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靜媛 梁 熙 陳雯婷[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廣州 510640]
馬南的倫理救贖之路
⊙尹靜媛 梁 熙 陳雯婷[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廣州 510640]
喬治·艾略特在《織工馬南》中塑造了一位地位卑微的織工形象,主人公的人生變故蘊含著豐富的倫理內涵:馬南在經(jīng)歷朋友與情人的背叛后陷入倫理困境難以自拔,他遠走他鄉(xiāng)選擇了一條自我放逐之路:無休止的工作和對金錢的迷戀使他喪失了個體的社會價值。小女孩愛蓓的出現(xiàn)使馬南的倫理意識得以復蘇,鄰里的幫助使馬南逐漸擺脫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重新融入社區(qū),與周圍的人和自然建立了親密的聯(lián)系。對愛蓓無私的奉獻使他具備了利他主義精神,完成了對自我的超越。愛蓓的成長歷程也是馬南倫理意識重構的過程,馬南人生的轉變體現(xiàn)了作者對19世紀英國社會道德衰微現(xiàn)狀的批判和對重建社會倫理的探索與訴求。
倫理困境 倫理重構 愛 倫理身份 倫理選擇
喬治·艾略特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維斯在《偉大的傳統(tǒng)》中對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做出過這樣的評價:“簡·奧斯丁、喬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約瑟夫·康拉德……都是英國小說家里堪稱大家之人”。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有著深厚哲學功底的作家,艾略特將眼光投向道德禮法日漸衰微的19世紀的英國社會,敏銳地洞察著人們精神世界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后果。她的六部小說既是對社會變革和宗教衰落的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又反映出作者對重構社會倫理道德的不懈探索。從文學倫理學的視角進行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蘊涵著豐富的倫理思想,體現(xiàn)出作者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和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較之其他的五部小說,《織工馬南》的篇幅最短,人物、情節(jié)都相對簡單,它更像是一篇寓言,講述了一個積極向上的年輕人被朋友和戀人背叛后陷入倫理困境并選擇了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但在愛的感召下最終獲得新生的故事,小女孩愛蓓的成長歷程也正是馬南的倫理救贖過程。
主人公賽拉斯·馬南是一位出身卑微的織布工人,他工作勤勉,對未來充滿期待。在故鄉(xiāng)燈籠廣場,“他是個生活堪作楷模,信仰又很虔誠的青年”。換言之,他有著自己的倫理準則和人生信條,在社會中有著明確的倫理身份,樂于承擔一個教民的倫理責任,對有需要的人提供無私的幫助:他時常用自己的藥草知識為人們解除病痛;對彌留之際的教堂老執(zhí)事悉心地照顧……這些都表明了馬南正直、善良的天性。然而這個樂觀上進的年輕人卻長著一雙看不遠的“凸出的棕色大眼睛”,這既是作者對主人公外貌的客觀描繪,更是對他遲鈍的洞察力的一種隱喻,暗示了馬南不能正確分辨人們的品行,以至于將奸滑之徒認作“同生共死的朋友”,更未發(fā)覺他篤信的“朋友”與自己未婚妻之間的私情,為他人生遭受的第一次打擊埋下了伏筆。
由于密友的誣陷和未婚妻的背叛,馬南失去了友情和愛情,情感支柱轟然坍塌。他將唯一的希望寄予宗教,期待著教友們做出公正的裁決。在馬南心目中,宗教體現(xiàn)了倫理道德的正義,一種至高的善,它能夠洗刷自己的清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教友們沒有進行任何的調查,卻以抽簽的方式再次將莫須有的罪名強加于馬南的身上,并將他驅逐出教會。面對教會不公正的決定,馬南的精神世界徹底傾覆,在他看來,無論是萬能的神還是身邊的人們,都是自私虛偽的,對他的不幸冷眼旁觀。這使他對他人、對神失去了最后的信心,發(fā)出了:“管理人間的絕不是個公正的上帝,而是個說謊的上帝”的吶喊。這無疑是對以上帝為核心的傳統(tǒng)基督教倫理觀的全盤否定。
