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認同政治與伯明翰學(xué)派的學(xué)術(shù)論域

    2017-03-10 14:40:11
    關(guān)鍵詞:亞文化文化研究

    陳 磊

    (南京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歷史研究

    認同政治與伯明翰學(xué)派的學(xué)術(shù)論域

    陳 磊

    (南京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46)

    二戰(zhàn)后,英國的政治與文化氛圍發(fā)生巨變,威廉斯、霍爾等左翼學(xué)者開始轉(zhuǎn)向當(dāng)代大眾文化問題,以圖為開辟新的左翼政治尋求學(xué)理資源?;艏犹亟⒌牟骱泊髮W(xué)當(dāng)代文化研究中心,旨在進一步推進大眾文化研究。該中心成員深度參與了六七十年代的學(xué)生抗議、女權(quán)運動等新社會運動,促使他們萌發(fā)出基于其認同政治的問題意識和選題設(shè)定,由此發(fā)展出女性研究、種族研究等學(xué)術(shù)論域,改變了伯明翰學(xué)派的原有學(xué)術(shù)發(fā)展路徑。這與其學(xué)人代際間的群體特征和政治認同差異密切相關(guān)。隨著激進文化的退卻,該中心的學(xué)術(shù)與建制日益體制化。

    伯明翰學(xué)派(CCCS);亞文化研究;女性研究;種族研究;認同政治

    伯明翰學(xué)派由1964年成立的伯明翰大學(xué)當(dāng)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CCCS,1964-2002,以下簡稱中心)的學(xué)術(shù)群體所構(gòu)成。它起源于英國成人教育實踐和新左派的學(xué)術(shù)與政治傳統(tǒng),根植于高等教育擴張及之后學(xué)生運動、女權(quán)運動等新社會運動的社會政治土壤,從中獲得其學(xué)術(shù)發(fā)展的動力。該學(xué)派廣泛吸收文學(xué)、社會學(xué)、人類學(xué)等學(xué)科方法,融合歐洲大陸理論與經(jīng)驗研究于一體,創(chuàng)新性地對英國現(xiàn)當(dāng)代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進行剖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研究理論和范型,直接推動了文化研究這一新興學(xué)科在英國的建立。1980年代伯明翰學(xué)派的研究范式開始在美國、澳大利亞乃至東亞等地區(qū)獲得廣泛傳播并建立相應(yīng)的學(xué)術(shù)建制,取得重大學(xué)術(shù)和社會影響,堪與德國法蘭克福學(xué)派并稱。西方學(xué)界對于伯明翰學(xué)派的研究已有多部專著出版*對伯明翰學(xué)派發(fā)展有所涉及的著作包括:Ioan Davies,Cultural Studies and Beyond: Fragments of Empire, Routledge, 1995;Tom Steele,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Study: Adult Education, 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Question, Lawrence & Wishart,1997;Sally R. Munt, ed,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Working Class: Subject to Change, Cassell, 2000;Andrew J. Milner, Re-Imag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Promise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Sage Publication 2002;Graeme Turner,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2003。 真正對該學(xué)派進行思想史研究的是:Richard E. Lee, Life and Times of Cultural Studies: The Polit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Knowled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3;丹尼斯·德沃金著《文化馬克思主義在戰(zhàn)后英國》,李丹鳳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這些著作較有參考價值。;國內(nèi)相關(guān)的博碩論文和專題譯介亦有不少,它們或集中于對單個學(xué)者的理論或?qū)VM行個案分析,或?qū)W(xué)派整體的理論引進及其意義進行厘清*國內(nèi)論著主要以個案研究為主,且大都從文論的角度考察,在此難以贅述??疾燧^為全面的有:徐德林《英國文化研究的形成與發(fā)展》,北京:北京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8年;楊東籬《伯明翰學(xué)派的文化觀念與通俗文化理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黃卓越等《英國文化研究:事件與問題》,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盧鵬《亞文化與權(quán)力的交鋒》,《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等。他們主要闡述其理論發(fā)展或?qū)W術(shù)研究,而對該派學(xué)人學(xué)思歷程與其學(xué)術(shù)發(fā)展的關(guān)系的探討較為匱乏。,為國內(nèi)開展本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的依托。但現(xiàn)有研究或集中在具體文本和人物,或解釋理論引進對該學(xué)派的推動,這還不足以完整地解釋女性研究、種族研究等學(xué)術(shù)論域興起的原因。有論者指出,某種學(xué)術(shù)范式的發(fā)展,在正式建立之前多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而此后則更多遵循其內(nèi)在理路。因此,我們應(yīng)尤其重視處于社會運動中的伯明翰學(xué)人的歷史背景。只有梳理圍繞其論爭背后的社會政治語境,才能切實理解該學(xué)派學(xué)術(shù)發(fā)展的內(nèi)在脈絡(luò)和外在動力。這對于定位其學(xué)術(shù)研究的性質(zhì)、地位乃至意義極為關(guān)鍵,也是理解其學(xué)人學(xué)思歷程的重要途徑。

    愛德華·薩義德曾對“純粹知識”和“政治性知識”進行區(qū)分,并認為知識往往產(chǎn)生于具有“嚴密秩序的政治情境”。[1](PP.12-14)如此看來,不同程度上參與了戰(zhàn)后左翼政治運動的伯明翰學(xué)派學(xué)人,在其學(xué)術(shù)研究的意圖和過程可能都帶有強烈的政治意味。事實上,該學(xué)派新老兩代學(xué)人代表著新左派政治向“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轉(zhuǎn)換,且大都視其學(xué)術(shù)研究為某種“政治行動”。認同政治是女性、黑人等邊緣化群體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社會政治等級,“以他們自己的語言”和話語塑造自身身份,并尋求獲得相應(yīng)權(quán)利的政治訴求。它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歐美六七十年代女權(quán)運動、反種族主義運動等新社會運動。*新社會運動的基本力量是新中產(chǎn)階級和一些被邊緣化的階層,其目標(biāo)不再是傳統(tǒng)社會運動的“解放政治”。它不是由階級矛盾而是由晚期資本主義時期涌現(xiàn)的各種具體問題所動員。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以具體議題為核心的團體認同,并為實現(xiàn)各自身份團體的需求而斗爭,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政治,其前驅(qū)是學(xué)生運動和女權(quán)運動,到80年代被稱為“認同政治”。參見艾爾東·莫里斯、卡洛爾·繆勒《社會運動理論的前沿領(lǐng)域》,劉能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年?;舨妓辊U姆認為左翼政治是普世主義的,為全人類奮斗;而認同政治只是為某個具體的集團成員服務(wù),因此不能作為左翼的基礎(chǔ)。參見霍布斯鮑姆《認同政治與左翼》,《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1999年第2期,第38頁。特納認為認同政治主要從美國發(fā)展而來,用來描述基于一定議題的特定群體,為了保護或提升其群體利益而進行的活動。在英國語境下,此概念的排外意味更少。參見Graeme Turner,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p. 214-215。這些運動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意識形態(tài)的衰落。[2](P.165)換言之,以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為代表的英國新左派難以提出可行的社會主義替代方案,由特殊團體單一議題的政治訴求延續(xù)了左翼抗?fàn)?。此政治認同變遷的脈絡(luò)從伯明翰學(xué)派的奠基人物威廉斯到霍爾和吉爾羅伊等人身上得到印證。他們參與的社會運動構(gòu)成該派形成的歷史語境,而其展現(xiàn)出的認同政治則是該派學(xué)術(shù)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由此,文化研究領(lǐng)域的開拓也就成為認同政治的“戰(zhàn)場”。得益于該中心2014年刊布的19份工作報告,并結(jié)合其學(xué)人的諸多訪談和論著*2014年中心成立50周年之際,校方刊布中心1988年前的19份官方工作報告。該報告主要針對潛在的新生,內(nèi)容包括中心組織架構(gòu)、成員、課程體系、學(xué)術(shù)進展、出版、對外交流等運作情況。參閱:http://www.birmingham.ac.uk/schools/historycultures/departments/history/research/projects/cccs/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aspx。Cultural Studies雜志2013年第5期特刊的諸多2011年該派學(xué)人的訪談,為了解中心的歷史語境提供了寶貴材料。又鑒于1988年中心合并為文化研究系,本文將以1964-1988年為限。,本文擬從該派學(xué)人政治認同的視角來透視其學(xué)術(shù)研究的總體變遷,以就教于學(xué)界同仁。

    一、伯明翰學(xué)派早期的研究論域

    伯明翰學(xué)派的學(xué)術(shù)發(fā)展在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以代理主任身份接替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領(lǐng)導(dǎo)中心后(1970年初)*1970年初霍加特接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職務(wù),于1973年底正式離職。此間他每年會回中心若干次,并由霍爾代理主持中心事務(wù),后者直至1980年離開中心,前往開放大學(xué)。參見Christopher Pawling & Rosalind Brunt, “Christopher Pawling and Rosalind Brunt Interview-6 June 2011”, Cultural Studies, Vol. 27. No. 5 (2013), pp. 701-702,706。,學(xué)術(shù)取向發(fā)生了較明顯的轉(zhuǎn)變。大致可以說,前一階段中心基本上繼承了利維斯(F.R. Leavis)和英國新左派在文化問題上的探討范圍和方法。后一階段在霍加特主導(dǎo)下,則以文學(xué)批評為主導(dǎo)方法,輔之以社會學(xué)等理論工具,分析文學(xué)與社會、當(dāng)代大眾文化及大眾傳播等問題。

