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羅思義
大饑荒與“華盛頓共識”的破產
[英]羅思義
在非洲和也門的部分地區(qū),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正在降臨。聯(lián)合國調查顯示,在南蘇丹、索馬里、尼日利亞北部和也門,超過2000萬人未來半年內將面臨饑荒,近140萬名兒童正“迫近”死亡。美國研究員形容此次饑荒是“幾十年來前所未有”。
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需至少44億美元才能避免四國出現災難性后果。但到目前為止,聯(lián)合國收到的援助額僅9000萬美元。
為了救災并避免悲劇重演,我們必須認識到,大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目前,全球有7.66億人生活在由世界銀行定義的極端貧困環(huán)境之中。他們收入太低,一旦受任何不利情況影響,饑荒就會降臨。南蘇丹內戰(zhàn),也門內戰(zhàn)和外國干涉,以及尼日利亞的極端主義組織“博科圣地”,將各自國家已經處于極端貧困的人民推向了災難性饑荒的深淵。
除了亡羊補牢,我們還必須理解災難產生的根本原因。非洲和也門地區(qū)正在上演的人道主義災難,根源于全球性貧困,深刻反映出“華盛頓共識”的失敗。
在消除貧窮問題上,社會主義已經被證明比資本主義更加成功。自1981年以來,中國已經讓8.53億人脫離國際界定的貧困,越南讓3100萬人實現了脫貧。社會主義國家的脫貧人數占到了全球總脫貧人數的78%。與之相比,在“華盛頓共識”指導下的資本主義國家僅僅實現了2.5億人的脫貧。
在撒哈拉以南地區(qū),共有3.88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自2010年貧困人口達到頂峰以來,僅有1000萬人脫離貧困。在這樣脆弱的社會背景下,任何新的壓力都將帶來災難。
與之相比,改變“華盛頓共識”指導下的經濟政策,將給國計民生帶來明顯改善。在1983—1985年,埃塞俄比亞遭遇了災難性的饑荒。但自1991年以來,得益于國家投資驅動的政策(與“華盛頓共識”倡導的自由主義相反),埃塞俄比亞經濟的年均增速達7.3%,是世界上經濟增速較快的地區(qū)之一。
美國和歐盟的政策令情況更加糟糕。他們將本地區(qū)受補貼的農產品傾銷至國際市場。非洲的農民不能與之競爭,被擠出市場,國內食品的自給自足受到破壞,進而為饑荒創(chuàng)造了條件。
此外,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極大地加劇了政治不穩(wěn)定性。西方國家的軍事干預使情況更加惡化?!笆?zhàn)組織”借機發(fā)展至今天控制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和尼日利亞大面積地區(qū)的龐大勢力。也門的外部軍事干預也助推了饑荒。這些結果又反過來對歐盟國家造成影響,大量難民試圖從中東和北非涌入歐洲。
西方國家政府非但沒有吸取教訓,還選擇性忽視災難。正如《華盛頓郵報》所承認的那樣,世界正在忽視一場“前所未有”的饑荒,而特朗普卻還威脅要縮減對聯(lián)合國的經費支持。
那么世界該怎么避免饑荒悲劇發(fā)生?
第一,各國必須拋開分歧,在救濟問題上緊急合作。
第二,必須摒棄“華盛頓共識”所提倡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采取類似于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的政策。
第三,必須結束單邊的外部軍事干預,它只會使情況更加惡化。
“華盛頓共識”,是指20世紀80年代以來位于華盛頓的三大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政府,根據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家減少政府干預,促進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經驗提出來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張。該共識包括十個方面:
加強財政紀律,壓縮財政赤字,降低通貨膨脹率,穩(wěn)定宏觀經濟形勢;把政府開支的重點轉向經濟效益高的領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領域(如文教衛(wèi)生和基礎設施);開展稅制改革,降低邊際稅率,擴大稅基;實施利率市場化;采用一種具有競爭力的匯率制度;實施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放松對外資的限制;對國有企業(yè)實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保護私人財產權。
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理論依據的“華盛頓共識”,在20世紀90年代廣為傳播。西方的政策制定者們基于80年代的國際政治臆斷,在金融援助中,利用胡蘿卜加大棒的方法引誘發(fā)展中國家按照西方的標準和制度來發(fā)展。接受援助的國家將實行親西方的經濟與政治改革,以此回饋西方國家的經濟支持。但當這些國家接受并實施美國開出的千篇一律的藥方時,這些國家都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與政治問題,如墨西哥、阿根廷、俄羅斯等國家都被卷入其中。
(摘自2017年3月1日《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