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山東省新泰市第一實驗小學
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感性的陽光
楊磊
山東省新泰市第一實驗小學
不論是回味小時候我們自己的語文學習,還是觀摩現(xiàn)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簡單總結(jié)概括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基本沒什么變化,仍舊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條理梳理、重點知識重點剖析以及一些答題的技巧,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得不到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小學生仍然像一個知識容器一樣,老師一股腦的將知識倒進去,不會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去開發(fā)學生的智力。
人文性;感性;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睂W習語文的實質(zhì)是學習一種語言,從牙牙學語開始,我們就在學習語文,學習我們的母語。本文作者認為,學習語文,教師應以教學課程為媒介,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準確表達能力為目的。因此,語文學習應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但是,縱觀現(xiàn)今語文教學的狀況,教師按照自己的邏輯,將備課重點放在構(gòu)造知識點的框架上。翻一翻小學生的語文課本或者筆記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個小學生的語文課本和筆記本都有一個理科式的結(jié)構(gòu)框架,老師通過結(jié)構(gòu)框架梳理課文的思路,以達到熟悉課文的目的,渾然一體的課文,探研所謂的微言大義。采訪發(fā)現(xiàn),小學生學習完一篇課文,如果問他們課文大概講了什么,大部分孩子可以清清楚楚的表述出來,但如果問他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之類的,一個個的,竟啞口無言。
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應讓孩子自主閱讀。自主閱讀,表現(xiàn)為兩方面,一是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愛看的健康的書籍,孩子愛看,一則說明孩子肯定看得懂,二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喜歡,說明書籍可以與孩子產(chǎn)生很好的共鳴,理解并且接受起來會相對容易很多;反之,如果家長老師強迫孩子看自己不喜歡的書籍,那么孩子就算乖乖的把整本書看完,心里也不會與書籍產(chǎn)生共鳴,不會起到任何良好好的效果,與其浪費時間,不如讓孩子看自己喜歡的書籍。二是孩子在閱讀時要讓孩子的思想得到解放,老師或者家長不要以自己的思想為準則,要求孩子的思想必須與自己的相同,老師或者家長應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
語言是一門具有活力的科學,學生學習語文不是為了掌握每篇課文的知識點,課文應是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媒介,而不應成為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準則,認為語文課本就是不變的真理。語文學習是主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欣賞的能力,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讓學生用更精準的語言更確切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然而傳統(tǒng)的授課教學習慣于將課文中蘊含的知識點從文本中剝離出來,然后將知識點化為一張張雪片似的試卷,完全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把以感性為主的語文課上成了理科課。
(一)移情體驗,走入人物內(nèi)心
學生在閱讀感悟課文時,往往會因為經(jīng)歷有限,而無法切身的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為了讓學生能與課文中人物產(chǎn)生共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移情體驗;喚起其生活中類似的經(jīng)歷,從而達到“將心比心”的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
文字是枯燥的,小學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有時候小學生理解不了一篇課文所的表達的情感,老師也解釋不到位的時候,老師完全可以放一部影片,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內(nèi)涵。例如,小學生在學習《長征》一文時,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富足,完全理解不了紅軍當時爬雪山過草地時的艱辛,腦海里根本不知道餓肚子是怎樣的難受,甚至有的小學生會提出“紅軍叔叔餓了為什么不吃面包而要吃樹皮”這類問題,老師通過播放一部影片,小學生看得聲淚俱下,同時也從本文中學到的思想,要有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艱苦奮斗的精神,老師同時還告訴孩子們不要浪費糧食。
(三)表演再現(xiàn),加工教材
小學課本中,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都有很強的故事性,如寓言《東郭先生和狼》、《濫竽充數(shù)》,小說《三顧茅廬》,童話《狐貍和烏邪》……小學生完全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課文以小品話劇形式展現(xiàn)在舞臺上,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潛力。
讓語文課堂充滿感性的陽光,也就是在教學中,不要將語文課上成同以理性為主的數(shù)學課一樣,對知識點進行條理的分析,老師不要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每一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表達的中心思想,應讓學生自己了然于胸,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的目的。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新課程優(yōu)秀教學設(shè)計與案例(小學語文卷)[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