    學(xué)界一般將威廉斯《文化與社會》、霍加特《識字的用途》和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作為伯明翰學(xué)派的奠基性文本。其共同特征是在戰(zhàn)后英國大眾消費文化時代,將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所忽視的文化問題引入英國左派議程。他們視文化為社會的重要構(gòu)成,試圖透過文化這一棱鏡理解處于“重大歷史和文化轉(zhuǎn)型”中的英國社會,以此開啟新的社會主義規(guī)劃,極大推動了新左派運動的發(fā)展。*新左派偏重于討論英國的文化問題,湯普森認為它忽視了政治經(jīng)濟學(xué)的論爭。關(guān)于文化與新左派運動的關(guān)系,需另文探討。威廉斯的《漫長的革命》《傳播》等著作在吸收利維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文學(xué)社會學(xué)方法,對文化生產(chǎn)制度進行探討。他倡導(dǎo)將廣播、電影等傳播領(lǐng)域作為改革突破口,以“推進更為全面的‘左派’政治運動”[3](P.382),最終實現(xiàn)“教育與參與性民主”。作為新左派來源之一的《大學(xué)與左派評論》(University and Left Review, ULR),重點關(guān)注被忽視的“戰(zhàn)后社會的關(guān)鍵問題與主要挫折”*Stuart Hall, Charles Taylor,Ralph Samuel,Gabriel Pearson,“Editorial”, University & Left Review, Vol. 1, No. 1 ,Spring 1957;Stuart Hall, Charles Taylor,Ralph Samuel,Gabriel Pearson, “Editorial”, Vol. 2, No. 4 ,Summer 1958,p. ii. 該雜志的編委成員有斯圖亞特·霍爾、加布里埃爾·皮爾森(Gabriel Pearson)、拉斐爾·塞繆爾(Ralph Samuel)、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等。,對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狀態(tài)和大眾消費文化進行評估。作為編委的霍爾,受到威廉斯著作啟發(fā),認為只有理解當(dāng)前大眾文化特別是青年文化,才能把握社會主義的未來。其文章[4-5]關(guān)注工人階級文化的資產(chǎn)階級化、青年文化等問題,力圖將對資本主義的批評與現(xiàn)代文化聯(lián)結(jié)起來[6](P.14),以在傳統(tǒng)政治之外發(fā)展出相應(yīng)政治理論?!斑@種文化主義觀點的一個政治意涵是,廣告、大眾傳媒或工人的自我管理的社會主義政策從此被視為與鋼鐵公司的國有化一樣重要?!盵7](P.85)

    1959年霍爾出任《大學(xué)與左派評論》與《新理性者》(TheNewReasoner)合并成的《新左派評論》(NewLeftReview)主編。在發(fā)刊詞中,他指出,新左派將提供工黨所缺乏的觀念,在關(guān)注權(quán)力、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的同時,著重在社會文化領(lǐng)域發(fā)展人道主義的力量。他們視青年對社會主義觀念的疏遠(disaffection)為英國社會主義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電影或青少年文化”與“人們的想象性反抗直接相關(guān)”,因此對青年亞文化和大眾傳媒的分析能夠“給社會主義帶來時代感”。[8](P.1)1961年霍爾辭去主編后繼續(xù)關(guān)注文化問題,為切爾西學(xué)院開設(shè)媒體、電影和大眾文化方面的課程(實際上類似后來的文化研究),并與沃納爾(Paddy Whannel)合著《通俗藝術(shù)》(PopularArts)。該書解讀了搖擺舞、流行音樂等青年文化現(xiàn)象,認為它是對社會變遷的真實反應(yīng)。此舉為霍爾加入伯明翰中心埋下伏筆?!暗谝淮伦笈赏ㄟ^對大眾文化的縝密分析、對當(dāng)代政治中多種力量的揭示以及對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表述過程的興趣,都為后來文化研究的學(xué)科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盵9](P.136)

    霍加特建立中心后主導(dǎo)著伯明翰學(xué)派早期的總體發(fā)展,延續(xù)了“文化與社會”研究傳統(tǒng)。1957年他出版《識字的用途》,對工人階級文化進行民族志式描寫,并痛斥通俗文化的商業(yè)化和美國化現(xiàn)象。他的“文化無階級”等觀點對新左派產(chǎn)生巨大影響,引起對戰(zhàn)后福利國家、階級性質(zhì)等問題的廣泛討論。[10](P.46)同時,霍加特也為ULR等左派刊物撰稿,塞奇威克將霍加特視為威廉斯在新左派文化社會方面的同事,而德沃金則認為他們“都支持新的社會主義政治的總體目標(biāo)”。概言之,霍加特已意識到大眾文化是整體歷史變遷的一部分,設(shè)法通過中心來提升他在《識字的用途》中所展示的研究旨趣,即“文學(xué)與當(dāng)代文化研究”[11](PP.21-22)。

    研究領(lǐng)域上,根據(jù)中心1964年的報告,主要有三方面:(一)歷史的和哲學(xué)的,主要追溯過去五六十年輿論和觀念的氛圍、變遷及其來源和影響;(二)“文學(xué)與藝術(shù)社會學(xué)”,處理具有藝術(shù)和社會重要性的現(xiàn)象,包括不同種類和層次的藝術(shù)與文學(xué)及其傳播和影響,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內(nèi)在關(guān)系;(三)大眾藝術(shù)與媒介的“批判性-評估研究”,理解大眾或流行藝術(shù)如何取得其效果。[12](PP.3-4)從而將已有的文學(xué)社會學(xué)推進到“當(dāng)代文化社會學(xué)”。在方法上,中心也依然接續(xù)利維斯的工作,霍加特在就職演講中始終強調(diào)要超越但不能偏離文學(xué)訓(xùn)練,“除非英語學(xué)院的工作以我認為的基本要素作為中心,否則(研究現(xiàn)代社會某些方面)的工作也做不好”*Richard Hoggart, “Schools of English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pp.17,24. 事實上,如果霍加特一直呆在中心,很可能沒有后來霍爾主導(dǎo)的理論發(fā)展,他也因過于保守色彩而被很多人詬病。。以文學(xué)批評為主,輔之社會學(xué)等學(xué)科,是霍加特“批評性評估”方法的基石。該報告列出的研究計劃,基本上反映了霍加特的總體研究思路。*大致包括七個方面:1.奧威爾與1930年代的思潮;2.地方報業(yè)的成長與變遷;3.通俗音樂中的民間歌曲與方言;4.當(dāng)代社會中的小說水準(zhǔn)與變遷;5.家庭中的民間藝術(shù)與肖像學(xué)研究;6.流行音樂與青少年文化;7.運動的意義及其表現(xiàn)。參見Centre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Scope of Research, First Report, September 1964”,p.27;“First Report(Published September 1964) The Centre 1963-1864”, p. 861。其研究主題盡管缺乏湯普森所宣揚的革命性,但承接了戰(zhàn)后新左派對于文化問題的論爭。

    這一階段中心的另一大工作是理論的探索。1964-1965年的報告提出文化研究分析的三階段模型,指出要在精煉文學(xué)批評方法的同時,尋求其他學(xué)科的概念和方法,并勾勒出三大可借鑒的思想資源:威廉斯所總結(jié)的英國“文化與社會”傳統(tǒng);美國的大眾傳播社會學(xué);歐洲社會學(xué)傳統(tǒng)。[13](P.866)每星期一的選本研討會(Seminars on Selected Texts)主攻理論學(xué)習(xí),通過研讀社會科學(xué)經(jīng)典,為“中心的跨學(xué)科研究打下合適基礎(chǔ)”*“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Fifth Report 1968-69”,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October 1969, p. 15. 相關(guān)理論文本目錄參見各報告。。例如1966-1967年的三個學(xué)期討論了韋伯文化科學(xué)、知識社會學(xué)、社會與象征交換等歐美社會學(xué)著作。此外每星期定期舉行的綜合研討會(General Graduate Seminar)邀請校內(nèi)外學(xué)者演講并探討文化研究議題;工作研討會(Working Seminar)對具體研究案例和文本的分析則是學(xué)生嫁接理論方法與具體研究的重要途徑。

    從報告看,這一階段中心的經(jīng)驗性研究成果有限,包括若干學(xué)位論文和申請外部經(jīng)費項目,以大眾文化和媒介研究為主。學(xué)位論文有:羅杰·金(Roger King)的大眾小說研究和米勒姆(Trevor Millum)的廣告和女性角色研究;布萊克威爾的大眾出版研究和布洛克(Peter Brooker)文化研究的文體學(xué)基礎(chǔ)研究。*參見“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Sixth Report 1969-71”,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December 1971, p. 16。其他學(xué)生的論文選題或研究,各期報告基本都有刊布。不過由于受研究實踐和理論探索影響,原有學(xué)術(shù)路線有所修正。1968-1969年報告指出其目標(biāo)是關(guān)注“轉(zhuǎn)型和危機時期的文化價值、態(tài)度、形式和關(guān)系”;中心所理解的“文化”是社會整體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意識,包括各種文化形式、意識形態(tài)、社會關(guān)系和傳播模式所表達的特定“秩序、模式和構(gòu)型”。因此文化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怎樣理解文化以修復(fù)“社會結(jié)構(gòu)、語言和意識間的隱秘關(guān)系”[14](P.885)。中心的研究領(lǐng)域是“當(dāng)代社會的文化”,但它不是流行文化、大眾媒介或高級藝術(shù)的研究中心,而是“文化的研究中心”??梢娭行膶ξ幕睦斫獍l(fā)生了轉(zhuǎn)變。

