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慶區(qū)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郭 莉
課程說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結合方面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課程標準七級對于聽得目標:能聽懂熟悉話題的談話并能抓住要點;能就熟悉的話題,稍作準備后,有條理地做簡短發(fā)言,能根據(jù)話題要求與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對于學生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對語言知識和約言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視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參與表現(xiàn),即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在教學建議中提倡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開發(fā)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聽覺和視覺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共性則是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包含有情境創(chuàng)設和協(xié)作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信息技術環(huán)境軟硬件要求及搭建環(huán)境情況:
網(wǎng)絡環(huán)境 智能手機/iPad
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經過一年的認識已經彼此了解,對各自的名字已經很熟悉,但并不知道彼此間名字的含義。智能手機中的微信功能可以支持微型社交網(wǎng)絡“群”中群主及成員都可以發(fā)布文字、語音、視頻,成員之際可相互接收。教師已經建立了班機微信群,可以發(fā)布和檢查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程度。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是第16單元的第2課。本課的聽力材料是三位學生講述他們名字的故事。學生將在本課學習如何簡單講述名字的故事,并實際口頭練習。此后使用聽力策略,聽取并記錄信息,復述他人名字故事。聽說練習之后,結合文化廣角的英文姓氏的起源,話題進一步深入,學生通過對比東西方人名,了解其所承載的不同文化。話題對于學生來說很熟悉因而沒有難度。重點是學生能夠準確的獲取信息并流暢的復述。話題的另外一個特點則是文化意義很強,因此特別結合教材以及教參的補充內容在文化上深度挖掘。語言上難度也適中因此要求學生說與寫上輸出量很大。
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思維活躍,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見解。他們不滿足于教科書上的知識,想獲得更多的信息。在英語學習上,他們不只是想把英語作為一門死記硬背的課程來學,更希望能利用媒體技術學到知識性和趣味性兼有的內容,從英語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高一的英語學習,使學生儲備了一定的詞匯和英語知識,能較好地展開話題討論,各抒己見,同時,具備一定的電腦操作知識和網(wǎng)上搜索和查閱知識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本課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
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本課學習結束時,學生能夠聽懂名字的故事;劃出聽力材料中的結構;抓住重點信息復述講述自己名字的故事。
教學重點:
聽力訓練,讓學生聽懂有關解釋名字意思的故事并通過關鍵詞抓住重點。
教學難點:
完成篇章結構,以此講述自己的名字故事。
教學過程:
1.給出張和和WilliamClark
認識名字排列的不同,引發(fā)學生學習欲望。
PPT:1分鐘
2.指令
詞匯學習;聽獲取每段對話中的人名;聽記錄每個人名的意義;小組討論完善記錄;匯報(每小組不同人名);培養(yǎng)在聽的過程中獲取和記錄信息的能力。
3.幫助/指導
閱讀聽力腳本 劃出講述名字的結構;小組討論;展示準備并說出話題的能力;互相合作自主學習的能力。
4.示范自己的名字故事
聽并記錄;講述教師名字故事;準備講述自己的名字故事;小組互相交流。
5.指導/監(jiān)控
錄制并發(fā)布自己的名字故事;聽感興趣的同學的名字故事并提問題;回答問題。
學習效果評價:
評價方式:過程評價為主,輔以結果評價。
能畫出結構圖,能講述自己的名字故事。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未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模式:教師帶讀新單詞—檢測單詞—呈現(xiàn)聽力任務—學生聽并回答問題—訂正答案—回讀聽力腳本;聽說課模式:教師帶讀新單詞—檢測單詞—呈現(xiàn)聽力任務—學生聽并回答問題—訂正答案—回讀聽力腳本—講解句子—復述—講自己的故事。該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控制學生,按照課前的備課一步步地進行教學;學生遵從教師的指令,參與課堂活動。
本教學設計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高中生奠定中升學習,在這個課堂中學生平等,每個學生都會受到尊重,尤其是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學習中能在學習中努力嘗試. Weixin和iPad做為網(wǎng)絡終端的聽力課程,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設了適合自己認知水平和學習進度的課程資源。如單詞學習,學生就可以選自己不會的學習,而不是和全班一個進度,聽的過程學生也是個體學習的過程。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使用優(yōu)化了教育方式,拓寬了學習渠道,改進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利用了學生視聽覺。教師轉變了角色,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和參與者,促進了教師知識更新和終生學習意識。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為培訓者的培訓學習設計的課,作為一名老教師教師,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作為媒體進課堂實踐中的一次嘗試,無疑是有許多不足之處的,但總體而言,收獲頗多。
第一,初步學會明確任務目標,站在學生角度,精心設計活動。
第二,本堂課使用社交平臺交互手段教學,旨在體現(xiàn)并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英語交際環(huán)境。
第三,課堂設計合理,結構流暢,成功的達到教學目標。
第四,整堂課師生,生生互動性強,在自主、互動、探究的方式中展開課堂教學,充分挖掘課文內容的內涵和外延,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建構新知。
第五,以任務型為教學原則,本案例的每一個任務都是圍繞學習者“學”的角度設計的。
第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假如讓我上這次課:
教師應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鍛煉口語,利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的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真正的說英語”,從而真正掌握英語。通過語言交流,達到最大程度上的師生/生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