教會的裁定使馬南對世人、對宗教喪失了信心,陷于極度的倫理困惑之中。他不明白:朋友為什么要傷害自己?教友們?yōu)槭裁床荒芴嫠鞆堈x?信仰為什么不能在他痛苦無助的時候救贖他的靈魂?在這次事件之后,馬南的倫理身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他由一個無私、虔誠的信徒變成人們眼中背負著偷竊罪名的小人。心灰意冷的馬南離開了他熟悉的家鄉(xiāng)。他的選擇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雙重隱喻:既表明了主人公對過去生活方式的否定和棄絕;又暗示了他新生活的開始。馬南如何才能走出倫理困境,重獲自己的倫理身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這就形成了貫穿小說始終的倫理結。
初到拉維羅村的馬南一直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試圖以工作的方式來忘卻過去,擺脫所處的倫理困境。他不停地織布,已經(jīng)蛻化為一種動物本能似的行為,不再能體現(xiàn)人的社會價值,也不能給予他心靈的滿足。因此,作者將他比喻為“蜘蛛”,意在說明馬南對人世間倫理親情的刻意逃避只能使人的內心異化,社會屬性逐漸缺失,與禽獸無異。聶珍釗教授曾經(jīng)指出:“肉體一旦失去靈魂,就會失去人的本質,只留下沒有靈魂的人的空殼。沒有靈魂的人完全依靠本能生存,沒有倫理,不辨善惡,與野獸無異。”由此可以看出馬南在經(jīng)歷人生第一次打擊之后對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宗教情感的否定態(tài)度,這也是作者所處時代中某些人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馬南企圖切斷與他人的所有聯(lián)系,以繁忙的工作麻痹自己的行為,這反而使他更加孤獨,精神變得日益頹廢,未來一片黑暗。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個線性的結構,它更像一張由過去、現(xiàn)在、未來相互交織的網(wǎng)。過去發(fā)生的事并不能真正消失,它還會通過記憶等形式對人們的生活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例如,他時常夢見自己的母親和夭折的小妹妹,就表達了在他內心深處對人倫親情的渴望,這也為他日后的轉變,認同拉維羅的倫理觀念創(chuàng)造了可能。作者正是通過對馬南獲得新生的人生經(jīng)歷的描述,表達了她明確的倫理觀念與價值取向。
如前所言,馬南將生活的全部重心放在織布上,但由于他不愿與鄉(xiāng)鄰建立超越雇傭關系以外的任何聯(lián)系,工作所得的報酬就成為他社會價值僅有的承載物。掙得更多的金錢漸漸變成馬南人生的目標和動力,以至于每天晚上獨自欣賞積攢的金幣“就是他的狂歡時分”。金錢不僅是對他辛勞的褒獎,更是對他靈魂的慰藉和愉悅。馬南對金幣的態(tài)度更像是一種膜拜,他完全忽視了金錢存在的社會意義在于人們?yōu)闈M足精神或物質的需要。他將積累金幣看成自身的目的,而不是謀求個人本身的幸福和自我的拯救。將金錢視為人生的寄托并賦予全部情感的人生態(tài)度勢必會使自己的精神加劇異化,將自己與周圍的人們徹底孤立。事實上,馬南對金幣迷狂的表現(xiàn)影射了維多利亞時期英國人的精神狀態(tài):以《物種起源》為代表的新的思想對傳統(tǒng)宗教提出了質疑,各種教派層出不窮且紛爭不斷,宗教的勢力日漸衰落,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面臨著被否定和顛覆的危險,不少人陷于精神困惑之中。與此同時,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帶來了物質上空前的繁榮,更多可支配的財富使人們能夠過上更舒適的生活。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對金錢的追求取代了上帝的位置,成為他們新的倫理法則。作為一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家,艾略特在《織工馬南》中以生動的文學形象表達了對拜金主義的批判:一個是馬南,另一個是拉維羅村卡斯老爺?shù)亩鹤余囁沟?。前者因對金錢的迷戀而更加孤獨,他甚至遺忘了值得珍藏的美好回憶,人生的目的仿佛就是為了積攢更多的錢,而隨著金錢的增加,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卻不斷地減少。后者更是沉溺于物質享受中不能自拔,對錢和享受的不懈追求構成了他短暫人生的全部,他所信奉的是金錢至上的倫理觀:為了錢,他不顧親情,敲詐家人;為了錢,他甚至不擇手段、寡廉鮮恥地偷竊了馬南畢生的積蓄……為了錢,他最后落入石坑而死。作者通過這一反面人物向世人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對金錢的追求只能濁化人的心靈,引人走上眾叛親離的窮途末路。作者刻意安排了鄧斯丹到石屋偷走金幣的情節(jié)使兩個對金錢有特殊情感的人物之間發(fā)生了直接的聯(lián)系:一個因金錢的丟失而最終重獲新生,另一個卻被金錢帶進地獄之門。
