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潘口鄉(xiāng)中心學校 陳 榮
在我們周圍,有這樣一些細節(jié),你或親身經(jīng)歷或耳聞目睹:父母總是把飯盛到碗里端到桌上,一遍又一遍地在飯桌上督促孩子多吃;父母端著碗追趕著孩子,一遍又一遍呼喚著孩子吃;父母總是擔心孩子不吃或少吃,周到細致地把飯喂到孩子嘴里……孩子煩著、抗拒著,吃飯竟成了一個問題。父母不勸、不督促、不喂,孩子就干脆不吃了。孩子挑食、厭食,讓父母憂心忡忡、手足無措。
父母在飯桌上傳遞給孩子的是一種錯誤的信號:父母自覺做成了孩子的仆人,最大限度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反而使孩子放棄了對自己的責任。
飲食行為是家庭教育最經(jīng)常、有效的教化。讓孩子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生活,在生活上獲得獨立、自立、自理能力,尤為重要。
每個人的行為都因自身需要而發(fā)動。飲食是每個人本能的需要,吃飯一定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餓了自然會吃,渴了自然得喝。如果一個人連吃飯都不會了,那么,他還會做什么?如果一個人對吃飯都喪失了興趣,那還有什么能引起他的注意?
人依據(jù)自身需要而主張自己。由于父母的過度干預,孩子一方面抗拒著父母的干預,另一方面又依賴著父母的照顧。這樣,孩子難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需求,喪失了在飲食上主張自己的機會和能力。
說白了,父母對孩子的干預,不是從孩子需要出發(fā),而是從自身需要出發(fā)——盡到自己的責任,完成照顧孩子的義務。這就像強按牛喝水一樣沒有效果——你不能給人他所不需要的。父母不厭其煩,孩子煩惱不堪。
父母在孩子飲食上必要做到的,一是提供給孩子所必需的飲食,不讓孩子餓了渴了沒得吃喝;二是基于健康原則給予指導和建議。至于他是否餓了,是否吃喝,在吃喝上如何選擇,吃多喝少等,一定要交給孩子,再也不要事無巨細地去管。孩子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像吃飯這樣的事情,就該自己拿主意,自己來做。
人是在自己的經(jīng)歷中成長的。人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去行動,從一切自主行為中認識了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獨立和責任。過猶不及,父母為子女做得太多,子女反而什么都不會做;子女不會因此變得更強,而是更弱。父母為子女做得太多,不是幫,而是害。父母包辦代替,孩子一無是處。
沒有人喜歡被人強加于自己。你給人他所需要的,還要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否則,他不喜歡你的方式,也會拒絕來自你的一切。
不只是飲食,在孩子成長的所有事情上,都存在這個問題。父母在孩子飲食上必須吸取的教訓——在父母看來,因為你是孩子,所以我們必須無條件為你服務;在孩子看來,因為你是父母,所以你必須無條件為我服務,于是,孩子自主性喪失了,主體性泯滅了,永遠長不大。
這樣,以至于孩子成年以后,父母對自己做什么都是應該的,從父母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對父母怎么要求都不算過分。但凡父母沒能做的,諸如自己沒有找到好工作,自己沒有房子住,自己沒有娶到媳婦,都成了父母的種種不是。孩子怨天尤人,對父母指責抱怨、頤指氣使,歸根到底,是父母在生活中沒有在孩子身上種下獨立和責任的種子,不得不接受的報應。
愛是給予,愛為成全,卻一定要孩子懂得,父母對孩子所做的一切,是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成為他自己。
父母在生活上關照孩子的事無巨細,只會換來了孩子的唯我獨尊。一個缺乏自主意識的人,是沒有責任心的。一個對自己不知、不會、不能負責的人,又怎么可能擔負起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
誠如是,我們應該怨他,還是怨我們不智慧的教育呢?
最后,我重申自己的一個教育理念:每個人都只能在自己的經(jīng)歷中成長。真正的教育,就是創(chuàng)造適宜的條件,讓受教育者去經(jīng)歷,以他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生長期,收獲他可能收獲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