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冉
漢族民間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文獻記載上看, 早在石器時代就已有民間舞蹈存在,如,“昔葛天氏之樂 ”就是一個三人操牛尾,祭祀農業(yè)豐收的民間舞蹈。漢民族的民間舞蹈有著綿長的歷史情緣,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時,民間舞蹈已成為供奴隸主貴族享樂的藝術表演。古代詩歌《詩經》和《楚辭》中也有對周代中原及荊楚地區(qū)廣泛流傳的民間舞蹈的生動描寫 。漢代俗樂舞,如巾舞、袖舞、干戚舞、盤鼓舞、相和大曲等舞蹈均是流傳于漢代民間的著名歌舞。魏晉南北朝的“吳歌”、“西曲”、“清商樂”是柔婉秀美的江南民間歌舞。隋唐時代,民間歌舞更是發(fā)達,其種類很多,如杜甫觀看的“公孫大娘舞劍器”等。宋代,隨著商業(yè)發(fā)達和市民階層的形成,在勾欄瓦舍、茶坊酒肆里生成的民間歌舞,成為歷史之后。后來,它一方面成為后世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仍活躍在民間。明清以后,有些民間歌舞形成地方小戲,有些以強韌的生命里生存在民間。民間歌舞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娛自樂、松懈疲憊身心,書法美好情感的娛樂形式。在此之后,漢民族民間舞蹈在民間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廣大勞動人民在重大節(jié)日的主要娛樂活動。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漢民族的民間舞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舞蹈風格、民族特色。
我國民族民間樂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衍化出數(shù)不清的品種,由于各地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信仰、審美理想、審美習慣都大不相同,使民間舞也各具風采。漢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在民間中廣為流傳的有龍舞、腰鼓、獅舞、燈舞、綢舞、劍舞、跑旱船、花鼓舞、太平鼓、高橋、秧歌等等?,F(xiàn)經專家整理加工已進人課堂的有東北秧歌、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1、漢族民間舞的特點
漢族的民間舞蹈不但內容豐富,而且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既使是相同種類的歌舞,因地區(qū)的不同,也會在風格、裝扮和表現(xiàn)形式上各有特色、獨具魅力。
a.形式特點:使用道具和歌舞結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突出特點。使用道具,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舞蹈的內容和抒發(fā)舞者的情感。拿使用較多的折扇來說,那千姿百態(tài)的舞扇動作,對表達思想情緒、塑造人物性格、美化舞姿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能根據舞蹈情節(jié)的要求,模擬花或蝴蝶等形象。 人們常用“載歌載舞”來形容漢族民間舞蹈,歌舞結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另一重要特點。漢族民間舞蹈中有花燈、采茶燈、跳春牛、耍耍、二人臺、二人轉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普遍流行于各地的跑竹馬、跑旱船、花鼓和霸王鞭等也多是邊唱邊舞的。有些地方連龍舞、獅子舞中都帶唱。歌舞不 僅能抒情,也長于敘事,能表達比較細致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廣泛的生活內容,可以 起“歌以詠言、舞以盡意”的作用。且歌且舞,能聽其聲、觀其容,有聲有色,有 著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詩、樂、舞的結合,在中國表演藝術中有悠久的傳統(tǒng),從 中國民族藝術發(fā)展史中看,它一直占有突出地位。
b.動作特點:講求手、眼、身、法、步的緊密結合,具有全身舞動的韻律感;舞姿 多為弧線,呈現(xiàn)出圓曲美的體態(tài)特征; 東 北 秧 歌“手傳意、眼傳神”、“手眼相隨”、“形神兼?zhèn)洹焙捅硌?上強調內在的含蓄美;這些都是漢族民間舞蹈的動作風格特色。 漢族民間舞蹈和民族武術、雜技以及戲曲有密切關系,在中國古代百戲中,雜 技和舞蹈是摻雜在一起表演的。這種形式,至今保留在民間節(jié)慶的趕會、社火中 。這種長期的相互吸收融合,又形成了它高度的技藝性,如高蹺、獅子舞等。有些 舞,則直接從武術而來,如劍舞、盾牌舞。
漢族民間舞蹈產生和流傳于民間、風格鮮明、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它反映人民的勞動、斗爭、交際和愛情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特性。但是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受生活方式、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甚至地理和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而顯現(xiàn)出風格特色的明顯差異。
2.漢族民間舞的地域性
中國幅員遼闊,漢族人民分布在全國各地,漢族民間舞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qū),這一地區(qū)自北至南那巨大的地理跨度,由于氣候。地形,植被及其制約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差異,使其舞蹈形態(tài)也異彩紛呈。在中國56個民族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2﹪,主要居住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遼闊的居住區(qū)與迥然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形成漢族民間舞蹈的種類繁多,地區(qū)風格各異。
民間舞蹈的文化特性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性、季節(jié)性、群體性和民俗性。這些特性又導致了它相對的穩(wěn)定性。正是這些特性在相當程度上保障了民間舞蹈的生存與發(fā)展。
3.漢族民間舞的民俗性
民俗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人民群眾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傳統(tǒng)文化、世俗風尚、道德觀念、審美意識、社會生活等方面人文精神因素的凝聚和社會生活勞動生產力水平的展現(xiàn)。而民間舞蹈所具有的民俗性,不僅顯現(xiàn)民間舞蹈所具有深刻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而且生動地揭示民間舞蹈與人民群眾所具有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正因為通過民俗這一網絡加強了民間舞蹈與廣大群眾思想感情的信息交流,從而使民間舞蹈始終保持著鮮明的地域風格特點和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另外,民俗活動也是民間舞蹈生存和發(fā)展的因素。我國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特別是節(jié)日習俗,不論農村“還是城市,都以歡慶娛樂的形式舉行。舉國上下的正月十五鬧花燈,是延續(xù)了幾千年深入人心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中華民族無不以民間舞蹈形式來慶祝,其內涵無論是農村的“春祈秋報”還是城市的“歌舞升平”,都具有永恒意義存在。這也為民間舞蹈大規(guī)模的集中表演,堂而皇之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一個成熟的漢民族的民間舞蹈,在舞臺上展現(xiàn)的內容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體現(xiàn)了舞蹈各種元素的高度融合,有機的結合和滲透。中國的漢民族民間舞蹈要想在世界上擴大影響,還需要舞蹈藝術家門的不懈努力與奮斗,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