金幣的被盜無疑是馬南人生所遭受的第二次沉重打擊:在拉維羅村的十五年中,金錢已經(jīng)取代了上帝的地位,成為他的精神寄托和快樂源泉。鄧斯丹不僅偷走了他全部的有形的財產(chǎn),更是將他的無形的精神財富席卷一空。馬南只剩下身心俱裂的軀殼,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對生活再不抱有任何希望,只能“以悲傷填補他的空虛生活”。馬南在被迫遠離故鄉(xiāng)后放棄了宗教信仰,他與周圍的疏離“意味著被切斷了所有跟外界的聯(lián)系,這樣人也就不能發(fā)揮任何人類的力量”。為了度過毫無意義的人生,他將金錢積累視作幸福之所在,但對金錢的沉迷使他忽略了人與人之間正常的交往,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倫理身份,他的人生變得更加單調、更加空虛。金錢沒有給他帶來內心渴望的溫情,也未能解開在文章開篇形成的倫理結,相反,這個倫理結卻隨著金錢的失竊而進一步加強。如何使一再蒙受不幸的主人公走出人生的低谷,獲得精神的重生?作者以小女孩愛蓓的出現(xiàn)作為打開倫理結的鑰匙,強調只有愛才是倫理的核心,它是維系人類社會和正常的人際關系的真正紐帶,只有愛才能點燃孤寂的生命,使主人公體驗到幸福完整的人生。
小女孩愛蓓在圣誕前夜爬進馬南家門的情節(jié)設置頗具象征意味,它暗示了主人公新的人生的開端。馬南哺育愛蓓的過程可以被看作是他恢復以愛為中心的倫理觀念的過程。她將處在自我放逐、淡漠人間倫理親情狀態(tài)下的馬南引入到彼此相互關心、以同情和愛為信仰的最高旨歸的拉維羅社區(qū)當中,使馬南在后半生感受到人間倫理的關懷和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在愛的感召下他不僅對拉維羅的倫理觀念產(chǎn)生了認同,而且還甘愿為了他人的幸福做出自我犧牲,完成了人性的超越。具體而言,主人公倫理觀的變化主要分為兩個階段:愛蓓喚起了馬南沉睡的愛欲;愛蓓使馬南逐步擁有了倫理身份并逐步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愛蓓到來之前,金錢將主人公拖入拜物教的泥淖,他的精神世界充滿對毫無生命的金錢的向往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活生生的、天然的密切聯(lián)系。由于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倫理維系著人際交往的基本法則;人類社會又猶如一張無形的網(wǎng),每個成員構成了網(wǎng)的結點,他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因此,對于游離于拉維羅生命之網(wǎng)的馬南,像一個精神上的棄兒,生命之源日漸枯竭。金錢的失竊與其說是馬南人生蒙受的又一次打擊,不如說是為他提供了一個新生的契機??梢哉f,愛蓓的到來,使馬南的人生發(fā)生了本質性的轉變,使他擺脫了異化、疏離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價值得以體現(xiàn)。
誠如馬建軍教授所說:“只有在他的‘黃金’世界被摧毀后,他的人性的一面才得以逐漸蘇醒”。當愛蓓剛剛出現(xiàn)在馬南眼前時,他“仿佛看見爐前地上有一堆黃金。黃金!——他自己的金幣——像被拿走時那樣神秘,又送還給他了!”他令人發(fā)笑的舉止不是視力模糊的緣故,而是因為他依然幻想著重新得到凝聚他全部情感的錢財——馬南心中人生價值與幸福的唯一載體。在意識到自己對愛蓓所產(chǎn)生的錯覺之后,首先浮現(xiàn)在馬南腦海中的是他曾經(jīng)無比疼愛的小妹妹的形象,“她打動了他在拉維羅從來沒有被激動過的心——這是舊情的顫動”,他在夢境中對愛的回憶終于在現(xiàn)實中有了對應物。愛蓓將馬南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連結起來,為他愛欲的釋放與恢復正常的倫理意識創(chuàng)造了可能,也為他設置了新的倫理身份和社會定位。
先前,馬南置身于拉維羅的倫理關系網(wǎng)之外,他的倫理身份只是一名可有可無的織布工人,他和任何人都沒有發(fā)生過精神上的交流和共振。與愛蓓的共同生活首先引起馬南倫理身份、社會責任和義務的變化:他與愛蓓建立了家庭。這種自然的、極具社會性的倫理關系的確定意味著他要成為一名孤兒的父親,要承擔撫養(yǎng)孩子的重任。馬南獨自撫養(yǎng)愛蓓的行動表明了他對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接受,即對弱小生命的關愛與幫助。他的義舉立即得到鄉(xiāng)鄰們的認可,人們紛紛向他伸出友善的援手。馬南在人們眼中也不再是孤僻的怪人,而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慈父形象。