    然而,霍爾主持的研討會引入歐陸左派特別是阿爾都塞、葛蘭西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超出了霍加特的接受范圍。1969年中心學(xué)生作為伯明翰大學(xué)最激進的學(xué)生運動參與者,發(fā)起靜坐抗議活動,處于中立調(diào)停者位置的霍加特感到校方和學(xué)生的雙重敵意,故而遠走巴黎。英文系同事大衛(wèi)·洛奇(David Lodge)和中心學(xué)生布倫特都認為這是他離開的兩大原因。*Christopher Pawling & Rosalind Brunt, “Christopher Pawling and Rosalind Brunt Interview-6 June 2011”,pp.700-702. 霍加特對中心之后的發(fā)展不滿意,其自傳也很少提及此經(jīng)歷。不過后來的理論引入和激進學(xué)生的加入?yún)s刺激中心創(chuàng)新其組織運作和教學(xué)研究的模式,構(gòu)筑了中心70年代輝煌學(xué)術(shù)發(fā)展的基礎(chǔ)。

    二、認同政治與伯明翰學(xué)派學(xué)術(shù)論域的擴展

    著名批評家穆爾赫恩認為1968年標(biāo)志著政治與觀念的融合,“新一代智識階層進入大眾斗爭和對布爾喬亞學(xué)界(academy)的一股革命性批評大潮中”。[15](P.100)霍爾領(lǐng)導(dǎo)的中心學(xué)生顯然是其中的代表性群體,他們大都由自身獨特經(jīng)歷所引起的智識興趣或政治動機來到中心尋求解答,而非為學(xué)位或職業(yè)發(fā)展。*參見 Cultural Studies 2013年第5期專號各位學(xué)人訪談。他們不僅積極介入伯明翰當(dāng)?shù)氐纳鐣\動,而且積極推動中心的民主化。在日常運作上,集體組織、民主決策,學(xué)生甚至能參與招生面試;在學(xué)術(shù)上,最大限度打破學(xué)生與教師的等級分別。1971年成員開始自由圍繞共同興趣組成2人或以上的亞小組(sub-group)展開集體研究,成果發(fā)表在《文化研究工作論文》等中心期刊上,或集結(jié)成著作出版。這為其研究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制度和學(xué)術(shù)空間。因此探討伯明翰學(xué)派研究議題的發(fā)展,不應(yīng)只關(guān)注理論研究,而需揣度其學(xué)人的學(xué)術(shù)實踐所回應(yīng)的問題及其目的指向。*霍爾、格羅斯伯格等學(xué)者都認為,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阿爾都塞、葛蘭西等理論極大轉(zhuǎn)變了文化研究的領(lǐng)域,但如果“認為理論限定了文化研究的邊界”,甚至是其驅(qū)動力,將會誤入歧途?;魻栆辉購娬{(diào)理論不是中心的目標(biāo),而是“思考的工具箱”。參見Lawrence Grossberg, “CCCS and the Detour through Theory”, p. 33; Stuart Hall, “Stuart Hall Interview”, Cultural Studies, Vol. 27, No. 5 2013,pp.768-769。

    就伯明翰中心而言,其研究論域的發(fā)展軌跡與外在社會運動息息相應(yīng)。1970年前后是中心的過渡和轉(zhuǎn)折時期,主要聚焦于理論和方法的探索。通過對核心文本的掌握,中心編輯出版《文化研究讀本》,定義了“文化研究領(lǐng)域的基本范圍和方法論”。[16](PP.4-5,17)在此基礎(chǔ)上,經(jīng)驗性研究圍繞亞小組和學(xué)位論文展開,以亞文化研究和大眾傳播研究為主導(dǎo)。但其核心聚焦因理論發(fā)展而與之前有所區(qū)別,包括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guān)系、文化權(quán)力與控制問題、意義系統(tǒng)間的主導(dǎo)與從屬關(guān)系等,核心是理解“文化的雙重接合”。[17](P.2)歐陸理論特別是1972—1973年度中心重點閱讀的阿爾都塞、葛蘭西及早期馬克思的著作,涉及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獨立性”問題,或許與學(xué)生的認同政治產(chǎn)生相互作用,激發(fā)出學(xué)生的主體意識,隨著中心學(xué)生組成的變化(女生和黑人學(xué)生的出現(xiàn)),自然推動他(她)們研究自己所代表的群體。由此,社會運動中的政治斗爭,在某種程度上延伸到了中心學(xué)術(shù)論域的開拓過程中,女性研究和種族研究“闖入”并突破了中心原有的規(guī)劃,在歷史、媒介、工作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最終構(gòu)成其學(xué)術(shù)進展的主線。*1981—1982年工作報告對新開設(shè)聯(lián)合學(xué)位課程兩大主線的勾勒,事實上闡明了此時中心的研究論域,即“當(dāng)代社會生活重要而相關(guān)的兩個維度”:其一是塑造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的大眾媒介;其二是社會群體以多樣的方式產(chǎn)生自己的世界觀,特別是近來的青年亞文化以及少數(shù)族裔和女性群體的經(jīng)驗和價值。它反映了霍爾領(lǐng)導(dǎo)下的中心從結(jié)構(gòu)性制約(大眾傳播)和主體能動性(亞文化等)角度解讀當(dāng)代文化的努力,而后者顯然構(gòu)成中心學(xué)術(shù)增長的主線。參見“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Thirteenth Report 1981-82”,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January 1982, p. 10。此外中心的學(xué)術(shù)發(fā)展分布在其不定期油印論文中得到一定反映,該刊全部目錄分類顯示亞文化、女性和種族研究的比重和趨勢占有較大優(yōu)勢。參見“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Sixteenth Report 1984-85”,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January 1985, pp. 27-29。

    (一)亞文化研究 有學(xué)者指出,六七十年代將工人階級文化、青年亞文化當(dāng)作“文化”來研究是有“政治”傾向的,它反抗了整個精英文化觀念的主導(dǎo)地位。亞文化研究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與英美等國家的戰(zhàn)后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關(guān)。除霍加特與霍爾等人的研究之外,芝加哥學(xué)派展開了對越軌(deviancy)及其他反社會行為的研究。受其影響,不少曾參與激進政治的英國社會學(xué)家采用象征交換等理論對越軌行為進行分析,甚至對其價值觀抱有支持態(tài)度。其相關(guān)成果有斯坦利·科恩的《越軌的形象》等。他們縮小了“理論與實踐、學(xué)術(shù)研究和反正統(tǒng)文化反叛之間的差距”[7](P.212),啟發(fā)了中心的亞文化研究。

    中心不再將亞文化視為消費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有待開發(fā)的政治空間,既看到主流政治、文化的結(jié)構(gòu)性制約力量,也對青年亞文化的“反抗”潛能寄予厚望。“通俗文化和青年亞文化作為CCCS中心的焦點工作而出現(xiàn),部分是因為它們是英國60、70年代文化實踐和創(chuàng)新與眾不同的領(lǐng)域”。[18](P.141)1972年菲爾·科恩的《亞文化沖突與工人階級共同體》是第一篇重量級文章。他將青年文化與廣泛的社會經(jīng)濟變革聯(lián)系起來,認為工人階級特別是工人貴族陷入了消費景觀和傳統(tǒng)工作倫理這兩大意識形態(tài)矛盾中,在家庭層面上導(dǎo)致代際沖突,即“反對父輩文化的特定青年亞文化的出現(xiàn)”。[19](P.70)他認為摩登族、光頭黨等亞文化形式是對“壓迫”的“想象性”解決方式。亞文化小組的集體著作《儀式反抗》的問題意識是“文化運動的政治意義和功效是什么,‘政治’(the political)何時被賦予擴展了的定義”。[20](P.ⅸ)此書將高度風(fēng)格化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聯(lián)系起來,嘗試重構(gòu)青年亞文化更加細致的圖像,梳理其與階級文化的關(guān)系、乃至文化霸權(quán)在結(jié)構(gòu)和歷史上得以延續(xù)的方式。全書包括兩部分的理論分析和一編民族志經(jīng)驗研究。托尼·杰弗森評論了泰迪男孩(Teds Boys)文化,認為其借用主流文化元素(如穿衣打扮方面)并移置為自己獨有的風(fēng)格,是對他們的社會生活現(xiàn)實和期待的表達。[21](P.70)赫布迪基描繪了摩登族如何借用主流消費文化表達自身亞文化風(fēng)格,“為亞文化將自己與真實處境的關(guān)系作為‘想象性’關(guān)系來生活的觀點提供了經(jīng)驗實質(zhì)”。[22](P.71)克拉克則認為光頭黨(Skinheads)在惡劣的處境下通過穿著、外觀等表達方式有選擇地重申某種傳統(tǒng)工人階級的核心價值觀[23](P.80),當(dāng)然這種挽救是象征性的而非真的重建其父輩文化。此外,威利斯分析了嬉皮士(Hippies)和摩托男孩(Motorbike Boys),赫布迪基對雷鬼樂(Reggae)、拉斯特法里(Rastas)進行了解讀等*參見Paul Willis,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Drug Use”, in Stuart Hall and Tony Jefferson, eds.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p. 88-100; Dick Hebdige, "Reggae, Rastas and Rudies", in Stuart Hall and Tony Jefferson, eds.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p. 113-129。。

