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瀟婧(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文史論苑】
朱熹對長樂地域文化的影響
許瀟婧
(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朱熹作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除了著書立作外,更是在游歷各地時創(chuàng)辦書院,傳道授業(yè),對當?shù)氐慕逃臀幕a(chǎn)生了重大影響。長樂是朱熹游歷之地及其弟子黃榦的家鄉(xiāng),也是朱熹游歷講學的重要地區(qū)。朱熹在長樂辦學,深刻地影響著長樂的地域文化,一是倡導了長樂的好學之風,二是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三是傳播和奠定了當?shù)氐娜宋膫鹘y(tǒng)風氣。
朱熹;長樂;地域文化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是南宋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不僅是儒學集大成者,更是繼孔子之后,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影響最大的教育家,深刻影響著12世紀以后中國哲學史和學術(shù)思想史的發(fā)展演變歷程。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朱熹生于尤溪,后隨父母居住在崇安五夫里,十四歲求學,十九歲進士及第,其后在福建從仕,治學,講學多年。[1]朱熹的理學誕生、成熟于福建,對所在地區(qū)的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除了廣為人知的閩北地區(qū)與閩南地區(qū)外,朱熹也曾經(jīng)長期活動在福州地區(qū),足跡更是遍布當時的長樂縣,對當?shù)匚幕a(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長樂是著名的“海商之鄉(xiāng)”,其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文化歷史,與朱熹在長樂地區(qū)通過積極創(chuàng)辦學堂、散播知識開創(chuàng)的研習儒學經(jīng)典之風密不可分,可以說朱熹深刻地影響著長樂的地域文化。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因講學及避偽學之禁,在其門人黃榦的建議下,在福州長樂的龍門、二劉、三溪、江田等處流寓居住,在此期間,足跡幾乎遍布長樂。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無論身在何處,都始終把教書育人之事付諸于行動,因此,朱熹所到之處,皆有其講學、治學之跡。在長樂諸地流寓期間,朱熹創(chuàng)辦了多處教學所,有龍峰書院、讀書處、湖坡書院、紫陽閣、紫陽樓、三官堂、朝元觀、竹林精舍等。這些教學書舍在當時為長樂以及周邊學子提供接受教育,甚至依靠讀書出人頭地的機會,并留下不少詩文墨寶、摩崖石刻等珍貴的文物古跡,供后人學習和觀賞。
朱熹在長樂的游歷雖然短暫,但在這短暫的游歷居住期間,所到之處皆訪友論學,并熱心于教育,積極傳播理學思想,這對長樂教育的發(fā)展及科舉及第的成就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根據(jù)長樂縣志統(tǒng)計,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至咸淳九年(1273年)短短78年,長樂進士及第264人,此后元代5名,明代117名,清代127名,從朱熹旅居長樂至科舉的終結(jié),長樂共出現(xiàn)進士513名,聲震八閩,更傳有“五子登科”“三世三翰林”的科舉佳話。在號稱歷代全國10萬名進士中,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名長樂籍進士,“進士之鄉(xiāng)”的美稱實至名歸,可見朱熹對長樂科舉及第的重要影響。除了朱熹創(chuàng)辦的諸如龍峰書院之類的書院外,長樂在宋以后歷朝歷代修建的書院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在不斷提高,有鄭和所建的吳航書院、和羹書院、大齊書院、鳳歧書院、鏡湖書院、砭愚書院、湖山讀館、鰲峰書院等。這些都是朱熹在長樂積極傳播文化教育并取得顯著成就的明證。
朱熹憑借著對教育的熱忱,廣開書院,延納各地門生,傳播其學術(shù)理念。朱熹長樂籍的門人子弟更是在閩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朱子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黃榦就出自長樂,《八閩通志》中《人物志》曰:“黃榦,字直卿,瑀之子也。從朱文公學,文公語人曰:‘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嘗請呂成公質(zhì)正所聞。及張宣公亡,文公與榦書曰:‘吾道益孤矣,所望于賢者不輕?后遂以女妻之……文公作《竹林精舍》成,遺榦書,有‘它時便可請直卿代即講席’之語?!「?,以深衣及所著書授榦,手書與訣曰:‘吾道之托在此,吾無憾矣!’歷官令臨川、新淦,知漢陽軍、安慶府,皆有善政。安慶人至以‘黃父’稱之。吳獵帥湖北,李鈺制置兩淮,皆嘗與論兵事,甚切時宜。有位者忌其譽望,群起擠之,榦遂歸里,弟子日盛。卒謚‘文肅’?!盵2]黃榦是朱熹最忠誠的追隨者和傳播者,是忠實的朱門信徒,他在朱熹廣收門徒傳道授業(yè)之時,作朱熹的教學助手。黃榦在學術(shù)上頗有造詣,有極高的學術(shù)成就,曾在著名的白鹿洞書院講易學,其著作《勉齋集》《周易系辭傳解》《讀儀禮經(jīng)傳通解》等記敘了其學術(shù)成就以及政治理念。除了黃榦以外,另有劉砥、劉礪、(朱熹的《跋劉世南行狀》記:“長樂劉砥及其弟礪,相與來學,累年于茲。更歷變故,志尚愈堅。”)鄭昭先、鄭申之(乾道五年(1169年)進士,官國子監(jiān)助教。朱子避偽學禁至長樂,申之從之游。教授于鄉(xiāng),從游甚眾,立文、行、忠、信四齋以處之,朱子匾其所居樓曰“聚遠”。)等人都師從朱熹,對長樂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3]
