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蘇軾與彌爾頓悼亡詩"/>
劉 喆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430073)
幾多悲傷寄幽冥
——淺析蘇軾與彌爾頓悼亡詩
劉 喆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430073)
悼亡詩是愛情詩的一個“亞種”,結合了愛情與死亡這兩大永恒的主題。宋代詞人蘇軾的《江城子》與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夢亡妻》在中西悼亡詩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兩詩具有相同的主題和創(chuàng)作背景,但是表達方式上卻迥然相異,細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不同的表達方式背后隱藏的卻是中西方文化、宗教和歷史背景的差異。本文擬從文本出發(fā)解讀這兩首詩的情感表達,并從中西愛情觀和詩歌功用理論這兩方面來探討中西悼亡詩差異及文化根源。
蘇軾;彌爾頓;悼亡詩;文化差異
中國古典詩歌燦若星河,佳篇如林。在我國詩歌寶庫中,死亡與愛情是兩大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從《詩經(jīng)·邶風·擊鼓》中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到唐代白居易的泣血之作《長恨歌》“天長地久會有時,此恨綿綿無絕期”至宋代柳永的哀婉絕唱《雨霖鈴》“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歷代文人騷客無不詠唱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哀歌。而在這些催人淚下的愛情篇章中,最讓人動容的一個種類就是悼亡詩。
悼亡詩,廣義上講,是指向亡故親人或朋友表達悼念、寄托哀思的詩歌。狹義的理解一般是指丈夫追悼妻子之作。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出現(xiàn)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如《詩經(jīng)·唐風·葛生》“葛生蒙棘,蘞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以及《詩經(jīng)·邶風·綠衣》“絺兮綌兮,凄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痹姼柽\用獨白的方式以及重章疊句的表現(xiàn)手法,抒發(fā)了男子睹物思妻,哀怨傷感之情。魏晉時期,“西晉潘岳的三首悼亡詩可謂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將中國的悼亡詩推向高潮”[1]99開創(chuàng)了悼亡詩以紀念亡婦的先河。之后,同時代的文人如沈約、江淹、庚信也相繼創(chuàng)作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悼亡詩。到了詩詞最為繁盛的唐宋,悼亡詩的篇幅大為增加,著名的悼亡詩不勝枚舉,精彩紛呈,最為膾炙人口的如元稹的《遺悲懷》,李商隱的《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予因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以及蘇軾的曠世之作《江城子》、賀鑄的《鷓鴣天》等。此外,清代納蘭性德的《沁園春》以及《金縷曲,亡婦祭日有感》也有很高的水平,不失為千古絕唱。
在西方,悼亡詩也被譯為挽歌、哀歌,“西方挽歌的主題廣泛,涉及友情、愛情、死亡和戰(zhàn)爭等,也可用作墓志銘和紀念性的詩文?!盵1]99與中國的悼亡詩相比,西方也不乏十分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傳唱度和知名度最高的要數(shù)托馬斯·格雷為其在伊頓公學讀書時的好友所作的《墓園挽歌》。但就專指為哀悼亡妻而作的悼亡詩來說,在西方文學中鳳毛麟角,極為罕見,其中最早出現(xiàn)的悼亡詩人“應該是中世紀時期用蘇格蘭蓋爾語創(chuàng)作的愛爾蘭籍詩人謬利達克·阿爾巴納克”。[2]41此后,在西方的文學寶庫中較為突出的悼亡詩篇大多集中在英國,如約翰·彌爾頓的《夢亡妻》,托馬斯·哈代的《艾瑪組詩》,羅伯特·勃朗寧的《展望》等。此外,美國詩人埃德加·愛倫·坡的《安娜貝爾·李》也是悼亡詩中的經(jīng)典之作。
