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文君
農村寄宿制學校攻堅工程,為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優(yōu)化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011年,貴州省共有300萬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需要寄宿,而當時的寄宿條件僅能容納116萬人,近200萬學生或在學校附近租房,或投親靠友,或每天奔波在崎嶇的山路上,既不利于學校管理,也存在安全隱患。寄宿條件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村教育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
“十二五”以來,貴州省大力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攻堅工程和全面改善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全面改薄”)工作,設立省級專項資金,統(tǒng)籌相關建設經費,累計投入300余億元,建成農村寄宿制中小學3000余所、標準化農村留守兒童之家3629個、學校少年宮1116所,新建、改擴建城鎮(zhèn)義務教育學校233所,農村初中生、小學生寄宿率分別為70%和30%,基本滿足農村中小學生及留守兒童在校寄宿生活需要。
讓山里娃娃不跑腿
車行赫章,山攔著路,路繞著山。
退耕還林的山坡上,一排排半人高的杉樹穩(wěn)穩(wěn)挺立在山坡上,蒙蒙細雨中,生機盎然。下午5點半,正是放學時間。幾個背著書包的一年級小男孩,從赫章縣興發(fā)鄉(xiāng)中心小學校門口跑出來,嬉笑著互相追逐、打鬧。
興發(fā)鄉(xiāng)中心小學是赫章縣首批實施小學寄宿制改造的學校之一。
天空下著細細密密的小雨,走進校門,改造后鋪著防滑網格的操場在雨中顯得分外鮮艷。
兩棟五層高的教學樓環(huán)操場修建。教室里,投影儀、多媒體操作臺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一應俱全。校門右側,是一個籃球場,籃球場對面,紅白相間的學生宿舍和淺黃色的教師公寓并排而立。左邊一棟兩層樓房,一樓是浴室,二樓是學生食堂,食堂里,不銹鋼一體桌椅擺放整齊、餐具干凈锃亮。
今天是周五,寄宿的孩子們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回家,幾十個來接孩子的家長等在學生宿舍樓門口,接走一個,宿舍管理人員就登記一個。
宿舍里,床鋪干凈整潔,洗漱用品擺放整齊,每個人還有一個小衣柜。
一周回家一次,寄宿的孩子們臉上滿是興奮。
楊雪今年10歲,家住赫章縣興發(fā)鄉(xiāng)大山村,父母在縣城打工,為了方便照顧,就經常把她帶在身邊。打工地點不固定,她就跟著父母不斷轉學、插班,課也上得斷斷續(xù)續(xù)的。
去年,楊雪轉學到興發(fā)鄉(xiāng)中心小學時,她只勉強讀完了二年級課程,今年升入三年級就讀,而小她半歲的表妹陸晶蘭已經上了四年級。
現在姐妹倆都住校,而且還住在同一個宿舍。有了穩(wěn)定的學習環(huán)境,楊雪不但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也在穩(wěn)步提高。
“這些孩子,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平時由爺爺奶奶看管,學習基本沒人管。離得遠的,放學到家天就黑了。離得近的,回家后大的割豬草,小的隨意玩。吃不好,穿不好,學不好。”興發(fā)鄉(xiāng)中心小學校長朱營說,學生在學校寄宿后,不但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一日三餐有保障,最重要的是有了充足、固定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較沒住校以前明顯提升。
寄宿制學校實行封閉式24小時無縫管理,從學生起床、早餐、學習、活動、洗漱,到晚自習、就寢等都有具體的時間安排和要求。
“學校領導和教師既當老師又當保姆,輪流負責寄宿生日常管理。當天值班負責晚自習的老師一般要到晚上9點半以后,學生就寢了才能回家?!迸d發(fā)鄉(xiāng)中心小學一位40多歲的宿舍管理員說。
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學校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教唱民族歌曲、教跳民族舞蹈,開展?jié)L山珠、彝族鈴鐺舞、撮泰吉等少數民族文化活動,學校還組建了合唱、舞蹈、腰鼓、武術健身操、經典誦讀等二十多種興趣小組,讓學生“樂”在校園。
讓打工父母放寬心
羅紅燾是赫章縣水塘堡彝族苗族鄉(xiāng)田壩初級中學初一年級學生。父親在貴陽打工,平時很少回家。母親一個人既要忙家里又要忙地里,基本沒時間關注她的學習情況。
沒住校時,羅紅燾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才能不遲到,有時起晚了,早飯就不吃了,下午回家天都黑了,還要幫媽媽做家務,在家學習時間很少。
六年級期末考試,羅紅燾數學只考了30多分。
初一住校后,不但作息規(guī)律了,學習時間多了,晚上還有老師輔導的晚自習,愛學習羅紅燾的成績提高非???。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羅紅燾就考了全校第二名。爸爸知道后非常高興:“好好學習,將來咱們也考清華北大!”村里人也都夸贊:羅紅燾變乖了,又好學又孝順。
在田壩初級中學,像羅紅燾一樣寄宿在學校里的孩子有500多人,他們住在學校有全天候的監(jiān)護,吃在學校有營養(yǎng)均衡的可口飯菜,長知識也長身體,而這一切都得益于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
而在2011年以前,田壩初級中學僅有一棟教學樓,操場凹凸不平,教室里除破舊的桌凳以外,幾乎再沒有其它任何設備,辦學條件非常艱苦,更不用說寄宿了。
自從實施寄宿制攻堅和“全面改薄”后,田壩初級中學的面貌發(fā)生了巨大改變:現有校舍8500平方米,建有理、化、生實驗室;學生宿舍兩棟,學生浴室200平方米,學生食堂500平方米,全塑膠運動場3000平方米,標準籃球場4個。
2015年,學校又獲得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建設項目,建成音樂室、舞蹈室、書畫室、棋藝室等活動室,音體美器材基本齊全,滿足了學校師生日常學習生活和課余時間活動需求。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到學校寄宿。“只要學生有寄宿要求,我們都會接納,每個實施寄宿制的學校宿舍建設時都有長遠考慮,不會出現不夠住的情況。”赫章縣教育局機關黨委書記吳開富說,寄宿制的實施,不但通過統(tǒng)一、專業(yè)的管理提高了學生成績和綜合素質,也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家長在外打工、在家務農都更安心了。”吳開富說。
讓縣域教育上臺階
在貴州,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攻堅工程的實施,為優(yōu)化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為農村孩子提供在學寄宿條件,不僅有效降低了農村學生輟學率,鞏固了“兩基”成果,客觀上也促進了野馬川初級中學改造前后農村剩余勞動力勞務輸出,對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赫章縣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縣長唐瑜說,為快速提升赫章縣整體教育水平,縣各級部門對教育工作實行特事特辦,開辟綠色通道,優(yōu)先辦理教育工程手續(xù),優(yōu)先撥付教育工程經費,在全縣各級資金分配中,優(yōu)先考慮教育事業(yè)需要。
截至9月底,赫章縣共建成寄宿制學校80所,改擴建學校93所,入住學生69549人。
“在赫章,你會發(fā)現,最漂亮、最現代化的建筑就是學校?!碧畦ふf。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將繼續(xù)推進“全面改薄”工作,著力建設和完善標準化農村寄宿制學校,切實改善寄宿學生吃、住、學、樂基本條件,打造農村寄宿制學校“升級版”,讓每一個農村孩子上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