朱熹之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直至近現(xiàn)代,長樂始終盛行儒風,長樂人無論在治學方略還是經(jīng)濟仕途上,都出現(xiàn)了一批成就顯著不絕于史冊的風云人物,故長樂被稱為“海濱鄒魯”。除了在學術(shù)上,朱子理學的精髓在潛移默化中也滲透至大眾的精神理念及日常生活中,與當?shù)氐娘L土人情緊密結(jié)合,并互相影響,造就了崇尚氣節(jié)、剛毅勇敢而又包容并蓄的長樂文化。
長樂以鄭和七下西洋的舟師駐泊基地和開洋起點而聞名于世,受到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長樂南山天妃宮遺址出土的《天妃靈應之記》碑上銘記:“若長樂南山之行宮,余由舟師累駐于斯,伺風開洋?!睆拇碎L樂人追隨著鄭和的腳步,踐行著朱熹的“格物窮理”的精神理念,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了全世界。隨著海外貿(mào)易的盛行,自明朝起始,長樂成為了著名的“海商之鄉(xiāng)”。但長樂人無論走到哪里,根植在精神生活中的傳統(tǒng)儒家道德體系始終不曾改變。明嘉靖年間,長樂人陳振龍,跟隨著出海的商人乘船往呂宋(今菲律賓群島)經(jīng)商。見當?shù)厝朔N植朱薯,因朱薯適應性強,旱澇皆可收,成為呂宋重要的農(nóng)作物,極大地改善了當?shù)匕傩盏臏仫?,便動了把朱薯引種回國的念頭,在呂宋政府嚴禁薯種外傳的情況下,他想盡辦法把朱薯帶回國內(nèi)引種。這一偉大的舉動不僅改變了福建沿海一帶旱澇無常,常鬧饑荒的狀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農(nóng)業(yè)狀況。陳振龍這一偉大的義舉,真正用行動傳承了朱子的胸懷天下和剛毅之氣。
孔孟之道是中國人繼承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及發(fā)展的影響毋庸置疑,而作為中興儒學的理學,對各地文化更是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朱熹活動范圍頗廣的閩地,理學更是主導了福建地區(qū)的意識形態(tài)。在日常生活中,朱熹崇尚用“理學”去處理宗族關(guān)系,通過“理學”在宗族關(guān)系中的傳承,完善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牢固的宗族關(guān)系,用“理一分殊”的理學原理,闡發(fā)“事天事親”“事生事死”“萬物同源”的觀念,博采古今眾家的思想、學術(shù)、倫理道德,為建構(gòu)宗法制提供理論依據(jù),期望整頓封建道德,從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朱熹推行“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儒家觀念,極大地影響了長樂的宗法禮治。長樂地區(qū)的宴請坐席非常講究長幼座位的區(qū)別,親疏之分,俗稱“坐大位”。對于稱謂也極其講究,長幼尊卑分明。而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關(guān)系,對長樂的地域文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長樂自明朝以后,旅居、僑居海外的人數(shù)不斷增多,但在外闖蕩的人們始終心懷長樂,在外打拼的海商華僑們,每年都會帶著家人與后輩,回鄉(xiāng)憑吊祖宗、瞻仰宗祠,傳承著宗族觀念的教育。
從南宋年間到現(xiàn)代八百多年的歷程可以看出,朱熹及其理學對長樂的地域文化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它影響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不斷將朱子理學的精神和觀念世俗化、日常化,將朱子理學思想滲透到長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層面。[4]“耕讀傳家”始終浸入在長樂人的傳統(tǒng)里,“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和意識始終在長樂人的骨子里傳承。
從南宋以來,歷經(jīng)元明清,走步入近現(xiàn)代,朱熹理學思想始終深刻地影響著長樂的地域文化。長樂地域文化是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它將朱子理學文化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傳承與弘揚。長樂的地域文化與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密切相關(guān),是理學在實踐中滲透和表現(xiàn)的形態(tài),無論是地域文化還是中華文化,都是辯證統(tǒng)一的。即地域文化生動地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底蘊,中華文化又不斷地影響著地域文化;地域文化豐富和發(fā)展著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在地域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積淀,又對地域文化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最終形成了既傳承儒家理學精神,又具有地域特色的長樂地域文化。
[1]方品光,陳明光.試論朱熹對福建文化教育的影響[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3):97-101.
[2]黃仲昭.八閩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858-859.
[3]郝玉麟.福建通志[M].北京:四庫館,1868.635.
[4]徐公喜,蘇敏.2013年海峽兩岸四地“朱子學與地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中國哲學史,2014,(1):128.
【責任編輯:周 丹】
2017-04-12
本文系福建省2015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計劃“朱熹對長樂文化的影響”(項目編號:201513762051)的研究成果。
許瀟婧(1994-),女,福建上杭人,主要從事考古與文化研究。
B244.7;G127
A
1673-7725(2017)06-02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