如果說在中西方詩歌的歷史長河中,就悼亡詩的地位和藝術感染力而言,蘇軾的《江城子》與彌爾頓的《夢亡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蘇軾名篇《江城子》開“詞以悼亡”之先河,彌爾頓的《夢亡妻》也一直被認為是西方悼亡詩的發(fā)軔之作。筆者淺見,僅從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表達方式和愛情觀中管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審美范式的不同。
蘇軾的名篇《江城子》悼念的是他的原配夫人王弗。王氏出身書香世家,知書達理,十六歲便與蘇軾結為連理,此后的婚姻生活更是恩愛有加,琴瑟和鳴。史載,王弗博聞強記,常伴蘇軾讀書,東坡偶有遺漏,她便從旁提醒。此外,王弗在事業(yè)上也是蘇軾的賢內(nèi)助,其中廣為后人傳頌的便是王氏“幕后聽言”的故事。可惜的是王弗僅陪伴蘇軾十余年的時間,于二十七歲早逝于開封。這一變故讓蘇軾痛心疾首,在此后的十年間,蘇軾歷盡艱辛,宦海浮沉,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被貶黜至密州,備受排擠,在人生郁郁不得志時,夜中夢見亡妻,哀婉悲苦,終寫下這一千古絕唱。
無獨有偶,六百年后的英國詩人彌爾頓也因相同的遭遇寫下了悼念愛妻的曠世佳作《夢亡妻》。這樣一首纏綿悱惻的悼亡詩是寫給彌爾頓的第二任妻子凱瑟琳·伍德科克(Catherine Woodcock)。眾所周知,彌爾頓與第二任妻子結合的時候已經(jīng)雙目失明,對妻子的容貌僅有模糊的概念,但兩人生活美滿,伉儷情深。但在兩人相處的兩余年的時間后,他的愛妻凱瑟琳就因產(chǎn)褥熱而逝去,女兒也相繼夭折。而就在此時,彌爾頓政治上又遭遇無情打擊,隨著克倫威爾的去世,繼任護國主的無能,最終導致王朝復辟,共和國面臨著嚴峻的危機。在北大學者楊周翰所作《彌爾頓的悼亡詩》中也曾提到“彌爾頓寫悼亡詩的時候,恐怕就是在他寫致友人書《論共和國之破裂》(On the Ruptures of the Commonwealth)之前,而且從此彌爾頓被迫擱筆,不能再寫政論文了?!盵3]5和蘇軾經(jīng)歷相同的是,彌爾頓也是對政治生涯的不幸的喟嘆和對亡妻的深情呼喚造就了這一首感人至深的十四行詩《夢亡妻》。
以上可以看出《江城子》和《夢亡妻》都是詩人在仕途不順、生活潦倒之際追憶與妻子“歲月靜好”時所作?!巴ㄟ^回憶往日在貧窮逆境中的伴侶之情,回憶起亡人曾成功地維系著的和諧的家庭關系,詩人往往為自己的喪失獲得了某種心理上的補償。”[4]110兩首詩不僅在主題上相同,創(chuàng)作背景也有著諸多的相似。
如果從表現(xiàn)手法上來講,蘇軾的《江城子》采用了虛實結合,寓情于景的方式。詞的上闕寫實,抒發(fā)了作者對亡妻的無限懷戀與追思,下闕記夢,寫出作者在夢中與妻子相會的場景。開篇以“十年生死兩茫?!敝苯邮闱?,給全詩奠定下凄婉哀傷的基調(diào),道出了與妻子分離十年的悲苦,十年來詞人在生的這頭,妻子在死的那頭苦苦相望,陰陽相隔?!安凰剂浚噪y忘”讀來平常,卻極盡肺腑,一句“不思量”看似無情,“自難忘”卻隱藏了作者對亡妻深厚的情感,縱使是在瑣碎繁雜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時時想念妻子,但這種思念之情早已融進詞人的身體,化為血和淚?!扒Ю锕聣?,無處話凄涼”即從空間的角度來寫與亡妻之間的距離,更是寄情于景。蘇軾當時任職于密州,王弗葬于彭山,千里相隔,即使是想話凄涼,訴悲苦,也無處釋放。一個“孤”字不僅道出自己內(nèi)心的孤獨,更是凸顯對千里之外亡妻的擔憂,沒有自己的陪伴,妻子又該怎樣度過這寒冷又孤寂的漫漫長夜呢?想必在那荒煙陌頭的墳前,早已是荊臻叢生了?!翱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句把現(xiàn)實寓于想象之中,想象著十年之后的再次相見,你依舊是當年的婀娜多姿,而我早已是兩鬢斑白,不復當年的意氣風發(fā)了。詩詞也暗含了蘇軾政治上的不得意,生活上的頹敗。這十年間,蘇軾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政治上屢遭排擠,此時,被貶密州,又遭遇自然災害,還時時需要自己耕種來維持生活,苦不堪言。蘇軾用質(zhì)樸的語言向亡妻訴說著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以及綿綿不盡的哀思。下闕的頭五句以記夢的形式展開,“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描寫詞人在夢境中回到了眷戀的故鄉(xiāng),“一個‘忽’字寫出夢境的迷離恍惚,是虛中帶實的寫法”[5]25“小軒窗,正梳妝”再現(xiàn)了往日生活的柔情蜜意,看著妻子對鏡貼花黃,猶如新婚燕爾時的少婦,那模樣十分的端莊可人,詞人深深的沉浸在曾經(jīng)美好生活的幻想中,不可自拔。怎奈何下句話鋒突轉(zhuǎn),在這溫馨的場面中,兩人卻是“相顧無言,只有淚千行”,這一句也是這曠世佳作中最為著名的一句,是兩人見面后百感交集的寫照,此時無言勝過有言,千言萬語盡在這默默的不言中,這強烈迸發(fā)的感情猶如洪水般傾瀉在無聲的淚水中,讀來讓人肝腸寸斷,淚水千行。