    中心的亞文化研究還表現(xiàn)出更加關(guān)注政治性沖突的傾向。保羅·科里根在全書最后一文《青年文化的政治》中反駁左、右派理論家把英國工人階級政治解釋為非革命的、消極而無沖突的觀點。工人階級青年文化成為非政治的是因為被排除在討論之外,因此“問題是怎樣政治性地評估現(xiàn)實,如何發(fā)展一種政治作為青年文化分析的核心途徑”。[24](P.196)在葛蘭西理論的引導(dǎo)下,他認為工人階級文化的歷史只能在涉及國家及其體系的框架下加以理解,其政治只能在涉及其參與的所有斗爭中得到理解。保羅·威利斯為此做出了努力,此前他對飛車男孩和嬉皮士進行民族志研究,試圖挖掘邊緣化群體的創(chuàng)造性和顛覆性潛能。之后的《學(xué)做工》承認學(xué)校教育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再生產(chǎn)的手段,但不可過度強調(diào)這種結(jié)構(gòu)性制約,從而掩蓋了自主選擇的作用。工人階級孩子“拒絕學(xué)校知識是他們對失去階級認同的一種反抗形式,也是對向上流動的中產(chǎn)階級價值的拒斥”。[25](P.196)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在接受西方資本主義從屬角色的同時,存在著自我統(tǒng)治的因素。[26](P.113)工人階級青年創(chuàng)造了反抗文化但最終接受了低下的地位。威利斯試圖表明社會再生產(chǎn)是極為復(fù)雜與矛盾的。

    搶劫小組(Mugging Group)的集體著作《監(jiān)控危機》進一步推進《儀式反抗》提出的歷史性與結(jié)構(gòu)性分析的目標(biāo)。該小組以1972年引起媒體廣泛報道與公眾恐慌的伯明翰漢茲沃斯有色種族青年搶劫事件為引子,“關(guān)注作為社會現(xiàn)象而不是街頭犯罪的‘搶劫’”。他們通過分析媒體報道、公眾反應(yīng)和社會危機,透過搶劫現(xiàn)象引起的“道德恐慌”審查其“發(fā)揮著作為一種建構(gòu)權(quán)威主義共識機制的功能”[27](P.ⅷ),從而預(yù)見了撒切爾主義的到來。作為亞文化研究的經(jīng)典,赫布迪基的《亞文化》聚焦于亞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與儀式,認為亞文化一直被偏見所誤解和排斥。他將“亞文化詮釋為一種抵抗形式”。赫布迪基在結(jié)語中反思了亞文化研究自身:“亞文化風(fēng)格的研究在開始時似乎把我們帶回了真實世界,與‘人民’重聚在一起,但最終僅僅證實了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盵28](P.140)這生動表現(xiàn)出亞文化研究者乃至整個伯明翰學(xué)派的一個困境,即他們與其闡釋對象“亞文化只是對壓迫的想象性解決”一樣,也不過是對其“政治”目標(biāo)的“想象性”實現(xiàn)。如果說亞文化的產(chǎn)生是對特定歷史境況的反應(yīng),并展示“拒絕”姿態(tài),其研究者亦不外乎如此。

    (二)女性研究 伯明翰中心的女性研究發(fā)展較晚,它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中心研究的既定方向,主要是因為女權(quán)運動的沖擊。1974年中心的女性成員只有3人,分散在各小組,前10期的 《文化研究工作報告》僅有4篇文章涉及到女性話題。然而60年代后期興起的女性解放運動(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WLM)已經(jīng)帶動一些學(xué)術(shù)機構(gòu)建立女性研究(WS)課程,隨著中心女學(xué)生增加并參與伯明翰當(dāng)?shù)氐呐畽?quán)運動,她們開始意識到女性在中心學(xué)術(shù)的缺場,于是“不斷嘗試在理論層面上去理解女性缺場的經(jīng)驗,去看性別如何建構(gòu)與被自身所結(jié)構(gòu)化”[29](P.11)。她們率先向中心爭取研究的地位和空間,建立女性小組,為展開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有效載體。

    中心女性研究的引入與其女學(xué)生的認同政治密切相關(guān)。1974年中心女學(xué)生借鑒WLM經(jīng)驗開展小型的小組討論,建立女性研究小組(WSG),向男女學(xué)生開放。WSG對女性成員具有支持性功能,類似WLM的意識覺醒小組。[29](P.12)這種形式使得小組成員扮演了既是研究主體也是研究對象(客體)的雙重角色。它“在一個層面上傳遞我們自身研究的政治權(quán)力,在另一層面上傳遞……作為女性對工作中所有遭遇到的不確定性的理解”。[29](P.12)由于其研究更多基于女性經(jīng)驗,她們試圖完全仿照WLM的小組形式建立封閉的女性小組來展開研究。于是年末會議上,小組向中心提交了陳述,爭取在中心開辟女性的學(xué)術(shù)與政治空間:

    我想提出關(guān)于女性研究小組的一系列問題,連帶著關(guān)于女性在中心整體中位置的一些問題。……我們確實在談?wù)撆栽谥行牡睦щy,并且我們確實探討了其他小組中的特定性別歧視事件,也偶爾試圖處理我視為性別歧視的一種特別壓迫形式……但是尚未有為它做任何事或者即使去審視它在實踐中的運作方式的任何集體努力。……下一個問題是將“女性問題”移置入女性研究小組……作為女性運動一部分的女性研究小組,規(guī)定它自己的問題式是必要的。[30](P.282)

    這次會議經(jīng)歷了漫長的討論似乎沒人反對,最后霍爾作了總結(jié)并暗示中心的黑人成員也可以效法。隨之1976年只對女學(xué)生開放的女性論壇(Women’s Forum, WF)小組成立,中心女性由此獲得了探討問題、表達主張的平臺,并與WLM保持更直接的聯(lián)系。1978年,中心女學(xué)生為伯明翰的女性反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會議撰寫文章,后來修訂為專門小冊子。[4](P.10)這些都為中心女性研究的獨立自主打開了大門。1978—1979年的報告重申了在中心維持女性研究空間的“政治和智識重要性”。[31](P.9)

    然而女性研究的“闖入”仍然是出乎中心其他人員所料的。按照霍爾1992年的回憶中的說法,女性主義和種族理論的出現(xiàn)是對文化研究的中斷,并且來自外部。“它們不是產(chǎn)生自內(nèi)部,……不是內(nèi)部展開的綜合文化理論的一部分。”[32](P.282)他甚至用了有爭議的比喻:“它(女性主義)如同夜間的小偷破門而入,發(fā)出不適宜的雜音,抓住時機在文化研究這張桌上拉屎(Crap)。”[32](P.282)這種描述反映了霍爾對女性小組的某種不滿,他認為自己一直強調(diào)文化研究對女性研究敞開大門,并嘗試引進女性主義研究及學(xué)者。*在一次訪談中,霍爾也強調(diào)中心的文化研究之前已意識到女性主義政治問題,參見Kuan-Hsing Chen, “The Formation of a Diasporic Intellectual: 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in David Morley, Kuan-Hsing Chen eds,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p. 501。霍爾或許認為自己在此事中被塑造成了中心“父權(quán)”的象征。但是夏洛特·布朗斯頓作為此事件親歷者持有異議,她認為之前的小組在女性主義問題上并沒有多大進展,而且整個70年代中心沒有一位女博士畢業(yè)。其主要原因有:中心強調(diào)集體工作,而每組的核心研究工作往往早就被決定;小組領(lǐng)導(dǎo)學(xué)生過多地參與地方社會政治管理,等等。女性在此環(huán)境中顯然會更為邊緣化,因此組織自己的小組更有自主性,易于專門討論女性問題。她們還需要面對一系列挑戰(zhàn),諸如女權(quán)運動中的反智主義、文化研究是否應(yīng)當(dāng)分為普通和女性主義兩部分等等。布朗斯頓認為,正是女性研究小組提供了討論性別、主體性、女性文化等問題的合適地點。因此“它是中心進入1960年代后期和1970年代新社會運動,以及‘新’認同與認同政治的橋頭堡”。[30](P.281)

    學(xué)術(shù)上,女性研究強調(diào)當(dāng)前性別、意識形態(tài)諸領(lǐng)域?qū)ε缘膲浩?。該小組第一篇文章是為1974年女性與傳媒大會所作的《媒體中的女性形象》。在伯明翰女性與社會主義大會之后,她們轉(zhuǎn)向從理論上考量階級與女性從屬地位的關(guān)系,發(fā)展出馬克思主義的女性主義分析。此后弗洛伊德與拉康的精神分析等理論也被引入該領(lǐng)域。女性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由中心期刊第11期論文集結(jié)而成的《女性持有異議》。此書編者強調(diào)了女性研究的政治意義:

    我們都認為女性主義智識工作是兼具智識性和政治參與性的……我們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產(chǎn)生對我們自己以及CCCS其他成員是一個政治與智識教育的過程?!覀冇胸?zé)任確保女性主義作為一個爭論和探討之地的發(fā)展存在,保持并增強其政治力量。編輯工作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成為獨特的政治化體驗?!?但是)我們并不認為完成這本書后,小組的內(nèi)外部關(guān)系(對CCCS和WLM)問題以任何方式得到了解決。[29](P.15)

    全書選編的文章介于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理論與WLM政治以及理論與“具體”研究之間[33](P.419),涉及女性的壓迫與從屬和女性解放運動等主題。布朗斯頓描繪了“理解早期WLM某些特質(zhì)的一種方式”,表明識別共同壓迫的個人體驗已經(jīng)成為WLM的格式化特征。[34](P.18)麥克羅比聚焦于密爾·萊恩青年俱樂部的56名14—16歲的女孩及其文化的矛盾沖突。她的結(jié)論是:“工人階級青春期女孩的文化可被視為其階級地位所導(dǎo)致的強加于她們身上的物質(zhì)限制,以及作為女性遭受的性壓迫的回應(yīng)。她們被拯救也被鎖定于女性特質(zhì)文化之中?!盵35](P.108)伯涅斯頓等解析了精神分析與主體性的關(guān)系,認為性別也為意識形態(tài)所建構(gòu),“目前形式中的性別關(guān)系暗示了女性對男性的從屬”。[36](PP.109-113)溫希普對《女性》雜志的女性形象進行解讀,指出女性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父權(quán)資本主義所建構(gòu),因此必須將其放在被“男性氣質(zhì)”所多元決定的關(guān)系,及其與“自由”個體的資本主義建構(gòu)的糾葛中看待。[37](PP.109,116)總之,該著將女性從被遮蔽的帷幕之后推到了前臺,重新“發(fā)現(xiàn)”了女性。戴維·多布深信此書所提出的議題對于理解資本主義下女性的社會和經(jīng)濟角色是必不可少的。[25](P.128)麥克羅比后來進一步揭示了中心具體研究中對女性的漠視。她指出,威利斯的《學(xué)做工》“對女孩文化的刻畫一直是單向的,青年文化也將繼續(xù)‘意味著’不經(jīng)批判地采用男性詞匯,青年文化中有關(guān)女孩、性關(guān)系以及女性氣質(zhì)的問題,也將繼續(xù)被輕視或被邊緣化入女性學(xué)這一被隔離的區(qū)域”。[38](P.19)