在履行作為父親的倫理義務過程中,馬南意識到,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的成長氛圍,必須放棄自己原來不與他人來往的生活方式,勇敢地融入到拉維羅的社區(qū)中去。此外,人們對他和愛蓓無私的幫助,也使馬南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與友情,體驗到人間真情的可貴。為了永遠地擁有這份人間真情,馬南甚至又加入了曾經(jīng)給他造成巨大傷害的教會。但拉維羅的宗教信仰與故鄉(xiāng)有著根本的不同?!袄S羅的居民上禮拜堂并不是很嚴格固定的,也許教區(qū)里的人認為,每個禮拜都上教堂,會顯得懷有貪圖討好上帝之心,想非分沾得多于鄰人的好處……每個人都必須在大節(jié)日領圣餐”。由此可見,在村民們的宗教觀中,上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已經(jīng)為鄉(xiāng)鄰所取代,人們參加禮拜的目的不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而是把它視作加深彼此了解、增進鄰里情義的一種社交方式。這種世俗化的宗教儀式的實質是為了更好地維系倫理道德,體現(xiàn)出對人的尊重。馬南的決定表明他清醒地意識到:“社群對于個人也是一種需要,個人的情感歸屬與存在認同,都只有在社群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更為重要的是,社群本身就是一種善,個人只有通過社群,生命才有價值,生活才有意義……”這使得他的倫理角色變得更為豐富——他不僅是一名稱職的父親,而且成為一名合格的拉維羅村民,其個體生命也更具社會價值。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愛蓓成年后,在面對她富有的生父高德夫雷·卡斯索撫養(yǎng)權時,馬南首先考慮到的不是自己晚年的生活,而是愛蓓人生的未來:“怕他會因為只顧自己而妨礙愛蓓的幸?!薄R钥档铝x務論的視角觀之,馬南的“行為不受任何愛好的影響,完全出于責任,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行動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南已經(jīng)完成了從漠視倫理常情的社會邊緣人到摒棄“小我”觀念、具備高尚的利他思想的倫理道德楷模的轉變,他的人生也因此而升華,變得更加圓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人”,即“不僅具有動物所不具備的勞動實踐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具有優(yōu)美靈魂與高尚精神。精神提升是人類自我提升至完滿境地的最困難,亦是最后最關鍵之環(huán)節(jié)”。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德夫雷重建倫理身份的失敗,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德夫雷的自私與對倫理責任的逃避:年輕時,他為了贏得美貌善良的姑娘南希的愛情,不惜拋棄自己的妻女,致使妻子為尋找他而倒斃于雪地之中。他不但不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反而暗自慶幸自己甩掉了包袱。面對年幼的女兒,為了得到體面的婚姻,他竟然不敢承認是孩子的父親。一系列的行為導致了他作為父親的倫理身份的喪失。雖然高德夫雷與在燈籠廣場的馬南都喪失了倫理身份,但前者是主動地放棄了自己的倫理身份,后者是被他人惡意剝奪了倫理身份;前者源于自私的選擇使他不得不長期忍受骨肉分離和擔心妻子埋怨的雙重煎熬,后者通過愛的付出建構了更為豐富的倫理身份,獲得更有意義的人生。作者通過二人倫理身份的變化旨在表明自私只能讓人的內心苦悶,只有愛與奉獻才能使人擁有幸福的人生。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主人公倫理身份與信仰的失而復得構成了小說主要的倫理結,它的化解過程也是馬南探尋倫理救贖的過程。倫理身份的最終確立使他的人生有了目標,人生變得充實。他不僅與拉維羅的居民重建了家人般的情誼,還恢復了以往與自然的親密聯(lián)系,又開始關注自然,從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樂趣。在小說的結尾,馬南家美麗的花園既是他美滿人生的具象化表現(xiàn),又蘊含著作者豐富的生態(tài)倫理的思想:社會、人、自然是休戚與共的共同體;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會促進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只有當人與他人、自然建立了和諧的關系,人生才是完美、有意義的。