詞的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是夢醒之后的感慨,更是百轉(zhuǎn)千回,情感發(fā)展到達高潮,“料得”一詞用的十分精妙,“料得”即猜想,作者更將敘述的主體由自己轉(zhuǎn)向亡妻,想著妻子在這凄冷清苦的月夜,長滿松林的墳崗處必定是年復一年的獨自揮淚斷腸。怎一個“哀”字了得!“明月夜,短松岡”也是對上片“千里孤墳”的呼應,使全詩渾然一體,作者將自己無限的哀思寄托在這蕭瑟凄清的景物中。此詞短短六句,看似平淡無華,但卻字字是淚,聽來默默無言,但卻句句有聲,讀來無不為之動容。難怪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會用“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來評贊蘇軾的這首千古佳作了。
同樣是以記夢的方式悼念亡妻,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夢亡妻》的表達手法與蘇軾的《江城子》迥然相異。蘇軾詞清麗自然,寓情于景,虛實結合,感情表達含蓄雋永。彌爾頓詩外放直白,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景物只起襯托的作用。下面我們一起分析下彌爾頓的《夢亡妻》:
我仿佛看見了我那圣潔的亡妻,
好像從墳墓回來的阿爾雪斯蒂,
由約夫的偉大兒子送還她丈夫,
從死亡中被搶救出來,蒼白而無力。
我的阿爾雪斯蒂已經(jīng)洗凈的產(chǎn)褥的污點,
按照古老規(guī)凈化,保持無暇的白壁;
因此,我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陰,
毫無阻礙地、清楚地看見她在天堂里,
全身雪白的光亮,跟她的心地一樣純潔,
她臉上罩著薄紗,但在我幻想的眼里,
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愛、善和嬌媚,
再也沒有別的臉,比這叫人更加喜悅。
可是,?。‘斔┥肀业臅r候,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晝又帶回我的黑夜[6]。
這是一首敘事詩,詩的開頭以“仿佛”二字營造出一個神秘飄忽的夢境,開門見山的點出敘述的對象:圣潔的妻子。作者在夢境中與妻子相遇,感到無限欣喜。接著引入一段希臘神話:阿爾雪斯蒂救夫的故事。相傳阿爾雪斯蒂是國王帕里阿斯的女兒,為了拯救自己丈夫的性命,甘愿代他受死,她的故事為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所感動,最后赫拉克勒斯與死神進行較量,成功的救回阿爾雪斯蒂,并把她帶到丈夫身邊。所以,阿爾雪斯蒂在西方文化中成為夫妻恩愛的楷模。作者以自己的亡妻比喻忠貞的阿爾雪斯蒂,贊美了她高貴無暇的品格以及夫妻關系的堅貞不渝。這點在詩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窺見一二,彌爾頓與凱瑟琳結合的時候已經(jīng)完全失明了,繁重的家務以及拮據(jù)的生活沒有消磨掉凱瑟琳的意志,她沒有絲毫的怨言,把丈夫的生活照顧的無微不至。所以彌爾頓在妻子逝世后仍不忘歌頌她的品德,懷念往日生活的恩愛。隨后,詩人又提到“潔身禮”,據(jù)《舊約圣經(jīng)》記載,潔凈禮用于被漏癥所污染的人,用于產(chǎn)后的女人,在潔凈后方可得到救贖。妻子在數(shù)日的“潔身禮”后獲得了重生,擁有了白璧無瑕的身軀和純潔的心靈,此時詩人仿佛突破了視覺的障礙,看到遙遠的天國中,妻子渾身散發(fā)著雪白的光亮,猶如圣女一般光彩奪目,詩人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對妻子再生的歡喜,幻想兩人在天國能夠得到永生的相聚。接著,詩人的視線又被拉進,更加清晰的觀察到妻子臉上戴著的面紗,并且散發(fā)著“愛”“善”和“嬌媚”的神態(tài),再也沒有比這更加令人動容的臉龐了,詩人這段動情的描寫把妻子的神態(tài)刻畫的惟妙惟肖,已讓讀者分不清這到底是夢境還是現(xiàn)實了。正當詩人即將美夢成真,觸碰到妻子的身體時,忽的燈光暗了下來,夢醒人空,徒留一地的悲傷。這白晝與黑夜的對比更是形成強烈的反差,妻子的音容笑貌還歷歷在目,而此刻黑夜卻吞噬了孤寂的靈魂,身體也陷入了無盡的黑暗中。結尾的這兩句也是全詩最撕心裂肺的部分,讀來陣陣悲涼。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彌爾頓的《夢亡妻》更多的是對妻子容貌、形態(tài)、身體的直接刻畫,采用平鋪直敘,直接抒情的方式,贊美妻子清麗的容顏和嬌媚的神態(tài),并且利用希臘神話和宗教象征來歌頌妻子純真的靈魂,感嘆兩人至死不渝的愛情。夢境中出現(xiàn)的“薄紗”“光亮”和“天堂”這些景象帶有神秘虛幻的色彩,對整首詩的情感只起到烘托的作用,并沒有被賦予強烈的感情色彩。反觀蘇軾的《江城子》,整首詞對愛情的表達比較隱晦,詞中并沒有出現(xiàn)妻子一類的稱呼,對妻子外形的描寫也僅限于“小軒窗,正梳妝”這一側(cè)面敘述,但詞中出現(xiàn)的景物,如“孤墳”“明月夜”“短松岡”卻被寄予了深厚的情感,正是這些景物的描寫把作者深情的呼喚傳遞給讀者。