    由此,男性為何難以關(guān)切女性議題,它是否必須由女性來提出?這牽涉到女性能否以及是否應(yīng)該成為知識分子的問題,亦即“女性”“女性主義者”“知識分子”的關(guān)系問題。此類角色困頓深埋于布朗斯頓之問中,她感到《女性持有異議》的寫作對象并不明確,是“針對CCCS嗎?婦女解放運動?左派?(或者)‘普通女性’?”[30](P.283)溫希普認為最重要的是區(qū)分“女性主義者”與“知識分子”,抓住(女性主義)政治及其變體與學(xué)術(shù)工作的可能差異。[33](P.427)此外,女性主義學(xué)者應(yīng)考慮如何承認WLM的力量,并投身到對女性主義政治實踐的智識批判中。麥克羅比強調(diào)“個人的即是政治的”是女性運動的核心原則?!芭灾髁x者意識到了個人經(jīng)驗與所選研究領(lǐng)域——寫作中蘊含著也表現(xiàn)著自傳的成分——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盵38](P.19)因此女性主義教師與女學(xué)生之間進行的討論、爭論和閱讀,與其他任何政治斗爭一樣,是一種有效的方式。[39](P.53)換言之,對于中心的女性學(xué)者,女性主義者與知識分子的雙重身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學(xué)術(shù)實踐是政治斗爭的一種方式,女性主義者這一“政治”身份則是推動學(xué)術(shù)研究以使女性的“沉默”得以解蔽的動力,彼此相互促進。而伯明翰中心女性與種族問題引發(fā)的政治異議,概“因為參與者正在爭奪所浮現(xiàn)的認同政治的智識意涵”[30](P.277)。

    (三)種族研究 種族研究是霍爾所言伯明翰中心的另一“闖入者”。在當(dāng)時的學(xué)術(shù)世界,它與女性研究類似,“作為一個主題或?qū)W科,有政治而無學(xué)術(shù)根基,并通過某個社會群體” [29](P.9)從屬地位的識別而構(gòu)成。種族研究的背景是,戰(zhàn)后英國海外移民涌入導(dǎo)致政府限制移民,各類種族主義團體(如National Front)和媒體的宣揚使得種族主義具有制度化的可能,70年代經(jīng)濟危機又加劇了風(fēng)險。中心涉足種族問題開始于1973年杰弗森發(fā)表的《來到貧民窟》,關(guān)注英國西印度社區(qū)的搶劫現(xiàn)象,指出“搶劫是對絕望處境的絕望解決”。[40](P.581)之后的重要成果為《監(jiān)控危機》,但它強調(diào)透過種族沖突現(xiàn)象來透視國家、社會的控制機理。1979年吉爾羅伊等黑人學(xué)生建立種族與政治小組,標(biāo)志著中心種族研究全面展開。該小組主要關(guān)注現(xiàn)代英國社會種族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zhì)、功能和實踐[31](P.8),對此前杰弗森的眾多假設(shè)前提及“種族”“種族主義”等概念存有異議。種族政治在中心的集中體現(xiàn)是1984年建立的黑人會議(Black Caucus)機制。每周的例會不僅供其成員討論中心的招生政策、MA課程的種族內(nèi)容乃至其他小組對種族問題的態(tài)度,而且成為伯明翰及其他地方種族運動的信息交換中心。[41](P.19)種族問題由此在中心的學(xué)術(shù)和教育實踐層面彌漫開來。

    種族小組編著的《帝國反擊》突出展現(xiàn)了其成員學(xué)術(shù)與認同政治的糾葛。吉爾羅伊在前言中批評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沖突被當(dāng)前歷史解釋所忽略,指出種族研究理應(yīng)成為文化研究的中心關(guān)注點。該書的編輯過程及內(nèi)容充滿種族政治意味,直接導(dǎo)致該書未能處理好黑人女性的斗爭及兩個黑人社區(qū)間的平衡。“我們總是由于‘種族’與性別差異而分裂……最后定稿的停戰(zhàn)絕不意味著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沒有人同意每個構(gòu)想或觀點?!盵42](P.8)該書試圖表明種族主義是英國資本主義運行的方式之一,體現(xiàn)于國家運作、社會關(guān)系、黑人社區(qū)等層面。[43](P.13)瓊斯等人探討“種族”與英國衰落的關(guān)系,認為英國政府、主流階級乃至工人階級中的種族主義實踐的歷史根源深遠,不是簡單的意識形態(tài)現(xiàn)象,而是為英帝國殖民社會的歷史發(fā)展所制約。[44](PP.9,11)埃洛爾·勞倫斯反對把種族主義視為“偏見”進而歸為人類天性的看法。他指出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嘗試理解目前危機的有機組成,盡管工黨有解決種族關(guān)系之心,也“無力反對(新)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論點,部分因為工黨政治家與其分享許多常識假設(shè)”。[45](P.88)吉爾羅伊著眼于1981年騷亂中警察與黑人社區(qū)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滲透進了國家的職能機構(gòu)中,并在威權(quán)主義下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福利國家機構(gòu)社會控制作用的擴大“提供了對公民身份分類與權(quán)利進行明顯操縱的第二個例證”。[46](P.145)卡比考察了學(xué)校對黑人小孩所施加的政策實踐,認為學(xué)校與種族問題的關(guān)系,是理解國家更為直接而專制地干預(yù)學(xué)校教育的窗口。[47](P.183)

    最能體現(xiàn)種族政治復(fù)雜性的文章莫過于卡比的《白人女性聽著!》(“White Woman Listen !”)。此文標(biāo)題的祈使語氣瞬間拉開“戰(zhàn)斗”的序幕。開篇聲稱要為黑人女性發(fā)聲:

    黑人女性的歷史批判不僅涉及到我們屈服于“缺席”;我們也被它選擇觀看我們時,使我們得以可見的方式所激怒?!覀兿Mo抓過去十年女性主義理論發(fā)展的問題;這十年,黑人女性一直在街頭、學(xué)校,通過法院、勞資關(guān)系內(nèi)外戰(zhàn)斗著?!l(fā)展一種對于黑人女性富有意義的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是根本性的?!覀冋娴南MC明自己的歷史。[48](P.212)

    考慮到黑人來自于非洲、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qū)及其內(nèi)部極大的差異性,卡比希望能在此前提下,提供理解決定黑人女性生活的性別、種族和階級“三重”壓迫的方式。她認為黑人女性屈服于三重壓迫是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甚至在女性解放運動中,黑人女性的生活體驗也被忽略。因此有必要先從質(zhì)疑主流女性主義思想的核心范疇與假設(shè)開始,重新定義術(shù)語以適應(yīng)更為復(fù)雜的身份認同?!芭灾髁x如果想吸引我們必須加以改造。我們也不希望我們的言語被泛泛地誤用,好似我們每一個人所表達的代表了所有黑人女性的全部經(jīng)驗?!盵48](P.232)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文始終是以第一人稱復(fù)數(shù),將自己作為主體之一來論述的。她直接通過學(xué)術(shù)論文為黑人女性團體尋求發(fā)聲的空間,這無疑使得卡比的雙重角色合二為一,其“政治”意味不言而喻。卡比的論點標(biāo)志著80年代初文化研究領(lǐng)域中的新方向,即在復(fù)雜的多元文化條件下考察社會身份。[7](P.248)

    此后族裔身份問題不斷在中心成員的學(xué)術(shù)與政治中發(fā)酵。吉爾羅伊批判了威廉斯著作對帝國、種族問題的忽視;霍爾回憶在50年代諾丁山暴動時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比威廉斯等更早意識到了黑人問題,然而那時并未存在像美國那樣的“黑人政治”,“因此在那個階段我很少寫那個(主題)對我來說并不奇怪”。[49](P.674)隨著鮑威爾主義等種族活動興起,“他者”才真正顯現(xiàn),這也是中心《監(jiān)控危機》所感受到的無意識危機?!拔幕N族主義”(cultural racism)作為撒切爾時代的標(biāo)志[50](P.167),其興起激起了80年代真正的黑人意識政治運動?;魻栒恰盎诤谌私?jīng)驗在英國文化中的邊緣化”的激發(fā),寫作了《新族裔》《最小的自我,認同:真實的我》等關(guān)于黑人文化政治學(xué)的文章。他認為“這不是我的主題(topics),但某種程度上,這是我的主體(subject)?!盵49](P.679)可見霍爾經(jīng)由學(xué)術(shù)寫作,反過來又進一步確證并重塑了自我身份。