《織工馬南》以一個寓言似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因被人誣陷而失去親朋和信仰,為了擺脫倫理困境,他試圖以對金錢的膜拜麻痹自己的靈魂,但卻使自己的生命喪失了存在的社會意義與價值。小女孩愛蓓的到來將馬南心中對愛的渴望轉變?yōu)楝F(xiàn)實,為他走上倫理救贖之路提供了可能。在對愛蓓的撫養(yǎng)過程中,馬南的倫理身份得以再次確定。鄰居們的幫助使他感受到人間的真情,他接受了村民們以愛為核心的倫理觀念,皈依宗教的目的在于對人間美好情感的呵護與尊重。正是在親情與友情的感召下,馬南選擇了通過愛與奉獻到達幸福人生的倫理救贖之旅。為了孩子的未來,他甚至決定獨自面對老無所依的困境,他的利他主義之舉是對人性的肯定與超越,更好地彰顯了其存在的社會價值。
面對19世紀傳統(tǒng)宗教的影響日漸消失和不少人陷于精神困惑之中的英國社會,喬治·艾略特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思辨能力,對拯救人們的精神世界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在《織工馬南》中,她通過對主人公的精神重生之路的描寫,向讀者清楚地表達了這樣的倫理觀念:以對上帝的迷信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使人偏執(zhí);對金錢的癡迷使人的心靈異化,濁化人的靈魂,造成人正常情感的缺失,還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因此,基督教和拜金主義都無力使世人擺脫精神的困境,唯有堅守以愛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觀念,勇于承擔肩上的倫理責任才能使人們在社會中擁有自己的倫理身份和社會價值。這種以關愛他人為導向的倫理觀使人們將自身與社區(qū)中的其他成員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使人際關系更為融洽。不僅如此,艾略特還進一步將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在作品中,主人公人際關系的受挫也讓他對自然失去了往日的興趣;而當他與周圍人們重建起友善的關系之后,馬南又樂于從自然中獲取人生的快樂了??梢?,主人公與自然關系的改變和他的人際關系密不可分。這與當今生態(tài)倫理學中的“協(xié)同論”思想有著一脈相通之處。難怪批評家伯納德·塞米爾做出如此的評價:“她的作品具有道德拯救作用,在當時英國社會發(fā)生信仰危機和觀念轉折的特殊時期,它們?yōu)樯鐣峁┝说赖轮笇?,為一個失去信仰的國度提供了可靠的道德價值觀?!?/p>
① F.R.利維斯:《偉大的傳統(tǒng)》,袁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1頁。
②③④⑤⑦⑧???? 喬治·艾略特:《織工馬南》,曹庸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第5頁,第11頁,第16頁,第26—27頁,第102頁,第149頁,第150頁,第106頁,第234頁。
⑥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倫理選擇與斯芬克斯因子》,《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6期,第10頁。
⑨ 艾瑞克·弗洛姆:《愛的哲學》,趙正國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12頁。
⑩? 馬建軍:《喬治·艾略特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頁,第65頁。
??? 高兆明:《倫理學理論與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7頁,第308頁,第81頁。
作 者:尹靜媛,碩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生態(tài)文學;梁熙,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陳雯婷,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2016年華南農業(yè)大學校級創(chuàng)新訓練課題“歌詞中蘊含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編號:201610564470)項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