蘇軾《江城子》與彌爾頓《夢亡妻》同為感情細膩,發(fā)自肺腑的悼亡詩,但細細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不同的抒情方式背后隱藏的卻是中西方文化、宗教和歷史背景的差異,這些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首先,受不同傳統(tǒng)禮教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封建社會,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文化主導。儒家講究“德”和“禮”,而“德”更是成為儒家哲學對婦女的首要要求。婦女在社會中要受到“三綱五?!?、“三從四德”的束縛,“德”也作為評判妻子人格的標準,古人講究賢良淑德,“女子無才便是德”。“表現(xiàn)在文學上,就是詩人將妻子角色定位為‘賢內(nèi)助’,中國大多數(shù)悼亡詩都沒有超出這一范疇”[7]13蘇軾的這首悼亡詞也多是歌頌了妻子之“德”,憶往昔夫妻間相敬如賓,琴瑟和鳴的情景,而對于妻子的容貌附著極少的筆墨。同樣,受朱子“存天理,滅人欲”的影響,男女之情堂而皇之的出現(xiàn)在悼亡詩中也是為人所不齒的,古人“對女性美和男女相悅采取一種漠視甚至避忌、排斥的態(tài)度。《禮記坊記》里有不少‘君子遠色’、申明男女大防的教條”[8]55朱光潛先生也曾說過“中國夫妻恩愛常起于倫理觀念?!盵9]79所以中國悼亡詩雖是對妻子感情的抒發(fā),但是極少寫兒女情長,“即使情深如一的男子,在這種氛圍下大多也只能將這份對愛人的感情埋藏于心底不敢用文字表達出來?!盵7]13如元稹的悼亡詩《遺悲懷三首·其一》“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本蛧@著“賢德”二字,贊美了亡妻的賢惠周到,秀外慧中。韋應物悼亡詩《傷逝》中“結發(fā)二十載,賓敬如始來。提攜屬時屯,契闊憂患災?!币娮C的是夫妻二十年相敬如賓的情誼,追憶的是患難與共的經(jīng)歷,而沒有直接描寫夫妻間的纏綿悱惻的愛情。甚至在極富于情感的潘岳所作《悼亡詩三首·其一》中“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眱H使用“其人”暗指妻子,“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边\用“雙棲鳥”和“比目魚”這兩種動物來比喻夫妻好合。由此可見,中國的悼亡詩大多是含蓄而不外露的。
而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強調(diào)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解放,發(fā)揚“人文主義”精神,反對“禁欲主義”,追求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幸福和享樂。深受這一思想的洗禮,后世的許多人文主義者都是直接或間接的通過對高貴女性的追求來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上,“這些人文主義者通過向貴婦人表達愛意,將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來體現(xiàn)自我價值”,[10]10他們將愛情變?yōu)樽约簞?chuàng)作的源泉和動力。正如朱光潛所說“西方人重視戀愛,愛情乃個人生命中最關痛癢處,所以西方人是在愛情中來實現(xiàn)人生的?!盵9]79因此,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面,西方人大膽直白的表露對愛人的思慕之情,歌頌愛人美麗的容貌,描述閨房之樂。比如但丁在詩歌集《新生》中寫道:“我的愛情來得多么突然,至今想起仍震撼我的心魄,我覺得愛神正酣暢,此刻她手里捧著我的心。”這里就直率奔放的描述了與貝雅特麗齊熱烈的感情。此后在薄伽丘的《但丁傳》中又“專門用了一章篇幅來說明美麗的女性可以改變世界,并能影響英雄”以此強調(diào)了女性的美麗與高雅。所以在西方為數(shù)不多的悼亡詩中,詩人也傾注了大量的筆墨刻畫亡妻的無雙容顏,傳遞炙熱的愛慕之情。彌爾頓在《夢亡妻》中就采用大半的篇幅描寫妻子的形象,拜倫在《你已經(jīng)長逝》中開篇就以“年輕、美艷”“倩影、芳顏”形容妻子的風華絕代。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背后蘊含的愛情觀及婚戀觀的不同,使中西悼亡詩在表達方式上一個含而不露,委婉微妙,一個熱烈奔放,激情四射。