    自此,中心的學(xué)術(shù)在其成員的認同政治這一“外在”動力刺激下,完成了理查德·李所謂“從倒置精英、階級為基礎(chǔ)的文化分析到給予大眾形式與實踐以特權(quán)”[25](P.137)的進程,初步形塑了文化研究的論域范圍。除大眾傳播和亞文化研究以外,女性研究與種族研究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CCCS最重要的學(xué)術(shù)論域之一。這表現(xiàn)于三個方面:其一是1980年麥克尼爾(Maureen McNeil)被任命為女性研究職位的專職研究員,為持續(xù)關(guān)注性別問題建立了基礎(chǔ)[43](P.4);其二是中心各種類型的文化研究課程中女性、種族研究占有很大比例,相關(guān)的碩博士論文選題乃至論著出版迅速增長*相關(guān)課程大綱和碩博論文選題目錄可參見各期特別是第10—18期中心工作報告。;其三是中心工作報告分別于1978和1985年,在開篇簡介中強調(diào)其重視女性主義和黑人政治議題,以招徠感興趣的學(xué)生。這一發(fā)展趨勢為文化研究事業(yè)帶來創(chuàng)新的動力,為此后以邊緣群體的多元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學(xué)術(shù)格局打下基礎(chǔ)。

    三、認同政治與多元文化敘事

    伯明翰學(xué)派的學(xué)術(shù)走向應(yīng)該如何解釋呢?從其發(fā)展過程中的復(fù)雜“斗爭”看,伯明翰學(xué)人群的認同政治所展現(xiàn)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與學(xué)術(shù)進展的復(fù)雜互動,無疑是其最為突出的特征。對于霍爾來說,女性和種族研究的出現(xiàn)有點出乎意料,而從后見之明看來,偶然中卻帶有某種必然性,這必須從中心學(xué)生的群體構(gòu)成特征中尋找答案。戰(zhàn)后英國社會的矛盾從以階級沖突為中心轉(zhuǎn)向移民種族沖突、性別認同沖突等并存的多元狀態(tài)。青年的認同模式也從階級認同轉(zhuǎn)向更為分散、去中心化的地方性認同,突出表現(xiàn)為戰(zhàn)后的新社會運動。他們反對的并不是傳統(tǒng)的議會、政府等政治,而是極為微觀的權(quán)力分配與運作方式,這也是中心研究所采用的“政治”的意涵。中心的學(xué)生深嵌于此社會政治變遷中,他們帶著差異化的政治認同和學(xué)術(shù)追求來到中心,積極參與各類抗議團體,與老一代學(xué)者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身份認同和價值取向。從上文可見,他們同樣是認同政治的實踐者,其研究意圖和取向甚至結(jié)論都受其政治身份的影響。這也是霍加特離職后,“伯明翰的文化研究與該時期的政治運動更為明顯地相連”[51](P.142)的原因之一。他們反過來推動前輩學(xué)者向自己靠攏,霍爾后來也開始關(guān)注自己的牙買加黑人身份和族裔問題即是明證。以下通過該學(xué)派成員的群體特征、政治認同和活動及其與學(xué)術(shù)的互動兩方面的解讀一窺其社會政治基礎(chǔ),或能更好地理解中心學(xué)術(shù)進展的緣由。

    (一)群體特征 伯明翰學(xué)派成員大致具有以下特征:1.中心學(xué)生大都出身于邊緣群體,如工人階級、有色人種、女性等等;2.幾乎都經(jīng)歷過戰(zhàn)后“文化革命”和社會運動,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政治身份和認同,與老一代(特別是霍加特)有代際差異;3.如霍爾所言,在學(xué)術(shù)上處于邊緣位置(但學(xué)術(shù)天賦很高),大都帶著非主流的學(xué)術(shù)興趣,且受社會生活中的某種困惑驅(qū)使而進入學(xué)術(shù),而非為學(xué)位和未來職業(yè)考慮。

    作為連接新老兩代的象征性人物,霍爾1932年出生于牙買加黑白混血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他很早就遭遇本土與帝國的文化沖突[52](P.486),作為家庭中最黑的人而不受家人待見。從牛津畢業(yè)后,霍爾參與《大學(xué)與左派評論》“介入英國政治”,在為左派提供工黨之外的另一種政治圖景中扮演關(guān)鍵角色。[53](P.3)出身于木匠家庭的保羅·威利斯,在劍橋感到自己是一個工人階級鄉(xiāng)巴佬,畢業(yè)后他變成了嬉皮士,“以通常方式對文化產(chǎn)生興趣,不僅因為周圍的動亂”。[54](P.393)同樣是工人階級背景的赫布迪基深諳文化運動特別是青年反抗運動的發(fā)展,對關(guān)于階級、男子氣概和種族認同等問題感興趣。[55](P.400)黑人學(xué)者卡比和吉爾羅伊都于1979年來到中心。前者在高中任教,關(guān)注黑人婦女被忽視的問題,她回憶在學(xué)校和大街上總是面對著真實的制度性種族主義危機,并深受中心的相關(guān)著作的影響。[56](P.94)她在中心的學(xué)位論文靈感來自高中英語教師和英國反種族激進分子的經(jīng)驗。吉爾羅伊出生于倫敦東區(qū)的新左派家庭,深受威廉斯、霍爾等左派思想家的影響。親歷70年代反法西斯游行和嘉年華暴亂的經(jīng)驗使他產(chǎn)生了對政治與文化問題的獨特感覺。*Max Farrar, http://www.darkmatter101.org/site/2007/05/07/paul-gilroy-in-conversation/, p. 2.總之,如卡比所言,關(guān)鍵是他們都來自特殊的地方和背景,帶著特別的關(guān)懷,參與到中心的學(xué)術(shù)論爭之中。

    (二)政治認同和活動及其與學(xué)術(shù)的互動 根據(jù)布蘭迪的回憶,中心成員大都具有差異化的左翼政治認同并參與各類左翼政治組織。他們當(dāng)中有英共黨員、國際馬克思主義成員、國家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女權(quán)主義者等等。中心與歐洲共產(chǎn)主義聯(lián)系密切,不少人還在倫敦共產(chǎn)主義大學(xué)(CUL)活動。伯明翰當(dāng)?shù)貜V泛盛行反戰(zhàn)游行、女權(quán)運動、反種族運動、同性戀運動等“共同體政治”,在其中,中心的成員“通常能找到共同體的感覺”。[57](P.173)某種意義上,此類政治參與演變?yōu)樾伦笈蛇\動的一種另類形式的延續(xù)。

    當(dāng)代文化研究中心是當(dāng)時伯明翰大學(xué)政治斗爭的中心,其學(xué)生參與游行、靜坐、占領(lǐng)學(xué)校管理機構(gòu)等行動?;艏犹鼗貞泴W(xué)校大禮堂(Great Hall)在學(xué)生反抗高潮時集聚了近4000人,甚至有人指責(zé)中心煽動了反抗行動。[58](P.17)事實上,中心的美國學(xué)生杰克·海伍德和勞瑞·格羅斯伯格(Larry Grossberg)確實是主要煽動者;威利斯也參與了大禮堂的占領(lǐng)行動;霍爾則冒著職業(yè)生涯風(fēng)險參與大規(guī)模學(xué)生集會,是“值得紀念的主要演說者”;中心與剛到的學(xué)生們熱情投入,所有精力用于討論政治議題,整個中心的運作一度中斷,變?yōu)椤皩W(xué)生革命的智囊機構(gòu)”。中心女性都參與了伯明翰各種女權(quán)運動,其中一些人與女性解放運動保持著最緊密的關(guān)系,其他人則在學(xué)術(shù)背景外與之有活躍聯(lián)系。例如,米歇爾·格林等人投身于反性別歧視政治,并在70年代幫助女權(quán)主義者在卡爾索普公園組織學(xué)前游戲小組;*http://calmview.bham.ac.uk/record.aspx?src=DServe.Catalog.麥克羅比自認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不斷卷入激進女性主義活動;布蘭迪等積極撰寫小冊子,參與當(dāng)?shù)嘏苑磳ΨN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活動;克里徹(Chas Critcher)等一群人甚至在移民集中地漢茲沃思建立了公社(commune)。

    處于激進社會運動中的CCCS,其學(xué)術(shù)與成員認同政治的互動不可避免。托爾森認為中心的研究工作明顯與他們所參與的群體和環(huán)境有關(guān)。正如伍德所言,政治與研究的關(guān)系是“意識到自身處于社會變遷及政治之中并受其影響”。由此社會運動中的“行動主義再次主導(dǎo)并形塑了學(xué)術(shù)工作”。[59](P.789)他們的邊緣性和政治主體性促使其從全新的視角去揭示世界的復(fù)雜性,為改造世界做好準(zhǔn)備。麥克羅比指出激進主義決定了其關(guān)注女性觀眾、女性媒介形象以及工人女孩的生活[60](P.830);1969年霍爾主持對學(xué)生占領(lǐng)校方管理機構(gòu)等沖突產(chǎn)生的文件進行研究;亞小組的《女性持有異議》《儀式反抗》等集體之作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取向。約翰遜甚至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帝國反擊》“標(biāo)志著我們‘新左派’研究傳統(tǒng)發(fā)展中的重要節(jié)點”,深化并擴大了從屬(subordinated)社會階層的批判性研究。[61](P.7)而中心的學(xué)術(shù)研究無疑反過來促進了對英國戰(zhàn)后政治文化變遷的理解,從而為新的政治行動提供思想資源。如果說以女權(quán)運動為代表的“認同政治是新左派的繼承者之一”[62](P.627)的話,中心則通過對多元文化群體及其政治的參與和闡釋,成為改變“政治”的定義并推動傳統(tǒng)左翼黨派政治向文化政治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機構(gòu)之一[63](P.836)。伯明翰學(xué)人由其政治認同帶來學(xué)術(shù)靈感推進學(xué)術(shù)研究,又以學(xué)術(shù)研究作為其認同政治的某種表達和實現(xiàn),實踐著學(xué)者與政治參與者的雙重身份,扮演了霍爾所希冀培養(yǎng)的“有機知識分子”角色。然而,隨著撒切爾主義對高??刂频膹娀妥笠砑みM政治文化的衰退,CCCS被合并為文化研究系,日益體制化和學(xué)科化,其學(xué)術(shù)發(fā)展失去了外部因素的刺激。

    [1] 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xué)》,王宇根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年。

    [2] Adam Lent.BritishSocialMovementsSince1945:Sex,Colour,PeaceandPower, New York: Palgrave, 2001.

