中國林業(yè)產(chǎn)業(yè),201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