蘇軾與彌爾頓兩首悼亡詩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還可追溯到中西方功用詩學理論的差異上。中國古代詩歌的最顯著的作用就是它的政教功用。中國詩歌功用理論最早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尚書堯典》中有云“詩言志,歌詠言,生依永,律和聲”,“詩言志”也是我國古典理論的基石,是開山的綱領(朱自清,《詩言志辯》)?!肚f子天下》與《荀子·儒效》也分別記載過“詩以道志、詩言是其志也”。說到“志”,這里的含義“并非一己之情志,而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表達的意旨”[11]54詩人的思想、抱負和志向要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和道德的約束。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也曾“提出‘興,觀,群,怨’說,指出詩歌的目的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明確了詩歌要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12]21到了漢代,《毛詩序》中提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主張個人之志要與政治、國家緊密相連,國家政治生活決定了詩人的情志,詩人之志又通過詩歌表現(xiàn)出來,所以詩歌又成為統(tǒng)治者對于政治效果、民情的考察方式。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藝文志》)。至唐宋,詩歌的政教功用論更是為政治家們所推崇,指出詩歌要為政治斗爭所服務。白居易根據(jù)實踐創(chuàng)立了現(xiàn)實主義詩歌理論,他在《與元九書》中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彼鲝堅姼枰獮楝F(xiàn)實而作,揭露社會矛盾,反映時代精神。范仲淹在《唐異詩序》也提到“詩之為意也……羽翰乎教化之聲,獻酬乎仁之義醇。上以德于君,下以風于民?!彼J為詩歌的創(chuàng)作應立足于教化及勸導。由此可見,詩歌的功用理論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表現(xiàn),向來受到統(tǒng)治者和文人的青睞。在這一氛圍的影響下,中國的悼亡詩偏重于現(xiàn)實,描寫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實意象,“并通過回憶逝者生前的生活細節(jié)來贊美妻子相夫教子的善良和美德,較為抽象和籠統(tǒng),少有直接描寫和抒發(fā)情感的詩句”[1]101此外中國古代悼亡詩還較多摻雜詩人因政仕途受阻,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心情。
與中國的詩歌功用論相比,西方詩歌雖也倡導教化功能,但更加重視審美的功效。尤其是在英國,“功用詩學強調(diào)詩歌的審美要求,帶有表現(xiàn)詩學的特點”[12]22具有較多的浪漫主義情懷。西方功用詩學的首倡者是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他提出政治是文藝批評的唯一標準,而后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對此學說進行了修正,“在注重文藝創(chuàng)作的政治標準的同時并未放棄詩歌本身的審美要求?!盵12]20然而到了18、19世紀,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興起,浪漫主義思潮盛行,“因此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的功用主義讓位給了表現(xiàn)主義”。[13]112這一時期,詩歌的創(chuàng)作強調(diào)絕對的自由,主張向人的心靈的回歸,強調(diào)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fā),有強烈的主觀性。浪漫主義文學出現(xiàn)了羅伯特·彭斯、拜倫、雪萊、濟慈等代表人物。其中彭斯在《一朵紅花的玫瑰》中大量使用“愛”“玫瑰”歌頌戀人的美麗,表達炙熱的情感;拜倫《雅典的少女》更是細致的描繪了愛人飄逸的“卷發(fā)”、似鹿的“眼睛”、誘人的“紅唇”以及輕盈的“腰身”,以一句直白的“我愛你”貫穿全詩,詩人的感情自然而熱烈。由此可見,西方詩人在表達愛情時注重真實情感的外露,多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所以,在彌爾頓的《悼亡妻》中出現(xiàn)了大量外貌的描寫,以希臘神話和圣經(jīng)故事贊美妻子的圣潔與純真。