    [3] 雷蒙德·威廉斯:《政治與文學(xué)》,樊柯、王衛(wèi)芬譯,鄭州: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

    [4] Stuart Hall.A Sense of Classlessness,University&LeftReview, No. 5 ,Autumn1958.

    [5] Stuart Hall.“Politics of Adolescence?” ,University&LeftReview, No. 6 ,Spring 1959.

    [6] Lin Chun.TheBritishNewLeft,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3.

    [7] 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馬克思主義在戰(zhàn)后英國》,李丹鳳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8] Stuart Hall.“Introducing NLR”,NewLeftReview,Vol. 1, No. 1,Jan-Feb 1960.

    [9] 邁克爾·肯尼:《第一代英國新左派》,李永新、陳劍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10] Stuart Hall.“Richard Hoggart, The Uses of Literacy and the Cultural Turn”,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 Vol. 10, No. 1,2007.

    [11] Richard Hoggart, “Schools of English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Ann Gray, J. Campbell, M. Erickson, S. Hanson, H. Wood eds,CCCSSelectedWorkingPape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12]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First Report”,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September 1964.

    [13] “Third Report: 1965-6(published December 1966) PartⅡ: Definitions the Centre: Some Basic Definitions”,CulturalStudies, Vol. 27, No. 5,2013.

    [14] “Fifth Report 1968-69(published October 1969) PartⅠ: The Centre-Establishment, Field of Study, ETC.”,CulturalStudies, Vol. 27, No. 5,2013.

    [15] Francis Mulhern.Culture/Meta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16]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Sixth Report 1969-71”,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December 1971.

    [17]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Seventh Report 1972-74”,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January 1974.

    [18] John Clarke.“Introduction”, in Ann Gray, J. Campbell, M. Erickson, S. Hanson, H. Wood eds,CCCSSelectedWorkingPapers,Volume2,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19] Phil Cohen.“Subcultural Conflict and Working-Class Community”, in Stuart Hall, Drothy Hobson, Andrew Lowe and Paul Willis eds,Culture,Media,Language:WorkingPapersinCulturalStudies, 1972-1979,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20] Editor.“Once More Around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in 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 ed,ResistanceThroughRituals:YouthSubculturesinPost-warBrita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21] Tony Jefferson.“Cultural Responses of the Teds”, in 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 ed,ResistanceThroughRituals:YouthSubculturesinPost-warBrita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22] Dick Hebdige.“The Meaning of Mod”, in 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 ed,ResistanceThroughRituals:YouthSubculturesinPost-warBrita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23] John Clarke.“The Skinheads and the Magical Recovery of Community”, in 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 eds,ResistanceThroughRituals:YouthSubculturesinPost-warBrita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24] Paul Corrigan,Simon Frith. “The Politics of Youth Culture”, in 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 eds,ResistanceThroughRituals:YouthSubculturesinPost-warBrita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25] Richard E. Lee.LifeandTimesofCulturalStudies:ThePoliticsandTransformationoftheStructuresofKnowledge,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3.

    [26] Paul Willis.LearningtoLabour:HowWorkingClassKidsGetWorkingClassJob,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1.

    [27] Stuart Hall, Chas Critcher, Tony Jefferson, John Clarke, Brian Roberts.PolicingtheCrisis:Mugging,theState,andLawandOrder,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78.

    [28] Dick Hebdige.Subculture:TheMeaningofStyl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29] Editorial Group.“Women’s Studies Group: Trying to do Feminist Intellectual Work”, in Women’s Studies Group eds.,WomenTakeIssues:AspectsofWomen‘sSubordi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30] Charlotte Brunsdon.“A Thief in the Night: Stories of Feminism in the 1970s at CCCS”, in David Morley, Kuan-Hsing Chen eds.,StuartHall:CriticalDialoguesinCultural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31]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Tenth Report 1978-79”,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December 1978.

    [32] Stuart Hall.“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Theoretical Legacies”,in Grossberg,Cary Nelson,Paula Treichler eds.,Cultural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33] Janice Winship.“Introduction”, in Ann Gray, J. Campbell, M. Erickson, S. Hanson, H. Wood eds.,CCCSSelectedWorkingPapers,Volume2,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34] Charlotte Brunsdon.“It is Well Known That by Nature Women are Inclined to be Rather Personal”, in Women’s Studies Group eds.,WomenTakeIssues:AspectsofWomen‘sSubordi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35] Angela McRobbie.“Working Class Girls and the Culture of Femininity”, in Women’s Studies Group eds.,WomenTakeIssues:AspectsofWomen‘sSubordi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36] Steve Burniston, Frank Mort and Christine Weedon.“Psychoanalysis and the Cultural Acquisition of Sexuality and Subjectivity”, in Women’s Studies Group eds.,WomenTakeIssues:AspectsofWomen'sSubordi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37] Janice Winship.“A Women’s World: ‘Women’-An Ideology of Femininity”, in Women’s Studies Group eds.,WomenTakeIssues:AspectsofWomen’sSubordi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38] 安吉拉·默克羅比:《亞文化的清算:一種女性主義的批評》,《女性主義與青年文化》,張巖冰、彭薇譯,鄭州: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

    [39] Angela McRobbie.“The Politics of Feminist Research: Between Talk, Text and Action”,FeministReview, No. 12,1982.

    [40] Tony Jefferson, John Clarke.“Down These Mean Streets: The Meaning of Mugging”, in Ann Gray, Jan Campbell, eds.,CCCSSelectedWorkingPapers,Volume2,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41]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Sixteenth Report 1984-85”,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January 1985.

    [42] Paul Gilroy.“Preface”, i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TheEmpireStrikesBack:RaceandRacismin70s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1982.

    [43]“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Twelfth Report 1980-81”,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January 1981.

    [44] John Solomos, Bob Findlay, Simon Jones, Paul Gilroy.“The Organic Crisis of British Capitalism and Race: The Experience of the Seventies”, i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TheEmpireStrikesBack:RaceandRacismin70s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1982.

    [45] Errrol Lawrence.“Just Plain Common Sense: The ‘Roots’ of Racism”, i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TheEmpireStrikesBack:RaceandRacismin70s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1982.

    [46] Paul Gilroy.“Police and Thieves”, i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TheEmpireStrikesBack:RaceandRacismin70s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1982.

    [47] Hazel V. Carby.“Schooling in Babylon”, i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TheEmpireStrikesBack:RaceandRacismin70s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1982.

    [48] Hazel Carby.“White Woman Listen!: Black Feminism and the Boundaries of Sisterhood”, i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TheEmpireStrikesBack:RaceandRacismin70s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1982.

    [49] Stuart Hall & Les Back.“At Home and Not At Home: Stuart Hall in Conversation with Les Back”,CulturalStudies, Vol. 23, No. 4,2009.

    [50] 武桂杰:《霍爾與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51] Gilbert B. Rodman.WhyCulturalStudies, New Jersey:Wiley Blackwell, 2015.

    [52] Kuan-Hsing Chen.“The Formation of a Diasporic Intellectual: 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in David Morley, Kuan-Hsing Cheneds.,StuartHall:CriticalDialoguesinCultural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6.

    [53] James Procter.StuartHal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54] David Mills, Robert Gibb.“‘Centre’ and Periphery—An Interview with Paul Willis”,CulturalAnthropology, Vol. 16, No. 3,2001.

    [55] Dick Hebdige.“Contemporizing ‘Subculture’: 30 Years to Life”,EuropeanJournalofCulturalStudies, Vol. 15, No. 3,2012.

    [56] Jeffrey J. Williams.“Reconstructing Culture: An Interview with Hazel Carby”,theMinnesotaReview,2008,(70).

    [57] Richard Hoggart.“1968-1978: The Student Movement and its Effects in the Universities”,ThePoliticalQuarterly, Vol. 50, No. 2,1979.

    [58] Mark Gibson, John Hartley.“Forty Years of Cultural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Hoggart” .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1998,1(1).

    [59] Stuart Hanson,Andrew Tolson,Helen Wood.“Stuart Hanson, Andrew Tolson and Helen Wood Interview- 6 June 2011”,CulturalStudies, Vol. 27, No. 5,2013.

    [60]Angela Morobbie.“Angela McRobbie Interviews Herself”,CulturalStudies, Vol. 27, No. 5,2013.

    [61]“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Fourteenth Report 1982-1983”,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January 1983.

    [62]Farred Grant.“Endgame Identity? Mapping the New Left Roots of Identity Politics”,NewLiteraryHistory, Vol. 31, No. 4,2000.

    [63]Hudson Vincent.“David Morley Interview-3 June 2011”,CulturalStudies, Vol. 27, No. 5,2013.

    IdentityPoliticsandtheAcademicFieldoftheBirminghamSchool

    CHEN Lei
    (School of Histor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fter the World WarⅡ, great changes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have taken place in Britain. The Left Scholars such as Raymond Williams and Stuart Hall shifted their focuses to the problem of mass culture and pursued academic resources for their New Left poli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mass culture, Richard Hoggart built the Centre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in Birmingham University. The members of the center participated in the New Social Movements such as students protests and feminism movements deeply, through which their identity politics shaped. All of these made the students germinated astonishing consciousness of problems and research topics, and through that they developed new academic fields such as women studies and race studies, which changed the academic direction of the Birmingham School. The development was intertwined with the group feature and political identity of its memb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s the radical culture faded, the center has gradually become into an institutionalized academic organization.