以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中西詩學中的功用理論的差異也導致了中西悼亡詩在抒情方式上的迥然相異。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無不以詩傳情,哀嘆著人世間最終的消失與離散,愛情讓詩歌飽含生命力,死亡使詩歌發(fā)人深思,這兩大主題的結合催生出了文學經(jīng)典——悼亡詩。蘇軾與彌爾頓這兩位文學巨匠分別以《江城子》與《夢亡妻》追思逝去的愛妻,兩詩具有相同的主題和創(chuàng)作背景,但是表現(xiàn)手法上卻迥然不同,各具特色,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特征和文化。分析其背后折射出的文化、歷史的差異,我們欣賞到各自獨特的魅力。
[1] 朱燕秋.哀莫大于心不死——淺析蘇軾與彌爾頓的悼亡詩[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9,(4):99-101.
[2] 王秋生.西方悼亡詩史綜述[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8):41-57.
[3] 楊周翰.彌爾頓的悼亡詩——兼論中古文學史里的悼亡詩[J].北京大學學報, 1984,(21):3-10.
[4] 楊周翰.中西悼亡詩[J].外國文學評論,1989,(1):109-113.
[5] 李志堅.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時間真情總不同——蘇軾與哈代悼亡妻詩之比較解讀[J].名作欣賞,2005,(16):22-26.
[6] 彌爾頓.英國文學史及選讀學習指南[M].朱維之譯,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7] 劉包發(fā).文化視域:中西悼亡詩的“愛”與“死”[D].中南大學,2009.
[8] 楊明.古代文學批評對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寫的態(tài)度[J].安徽大學學報,2012,(4):55-64.
[9] 朱光潛.詩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4.
[10] 劉榕榕.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雅典愛情觀[D].鄭州大學,2009.
[11] 李丹.詩歌功用論的古今演變[J].南都學壇,(2014,(6):54-59.
[12] 胡偉立.中英詩歌中的功用理論[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7,(2):20-23.
[13] 李利敏.中英表現(xiàn)理論之詩學對比[J].東京文學,2012,(7):110-112.
MourningoftheDeparted——AnalysisofSuShiandMilton’sMemorialPoem
Liu Zh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Hubei)
Memorial poem is a sub-species of love poetry combining an eternal theme of love and death. Su Shi’s masterpieceJiangChengZiand Milton’s famous poemOnHisDeceasedWife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 The two memorial poems possess the same theme and creation background, but the way of expression is quite different. Through elaborate analysis, we’ll find that the conspicuous discrepancies lie on cultural,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the and West.
Su Shi; John Milton; memorial poem; cultural difference
I106.2
A
1671-3524(2017)02-0043-05
(責任編輯:董 柯)
2017-03-25
劉 喆(1989~),女,在讀碩士生.E-mail:231231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