    Birmingham School(CCCS); sub-culture studies; women studies; race studies; identity politics

    2016-04-27

    2016年南京大學(xué)優(yōu)秀博士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B)項目(201601B031)的研究成果。

    陳磊,南京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

    Go;D091

    A

    1674-2338(2017)05-0081-12

    10.3969/j.issn.1674-2338.2017.05.011

    (責(zé)任編輯:沈松華)

    猜你喜歡
    亞文化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抽象話:網(wǎng)絡(luò)語言新興亞文化探尋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8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誰遠誰近?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岛国在线观看网站| 女警被强在线播放|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99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成人国语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影院6| 欧美黑人精品巨大|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欧美一级毛片孕妇| 女人精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有黄有色有爽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好男人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xxxhd国产人妻xxx|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电影观看| 日本wwww免费看| 黄色片一级片一级黄色片|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最新美女视频免费是黄的| 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专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6| 日韩欧美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大型av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9|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欧美成人性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亚洲激情在线av|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高清在线国产一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看|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蜜桃| 成人特级黄色片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黄频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av精品麻豆|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曰老女人黄片| 99久久久亚洲精品蜜臀av|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精品视频观看| 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狠狠躁| 九色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色婷婷久久久亚洲欧美|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大陆偷拍与自拍| 国产精品秋霞免费鲁丝片| 国产成人免费无遮挡视频|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 好男人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av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小说| 亚洲avbb在线观看| 夫妻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宅男免费午夜| 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久久夜色|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女人爽到高潮嗷嗷叫在线视频|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蜜桃| 国产乱人伦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了| 真人一进一出gif抽搐免费|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国产av又大|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啦啦啦 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三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床上黄色一级片免费看| 亚洲成人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免费看a级黄色片|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吃奶|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6| 精品午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av在线|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人|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xxxhd国产人妻xxx| 精品日产1卡2卡| 日本wwww免费看| 两性夫妻黄色片|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视频区欧美日本亚洲|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欧美午夜高清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吃奶|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91老司机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亚洲成人久久性| av有码第一页|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不卡|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女生性感内裤真人,穿戴方法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蜜桃av| 亚洲精品久久午夜乱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免费在线观看影片大全网站| 在线永久观看黄色视频| 99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tocl精华|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 久久欧美精品欧美久久欧美| 欧美午夜高清在线| 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制服诱惑二区|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人人|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热re99久久国产66热| 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孕妇| 99久久人妻综合| 99re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 美女国产高潮福利片在线看| 欧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成人特级黄色片久久久久久久| 99re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添夜夜欢视频|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青草久久国产|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涩受|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午夜免费观看网址| 十八禁网站免费在线|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的高清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毛片微露脸|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图片| av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 av福利片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9| 国产97色在线日韩免费| 久久草成人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精华液| 久久伊人香网站| 欧美大码av|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欧美一区卜| 午夜91福利影院| 午夜激情av网站| ponron亚洲|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a在线网址|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涩受| 人人澡人人妻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一级毛片高清免费大全| 色老头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超碰97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精品巨大| 国产av精品麻豆| 国产麻豆69|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不卡|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12—13女人毛片做爰片一|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a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毛片微露脸| 麻豆国产av国片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野外av| 久久中文字幕一级|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777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网站|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真人做人爱边吃奶动态| 欧美 亚洲 国产 日韩一|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9| 悠悠久久av|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免费在线观看黄色视频的| av天堂久久9|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 18禁观看日本| 日本 av在线|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窝窝影院91人妻|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6|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91在线观看av|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视频不卡| 久9热在线精品视频|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欧美一区卜|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 黄色 视频免费看| 搡老岳熟女国产| 久久精品影院6|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电影中文字幕|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本电影| 99国产极品粉嫩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少妇的丰满在线观看| 精品高清国产在线一区| 一级a爱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费观|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av| 他把我摸到了高潮在线观看|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的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 777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不卡一卡二|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大奶|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 丰满迷人的少妇在线观看|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激情视频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jvid| 国产三级黄色录像| 在线观看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激情久久老熟女|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日日干狠狠操夜夜爽| av网站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成人av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av片天天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日本 av在线|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黄色丝袜av网址大全|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久久中文看片网|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影免费观看|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亚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国产 在线|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操美女的视频在线观看| 美国免费a级毛片| 亚洲自拍偷在线|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视频|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久久伊人香网站| 亚洲va日本ⅴa欧美va伊人久久| 99久久人妻综合|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制服|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国产xxxxx性猛交| av超薄肉色丝袜交足视频|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一级毛片精品|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两个人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久久精品91无色码中文字幕| 黄色片一级片一级黄色片| 91精品国产国语对白视频| 久久人人97超碰香蕉20202| 美女高潮到喷水免费观看| 操美女的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女毛片儿| 欧美激情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两性夫妻黄色片| 91老司机精品|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久久久水蜜桃国产精品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夜夜躁狠狠躁天天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 嫩草影院精品99| x7x7x7水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人妻熟女aⅴ| 欧美中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网址| 欧美激情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一区亚洲| 最新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专区| 亚洲成人久久性| 久久精品影院6| av福利片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午夜a级毛片| 一级片免费观看大全| 黄色丝袜av网址大全|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亚洲第一青青草原| 青草久久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欧美午夜高清在线| 电影成人av|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老司机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a级黄色片| 亚洲性夜色夜夜综合|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乱码| 色播在线永久视频| 午夜免费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久久人人爽av亚洲精品天堂|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 日韩三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十八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的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自线自在国产av|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观看|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91成人精品电影|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精华液| 成人特级黄色片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 纯流量卡能插随身wifi吗|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5区| 亚洲情色 制服丝袜| 久久久国产欧美日韩av| 日本a在线网址| 精品久久蜜臀av无|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欧美日韩|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 狠狠狠狠99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牌|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乱码|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自拍欧美九色日韩亚洲蝌蚪91| 一边摸一边做爽爽视频免费|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一边摸一边做爽爽视频免费| 免费女性裸体啪啪无遮挡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 国产野战对白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美女福利国产在线| 国产xxxxx性猛交|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日韩免费高清中文字幕av| 久久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亚洲|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国产1区2区3区精品| 国产又爽黄色视频| 99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免费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十八禁人妻一区二区| 91在线观看av|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av网站|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人捅视频| av天堂在线播放|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好看av亚洲va欧美ⅴa在| 日本黄色日本黄色录像| 一夜夜www|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乱人伦免费视频|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8|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欧美日韩av久久| www.999成人在线观看| 操美女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免费视频| 亚洲av美国av|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亚洲熟女毛片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久久精品亚洲熟妇少妇任你| 一进一出好大好爽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软件| 亚洲精品久久成人aⅴ小说| 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 色播在线永久视频|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国产熟女xx|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 又紧又爽又黄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97色在线日韩免费| 欧美日韩av久久| 久久精品影院6| 亚洲一区高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成人亚洲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福利欧美成人|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操出白浆在线播放| 91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啦啦啦免费观看视频1| 真人一进一出gif抽搐免费|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黄色片欧美黄色片|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院| 亚洲av电影在线进入|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av欧美777| 女人精品久久久久毛片| 午夜视频精品福利|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岛国视频午夜一区免费看|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身体一侧抽搐| 色精品久久人妻99蜜桃| 色综合婷婷激情| 1024香蕉在线观看| 成人三级做爰电影|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99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 99精国产麻豆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天天添夜夜摸|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黄色 视频免费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亚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88av欧美| 夫妻午夜视频|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福利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啦啦啦免费观看视频1| av片东京热男人的天堂| 欧美日韩亚洲高清精品| 久久亚洲真实| 午夜福利影视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年人精品一区二区 | 激情视频va一区二区三区| 满18在线观看网站| 欧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99国产极品粉嫩在线观看| 成人黄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内射|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日韩免费高清中文字幕av| 露出奶头的视频| 黄色毛片三级朝国网站|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 国产高清videossex|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济南到|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夜夜爽天天搞| 中文字幕精品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www.999成人在线观看| 熟女少妇亚洲综合色aaa.|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 久久中文字幕一级|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 一级,二级,三级黄色视频|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国产三级黄色录像|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 国产av又大|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午夜91福利影院| 亚洲av美国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 精品卡一卡二卡四卡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videossex| 丁香欧美五月| 国产亚洲欧美98| 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青草久久国产|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日本深夜| 狠狠狠狠99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www| 女性生殖器流出的白浆| 9色porny在线观看| 80岁老熟妇乱子伦牲交|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 大香蕉久久成人网| 九色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日日干狠狠操夜夜爽| 午夜福利影视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免费不卡黄色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香蕉国产在线看| 久久香蕉精品热| 亚洲av熟女| 美国免费a级毛片| 亚洲性夜色夜夜综合| 精品卡一卡二卡四卡免费| 午夜福利免费观看在线| 看免费av毛片| 免费高清视频大片| 啦啦啦在线免费观看视频4| 欧美激情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大型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色视频综合|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日本黄色日本黄色录像| 午夜91福利影院|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www日本在线高清视频| 日本a在线网址| 激情在线观看视频在线高清|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9|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了| 每晚都被弄得嗷嗷叫到高潮|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男靠女视频免费网站| 精品久久蜜臀av无|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av天堂久久9| 免费高清视频大片| 男男h啪啪无遮挡|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露出奶头的视频|